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報》整版報導湘西文化扶貧

2020-12-14 騰訊網

《中國民族報》2020年12月11日第04版電子報

文化扶貧的湘西實踐

中國民族報記者 周芳

地處武陵山脈腹地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風光瑰麗獨特,文化多彩絢麗,這裡是文化資源富集地,也是精準扶貧首倡地和脫貧攻堅的主戰場。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湘西州花垣縣十八洞村正式提出「精準扶貧」。久困於貧的湘西人民牢記總書記殷切囑託,以決然之勢向千年貧困發起了轟轟烈烈的總攻。

坐擁豐富的文化資源,湘西州委、州政府審時度勢,立足實際情況,充分發揮優勢,把文化同脫貧攻堅有機結合起來,助力各族同胞脫貧致富。

十八洞村非遺扶貧工坊負責人石美梅(右)悉心指導繡娘。麻老先供圖

文化+產業:

成就家門口的精準脫貧

初冬時節,湘西州花垣縣山花爛漫、層林盡染,到處都是豐收的場景。

走進花垣縣石欄鎮七繡坊苗服飾文化公司,只見繡娘們飛針走線,手指靈動、動作嫻熟,一幅幅精緻而有創意的苗繡從她們的繡針中徐徐而出。

「平時可以接了訂單在家繡制,也可以來這裡和大家一起邊幹活邊聊天,每個月差不多有5000元的收入,我很滿足了。」今年35歲的石欄鎮排吾村村民石紅平靦腆地笑著說。

過去,由於家鄉缺少就業機會,為了養家餬口,石紅平不得不和丈夫外出務工,把孩子留給老人照看,一家人長期分離。送孩子上學、一家人共進晚餐、輔導孩子做功課……這些普通人生活中的日常,對石紅平來說曾是遙遠的夢。

2017年,一個叫「讓媽媽回家」的公益項目,幫助石紅平實現了夢想。

2017年,七繡坊的創始人石佳在外地創業有成後回到家鄉石欄鎮,了解到當地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的問題,便決心要留在家鄉帶領鄉親們擺脫貧困。石佳成立公司後幹的第一件事,便是加入由湘西州文旅廣電局和湘西傳統工藝工作站創辦的「讓媽媽回家」公益項目。

「我們聘請4位苗繡傳承人擔任指導老師,動員各鄉鎮婦女來公司參加帶薪苗繡技能培訓,培訓合格之後就能籤訂合同並上崗。她們可以自主選擇到公司來上班,或者是在家承接公司的訂單。」石佳說。

石紅平便是最早參與七繡坊苗繡技能培訓的成員。學得一手嫻熟技藝的她,安心在家帶孩子的同時,通過苗繡每個月還有四五千元的收入,去年家裡已經建起了一棟苗族傳統風格的木屋,成為很多村民羨慕的對象。

截至目前,七繡坊已有486名繡娘,累計培訓約1300人;截至2019年底,幫助約300名孩子的母親回鄉就業,累計使繡娘們增收600餘萬元。

在離花垣縣百餘公裡外的保靖縣比耳鎮比耳村,村民姜勝賢正在自家院壩用篾絲編織竹藝產品,轉眼間,一個方形背簍已見雛形。

位於保靖縣西北比耳鎮中部的比耳村盛產各類竹子,自古就享有「篾鄉」盛譽,基本上村裡人人都會編織竹器。農忙栽種柑橘(酉酉橙),農閒時編織竹藝產品(本順竹藝),憑藉這兩大支柱產業,該村已發展成為全省最美鄉村示範村。

在比耳村,竹編最出名的要數湘西竹編省級非遺傳承人姚本順和州級非遺傳承人姚元飛父子倆。姚元飛大專畢業後,原本在外做生意,後來回到家鄉走上了竹編之路。他向父親取經學藝的同時,對竹編產品進行創新設計和品牌包裝,開拓市場。

2014年,姚元飛將自己的竹編小作坊發展成保靖縣比耳本順竹藝專業合作社,這也是湘西州首批非遺扶貧就業工坊之一。據姚元飛介紹,合作社30多位就業人員中,大部分都是留守婦女、殘疾人、建檔立卡貧困戶等,「大家在家門口就業創收,每人月平均工資有3000元左右。」近年來,通過參加相關的展覽和比賽,本順竹藝的產品已遠銷國內外十多個地區,年產值近100萬元。

在一批公益項目和非遺項目的引領和推動下,如今,湘西州擁有主要生產非遺產品的工坊、基地、傳習所等近百個。苗繡、竹編、蠟染等非遺產品熱起來了,非遺傳承人火起來了,媽媽和孩子們的笑聲也多起來了。

