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隕石雕刻的大象
圖片來源:google.de
捷克隕石,也叫綠玻隕石,或者叫波西米亞隕石,是一種外觀呈橄欖綠色或暗綠色的玻璃狀物質。或許和幼時看過的那隻小鼴鼠有關,我個人還是習慣或者說喜歡叫它捷克隕石,,所以下面就以捷克隕石相稱。
▲天然的捷克隕石,酷似生命之樹。
圖片來源:tumblr.com
捷克隕石的英文是Moldavite,是因為首次發現是在波西米亞(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的Moldauthein鎮以及附近的伏爾塔瓦河,而伏爾塔瓦河的英文就是Moldau River。故以此命名。
▲美麗的伏爾塔瓦河
圖片來源:Google Search
最初人們誤以為捷克隕石是橄欖石,直到1786年布拉格大學的Josef Mayer教授在波希米亞科學學會的會議上,首次使用專用術語來稱呼它,人們才把它和橄欖石區分開來。
然而,故事才剛剛開始。
▲捷克隕石
圖片來源:tumblr.com
捷克隕石那深綠色的顏色、酷似玻璃的質感,使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人們誤認為是人工製作的玻璃製品或玻璃工業廢料。顯然,這種觀點嚴重缺乏事實依據::在當時的Moldauthein鎮以及附近的伏爾塔瓦河(Moldau river)區域,並沒有玻璃加工廠。而且,這些被誤以為是綠玻璃的物質碎片,廣泛分布在上中新統和波西米亞和摩拉維亞的衝積粘土層中。
▲捷克隕石
圖片來源:Google Search
1900,F. E. Suess指出,捷克隕石之所以表現出如此這般的形狀和大小,如皺紋、表面的蝕點等,雖然不排除可能是由於水的作用而形成的,但類似的特徵標記也出現在許多隕石之上。於是他大膽的提議,將捷克隕石作為一種特殊類型的隕石,並為這種隕石命名。
▲捷克隕石
圖片來源:Google Search
至此,捷克隕石才正式有了自己的名字。
捷克隕石的主要化學成分為二氧化矽和氧化鋁,也就是說,基本上它就是玻璃。其晶體具有非結晶性,硬度為6-6.5,比重為2.34-2.39,折射率為1.48-1.51。為透明或半透明,一般呈現出橄欖石或者苔蘚的綠色,表面呈漩渦狀、波紋狀和泡沫狀。
▲捷克隕石
圖片來源:tumblr.com
目前已知的產地有,波西米亞南部、摩拉維亞西部、波西米亞西北部的海布貝森(Cheb Basin)地區、德國東部的盧薩蒂亞(Lusatia)地區、奧地利的威爾特爾(Waldviertel)地區。
▲捷克隕石
圖片來源:tumblr.com
在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境內,99%的捷克隕石來自波希米亞地區,1%在摩拉維亞西部地區被發現。其餘大約有上萬塊捷克來自德國和奧地利。
▲捷克隕石
圖片來源:Google Search
在波西米亞的捷克隕石,主要分布在契斯凱巴德傑維契和特熱邦盆地第三系沉積相,最集中的地方是在契斯凱巴德傑維契盆地西緣的一條北西-南東向的帶狀地區。
▲捷克隕石飾品
圖片來源:Google Search
關於捷克隕石的形成,目前普遍的觀點是,捷克隕石形成於大約一千五百萬年前,當時有一顆巨大的隕石撞擊到地球表面,由於大爆炸產生了高溫與高壓,而將這顆隕石與周圍的石頭融合成如浪花般的玻璃狀物質。而其同位素分析也證實了這一點。
▲捷克隕石
圖片來源:tumblr.com
肉眼很難區分捷克隕石和人工玻璃製品,目前唯一準確的方法,就是使用同位素分析。同位素分析表明,鈹-10同位素組成類似於澳大利亞隕石(australites)和象牙海岸玻璃隕石(ivorites)的組成。這三者在鈹-10同位素組成的相似性表明,捷克隕石、澳大利亞隕石和象牙海岸玻璃隕石,都是由近地表的鬆散沉積物,在超高速撞擊地面的融化時形成的。
▲小型的澳大利亞玻璃隕石
圖片來源:Google Search
▲利比亞的玻璃隕石
圖片來源:tumblr.com
轉自:天地至美 ID:(tiandizhim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