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並非專指一個日子,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北方的小年是在臘月二十三這天。從臘月二十三這天開始,到正月十五每天都是有講究的。
臘月二十三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送灶神」,為灶神擺上供品,燒香祭拜,因為大家都怕灶神君在玉皇大帝面前說自己的壞話,怕遭到上天的懲罰。一般供品都是又甜又粘的東西,比如這個糖瓜,小時候我們一般都吃過,牙口不好的能把牙粘下來。給灶神供糖瓜,就是為了粘住灶神的嘴巴,讓他儘量說不了話。所以民間才有了「二十三,糖瓜粘」這段順口溜,這也是表達人們對未來美好的願望,期盼來年平安吉祥,五穀豐登。
過去人們信奉萬物有神靈的說法,因此在民間傳說中認為,到了二十四這天,所有的神仙都不再管人世間的事情,而是回到天庭去述職,也就是匯報這一年來的工作情況,而留在人間的只剩下一些值班的小神,像是土地爺在維持秩序。這樣看來,這個時候即使是把自己家的房子翻過來,也完全不用顧慮任何東西,因為神仙們都不在了。因此,大家就利用這難得的機會搬移物件或砂塵亂飛,這樣也不怕會衝犯家中神明,所以古人就定下這一天是可以用來大掃除的日子。
舉行過灶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新年的準備。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漢族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在春節前掃塵,是中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氣氛。
民俗認為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后,玉皇大帝臘月二十五親自下界,查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看各家各戶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樣,於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傳說歸傳說,吃豆腐渣實則是古代生產力低下,沒有那麼多好吃的,同時也是先民勤儉節約美德的寫照。
臘月二十六,按老理講「臘月二十六燉大肉」相信這天是所有孩子們的節日,終於可以吃到「年肉」了。
過去,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都比較窮苦,而且家裡的人又都比較的多,因此往往是吃了上頓沒下頓,條件稍微好點的,也不過是能吃上點窩頭野菜什麼的。好不容易盼到快過年了,家裡的勞力們紛紛開始殺豬,沒有養豬的人家,就到集市上去割一塊肉回家,因此,臘月二十六燉大肉也被稱為「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同時,由於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往往在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
吃「年肉」講究要吃紅燒肉,因為肉本身就代表著富裕的意思,而紅燒肉則更能表示來年的日子紅紅火火的富裕十足,因此,一碗熱氣騰騰泛著肉香的紅燒肉是多少人在臘月二十六這天期盼的。即使是到了今天,家家的日子都越過越紅火,但是在臘月二十六置辦點大肉也是成為了許多人都沒有忘記的老傳統。
民諺稱「臘月二十七,宰雞趕大集」。這一天,家家戶戶除了要宰殺自家的家禽,還要趕集上店、集中採購。與平日以購缺賣餘為主要目的的趕集相比,臘月二十七趕集主要是買賣年節物品,例如:鞭炮、春聯、神馬、香燭、燒紙、牛羊肉、贈送小孩子的各種玩具禮品、女孩子的各種頭花飾物等等。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 紅火熱鬧。
另外,在這天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髮。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臘月二十七日洗腳。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開水洗腳。不懂事的孩子,大人們也要幫他把腳擦洗乾淨,不留一點汙穢。
「臘月二十八,把面發」,「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這是兩句關於臘月二十八的民謠,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到了農曆的臘月二十八這天無論是發麵還是做饃,總之各家各戶是要開始準備主食了。
臘月二十七準備了過年要吃的肉類,到了二十八這天,就該準備麵食了。過去,還沒有現代比較方便的發教粉,普通的面提前幾天多做好了十分容易壞,只有發麵不愛壞,於是二十八這天就發麵,準備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同時,這也是因為初一到初五期間不能動火蒸饅頭。
這發了的面,自然也就要用來蒸饅頭啦,因此民謠中自然也就有了「臘月二十九,蒸饅頭」的說法。這個蒸饅頭在過去來說不是隨隨便便的做,而是要精心準備,認真用心,因為做出來的饅頭是要跟相親鄰居交換的,因此,一定要做的又好看又好吃,這才有面子,也才吉利,非常的有講究。
臘月二十九除了要蒸饅頭以外,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民俗那就是「上墳請祖上大供」。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地區在二十九日早晨請祖。
從今天起,大家也要慢慢地忙活起來準備過年了,沒有完成的事情也要趕在年前抓緊去辦了。
圖 | 網絡
文 | 經濟管理學院新聞中心金文軒
制 | 經濟管理學院新聞中心金文軒
審 | 楊紫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