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閩北】延平:三溪匯聚,龍驛延平

2021-02-18 新武夷人

本視頻由延平區人民政府出品

名邦古邑話三山

 

葉薌茗

 

歷史上的南平之所以重要和名聞天下,不僅在於其地理形勢,更在於其深厚的傳統文化積澱。且不說雙劍化龍的傳說和李寄斬蛇的故事是那樣令人浮想聯翩;文天祥開設都督府、鄭成功受封延平王足以彪炳史冊,而單憑咫尺之間玉屏山、九峰山和西山這三座文化名山、理學名山和教育名山隔江相望、環列左右,就足以映照千年、獨步東南了。

 

文化名山:玉屏山

 

據史志記載,宋代的南平已是「舟車輻輳,物阜人彩;省門之北,無與為比」。文人雅士一時雲集,過化之區,人志蔚起,海濱周魯稱極盛焉。而玉屏山作為文化名山,更是讓人心馳神往。

 

玉屏山有個「藏春峽」。「藏春峽」又與北宋末年兩位隱士高人吳儀、吳熙的名字緊緊連在一起。

 

吳儀的父親吳輔是北宋天聖八年(1030)進士,曾任著作郎、屯田員外郎等。吳輔居官,以道德教化、興利除弊為己任。楊時為其文集作的序文中稱讚吳輔「有高人逸士之志氣,故其流風餘韻足以遺其子孫而教化鄉人」。吳儀深受其父親影響,學問淵博、模範端嚴,雖以學起家卻不樂仕宦。他在城東玉屏山峽谷中購得一塊寶地,精心構建別館卜居期間,成為當時文人名士共同神往的地方。據《延平府志》、《八閩通志》等史料記載,吳儀在藏春峽中建有一堂,名「詠歸堂」。附近建三座圓笠式亭子,東亭四周種果蔬,名為「老圃亭」;南亭種植數株梅,名曰「暗香亭」;北亭種竹數百竿,曰「虛心亭」。另有市隱樓和步雲閣等。建築精美別致,富詩情畫意,但又不奢侈,令一時文士大為讚賞。史志記載,同郡的理學家楊時,朝廷諫官太學博士陳瓘、元豐五年狀元南平人黃裳,以及當時的南劍州知州王汝舟等都是吳儀的至交好友。他們常到藏春峽論學講道,吟詩唱和,有不少吟誦藏春峽諸景的詩歌在史志上留存下來。理學家羅從彥13歲時也曾跟隨吳儀學習。

 

吳熙是吳儀的堂弟,進士出身,但他跟隨從兄吳儀隱居不仕,潛心經史,涵養益厚。後人分別以藏春先生和東山先生稱吳儀、吳熙,史稱「雙璧」。吳儀、吳熙在藏春峽創辦文藝沙龍,以詩、酒、書、樂會友的同時,又開創民間講學的先河。南宋吳一鳴所作的《藏春先生行傳》記載,吳儀「以學教授,從遊者數千人」。藏春峽作為文化名人的活動中心經歷宋元明三代,直到清朝才逐漸荒廢。時間老人之手佛去了人間多少形跡,但吳儀、吳熙「雙璧」在南平歷史文化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

 

理學名山:九峰山

 

「日受千人拜,夜享萬盞燈」的九峰山的人文歷史可能比玉屏山還要悠久。據史志記載,九峰山自唐代以來,山上就建有寺廟、書院、草堂、亭閣、祠堂等,引無數文人墨客競相在此尋幽訪古,特別是羅叢彥、李侗、朱熹、真德秀等大儒碩師來此求學或講道、遊憩,更使之成為一座名聞遐邇的理學名山。

 

唐龍紀元年(889)九峰山即建有南峰普濟院。五代後周顯德六年(959)建有「招仙道院」,宋大中祥符二年改為「天慶觀」,元元貞二年賜額「玄妙觀」,明洪武初及正統末兩度毀於兵,隨即復建。內有太乙宮、普化院,觀之左有雲深亭,臨溪有冷風閣。五代梁時還建有西林寺,宋朱文公謁李延平受學嘗寓居於此。宋明時期,延平八景有:九峰月朗、猿洞秋風、山寺雲深、梅山朝旭、龍津春浪、黯淡洪濤、衍麓晴霞、中巖瀑布,前三景均在九峰山。

 

