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報》2020年12月11日第04版電子報
文化扶貧的湘西實踐
中國民族報記者 周芳
地處武陵山脈腹地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風光瑰麗獨特,文化多彩絢麗,這裡是文化資源富集地,也是精準扶貧首倡地和脫貧攻堅的主戰場。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湘西州花垣縣十八洞村正式提出「精準扶貧」。久困於貧的湘西人民牢記總書記殷切囑託,以決然之勢向千年貧困發起了轟轟烈烈的總攻。
坐擁豐富的文化資源,湘西州委、州政府審時度勢,立足實際情況,充分發揮優勢,把文化同脫貧攻堅有機結合起來,助力各族同胞脫貧致富。
十八洞村非遺扶貧工坊負責人石美梅(右)悉心指導繡娘。麻老先供圖
文化+產業:
成就家門口的精準脫貧
初冬時節,湘西州花垣縣山花爛漫、層林盡染,到處都是豐收的場景。
走進花垣縣石欄鎮七繡坊苗服飾文化公司,只見繡娘們飛針走線,手指靈動、動作嫻熟,一幅幅精緻而有創意的苗繡從她們的繡針中徐徐而出。
「平時可以接了訂單在家繡制,也可以來這裡和大家一起邊幹活邊聊天,每個月差不多有5000元的收入,我很滿足了。」今年35歲的石欄鎮排吾村村民石紅平靦腆地笑著說。
過去,由於家鄉缺少就業機會,為了養家餬口,石紅平不得不和丈夫外出務工,把孩子留給老人照看,一家人長期分離。送孩子上學、一家人共進晚餐、輔導孩子做功課……這些普通人生活中的日常,對石紅平來說曾是遙遠的夢。
2017年,一個叫「讓媽媽回家」的公益項目,幫助石紅平實現了夢想。
2017年,七繡坊的創始人石佳在外地創業有成後回到家鄉石欄鎮,了解到當地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的問題,便決心要留在家鄉帶領鄉親們擺脫貧困。石佳成立公司後幹的第一件事,便是加入由湘西州文旅廣電局和湘西傳統工藝工作站創辦的「讓媽媽回家」公益項目。
「我們聘請4位苗繡傳承人擔任指導老師,動員各鄉鎮婦女來公司參加帶薪苗繡技能培訓,培訓合格之後就能籤訂合同並上崗。她們可以自主選擇到公司來上班,或者是在家承接公司的訂單。」石佳說。
石紅平便是最早參與七繡坊苗繡技能培訓的成員。學得一手嫻熟技藝的她,安心在家帶孩子的同時,通過苗繡每個月還有四五千元的收入,去年家裡已經建起了一棟苗族傳統風格的木屋,成為很多村民羨慕的對象。
截至目前,七繡坊已有486名繡娘,累計培訓約1300人;截至2019年底,幫助約300名孩子的母親回鄉就業,累計使繡娘們增收600餘萬元。
在離花垣縣百餘公裡外的保靖縣比耳鎮比耳村,村民姜勝賢正在自家院壩用篾絲編織竹藝產品,轉眼間,一個方形背簍已見雛形。
位於保靖縣西北比耳鎮中部的比耳村盛產各類竹子,自古就享有「篾鄉」盛譽,基本上村裡人人都會編織竹器。農忙栽種柑橘(酉酉橙),農閒時編織竹藝產品(本順竹藝),憑藉這兩大支柱產業,該村已發展成為全省最美鄉村示範村。
在比耳村,竹編最出名的要數湘西竹編省級非遺傳承人姚本順和州級非遺傳承人姚元飛父子倆。姚元飛大專畢業後,原本在外做生意,後來回到家鄉走上了竹編之路。他向父親取經學藝的同時,對竹編產品進行創新設計和品牌包裝,開拓市場。
2014年,姚元飛將自己的竹編小作坊發展成保靖縣比耳本順竹藝專業合作社,這也是湘西州首批非遺扶貧就業工坊之一。據姚元飛介紹,合作社30多位就業人員中,大部分都是留守婦女、殘疾人、建檔立卡貧困戶等,「大家在家門口就業創收,每人月平均工資有3000元左右。」近年來,通過參加相關的展覽和比賽,本順竹藝的產品已遠銷國內外十多個地區,年產值近100萬元。