山谷居民公司董事長林傑(中)與繡娘在一起。林傑供圖

文化+創意:

讓古老手藝走向時尚賣場

帆布包的一角,是苗繡雙魚圖案,古樸裡透出「年年有餘」的吉祥;吊墜、戒指、手鐲,點綴著苗繡花紋,五彩斑斕;音箱、茶几等各種家居產品,將非遺元素與時尚元素巧妙搭配……在位于吉首市乾州古城旅遊區的山谷居民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谷居民」)展示大廳,這些頗具新意的文創產品令人駐足留戀。

「文化遺產必須融入現代生活,否則就無法接續傳承,只有將現代設計、時尚元素與文化遺產精髓相結合,使傳統文化產品消費年輕化,文化遺產才能得到新生。」山谷居民公司董事長林傑表示。

成立於2014年的山谷居民,以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在保持原有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將非遺與現代時尚相融合,打破了「傳統繡品織品就等於工藝品」的思維定勢,把帶有非遺元素的繡品織品帶入了人們的生活之中。

自創辦公司以來,助力精準扶貧是山谷居民一直做的事情。在湘西州婦聯的組織聯繫下,公司設立了3個手工苗繡基地——花垣縣十八洞苗繡基地、鳳凰縣老家寨苗繡基地和吉首市坪朗苗繡基地,在對繡娘們進行技藝培訓的同時回收繡片、派發訂單,讓繡娘們坐在家裡便能掙錢。

近年來,公司投入更大更多的精力進行創意設計和產品開發。「通過創意設計之手,把民族文化用現代人樂於接受的方式表現出來,讓民族文化之美和所承載的精神走出深山、走進賣場,這樣也才能為更多人帶來財富。」林傑說。

如今,山谷居民產品覆蓋服飾、家居用品和飾品多個系列,共有200餘種產品,擁有100餘項產品外觀設計專利。而公司的兼職繡娘、工匠也達300餘名。

「有了創新和創造,才能讓湘西繡娘的手藝走向市場、走向都市、走向國際。到那時,我們的繡娘可以背著娃繡著花,養著雞餵著鴨,也能養活自己養活家。」湘西州文旅廣電局黨組書記、局長劉世樹表示。

在鳳凰縣新工業園區「蠟的世界」非遺蠟染體驗館,記者同樣感受到了創意的魅力。風格各異的掛畫,清新悅目的窗簾,淡雅別致的蠟染服飾,以及手提包、圍巾、抱枕等,一件件產品,在白與藍之間,將蠟染藝術躍然布匹之上,向遊客展示著這一古老工藝。

這家體驗館的館主姚六菊是鳳凰縣水打田鄉袍上村麻都灣人,這些年,這位非遺傳習者、州勞動模範,以行動傳承蠟染、扎染工藝,傾心向世人營造了一個獨特的「蠟的世界」。正是這個「蠟的世界」,為姚六菊開拓了廣闊市場,記者採訪期間,她的電話和微信不斷,都是一些洽談業務的客戶;也正是這個「蠟的世界」,帶動著當地村民發展手工業致富。

近年來,姚六菊將蠟染項目與精準扶貧政策結合,開設蠟染、扎染培訓班,培訓建檔立卡貧困戶420人次;免費為筸子坪鎮歐陽村3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60萬株板藍根苗木,並籤訂保底收購協議,間接帶動100餘人就業。

直播帶貨讓湘西特色文創產品走出大山走向全國。麻老先供圖

文化+旅遊:

激發美麗鄉村建設活力

有人說,湘西的美,在沈從文的書裡、在黃永玉的畫裡。如今的湘西,全面激活祖輩留下的寶貴遺產,帶動旅遊業發展,推進鄉村振興,讓湘西美得更有內涵、美得更具特色。

採訪期間時值周末,記者在花垣縣十八洞村看到,絡繹不絕的遊客跟在苗家阿哥阿妹身後,聽他們繪聲繪色地講解;身著苗服的女孩手提臘肉、蜂蜜,面向鏡頭直播帶貨;小攤點前,大姐大媽笑呵呵地招呼客人;許多農家樂大堂滿座,大廚將一鍋鍋臘肉炒出濃鬱的香氣……

作為「精準扶貧」首倡地,十八洞村依託生態、文化等資源優勢,發展鄉村旅遊,外出務工的村民陸續返鄉,一種又一種新職業不斷湧現:農家樂老闆、民宿店主、講解員、票務員、擺渡車司機、保安、保潔員、短視頻「網紅」……

