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簞一食,不改其志,一瓢一飲,盡顯溫情

2020-12-17 博白縣廣播電視臺

▌一簞一食,不改其志;一瓢一飲,盡顯溫情。

炎炎夏日

熱不過莘莘學子的拼搏意志

推遲了一個月的高考即將來臨。因為疫情的原因,本屆高三學子同時承受著高考壓力和疫情帶來的心理負擔,為幫助考生更好地應對此次特殊高考,博白縣中學特地為高三學生準備了免費的湯水,給學生們及時補充營養,緩解學習壓力,為衝刺高考營造良好的環境。

也為圓滿實現今年「健康高考、公平高考、平穩高考、溫馨高考、誠信高考」新目標全力以赴。

在食堂開闢 了「高三學生免費領取湯水」服務窗口,學校領導、班主任老師等負責給學生打湯水,後勤專人對營養湯的飲食搭配、花色品種、衛生狀況、進貨渠道等環節進行嚴格監督,確保學生的飲食安全。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桃李無言下自成蹊」,學校的貼心服務,讓學生感受到家的溫暖。

除此之後,蔡東雲校長還經常到教室與高三學生溝通交流,通過鼓勵的方式,幫助考生積極調適好高考前的心理狀態,引導考生把高考當作平時考試一樣,以平常心認真應對即可。

莘莘學子,十年寒窗。

百日短暫,絕不彷徨。

如火七月,決戰沙場。

爭分奪秒,誓創輝煌!

在此衷心祝願所有的高三學子都能金榜題名,在秋風送爽的九月踏入理想中的大學!!!

