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7日,倫敦奧運會劉翔參加110米跨欄預賽的時候,太多的中國人關注著這一場比賽。由於賽前各路媒體關於劉翔可能受傷退賽的消息已經散布開來,於是懸念叢生便造成了萬眾矚目。
隨著時間地推移,電視轉播的鏡頭似乎也理解大家的心情,一次又一次地給到劉翔。應該承認劉翔當時表現出來的狀態比較不錯,表情也比較輕鬆,甚至還對著室內監控的攝像頭做了一個鬼臉。那一瞬間相信會有許多人覺得劉翔完成今天的比賽應該問題不大,前面關於劉翔賽前受傷的消息應該是劉翔團隊和贊助商外宣部門為博取關注而蓄意傳播的。
劉翔進場了,一切就顯得不一樣了。
所有的跨欄選手在檢錄進場之後,整理完服裝,接下來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練習一下起跑攻第一個欄。這樣做的目的是適應一下節奏、踏一踏步點,找一找比賽的感覺。這件事情是跨欄選手比賽前應該也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有人可能會問,象劉翔這個級別的運動員長年累月幾乎天天跨欄,應該早就形成了固有的肌肉記憶和動力定型,還需要找步點、找節奏、找感覺嗎?
當然需要,越是高水平的運動員越重視一些準備細節。
----因為每一次比賽的場地大小不同,運動員一進場地他們的視覺感覺就不一樣,對於物體距離遠近的判斷就不一樣;
----因為每一次比賽氣溫溼度不一樣,所以運動員的身體感覺也不一樣,因此他們動作幅度與精確性就不一樣;
----因為每一次比賽跑道色彩及周邊廣告標牌的色彩、圖案不一樣,所以對於運動員的心理刺激也不一樣,很容易造成他們情緒狀態有所不同;
----再加上光線、風速、以及場內觀眾規模造成的因為呼吸所形成的場內氣流強弱方向等等因素,都會對運動員形成影響。
只有快速適應才能克服這些影響,畢竟奧運會上都是高手過招,而他們之間勝敗的差距甚至只有區區的1%秒而已,而就是這1%秒的差距將決定他們彼此命運從此出現天壤之別。
而那一天,劉翔沒有跑步點。
還有一個細節,預示著接下來可能發生並不樂觀的情況。
心理學研究發現,每個人內心的變化一定會在其外部形體上有所表現。那天劉翔做了一個動作在明眼人面前出賣了他的內心。
那天當大會向觀眾介紹運動員的時候,劉翔做出了一個雙手叉腰的動作。這個動作本身沒有什麼,許多運動員都習慣做出這個動作。但是秘密在於,那天劉翔雙手叉腰的時候是將兩手的大拇指放在體前,四指放在身後。
曾經有心理專家長期對劉翔追蹤研究。他們發現在劉翔職業生涯所有公開比賽的視頻當中,比賽之前只要劉翔做出這個動作,除2004年雅典奧運會預賽一次之外,其餘比賽劉翔全部輸掉。
在這裡有一些背景情況需要介紹一下。
在110米跨欄這個項目上面,當時的劉翔絕對是一位世間罕見的奇才,甚至說他對於這個項目的感悟力達到人神一體也不為過。據長期觀察了解到的情況,劉翔在每一次比賽之前,他同他的教練大體都可以算出此次比賽自己可能跑出的秒數成績,而令人驚訝的是他們事前預判的成績與事後實際比賽的成績一對照,可以精確到幾乎沒有差錯。
因此在每次比賽之前,根據參賽對手的水平和實力,劉翔團隊幾乎都可以預判比賽的結果。如果預感此次比賽獲勝無望,劉翔便下意識地做出這樣的動作;如果自信會贏,他的叉腰動作就會改為四指在體前,大拇指在身體後面,身體稍稍前傾,目光聚合呈現直線狀,表情專注且充滿殺氣。
為什麼2004年雅典奧運會預賽時劉翔同樣做出這個動作,但是卻贏了?