「鄉親們吃上了旅遊飯。」導遊陳細妹感嘆道,她每月有3000元工資。

從十八洞村到芙蓉鎮、竹山苗寨、鳳凰古城、浦市古鎮,處處是景;苗鼓、苗歌、苗繡、苗拳等傳統文化,樣樣生輝。

近年來,湘西州按照「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以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為引領,推動文化旅遊各領域、多方位、全鏈條深度融合,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並進。豐富的文化遺產在文旅融合發展中激活,瀘溪挖掘古商鎮、楚巫文化,鳳凰唱響「天下鳳凰」品牌,花垣放大「書裡邊城」的影響力,永順打造「土司王城」,吉首正在打造5A級矮寨奇觀景區……國家3A級以上旅遊景區35個、旅遊村寨84個,如散落在湘西山水間的顆顆「珍珠」,串成了璀璨奪目的「項鍊」。

文化+市場:

讓湘西走向世界

主動走出去,讓湘西人對文化產品怎樣實現市場化,怎樣贏得國內外消費者的青睞,有了自己的思考,讓文化產品從「深閨」走進大眾消費市場。

2016年,巴黎布隆尼亞宮裡掀起了一股「民族風」,「感知中國——湖南文化走進法國」系列活動在此開幕,來自湘西的民族品牌「山谷居民」因其產品完美融合了苗繡元素與現代工藝,受到廣泛關注。

2017年,在阿聯杜拜阿治曼展示中心的「一帶一路」湖南主題展上,湘西保靖比耳「本順竹藝」融入土家族文化的精緻竹編作品,吸引了無數外國友人眼球。在展示會上,即有商家和比耳竹藝籤下訂單。

2018年,石佳穿著自己公司設計的苗繡服飾走進了巴黎國際時裝秀。七繡坊生產的苗繡旗袍、手包、屏風等50多種產品,如今遠銷法國、英國、韓國、日本、尼泊爾等國家,一年累計發放繡娘工資150餘萬元。

通過市場競爭和選擇,湘西文化品牌走出大山,走向世界,在贏得掌聲的同時,也帶來更多經濟效益。

今年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非遺扶貧就業工坊面臨著市場考驗。為應對疫情影響,湘西州主動應對、積極行動、多措並舉,全力幫助企業擺脫困境——開通「非遺+扶貧」網上商城,暢通銷售渠道;聯合「芒果動聽」推出「春暖花開,煥然新聲」主題品牌推廣活動,茶系列、編織系列、織繡系列紛紛在網上亮相;「湘西文旅」抖音號應時啟動,以每周3期至5期頻率上新文旅信息。同時,為鼓勵工坊復工復產,湘西州文旅廣電局還支持工坊吸納滯留務工人員,開展技能培訓。

「用直播的方式展示非遺產品,能充分展示傳統技藝的魅力,吸引消費者『邊看邊買』。」今年春節過後,姚六菊帶著她的新創意「DIY扎染材料包」開啟直播。此後,每個周六都是體驗館固定的直播日。這種直播帶貨方式吸引大量網友前來體驗、消費,「蠟的世界」的市場路子越走越寬,湘西文化品牌之路越走越寬。

