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群眾出版社出版了末代皇帝溥儀的自傳——《我的前半生》。這本書一經出版,就引起了不小的反響。人們可以通過這本末代皇帝的自傳,更加直觀地了解到封建帝王的生活狀況。
不止如此,溥儀那獨特且富有戲劇性的經歷都在這本書中被詳細描述,這本書也曾被多次改編拍攝成影視作品。其中,由尊龍出演的電影《末代皇帝》,曾榮獲1987年奧斯卡金像獎等眾多獎項。
眾所周知,封建帝王所擁有的權力和地位是無數人都無法比擬的,他們手中的權力也不是隨便就能被人奪走的。很多影視劇中,都曾出現過給皇帝食物下毒的一幕。那麼,古代想要通過飯菜給皇帝下毒有多難?
這一點,其實溥儀曾在《我的前半生》這本書中提到過。首先,先來了解一下古代帝王的一日三餐。
古代帝王的衣食住行都是由專門的機構和人員負責的,這些都牽扯到皇室的安全與秘密,外人很難從中得知些許,尤其是在飲食方面。
首先,從食材的選購、運輸,再到菜單的制定和菜品的烹飪、上桌,這其中都有著嚴格的工序,且每一個層都有一個可靠人員監視,就算是多買了一個蘿蔔都要有所記錄。這樣既保證了食材的絕對安全,就算出問題了,也可以立刻找出是哪一環節。
對於御膳房的廚師來說,烹飪一道菜也是十分繁瑣的。一個菜品一般需要三個人共同完成,三人之間要彼此監督,防止有人動手腳。另外,關於皇帝吃的菜品,其實大都是固定的,製作方法也都是統一的,很少會推出新的菜品。所以想要硬是給皇上的菜單中塞進一個新菜品,也是不可能的。
在清朝,皇宮中就有這樣的一條規定:吃菜不過三勺。也就是說,在皇宮中吃飯的時候,不管是誰,就算是皇上,也要遵循這個原則。其實在各朝各代,皇宮中的用餐制度都是圍繞著帝王展開的,每個朝代的用膳制度也不相同,但有一點相同。
舉個例子,南宋時期就曾規定,皇上用膳時,周圍不得出現閒雜人等,且皇上吃之前,需有人先進行「試毒」。在確認無誤後,皇上才可用膳,這一點各朝各代都是相同的。
一般情況下,菜做好後,會有專門送菜的小太監排成隊依次將菜端給皇上,旁邊還需要有皇上信任的主管太監監督。到這裡,其實皇上還是吃不到飯菜的,因為還有一個最關鍵的環節,就是試毒。前文也有提到,只有試毒過後,皇上才能用膳。
每道菜都會有小太監拿著銀針一一試毒,之後還會有專門的試菜小太監逐一品嘗,確認無誤後,才會端上桌。另外,為了防止有人看出帝王在飲食上的喜好,皇上不得對每一道菜做出評價,每道菜皇上吃三口後就會被馬上撤掉,這就是清朝「吃菜不過三勺」的由來。
這些情況在溥儀的回憶錄中都有提到,溥儀曾在《我的前半生》中表示:「在皇宮的這些年,我從來沒有吃到過熱菜。」
沒錯,在經過如此多工序後,飯菜早就涼透了。另外,皇上還要遵循「吃菜不過三勺」的原則,可以說,皇上其實從來都吃不到自己喜歡的飯菜。
通過這一道又一道繁瑣的工序我們就可以看出,想要通過飯菜給皇帝下毒是相當困難的,除非你買通所有御膳房的廚師和試毒的太監,不然是不可能成功的。但能夠擁有這樣的力量,定不是一般人。
從秦朝起的幾百位帝王,只有一位是中毒而死的,他就是光緒,關於光緒皇帝中毒身亡的真相也是眾說紛紜,你認為背後操作之人會是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