▌本文來源:博白縣融媒體中心 記者:黃蘭 盧瀅冰

相關焦點

  •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中「弱水」是啥意思?原來與一傳說有關
    古代的人們不像現代的人們一樣,不會直接說什麼「我愛你」來表達自己的愛意。而是喜歡用各種詩詞,來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就是古人常用來表達自己對別人愛慕之情的句子,那麼這個「弱水」是什麼意思呢?
  •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中的「弱水」要怎麼理解?
    鵝毛飄不起,蘆花定底沉。」 古文中蘇軾也曾經在《金山妙高臺》這樣寫過:蓬萊不可到,弱水三萬裡。不難理解,其實這裡面的「弱水」都是描述古代的某段河流罷了。《紅樓夢》中的「弱水」清朝年間,在曹雪芹的紅樓夢中也出現了這句話,不過其中的「弱水」,又反映出了新的意思。在《紅樓夢》裡「弱水」一詞出現過兩次。
  • 「弱水」到底是什麼意思,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有什麼深意?
    弱水弱水,在《山海經》一書中就有記載:「崑崙之北有水,其力不能勝芥,故名弱水」,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崑崙山的北邊有一片水域,那裡的水沒有任何浮力,即便在水面上放上一片羽毛,也會下沉到河底,這便是弱水。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其實是源自佛經中的一個小故事。佛祖在菩提樹下問一個人:「你有錢有勢,又有一個疼愛自己的妻子,為什麼感覺還是不高興呢?」那人回答:「正因為如此,我才不知道該如何取捨。」佛祖聽後,就給那個人講了一個故事。
  • 俗語「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的後半句更動人
    「弱水三千, 只取一瓢飲」這句話源起佛經中的一則故事。佛祖在菩提樹下問一人:「在世俗的眼中,你有錢、有勢、有一個疼愛自己的妻子,你為什麼還不快樂呢?」此人答曰:「正因為如此,我才不知道該如何取捨。」佛祖笑笑說:「我給你講一個故事吧。某日,一遊客就要因口渴而死,佛祖憐憫,置一湖於此人面前,但此人滴水未進。佛祖好生奇怪,問之原因。
  • 古人俗語「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是什麼意思?「弱水」代表什麼
    那個口口聲聲「只取一瓢飲」的賈寶玉,最終還是沒有選擇自己最心愛的人,而是順應了家裡人的要求,娶了自己並不喜歡的人做妻子。至於滿心等著心愛之人娶她的林黛玉,則年紀輕輕就煙消雲散。雖然只是一部小說,但是這麼不完美的結局,還是讓無數看客掉淚。
  • 醉春| 大學士飲一瓢和政泉水醉在春風裡
    醉春 | 大學士飲一瓢和政泉水醉在春風裡 2020-03-31 17: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弱水」到底是什麼意思,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有什麼深意?
    它形容的是大千世界的美好事物有太多太多,而人不應該貪心,也不應該因為不能全部得到而放棄追求。「弱水」是什麼《山海經》說:「崑崙之北有水,其力不能勝芥,故名弱水。」這大概是對於「弱水」來說最早的文字。崑崙北面的弱水連芥草都浮不起來,可見它的險惡。「弱水」在這裡的定義,指的正是遙遠兇險,浩瀚汪洋的江河湖海。
  • 「一簞食一瓢飲」——地標優品:謙益農業長相絲大米
    謙益農業生產的長香絲牌大米,以其顆粒細長、米香濃鬱的品質,被評為黃岡地標優品,並成功打入高端大米市場,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正在和縣商務局負責人商討淘寶直播帶貨活動的小夥叫李明攀。16歲時,他考上華中科技大學,曾經是年薪30萬的晶片研發工程師,現在,他是鄉村創業者。
  • 不時不食 立夏,飲冰室盒集
    在天文學上,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天的開始。立夏過後,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 明人劉侗在《帝京景物略》中曾有記載:「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意為在明代,一到立夏這天,朝廷掌管冰政的凌官就要挖出冬天窖存的冰塊,切割分開,由皇帝賞賜給官員。可見從舊時起,人們就有在這天喝冰飲消暑的習俗。
  • 眾人續寫「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各顯神通,來看看大家的腦洞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好幾年前有一陣關於續寫"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的熱潮,那時候出現了很多厲害的優美的句子,並且還有一些有才氣的人寫出來很多關於名著的版本,真的是很有意思。在這個逐漸浮躁的時代,靜下心來去看看這種有感覺的句子未嘗不是好事。今天咱們說的續寫不是這句,而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並且很多人在用的:"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
  • 溺水三千隻取一瓢飲,輪迴三世只傾君一人
    相思弦,塵緣淺,紅塵一夢彈指間。輪迴換,宿命牽,回眸看舊緣。 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早知如此絆人心,還如當初不相識.也許有過去 ,也許只有在回憶裡才能再見你, 紅塵如泥 ,而我在最深的紅塵裡與你相遇 ,又在風輕雲淡的光陰下匆匆別離.
  • 佛法如海,日飲一瓢,也能得其正果
    可是,我們能因為永遠讀不完佛經,就不去讀嗎?就像世界上的科學知識、人文知識,許多都是幾千年流傳下來積累到今天的。就算是一個古代文學的人,一部《四庫全書》就一輩子也看不完。所以說,不要因為佛法如海,就覺得自己一輩子也修不成,就覺得灰心。只要你願意去修,用心去修,就終會有所收穫。
  • 【一起來讀《青陽志》】《青陽志》卷一《祠廟》
    石鼓所移諸神,東邊一廟,中立土穀神牌,福祐真君在焉,俗呼「翁爺」。郡志:宋有蜀聖僧,號員普,來永春樂山跌坐二十年。邑令江公望扣梧而歌,招之不至,紹聖二年蛻化,邑人塑像樂山祀之,敕封福祐帝君,以十月廿六日慶誕。近廟不戒於火,神像並毀,重建雕像以祀。左為妙道真君,即白礁,姓吳名本,能醫者,以三月十五日聖誕,當廟毀時,此像獨存,今仍其位。右塑觀音一座,近由外堂移入者也。
  • 《論語》晨讀,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答: 夫子從顏回身上看到了年青時候的自己,即「十又五而志於【學】」,即回中了夫子之【志】,志於學者,便不被役於物,當然就樂於道了。 劉國慶:但,要讓天下有道,有三條路線。第一條是「得位以行道」,如孔子棲棲惶惶,周遊列國,寄希望於得遇明君。
  •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唐朝酒友中最深情的,當屬韋應物
    唐朝是個酒風特別興盛的朝代,曾經誕生了「飲中八仙」:李白、賀知章、李适之、汝陽王李璡、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但局長認為,唐朝酒友中最懂喝酒的,當屬韋應物。韋應物這個傢伙,很多人都不熟識。但其實他是跟王維、孟浩然、柳宗元齊名的田園詩大咖。他的名篇《滁州西澗》,曾經是初中生必背的高頻考點。
  • 孔子告誡自己的學生應該堅持自身的道義,在堅持道義下不改其志
    而孔子無法一直無法實行和推薦自己的主張,最主要是因為所處的環境不一樣。孔子和學生探討周禮的可行性。孔子想要用自己的思維去影響政權者但卻多次不得志。當初楚昭王正好想向孔子討教治國的主張,孔子就要從魏國前往楚國,然路經陳、蔡兩國之間時,孔子和學生因為局部戰亂受困於陳、蔡兩國之間。
  •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這一章夫子講孝,父親在世時候,孩子不得專斷,但觀其心志是否和父親一樣,父親善的地方承順父親,父親不善地方,勸諫父親。父親不在的時候,孩子自己做主,但是要看孩子的行為。孩子要守喪三年,哀思之情要表現在如父親在世一樣,不改父親好的方面的地方,也就是善的地方繼承,發揚光大,能夠這樣做到,就是孝了。觀其志,觀其行。古注的解釋是觀父之志,觀父之行。但也有大儒解釋為觀子之志,觀子之行。
  •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出處和當下寓意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是一個典故。第一、這個典故源起佛經中的一則故事,寓意我們在一生中可能會遇到許多美好的東西面臨選擇的時候,你只要用心好好把握住其中的一樣就足夠了。佛祖在菩提樹下問一人:「在世俗的眼中,你有錢、有勢、有一個疼愛自己的妻子,你為什麼還不快樂呢?」
  • 【八一建軍節】脫下軍裝不改本色 換上警服不移其志
    【八一建軍節】脫下軍裝不改本色 換上警服不移其志 2020-08-01 14: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