在一批公益項目和非遺項目的引領和推動下,如今,湘西州擁有主要生產非遺產品的工坊、基地、傳習所等近百個。苗繡、竹編、蠟染等非遺產品熱起來了,非遺傳承人火起來了,媽媽和孩子們的笑聲也多起來了。
山谷居民公司董事長林傑(中)與繡娘在一起。林傑供圖
文化+創意:
讓古老手藝走向時尚賣場
帆布包的一角,是苗繡雙魚圖案,古樸裡透出「年年有餘」的吉祥;吊墜、戒指、手鐲,點綴著苗繡花紋,五彩斑斕;音箱、茶几等各種家居產品,將非遺元素與時尚元素巧妙搭配……在位于吉首市乾州古城旅遊區的山谷居民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谷居民」)展示大廳,這些頗具新意的文創產品令人駐足留戀。
「文化遺產必須融入現代生活,否則就無法接續傳承,只有將現代設計、時尚元素與文化遺產精髓相結合,使傳統文化產品消費年輕化,文化遺產才能得到新生。」山谷居民公司董事長林傑表示。
成立於2014年的山谷居民,以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在保持原有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將非遺與現代時尚相融合,打破了「傳統繡品織品就等於工藝品」的思維定勢,把帶有非遺元素的繡品織品帶入了人們的生活之中。
自創辦公司以來,助力精準扶貧是山谷居民一直做的事情。在湘西州婦聯的組織聯繫下,公司設立了3個手工苗繡基地——花垣縣十八洞苗繡基地、鳳凰縣老家寨苗繡基地和吉首市坪朗苗繡基地,在對繡娘們進行技藝培訓的同時回收繡片、派發訂單,讓繡娘們坐在家裡便能掙錢。
近年來,公司投入更大更多的精力進行創意設計和產品開發。「通過創意設計之手,把民族文化用現代人樂於接受的方式表現出來,讓民族文化之美和所承載的精神走出深山、走進賣場,這樣也才能為更多人帶來財富。」林傑說。
如今,山谷居民產品覆蓋服飾、家居用品和飾品多個系列,共有200餘種產品,擁有100餘項產品外觀設計專利。而公司的兼職繡娘、工匠也達300餘名。
「有了創新和創造,才能讓湘西繡娘的手藝走向市場、走向都市、走向國際。到那時,我們的繡娘可以背著娃繡著花,養著雞餵著鴨,也能養活自己養活家。」湘西州文旅廣電局黨組書記、局長劉世樹表示。
在鳳凰縣新工業園區「蠟的世界」非遺蠟染體驗館,記者同樣感受到了創意的魅力。風格各異的掛畫,清新悅目的窗簾,淡雅別致的蠟染服飾,以及手提包、圍巾、抱枕等,一件件產品,在白與藍之間,將蠟染藝術躍然布匹之上,向遊客展示著這一古老工藝。
這家體驗館的館主姚六菊是鳳凰縣水打田鄉袍上村麻都灣人,這些年,這位非遺傳習者、州勞動模範,以行動傳承蠟染、扎染工藝,傾心向世人營造了一個獨特的「蠟的世界」。正是這個「蠟的世界」,為姚六菊開拓了廣闊市場,記者採訪期間,她的電話和微信不斷,都是一些洽談業務的客戶;也正是這個「蠟的世界」,帶動著當地村民發展手工業致富。
近年來,姚六菊將蠟染項目與精準扶貧政策結合,開設蠟染、扎染培訓班,培訓建檔立卡貧困戶420人次;免費為筸子坪鎮歐陽村3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60萬株板藍根苗木,並籤訂保底收購協議,間接帶動100餘人就業。
直播帶貨讓湘西特色文創產品走出大山走向全國。麻老先供圖
文化+旅遊:
激發美麗鄉村建設活力
有人說,湘西的美,在沈從文的書裡、在黃永玉的畫裡。如今的湘西,全面激活祖輩留下的寶貴遺產,帶動旅遊業發展,推進鄉村振興,讓湘西美得更有內涵、美得更具特色。
