科學之光,溫暖世界|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正式開幕

2021-01-08 新浪科技

來源: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27日消息,12月27日,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舉辦線上開幕儀式。由此,這一為期4天的全球性科學盛會正式拉開帷幕。未來科學大獎周Program Committee聯席主席與未來科學大獎歷屆獲獎人、捐贈人、科學委員會委員、監督委員會主席齊聚雲端,共同啟動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

開幕儀式由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委員、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王曉東擔任Session Chair,未來科學大獎周Program Committee聯席主席、未來論壇理事、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外籍院士田剛作開幕致辭。

科學之光 溫暖世界

2020年新冠疫情給全球帶來了重大的影響,未來科學大獎周活動以雲端形式進行呈現。今年,未來科學大獎周的主題是「科學之光 溫暖世界」,未來科學大獎願做一粒火種,在人類面臨共同挑戰的當下,凝聚更多愛與力量,點亮科學之光,溫暖整個世界。

田剛:推動基礎科研 做全世界公認的大獎

田剛在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開幕儀式上表示:作為大獎的第一批科學委員會委員,我見證了大獎五年來的不斷成長和發展,感受到了大獎科學委員會對於評審的嚴謹性、科學性、公正性原則的堅持,也看到了未來科學大獎在推動基礎科學研究方面做出的努力和貢獻。五年來,未來科學大獎共產生了20位獲獎人。這些獲獎人是基於全球視野而產生的,他們的科研工作和學術水平在各自領域內處於國際領先地位。時至今日,大獎的影響力已從華人科學界逐漸擴展到國際科學界,獲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同和科學界的深度參與,這讓我感到非常欣慰和自豪。五周年不僅是一個值得慶祝和紀念的時間節點,我們更希望借科學界雲端年度盛會這樣一個機會,禮讚科學成就,弘揚科學精神,喚起科學熱情,以科學精神影響中國、影響世界、影響下一代。在過去五年中,未來科學大獎在民間科學獎項設立方面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與實踐,實現了階段性目標。我們的願景是要做全世界公認的大獎。

對話:向科學百年啟程

對話環節由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委員、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王曉東,以及未來論壇創始理事、未來科學大獎 - 生命科學獎捐贈人、高瓴創始人兼執行長張磊共同主持。

王曉東:未來科學大獎開社會風氣之先

王曉東在開幕儀式上表示:未來科學大獎這五周年發生的時間和地點都是非常令人激動和令人深思得的,如果說我們目前正處於百年未見之大變局之中,那我們未來科學大獎作為中國民間所發起的獎勵世界級的科學發現和發明的獎項,在中華大地上,我認為是非常非常有意義,它的歷史意義將隨著時間的流逝進一步彰顯。

在對話中他還表達了對12位未來科學大獎捐贈人的致謝,王曉東表示:我們中國年輕人對科學的追求,也逐漸地覺醒,認識也越來越深刻,所以你們作為捐贈人,對未來科學大獎,對開社會風氣之先的意義是非常之大的。這五年來,這個意義也越來越彰顯。我確實要再一次感謝捐贈人,你們真的是做了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張磊:追求科學精神 為下一代樹立科學家榜樣

張磊作為對話環節主持人之一總結表示:對我們做基礎科學投資的企業家、投資人來講,基礎科學是最有時間複利價值的投資,全社會在基礎科學投資越多,它的溢出效應就越大,雖然有可能不是立即發明某一項技術,但它會對所有的科技進步都產生巨大影響,而且科學無國界,當它產生好的影響惠及全人類時,就是全人類共同的文明。另外,我們應該重新審視科學精神。科學精神尤其重要,因為人類的好奇心就是用嚴謹的科學方法不斷追求真理的過程,這是我們要追求和提倡的,全社會都來提倡對科學精神的追求。最後,科學,要做、要投資、要有時間的複利,不僅要做時間的朋友,還要創造很好的科學氛圍,讓整個社會氛圍都能通過讓科學家當明星,讓科學家走紅地毯,受到全社會的禮讚和關注。Science is fun, science is cool, 我們的目標是傳遞科學是非常有趣、非常好玩的事情,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對科學的關注和科學的學習上,從而推動下一代更多步入到科學的殿堂裡。

