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視頻由延平區人民政府出品
名邦古邑話三山
葉薌茗
歷史上的南平之所以重要和名聞天下,不僅在於其地理形勢,更在於其深厚的傳統文化積澱。且不說雙劍化龍的傳說和李寄斬蛇的故事是那樣令人浮想聯翩;文天祥開設都督府、鄭成功受封延平王足以彪炳史冊,而單憑咫尺之間玉屏山、九峰山和西山這三座文化名山、理學名山和教育名山隔江相望、環列左右,就足以映照千年、獨步東南了。
文化名山:玉屏山
據史志記載,宋代的南平已是「舟車輻輳,物阜人彩;省門之北,無與為比」。文人雅士一時雲集,過化之區,人志蔚起,海濱周魯稱極盛焉。而玉屏山作為文化名山,更是讓人心馳神往。
玉屏山有個「藏春峽」。「藏春峽」又與北宋末年兩位隱士高人吳儀、吳熙的名字緊緊連在一起。
吳儀的父親吳輔是北宋天聖八年(1030)進士,曾任著作郎、屯田員外郎等。吳輔居官,以道德教化、興利除弊為己任。楊時為其文集作的序文中稱讚吳輔「有高人逸士之志氣,故其流風餘韻足以遺其子孫而教化鄉人」。吳儀深受其父親影響,學問淵博、模範端嚴,雖以學起家卻不樂仕宦。他在城東玉屏山峽谷中購得一塊寶地,精心構建別館卜居期間,成為當時文人名士共同神往的地方。據《延平府志》、《八閩通志》等史料記載,吳儀在藏春峽中建有一堂,名「詠歸堂」。附近建三座圓笠式亭子,東亭四周種果蔬,名為「老圃亭」;南亭種植數株梅,名曰「暗香亭」;北亭種竹數百竿,曰「虛心亭」。另有市隱樓和步雲閣等。建築精美別致,富詩情畫意,但又不奢侈,令一時文士大為讚賞。史志記載,同郡的理學家楊時,朝廷諫官太學博士陳瓘、元豐五年狀元南平人黃裳,以及當時的南劍州知州王汝舟等都是吳儀的至交好友。他們常到藏春峽論學講道,吟詩唱和,有不少吟誦藏春峽諸景的詩歌在史志上留存下來。理學家羅從彥13歲時也曾跟隨吳儀學習。
吳熙是吳儀的堂弟,進士出身,但他跟隨從兄吳儀隱居不仕,潛心經史,涵養益厚。後人分別以藏春先生和東山先生稱吳儀、吳熙,史稱「雙璧」。吳儀、吳熙在藏春峽創辦文藝沙龍,以詩、酒、書、樂會友的同時,又開創民間講學的先河。南宋吳一鳴所作的《藏春先生行傳》記載,吳儀「以學教授,從遊者數千人」。藏春峽作為文化名人的活動中心經歷宋元明三代,直到清朝才逐漸荒廢。時間老人之手佛去了人間多少形跡,但吳儀、吳熙「雙璧」在南平歷史文化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
理學名山:九峰山
「日受千人拜,夜享萬盞燈」的九峰山的人文歷史可能比玉屏山還要悠久。據史志記載,九峰山自唐代以來,山上就建有寺廟、書院、草堂、亭閣、祠堂等,引無數文人墨客競相在此尋幽訪古,特別是羅叢彥、李侗、朱熹、真德秀等大儒碩師來此求學或講道、遊憩,更使之成為一座名聞遐邇的理學名山。
唐龍紀元年(889)九峰山即建有南峰普濟院。五代後周顯德六年(959)建有「招仙道院」,宋大中祥符二年改為「天慶觀」,元元貞二年賜額「玄妙觀」,明洪武初及正統末兩度毀於兵,隨即復建。內有太乙宮、普化院,觀之左有雲深亭,臨溪有冷風閣。五代梁時還建有西林寺,宋朱文公謁李延平受學嘗寓居於此。宋明時期,延平八景有:九峰月朗、猿洞秋風、山寺雲深、梅山朝旭、龍津春浪、黯淡洪濤、衍麓晴霞、中巖瀑布,前三景均在九峰山。