採訪期間時值周末,記者在花垣縣十八洞村看到,絡繹不絕的遊客跟在苗家阿哥阿妹身後,聽他們繪聲繪色地講解;身著苗服的女孩手提臘肉、蜂蜜,面向鏡頭直播帶貨;小攤點前,大姐大媽笑呵呵地招呼客人;許多農家樂大堂滿座,大廚將一鍋鍋臘肉炒出濃鬱的香氣……
作為「精準扶貧」首倡地,十八洞村依託生態、文化等資源優勢,發展鄉村旅遊,外出務工的村民陸續返鄉,一種又一種新職業不斷湧現:農家樂老闆、民宿店主、講解員、票務員、擺渡車司機、保安、保潔員、短視頻「網紅」……
「鄉親們吃上了旅遊飯。」導遊陳細妹感嘆道,她每月有3000元工資。
從十八洞村到芙蓉鎮、竹山苗寨、鳳凰古城、浦市古鎮,處處是景;苗鼓、苗歌、苗繡、苗拳等傳統文化,樣樣生輝。
近年來,湘西州按照「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以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為引領,推動文化旅遊各領域、多方位、全鏈條深度融合,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並進。豐富的文化遺產在文旅融合發展中激活,瀘溪挖掘古商鎮、楚巫文化,鳳凰唱響「天下鳳凰」品牌,花垣放大「書裡邊城」的影響力,永順打造「土司王城」,吉首正在打造5A級矮寨奇觀景區……國家3A級以上旅遊景區35個、旅遊村寨84個,如散落在湘西山水間的顆顆「珍珠」,串成了璀璨奪目的「項鍊」。
文化+市場:
讓湘西走向世界
主動走出去,讓湘西人對文化產品怎樣實現市場化,怎樣贏得國內外消費者的青睞,有了自己的思考,讓文化產品從「深閨」走進大眾消費市場。
2016年,巴黎布隆尼亞宮裡掀起了一股「民族風」,「感知中國——湖南文化走進法國」系列活動在此開幕,來自湘西的民族品牌「山谷居民」因其產品完美融合了苗繡元素與現代工藝,受到廣泛關注。
2017年,在阿聯杜拜阿治曼展示中心的「一帶一路」湖南主題展上,湘西保靖比耳「本順竹藝」融入土家族文化的精緻竹編作品,吸引了無數外國友人眼球。在展示會上,即有商家和比耳竹藝籤下訂單。
2018年,石佳穿著自己公司設計的苗繡服飾走進了巴黎國際時裝秀。七繡坊生產的苗繡旗袍、手包、屏風等50多種產品,如今遠銷法國、英國、韓國、日本、尼泊爾等國家,一年累計發放繡娘工資150餘萬元。
通過市場競爭和選擇,湘西文化品牌走出大山,走向世界,在贏得掌聲的同時,也帶來更多經濟效益。
今年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非遺扶貧就業工坊面臨著市場考驗。為應對疫情影響,湘西州主動應對、積極行動、多措並舉,全力幫助企業擺脫困境——開通「非遺+扶貧」網上商城,暢通銷售渠道;聯合「芒果動聽」推出「春暖花開,煥然新聲」主題品牌推廣活動,茶系列、編織系列、織繡系列紛紛在網上亮相;「湘西文旅」抖音號應時啟動,以每周3期至5期頻率上新文旅信息。同時,為鼓勵工坊復工復產,湘西州文旅廣電局還支持工坊吸納滯留務工人員,開展技能培訓。
「用直播的方式展示非遺產品,能充分展示傳統技藝的魅力,吸引消費者『邊看邊買』。」今年春節過後,姚六菊帶著她的新創意「DIY扎染材料包」開啟直播。此後,每個周六都是體驗館固定的直播日。這種直播帶貨方式吸引大量網友前來體驗、消費,「蠟的世界」的市場路子越走越寬,湘西文化品牌之路越走越寬。
來源|中國民族報
作者|周芳
編輯|劉娜
監製|龍堯
精彩內容速覽一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