鮑哲南:獲獎人領域愈加廣泛 見證基礎科學不斷發展

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委員,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學系主任、化學教授和材料科學與工程教授,史丹福大學可穿戴電子中心創始人和主任,美國工程院院士鮑哲南(K.K. Lee)表示:未來科學大獎的科學委員會成員都是我非常尊敬的優秀科學家,我也非常高興在三年前加入了他們。同時,我也非常樂於看到,科委會中出現更多女科學家的身影。近年來,隨著未來科學大獎在全球範圍內的影響力不斷擴大,我們看到被提名人數在不斷增加,所涉及的科研領域在不斷擴大,這也使得未來科學大獎獲獎人的科研領域越來越廣泛。

高西慶:保證公平公正公信力 為百年科學夢奠定基礎

未來科學大獎監督委員會主席、對外經貿大學法學院紅天講席教授高西慶表示:五年來,監督委員會在未來科學大獎的評獎機制、流程管理、人員選任等方面做了大量頂層設計工作,並予以不斷完善和改進,從而保證大獎的公平、公正與公信,為未來科學大獎的百年科學夢奠定了基礎,並獲得了全社會的認可和科學界的認可。希望在今後的一百年裡,人們能夠看到我們在早期的付出,也希望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未來科學大獎能夠持續為國家科學發展,為世界科學進步做出貢獻。

江南春:數學是科學發展的基礎 希望更多青少年看到數學之美

未來科學大獎 -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捐贈人,分眾傳媒創始人、董事長江南春表示:數學是未來科學發展的基礎,是未來高科技競爭力的核心關鍵。未來科學大獎成立五年來,不僅禮讚科學家、對科學精神的致敬,同時也樹立了一種社會的示範效應,告訴大家從小就要學好數學、學好計算機、爭當科學家,讓科學家成為孩子們心中的明星和榜樣,激發民間的科學熱情。

盧煜明:獲得未來科學大獎 幫助我們吸引更多科研人才

2016年未來科學大獎 - 生命科學獎獲獎者盧煜明表示:過去20多年我們所做的工作對醫療衛生行業產生了積極影響,我特別感謝未來科學大獎委員會對我們的鼓勵,這對於我們吸引科研人才方面也有很大的助力。事實上,這幾年來自中國各個大學的學生申請明顯增多,這對我們科研團隊的擴充和科研人才的培養有非常積極的作用,感謝未來科學大獎。」

同時,盧煜明透露,目前已從產前(診斷)方面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癌症方面來,希望未來五年內,能夠開發出癌症早期診斷的檢測方法,捍衛健康,挽救生命。

潘建偉:評獎機制為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改革提供良好示範

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 - 物質科學獎獲獎者潘建偉認為,未來科學大獎作為民間發起的科學類獎項,採用的提名邀約制和國際同行評議制,能更好、更客觀地反映評獎的真實價值,未來科學大獎確實起到了風向標的作用。從12月1日起開始實施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中,國家(科技獎勵)改變了原來的推薦制,變成了提名制,未來科學大獎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我非常感謝未來科學大獎贊助人和評獎委員會起到非常好的推動作用!

沈南鵬:讓未來科學大獎影響全世界

未來科學大獎 - 生命科學獎捐贈人、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伙人、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創始及執行合伙人沈南鵬表示:未來科學大獎是十幾位企業家、捐贈人共同策劃、共同商議成立的,體現了一個團隊的合作精神,這也是大獎的特色所在。五年來,未來科學大獎取得的成績超出了整個發起團隊和捐贈人們的預期:科研工作和科學家群體有了更廣泛、更深刻的影響力,尤其是走進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的世界,科學家正在成為他們眼中的英雄、「明星」,這令他們對科學也產生了濃厚興趣。

