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史料本來就不多,而且都是用蒙語寫的,由於蒙古古代文化與漢族文化交流相對較少,兼容性差,一般人看不懂,只有看專家的譯作。
不同的專家的譯作中,蒙古人名地名都是音譯,漢化不完全,翻譯出來也就存在差異。
1。 孛兒只斤
蒙古皇族的氏族名稱, 蒙古族乞顏部包姓孛兒只斤氏。
拉施特(伊利汗國宰相)將孛兒只斤解釋為:灰色眼睛。除此之外,還有紅頭髮藍眼睛、蒼狼、 黃金家族之意等說法。
乞顏,意為奔流而下的洪流。乞顏,有時也稱做「乞雅惕」。在蒙古語中,「惕」是詞尾複數附加成分,表示眾多的意思,在蒙古語詞彙中,「惕」、「特」、「德」等字,均表示為複數。
乞顏部孛兒只斤氏是蒙古語音譯,也可譯為奇源部包爾之金氏,也有譯作博爾濟吉特氏、博爾濟吉忒、 博爾濟錦、孛兒吉德、孛兒吉根、孛兒吉濟錦、博羅特、布兒赤金、孛爾吉,包爾積金等。
漢譯姓氏為:包、鮑、寶、劉,雲,李,波等,所以能夠讀到這樣的史料「風姓包氏,得姓始祖包羲,代表人物:包胥 、包拯、 包·鐵木真。」
上古時期,為母系氏族,女子稱風姓別婚姻,男子為包氏明貴賤。太昊創製八卦,教民捕魚、畜牧,以充庖廚,故又名庖犧或庖羲。據《路史》載:「包羲氏後有包氏「。
關於 乞顏的祖源,為包豕韋和北狄融合的蒙兀室韋。
兩《唐書》載:中國三皇五帝之首包羲之後裔豕韋為蒙兀室韋。
蒙兀室韋又作「失韋」、「失圍」。中唐以後,文獻上又把室韋稱作「達怛」、「韃靼」,在歷史上是東胡一支,也是現代蒙古族的祖先。另據法國學者伯希和即P.佩利奧的推測,室韋是「鮮卑」的同詞異譯。
隨著部落人口的不斷增加,乞顏部逐漸分衍出多個分支氏族。其後產生了號稱「黃金家族」的包爾之金氏,明朝人貶稱孛兒只斤氏。
包羲字伏羲號黃熊諡太昊,包羲為中華人文太始祖,是遠古第一位帝王, 而且中國人把他奉為人類始祖神。
(伏羲後裔軒轅襲祖號,號有熊,為黃帝)
2。「鐵木真」
談到蒙古民族歷史時,曾有人言之鑿鑿地把成吉思汗的名字「鐵木真」解釋為「大海」的意思。某些資料也持有該觀點。
據《蒙古秘史》記載,成吉思汗出生時,其父也速該正好將塔塔爾部將領鐵木真·兀格俘虜。為紀念這次戰鬥的勝利和兒子的出生,也速該將俘虜的名字賜給成吉思汗。
塔塔爾部是操突厥語的蒙古部落,顯然,「鐵木真」是突厥語,而突厥語「鐵木」既是「鐵」的意思,當時,在蒙古高原「鐵」是一種特別奇缺的金屬物質,以「鐵」為名應在情理之中。「真」是「鐵木」的附加成分,「鐵木真」連在一起,似可以直譯為「鐵人」或「打鐵的人」;如若義譯,則可持堅強、剛毅之說,從而排除洶湧壯闊之意。
內蒙古師範大學著名語言學家芒·牧林先生持上述觀點。
3。"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有三種說法:
(1)據《史集·部族志》解釋:蒙語「成」的意思是「堅強」,「成吉思」是其複數,《通史簡編》也認為「成」是「剛強」,「吉思」是「多數」。因此成吉思汗是堅強的大汗的意思。
(2)「成吉思」蒙古語意思為「天賜」。成吉思汗即是上天賜予蒙古人的大汗,意為「世界的統治者」、天之驕子的意思。與漢民族帝王的"君權神授" 具有相同意義。
(3)蒙古語,「成吉思」是「大海」的意思,有囊括四海,雄霸天下之意。
(4) 《蒙古源流》和《蒙古世系譜》兩書認為:泰和元年那年,鐵木真已28歲,即位前三天,每天清晨都有一五色鳥鳴,聲聲如成吉思、成吉思,似是一種吉祥的徵兆。所以,成吉思汗的名字便由此而來。
「成吉思汗」到底是什麼意思?
分析:
(4)該說法最離譜。該說法在網上搬運的最多。貌似有根有據,實則經不起推敲。
分析如下。
泰和元年,即1201年,鐵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應該是38歲,非28歲;鐵木真即位的意思,就是被推舉為蒙古乞顏部可汗,據史載,1184年前後,22歲(前後)鐵木真被推舉為蒙古乞顏部可汗。
1206年春天,蒙古貴族們在斡難河(今 鄂嫩河)源頭召開大會,諸王和群臣為鐵木真可汗上尊號「成吉思汗」,這才意味著「成吉思皇帝」大號代替「小名忒沒真」,1206年成為了成吉思皇帝元年,此年成吉思汗已經44歲。
換句話說,鐵木真被推舉為蒙古乞顏部可汗之後的22年之後,才得到「成吉思」尊號的,並不是當「可汗」的那天。
(3)說法經不起推敲。
背景是這樣的:1206年春天,44歲的鐵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經過22年的徵戰,剛剛統一了蒙古各個部落,蒙古貴族們在斡難河(今 鄂嫩河)源頭召開大會,諸王和群臣為鐵木真上 尊號「成吉思汗」。
在那個時候,蒙古人對海的概念應該是不清楚的,即使是大的湖,如呼倫湖、貝爾湖、貝加爾湖等等,在蒙古語中都是很清楚的,沒有「海」的歧義。為鐵木真上尊號不至於使用一個他們都不了解的概念。
(1)為人格(2)為神格,所以小編選(2),天之驕子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