值得一提的是,朱熹一生曾多次到九峰山,向寓居於山上的李侗先生求學,並寄宿西林寺中,有時長達數月,與西林寺長老惟可師多有詩作酬酢。朱熹就是在李侗的點撥下棄佛歸儒,學問精進,終成理學集大成者的。《宋元學案》作者之一的全祖望認為:「朱子師有四,而其所以得統者稱延平。」朱熹也在《延平先生李公行狀》中說:「熹獲從先生遊,每一去而復來,則所聞益超絕。若先生之道德純備,學術通明,求之當世,殆絕倫比。」

 

宋嘉定二年(1209)南劍州知府陳宓為紀念楊時、羅從彥、李侗、朱熹在南劍州講學傳道事跡,在九峰山麓仿江西白鹿洞書院規式,創建延平書院,廣收四方學士,郡守奉銀買田助學,一時四方學子云集。陳宓禮聘九江著名學者蔡念成任院長,延請洪齋李燔定學規,浦城人真德秀應邀前來講學。端平元年(1234)10月,趙昀皇帝親賜「延平書院」匾額。書院歷經整飭[chì],蔚為壯觀,有閣、講堂、四齋,還有濯纓堂、聞猿洞、風光霽月亭和風雩橋等。據史志記載,羅從彥、李侗、朱熹曾先後講道於九峰山,飲用附近一泓泉水,並取《易經》卦象之語命名為「育德泉」,「其泉寒冽」。育德泉遺址今尚在。

 

楊時、羅從彥、李侗、朱熹史稱「閩學四賢」,四先生授受親承,一脈連貫,千年以來傳為佳話,「夫以一郡之狹,四邑之小,二三百裡之近,百年之中乃有四賢並生於一時,上承下啟,以延平萬年道學之脈,其地蓋視東南之鄒魯也」,所以南平素有理學名邦、東南鄒魯之謂。

 

教育名山:西山

 

從北宋開始,南平的教育文化就異常發達,郡內「五步一塾,十步一庠」,弦誦之聲不絕於聞,東南鄒魯,可謂盛極一時。據《延平府志》等史料記載,早在北宋天聖三年(1025),南平郡守曹修古就在郡治後面的西山——即今天劍津中學所在地創建建州學館,由官方設置學田,以補助學費。及至慶曆三年(1043),宋仁宗皇帝才詔令各州縣辦官學,建立學田制,置教授、教諭、訓導等各級學官,而南平西山州學已開辦19年了。

 

在劍津中學校園的宋碑亭內,那座《南劍州重建州學記》碑,記載的就是「獨先天下興州學」的史實。它是研究地方歷史的珍貴史料,已被列為省級文物。今天我們從碑文的記述中可以發現,公元1128年前後,有一股潰軍闖至南平,州學遭兵燹[xiǎn]之災,一夜之間化為灰燼。後來夷為平地的州學館變成了閱武校場。1132年,州學移至郡西臨街近河的龍津館。但因人聲嘈雜,郡中故老認為不便學子讀書,又因要新建「尊經閣」,便提出在西山故址重修舟學的建議,得到了當時路採太守首肯。正好有負責錢糧轉運的漕使路經南平,州學教授陳師孟就與讀書的士子及眾秀才聯名向漕使申請,得緡[mín]錢約二千萬貫。重建工作於1145年的秋開始,測量規劃、選工備料無不精益求精。繼任太守鄭椿「以賢相家風,治先教化」,上任伊始即親臨視察,督促早日完工。1147年,工程如期竣工,重建的州學異常宏偉,有殿、閣、堂、廡,十分壯觀。十座書齋坐北朝南,窗明几淨。在溪山映襯之下,這些高大的建築顯得美輪美奐,實在是南方一帶從未見過的。

 

西山州學經歷宋、元、明三代,各朝都有修繕、拓改,直到明萬曆三十年(1602)全廢,遷往梅山寺(今南平五中及舊孔廟附近),前後歷時578年。

——本文摘自《龍驛延平》

閱讀往期經典文章,請點擊以下專輯:

  史海頡芳 閩北講古  愛盟日記  鄉土味道 南下南下 新武夷人踏勘

人物

朱熹 宋鹹 宋慈 遊酢 蔡元定 蔡模 黃幹 柳永 劉克莊 查慎行 蘇軾 王安石 林特 吳育 劉勉之 辛棄疾 祝穆 建陽魏氏 

風物

雲谷山 大明堂 孔廟 建本1 建本2 酸棗糕 山茶油 楊梅幹 四庫全書 二叔茶館



相關焦點

  • 鄭成功在閩北的史跡遺存之「延平篇」
    諺曰:銅延平,鐵邵武。言其險要可守也。」而《南平縣誌·山川志》則稱此地:「凡三蓮花(即東、中、西蓮花山)列峙北方,背倚大帳(即中軍帳),而面瞰三溪(西溪、東溪、劍溪),開延平之大局。所以控制上遊,屏蔽省會,信十閩之要區也。」其地勢險要,噤喉水陸,「溯西溪而上之,則杉關在焉,適贛之孔道也;溯東溪而上之,則仙霞在焉,入浙之要衝也。
  • 《延平三千年》,文化名家劉光舟的延平歷史之旅
    宋朝是延平的黃金時代,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從北宋到南宋延平出了楊時、羅從彥、李侗、朱熹,史稱延平四賢,又稱閩學四賢。為什麼延平四賢產於延平呢?古代人講人傑,必講地靈。乃是清淑靈秀之氣。故延平以優良的人種,佔優良之地勢,便能相得益彰,日益興旺。人傑要靠自然地理的養育,但地靈要靠人傑才能發揚光大,相輔相成。
  • 匯聚綠水 守護閩江——「南平延平生態環境司法教育實踐基地」概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處福建母親河——閩江幹流之源頭,境內一江三溪七十二支流縱橫交織,匯聚四百裡閩江奔騰不息,潤澤省會有福之州。
  • 延平、順昌的人大代表開展異地視察
    11月19日至20日,南平市人大常委會繼續組織延平、順昌的人大代表集中開展異地視察活動。延平的部分人大代表到邵武市視察,先後察看了潤身中藥產業科技示範園項目、和平古鎮、臺禾生態農業、綠益新環保、永晶科技、含香烤鰻廠、味家生活用品等項目。
  • 順昌至延平高鐵站客運明日恢復
    順昌——延平高鐵站(原南平高鐵北站)班車從2月11日起恢復,每天一趟,早上8點30分順昌汽車站發車,中途不下客,需出行的旅客只限通過「武夷股份968951」微信公眾號或「e武夷
  • 延平區產業帶動 「綠色金庫」展新姿——訪中共延平區委書記黃雄
    郭沫若曾稱讚延平「山圍八面綠,水繞二江青」,優質的生態環境造就了延平豐富的農特產品。  近日,中共延平區委書記黃雄就如何突出延平的縣域競爭優勢,如何凸顯產業特色,如何向閩南市場推介延平的優質農特產品等問題接受了本報專訪。  周總理嘉獎當地林業  記者:整個閩北的森林資源都非常豐富,為什麼唯有延平區王臺鎮曾被周恩來總理嘉獎,譽之為「綠色金庫」?
  • 山水共響,奏響延平鄉村振興「共鳴曲」
    活動期間,大型山水畫境實景演出《延平問海》驚豔亮相,中國龍舟公開賽10周年龍舟精英邀請賽暨南平市第四屆運動會在延平湖擂鼓開賽,為閩北大武夷旅遊格局添光溢彩。再早前,第三屆中國延平鄉村藝術季在延平區巨口鄉開幕,從三年前的藝術喚醒鄉村、到去年的藝術激活鄉村、再到今年藝術賦能鄉村,延平區在巨口鄉先行先試,走出了一條「藝術+古厝生態銀行」的創新發展之路。
  • 延平郡王祠 點亮一盞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家園,是民族的血脈和魂魄。戊戌年一個金風送爽的午後,由廈門市鄭成功研究會與武當真武堂聯合舉辦,以弘揚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的「第四屆鄭成功民間信仰研討會暨武當真武堂中秋聯誼會」就在延平郡王祠廣場隆重舉行。活動內容豐富多彩,鄭成功民間信仰研討以及書法書畫、古典漢服舞蹈、歷史悠久的古音樂—南音、傳統樂器—古琴、武當太極等優秀傳統文化的現場演繹,精彩紛呈,好戲連臺。
  • 【話說延平】朱元璋與陳友諒、陳友定
    延平、建安的農民都紛紛揭竿而起,順帝一面鎮壓農民起義,一面繼續過著荒淫無度的生活。    朱元璋、陳友諒、陳友定都是元末南方農民起義的領袖或地方割據勢力的頭目,他們是與延平歷史有關的風雲人物。老延平人都知道九峰山金交椅有一座陳友諒祖墓。據《南平縣誌。名勝志》載:「水南圓通寺,閣後山形如交椅,俗稱陳友諒祖墓,或曰陳友定祖墓。友諒,沔陽(湖北)漁家子,本姓謝,祖遷入贅於陳,因冒陳姓。
  • 一篇美文帶你探索延平畲族文化,一起來感受吧!