科研事業的進步並非一朝一夕,需要有持續的資金支持。沈南鵬表示,隨著未來科學大獎得到了科學家群體和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可,這讓成立永久捐贈基金的預想變得水到渠成。作為2019年捐贈人大會輪值主席,沈南鵬表示,未來科學大獎將充分結合國際上的優秀案例,摸索出一套適合中國國情、適合大獎自身特點的解決方案,共同打造一個延續百年、千年的未來科學大獎。此外,沈南鵬認為未來科學大獎要做出全球影響力,讓更多人知道中國不僅在科技轉換上誕生了一批全世界最優秀的科技企業,中國科學家在基礎科研最源頭的領域裡也取得了全球矚目的成就。

施一公:未來科學大獎在我和在同行心中份量非常重

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 - 生命科學獎獲獎者施一公表示:獲得未來大獎對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個獎項是我非常看好的,也是我認為在國內份量最重的獎項之一,在國際上它的份量也越來越重。原因很簡單,未來科學大獎不同於國內眾多的其他獎項,它不是申請制而是提名制。其實被提名人對於自己被提名以及評審環節一無所知,直到被通知別人獲獎或自己獲獎,中間所有信息完全屏蔽,也是因為這樣一個嚴謹的評獎方式,不允許被評審人做工作的方式,才使得未來大獎的份量更加重要。我相信不僅是我本人,包括很多了解未來科學大獎的科學家從心裡都非常認同未來科學大獎的理念和評獎方式。

吳鷹:希望喚醒更多年輕人關注科學 尊重科學

未來科學大獎 - 物質科學獎捐贈人、中澤嘉盟投資基金董事長吳鷹在對話中坦言:中國經濟雖然發展很快,但商業氣息過重,很多年輕人或者是整個社會對科學的重視程度不夠。我們理解「科技」,科技科技,科學是在前面,沒有科學的基礎是不行的。科學來了,科學大發展能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帶來人類巨大的發展。而對科學的捐贈,不但喚醒了更多年輕人關注科學,也使這些科學家的辛勤勞動受到了認可和尊重。

夏志宏:設立「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是很有深意的

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委員、美國西北大學 Pancoe 講席教授夏志宏認為:數學是古老的基礎性的學科,計算機是新興的重大應用的學科,這兩個獎項放在一起很有意義,他們與時俱進,對將來有非常深刻的影響和很大的意義。至今,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共產生了四位獲獎人,他們所做的貢獻和所做的工作,在科學領域裡很有代表性,有基礎科學,又有基礎科學和應用的結合。我們設立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具有非常強的前瞻性,任何科學的發展都離不開數學,將來科學的發展肯定也離不開計算機,把兩者放在一起,對未來科學的發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覺得是非常好的結合。

開幕儀式的最後,北京市朝陽區委書記王灝為未來科學大獎做五周年寄語。

王灝:不忘初心再跨越 向科學百年啟程

王灝表示:這些領軍人物在各界都是成功的實踐者,他們的理念超前、視野開闊、敢夢敢闖,而且用了極大的熱情推動科學精神,推動科技發展,用他們的財力和智慧來共同推進科學事業的發展。特別是他們能夠站在世界的範圍內來審視和把握中國的科技創新、推進科普和提高全民的素質。現在未來論壇的組織已經不斷地壯大,知名度和影響力持續地提升,成為一個使創新智慧得到釋放、創新力量得到湧流的思想盛宴。作為未來論壇成長的見證者,我期待未來科學大獎以5年為新起點,不忘初心再跨越,立足北京朝陽、放眼世界、服務中國,廣泛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把未來科學大獎建設成世界公認的百年大獎。祝福未來科學大獎,未來論壇!向科學百年啟程!