那是一樁孤例。可能的原因在於那一年劉翔剛剛21歲,人生第一次參加如此重大的比賽心中難免有些緊張。同時,根據賽前訓練狀況與外圍情報分析,在本次奧運會上劉翔完全有可能創造黃種人在奧運會田徑直道競賽上面的奇蹟。但是這些在比賽開始之前僅僅是猜測、是可能,還不是事實,因此劉翔在比賽結果揭曉之前必須要保持低調,以免提前公開謎底成為眾矢之而徒增負擔,背負太多不必要的關注而導致分神,所以2004年在雅典的劉翔要低調,要壓抑。
打個比方,假如你有一個大大的好消息即將公布,這個好消息一旦公布必然會引起轟動,但是在公布之前你又不想讓別人知道。想想這個時候你的心情,是不是激動?是不是又有一點小緊張?
激動是因為好事將近,緊張是擔心萬一哪個細節操作不慎會讓煮熟的鴨子飛掉了。
2012年倫敦奧運會,因為劉翔沒有跑步點,雙手叉腰四指在後,這就有了足夠的理由讓專業人士判斷劉翔可能退賽。
退就退嘛,當你無法完成比賽的時候,退賽也是一個正常的選擇。但是此時對於劉翔而言如若真的選擇退賽,相信沒有人會覺得正常。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劉翔一聲不吭地退賽,已經招致了鋪天蓋地的謾罵。況且那一次的退賽至今沒有讓人信服的理由,如果倫敦奧運會再一次退賽,大家的質疑一定非常激烈。
既然無法完成比賽為什麼硬要參加奧運會?為什麼不能把機會留給別人?既然最終無法完成比賽為什麼要長期霸佔大量的訓練資源?為什麼要浪費大量納稅人的財富?國家長期耗費大量資源培養你的目的是讓你參賽,不是讓你退賽!向前一步是勇敢者,退後一步是懦夫!……
人言可畏!
而這些質疑對於劉翔而言又是必須承受的。誰讓你長久以來獲得如此高的關注、如此優越的待遇、如此豐富的資源、如此高的寵愛?當初你沒有拒絕那些好的,那麼今天你必須接受這些不好的。
人生或許真的有一種東西叫做平衡。
好吧,明目張胆地退賽看來行不通,那麼就需要動一點小腦筋。
所以這次再退賽一定要與上次有所不同,要搞一點小創意、小策劃,通過製造一點小可憐,小悲壯以降低負面影響、減輕壓力,以正視聽。
當劉翔準備起跑之時,攝像機捕捉到了劉翔嘴角的一絲微笑。看到這一幕,許多人知道:完了。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看到劉翔接下來的表現(注意這裡沒有說表演),我們分明感受到一個人慾罷不能,不歸路上無法回頭的尷尬。
而這個人曾經叱吒風雲,萬眾矚目!
我們有理由質疑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劉翔摔倒是提前設計準備的。
一名跨欄選手在比賽中摔倒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在奧運會高手比拼當中摔倒(尤其是第一個欄就摔倒)的機率相對就要小了很多很多。
再有,跨欄選手從來不怕前腳踩欄,害怕的都是後腳勾欄。因為幾乎所有跨欄選手在從小練習跨欄的時候,都會面臨身高不足而欄架又很高的情況。即使通過訓練和身體成長你可以在前幾個欄輕鬆跨過,但是在體力下降或者步點混亂的的情況下,跨越後幾個欄也有可能力不從心。
怎麼辦?所以先學會踩欄是每一位跨欄選手的必修課。
為什麼擔心後腳勾欄呢?因為前腳過欄之後,身體重心隨之向前越過欄架,這個時候如果後腳勾到欄架會讓你失去重心摔倒在地。而周邊其他選手此時基本也是剛剛從擔架上落下來,而比賽當中大家穿的又是釘鞋,----與人與己都傷害不淺。
那天劉翔在攻第一個欄架時就摔倒了,並且是在踩欄時摔倒的。
正常情況下跨欄選手在攻欄的時候眼睛是緊緊盯在欄架上的橫板,起跨腿邁起之後,眼睛就應該轉向下一個目標了。而劉翔那一天眼睛始終把第一個欄架的橫板盯得死死的。
從此,一顆巨星隕落了,一代傳奇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