    延平畲族淵源追溯文/劉光舟畲族是延平最古老的民族,畲民是延平最早的居民,先有畲民,後有漢人。廈門大學陳支平教授在《福建族譜》一書中說:「畲族本是中國南方古老土著越人的後裔。」三千年前的經典《周禮·夏官職方氏》載:「辨其邦國都鄙,四夷、五戎、六狄、七閩、八蠻、九貉之人民。」
  • 這些延平人引以為豪的「民間非遺」,是世代傳承下來的延平魅力
    圖片來源:延平區融媒體中心 大腔金線傀儡(提線木偶),明代傳入閩北,其時在南平市延平區塔前鎮及周邊地區傀儡戲最興盛,被視為戲曲「活化石」。
  • 你知道福建延平是「理學名邦」嗎?「延平四賢」又是哪四位?
    朱熹一生中,除了在外為官9年,其他時間大都在閩北度過。 閩北能夠孕育、成就朱熹絕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與歷史上的「理學名邦」有著殊勝因緣。
  • 「延平枕」譽滿東南亞,僅在清代,南平有皮枕店30餘家,可謂繁華
    「延平枕」 之名,幾乎家喻戶曉。南平在清代有皮枕店30餘家,集中在一條街上。同治、光緒年間,海運開禁,閩北的特產茶葉外銷日增,每年茶葉收成季節、各茶幫商人均兼營皮枕, 便向南平各皮枕店批購,運往東南亞銷售,「延平枕」之名, 隨之傳播。清代福建赴京應考,路經延平時,多隨購皮枕作為饋贈親友的禮品,盛名也進入了京師。
  • 「山水如畫境,延平賦新能」南平市第四屆旅遊產業發展大會在延平區...
    隨後,《山水畫境 延平問海》實景演出驚豔亮相,這將是一幕國內首創的大型山水畫境文藝演出。《山水畫境 延平問海》運用國際流行的創編思路和高新科技的呈現手段,分為題、溯源卷、祀儀卷、淬鍊卷、成功卷、逐夢卷和跋7個篇章。節目的開篇以閩字為題,與節目中間的其它卷緊密相連,突出「問海」主題。展現延平的人文和傳說,講述延平故事、南平故事和福建故事。
  • 延平:最古老的學校——流芳小學
    對於小朋友來說,學校是一個讀書的地方 而對於早已步入社會,離開校園的人來說 學校,則是一個充滿回憶的地方 今天的這份回憶 帶你走進延平最古老的學校 ——流芳小學
  • 南平市延平區成立「閩北鄉村幹部學院」
    8日,「閩北鄉村幹部學院」成立揭牌儀式暨首期培訓班在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巨口鄉谷園村教學點舉行,標誌著中國社會科學院直屬單位中國社科教育培訓中心和延平區委雙方合作成果正式落地。中國社科教育培訓中心和福建省財政廳等單位領導出席,62名來自延平區巨口、赤門兩鄉的村主幹及黨群工作者作為首期學員入學。
  • 延平城區將出售281套限價房!這些人可申請……
    延平城區將出售281套限價房! 記者今日從南平市住房保障中心了解到,為解決延平城區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
  • 「中國少年兒童鐵路平安行動」在延平、邵武、武夷山等地開展
    2016年參加工作的吳志祥是一名非常有經驗的鐵路青年志願者,入路以來,只要有空餘時間,他就會組織青年志願者到武夷山片區鐵路沿線學校和村莊開展愛路護路教育。「峰福鐵路閩北地區為開放式,鐵路四周沒有圍欄,而南源嶺小學離鐵路只有幾百米,為了防止學生發生路外事故,所以我們把第一站選在了這裡。」南鐵青年志願者吳志祥說到。
  • 鄭氏宗祠:石井延平郡王祠
    石井延平郡王祠,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石井鎮東南側鰲峰山麓,背枕鰲山,面朝石井江,與延平中學毗鄰。
  • 走近金門延平郡王祠
    4月30日上午,陽光明媚,金門遊客如織,我們泉州鄭成功研究會考察團一行20多人,懷著對民放英雄鄭成功的崇敬心情,專程前往位於金城西南郊的延平郡王祠及其鄭氏祖墳參觀延平郡王祠於1968年完工,是一處仿古宮殿建築,規模宏偉壯觀。該祠是為紀念民族英雄鄭成功而建的。明末清初,延平郡王鄭成功由廈門轉進金門,在島上留下很多歷史遺蹟。祠址位於夏墅村後高崗,視野寬闊,為當年鄭氏海上觀兵之處。前方可看到建功嶼上屹立的鄭成功塑像和金廈海灣。走進延平郡王祠,大門上的「忠肝義膽」特別醒目,讓人們追憶起350多年前鄭成功反清復明,東渡臺灣驅逐荷夷的英雄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