未來科學大獎是中國首個由民間公益組織頒發的世界級科學大獎,創立於2016年,下設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個獎項, 表彰大中華地區做出的、在世界上有長期重大影響力的科研成果。

作為當今大中華地區最具影響力的科學獎項,主辦方未來論壇希望藉助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啟迪科學精神、禮讚科學家,慶祝並分享科學成就,以科學精神影響大中華地區、影響世界、影響下一代。

相關焦點

  • 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將於12月27日-30日線上舉行
    作為全球最負盛名的科學類獎項活動之一,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將於北京時間12月27日-30日舉行。屆時,全球近百位具有卓越影響力的頂尖科學家、商界領袖、行業大咖將在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期間,分享前沿學術成果,探討學科交叉創新,推進科學產業應用,共同開啟科學的想像和未來。科學之光 溫暖世界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給全世界帶來了極大挑戰,科學的價值也因此尤為凸顯。
  • 2018未來科學大獎是什麼獎項? 2018未來科學大獎得主都有誰
    9月8日下午,被稱為中國民間諾獎的「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其中,「生命科學獎」獲獎者為李家洋、袁隆平、張啟發;「物質科學獎」獲獎者為馬大為、馮小明、周其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者為林本堅。
  • 多事之秋的希望之光:十大科學發現&十大科學突破|圖靈周報
    01《自然》公布2020年十大科學發現當地時間 12 月 14 日,《自然》(Nature)通過其官網公布了 2020 年十大科學發現,其中 9 個科學發現的論文發表於《自然》,1 個科學發現的論文發表於《科學》(Science
  • 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伙人沈南鵬:未來科學大獎讓科學家成了明星
    近日,一年一度的未來科學大獎周在線上順利舉行在未來科學大獎周開幕儀式上,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伙人、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捐贈人沈南鵬做了發言。 沈南鵬表示;「我是最早的未來科學大獎倡議人。時間過得很快,一眨眼,5年過去了。論壇最早是在6年前舉行的。之後就有參與者討論論壇的特色節目是什麼。我們就談起要成立生命科學大獎的想法。
  • 快來感受微觀世界之魅 2020昆明西班牙科學攝影展開幕
    攝影展開幕現場。「藝術創作是將觀眾與科學連在一起的橋梁。如果你喜歡科學,這種以照片形式接近科學的方式會令你耳目一新。你對科學不感興趣?我們向你保證,這次展覽讓你不再與科學形同陌路……」在1903現代美術館中,與會嘉賓饒有興致的欣賞著參展的攝影作品,這些神奇的圖像帶大家走入一個美妙的微觀世界。攝影展開幕現場。
  • 2020「中國諾貝爾獎」之稱的未來科學大獎出爐,有哪些牛人大伽
    2020未來科學大獎揭曉了獲獎人。該項獎由於其難度、含金量被譽為「中國諾貝爾獎」,是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是我國內地首個非官方科學獎項,單項獎金高達100萬美元。未來科學大獎共分三個獎項:「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每個獎項由四位捐贈人共同捐贈。1. 「生命科學獎」獲獎人:張亭棟、王振義。科技貢獻:發現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維甲酸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作用。
  • 4名科學家獲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單項獎金達100萬美元
    9月6日,未來科學大獎委員會在北京公布2020年獲獎名單,4名科學家上榜。他們是: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張亭棟、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振義、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盧柯、山東大學教授彭實戈。
  • 未來科學大獎得主彭實戈:用數學計算未來
    2020年9月6日,中國「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公布了2020年獲獎名單。這個被稱為「中國諾貝爾獎」的獎項成立於2016年、由中國民間團體發起。該獎項涉及生命科學、物質科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三個領域;每個單項的獎金額度是100萬美元(與諾貝爾獎獲獎者的獎金額度相近),由四個捐贈人出資。
  • 邵峰、王貽芳、陸錦標、王小雲獲獎,2019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11月...
    頒獎典禮上,眾多科學界「明星」匯聚在閃光燈下暢所欲言,展示科學成果,傳播科學精神,凝聚科研力量,帶給現場觀眾以及無數科學愛好者源於科學世界的光和熱。 未來科學大獎讓中國科學站在世界舞臺中央2019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當天下午如期舉行。
  • 提升公眾科學素質 促進全球科學抗疫 2020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