值得一提的是,朱熹一生曾多次到九峰山,向寓居於山上的李侗先生求學,並寄宿西林寺中,有時長達數月,與西林寺長老惟可師多有詩作酬酢。朱熹就是在李侗的點撥下棄佛歸儒,學問精進,終成理學集大成者的。《宋元學案》作者之一的全祖望認為:「朱子師有四,而其所以得統者稱延平。」朱熹也在《延平先生李公行狀》中說:「熹獲從先生遊,每一去而復來,則所聞益超絕。若先生之道德純備,學術通明,求之當世,殆絕倫比。」
宋嘉定二年(1209)南劍州知府陳宓為紀念楊時、羅從彥、李侗、朱熹在南劍州講學傳道事跡,在九峰山麓仿江西白鹿洞書院規式,創建延平書院,廣收四方學士,郡守奉銀買田助學,一時四方學子云集。陳宓禮聘九江著名學者蔡念成任院長,延請洪齋李燔定學規,浦城人真德秀應邀前來講學。端平元年(1234)10月,趙昀皇帝親賜「延平書院」匾額。書院歷經整飭[chì],蔚為壯觀,有閣、講堂、四齋,還有濯纓堂、聞猿洞、風光霽月亭和風雩橋等。據史志記載,羅從彥、李侗、朱熹曾先後講道於九峰山,飲用附近一泓泉水,並取《易經》卦象之語命名為「育德泉」,「其泉寒冽」。育德泉遺址今尚在。
楊時、羅從彥、李侗、朱熹史稱「閩學四賢」,四先生授受親承,一脈連貫,千年以來傳為佳話,「夫以一郡之狹,四邑之小,二三百裡之近,百年之中乃有四賢並生於一時,上承下啟,以延平萬年道學之脈,其地蓋視東南之鄒魯也」,所以南平素有理學名邦、東南鄒魯之謂。
教育名山:西山
從北宋開始,南平的教育文化就異常發達,郡內「五步一塾,十步一庠」,弦誦之聲不絕於聞,東南鄒魯,可謂盛極一時。據《延平府志》等史料記載,早在北宋天聖三年(1025),南平郡守曹修古就在郡治後面的西山——即今天劍津中學所在地創建建州學館,由官方設置學田,以補助學費。及至慶曆三年(1043),宋仁宗皇帝才詔令各州縣辦官學,建立學田制,置教授、教諭、訓導等各級學官,而南平西山州學已開辦19年了。
在劍津中學校園的宋碑亭內,那座《南劍州重建州學記》碑,記載的就是「獨先天下興州學」的史實。它是研究地方歷史的珍貴史料,已被列為省級文物。今天我們從碑文的記述中可以發現,公元1128年前後,有一股潰軍闖至南平,州學遭兵燹[xiǎn]之災,一夜之間化為灰燼。後來夷為平地的州學館變成了閱武校場。1132年,州學移至郡西臨街近河的龍津館。但因人聲嘈雜,郡中故老認為不便學子讀書,又因要新建「尊經閣」,便提出在西山故址重修舟學的建議,得到了當時路採太守首肯。正好有負責錢糧轉運的漕使路經南平,州學教授陳師孟就與讀書的士子及眾秀才聯名向漕使申請,得緡[mín]錢約二千萬貫。重建工作於1145年的秋開始,測量規劃、選工備料無不精益求精。繼任太守鄭椿「以賢相家風,治先教化」,上任伊始即親臨視察,督促早日完工。1147年,工程如期竣工,重建的州學異常宏偉,有殿、閣、堂、廡,十分壯觀。十座書齋坐北朝南,窗明几淨。在溪山映襯之下,這些高大的建築顯得美輪美奐,實在是南方一帶從未見過的。
西山州學經歷宋、元、明三代,各朝都有修繕、拓改,直到明萬曆三十年(1602)全廢,遷往梅山寺(今南平五中及舊孔廟附近),前後歷時578年。
——本文摘自《龍驛延平》
閱讀往期經典文章,請點擊以下專輯:
史海頡芳 閩北講古 愛盟日記 鄉土味道 南下南下 新武夷人踏勘
人物
朱熹 宋鹹 宋慈 遊酢 蔡元定 蔡模 黃幹 柳永 劉克莊 查慎行 蘇軾 王安石 林特 吳育 劉勉之 辛棄疾 祝穆 建陽魏氏
風物
雲谷山 大明堂 孔廟 建本1 建本2 酸棗糕 山茶油 楊梅幹 四庫全書 二叔茶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