    12月8日,由中國科協主辦的2020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在北京召開。來自全球23個國際、國家和地區的科技組織代表與相關領域頂尖專家參加會議,共話公眾科學素質提升與科學抗疫。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萬鋼在開幕式上發表視頻致辭。
  • 百萬美元「未來科學大獎」揭曉:山東大學數學家彭實戈獲獎
    9月6日,2020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山東大學教授彭實戈摘得三項大獎之一的「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獎金為100萬美元獎金,使用方式不受限制。獲獎評語:表彰他在倒向隨機微分方程理論,非線性Feynman-Kac公式和非線性數學期望理論中的開創性貢獻。
  • "未來科學大獎"揭曉:南陽老鄉馬大為獲物質科學獎
    9月8日下午14時許,第三屆「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馬大為、馮小明、周其林摘得三項大獎之一的「物質科學獎」。
  • 2020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開幕
    日前,2020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在北京召開。來自全球23個國際、國家和地區的科技組織代表與相關領域頂尖專家參加會議,共話公眾科學素質提升與科學抗疫。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萬鋼在開幕式上發表視頻致辭。
  • 2020石獅國際時裝周正式開幕。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2020石獅國際時裝周開幕 金頂獎設計師作品震撼開場 www.fjsen.com 2020-12-18 09:21:04  謝玉妹  2020石獅國際時裝周正式開幕。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東南網12月18日訊(本網記者 謝玉妹)17日晚,2020石獅國際時裝周正式開幕。
  • 中國版「諾貝爾獎」發布 張亭棟等4人獲2020未來科學大獎
    2020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6日在京揭曉,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張亭棟、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振義院士獲「生命科學獎」,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盧柯院士獲「物質科學獎」,山東大學教授彭實戈院士獲「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 李彥宏:資助生命科學大獎 希望鼓勵更多孩子走上科學道路
    2020年12月30日,第五屆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線上落幕。88歲的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張亭棟和96歲的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振義因發現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維甲酸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作用,摘得了本屆的「生命科學獎」。 APL(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曾經是最兇險和致命的白血病之一,張亭棟和王振義的工作使APL治癒率達到90%。
  • 南京大學開設「科學之光」通識課
    新華網南京10月11日電(記者陳席元)南京大學「科學之光」通識課10日晚在該校仙林校區面向2020級本科生開課。6位院士、25位高水平教師參與授課,10多位青年教師或博士組成助教團隊。明年,該系列課程將全面鋪開,供南大學生選修。
  • ...紛繁世界 科藝碰撞激發無限可能 2020李政道科學與藝術大獎賽揭曉
    作為量子世界中粒子的基本屬性之一,它常常被與經典力學中的自轉概念進行類比,但實際上本質是迥異的。電子自旋永不停止,這使電子變成了微小的、像地球一樣的磁鐵。對微觀世界規律的探索,有助於人類把握未來科技發展的脈搏,如果用藝術的語言來詮釋、表達,這一晦澀抽象的物理概念會引發什麼樣的科藝共鳴呢?
  • 粒子自旋建構紛繁世界 科藝碰撞激發無限可能 2020李政道科學與...
    作為量子世界中粒子的基本屬性之一,它常常被與經典力學中的自轉概念進行類比,但實際上本質是迥異的。電子自旋永不停止,這使電子變成了微小的、像地球一樣的磁鐵。對微觀世界規律的探索,有助於人類把握未來科技發展的脈搏,如果用藝術的語言來詮釋、表達,這一晦澀抽象的物理概念會引發什麼樣的科藝共鳴呢?
  • 閃電深1度|彭實戈院士閃耀未來科學大獎背後:山東一年砸金1495億隻...
    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9日訊 山東的創新張力在素有「中國諾獎」之稱的未來科學大獎上又一次得以體現。3天前,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公布獲獎名單,山東大學彭實戈院士憑藉在倒向隨機微分方程理論、非線性Feynman-Kac公式和非線性數學期望理論中的開創性貢獻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坐上四分之一獲獎席位。閃電新聞記者注意到,這並不是山東人第一次獲得未來科學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