來源|中國民族報

作者|周芳

編輯|劉娜

監製|龍堯

精彩內容速覽一分鐘

相關焦點

  • 梅西父親闢謠,民族報為報導轉會偽造錄音
    此前《民族報》報導,他們握有一段39秒的錄音,能證實梅西決定加盟曼城。不過梅西父親在社交媒體上闢謠,這段錄音是偽造的。《民族報》報導稱,梅西和安東內拉決定離開巴塞隆納,梅西的新東家將是曼城。但豪爾赫-梅西在社交媒體上表示,這則新聞報導不實,39秒的錄音也是偽造的。而TyC Sport報導,雖然《民族報》的報導被闢謠,但曼城確實希望利用這次機會籤下梅西。
  • 電耀湘西,還看今朝——精準扶貧理念在湘西的七年答卷
    這一刻起,「精準扶貧」從湘西十八洞村走向全國,照亮了千村萬寨的脫貧之路。首倡之地,舉國矚目。7年後的深秋,由中國報業協會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州政府主辦的「精準扶貧看湘西」全國報業百名社長總編輯湘西行全媒體採風活動在這裡舉行。
  • 文化扶貧,雲端陪伴——天津大學生幫扶湘西孩子學英語
    創新利用「網際網路+教育」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正逐漸成為精準扶貧的有效手段。即使是山溝裡的孩子也能共享名校、名師資源,讓貧困學生通過獲取豐富的知識和技能改變命運。今年以來,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背景下, 一根網線成為古丈縣第三小學四年級學生與來自天津商業大學外國語學院「網際網路+教育」項目組成員之間聯繫的紐帶,「網際網路+教育」項目也成為天津商業大學外國語學院通過「網際網路+」落實教育精準扶貧的有效措施之一。
  • 「大湘西旅遊精品線路消費扶貧產品展」亮相
    中國網11月6日訊 據湖南省文化和旅遊廳消息,10月30日至11月3日,第二十二屆中國中部(湖南)農業博覽會在長沙國際會展中心舉行。其中,由湖南省文化和旅遊廳、湖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精心組織的「大湘西地區旅遊精品線路消費扶貧產品展」精彩亮相,以獨特的湘西風景風味與特色文旅產品,吸引了眾多關注的目光。
  • 湖南省職業教育宣傳周集中採訪報導團走進湘西
    湘西網7月22日訊(記者 劉娜)今天上午,湖南省職業教育宣傳周集中採訪報導湘西州座談會在湘西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召開,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三湘都市報、湖南教育電視臺等媒體記者參加了座談,湘西職院黨委書記、湘西現代職教集團建設指導委員會副主任譚吉慧,湘西職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州委財經辦主任彭延敏參加會議
  • 莞媒整版報導東莞助力韶關脫貧攻堅走在全省前列
    12月10日,《東莞日報》在東莞·時事A07版以《東莞力量助力韶關脫貧攻堅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為題,整版全方位圖文並茂報導東莞對口幫扶韶關脫貧攻堅工作取得的新成效。報導截圖「今年4月,對口幫扶韶關的209個貧困村、2.3萬餘名貧困戶在全省率先全部達到脫貧出列標準。」
  • 酒鬼酒&中國國家地理:《重走大師路——沈從文筆下湘西的百年變遷》
    據介紹,為了讓廣大讀者能更加身臨其境的感受湘西之美,以「醉·湘西」為主題的大型湘西山水人文影像展將於春季在湖南省博物館開展,屆時將有中國國家地理獨家大片、黃永玉大型美術作品真跡、湘西非遺文化實物亮相展覽。
  • 阿根廷民族報:梅西決定加盟曼城
    直播吧8月27日訊 阿根廷民族報消息,梅西決定在曼城繼續職業生涯。後續:西班牙兩名記者闢謠民族報報導:那是一個天大的假新聞巴薩跟隊記者曬出所謂的「梅西錄音」:假的!民族報被騙了阿根廷民族報表示:「這一消息是梅西身邊人向本報確認的,消息人士與梅西保有長期聯繫。」這位梅西好友透露梅西的原話:「我和安東內拉一同作出了決定,離開巴薩。這一決定傷及我的靈魂,但就是這樣了。這一輪迴已經結束。」
  • 《長江日報》5年14次跟蹤探訪並推出70多個整版報導
    從2015年10月第一次進村入戶探訪,5年來,該報共推出70多個整版的特別主題報導,全程見證、記錄武漢「精準扶貧不落一人」攻堅戰的恢宏畫卷。  10餘部門成立特別報導組  故事要從2015年說起。  與此同時,集團迅即成立跨部門的「精準扶貧攻堅戰特別報導組」,來自民生部、黨政部、城建部、城區部、經濟部、科教部、攝影部、總編室、評論部、融媒體中心等10多個部門的文字記者和攝影記者參與報導,兵分多路進村入戶採訪。
  • 產業發展看湘西丨一片茶林養一方人 湘西茶油的「致富經」
    編者按:近年來,湘西州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託,連續七年出臺關於精準扶貧和脫貧攻堅的州委1號文件,堅持把發展產業擺在精準扶貧脫貧「十項工程」之首,著力發展茶葉、柑橘、獼猴桃、百合等8大農業特色產業和其他重點產業。
  • 發揮紐帶橋梁作用 譜寫湘西文藝華章
    其中田耳、於懷岸被列入湖南文學「湘軍五少將」榜首,全州20多名文藝家進入「湖南文藝人才三百工程」,33名文藝名家、工藝美術大師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80名骨幹被列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圍繞中心工作,延伸服務手臂 文藝扶貧助力精準扶貧。2013年11月3日。
  • 北部灣再度聚焦北海,14家黨報聯盟整版報導,北海發生了什麼?
    9月24日,北海日報在《粵桂瓊十四市報業聯盟專版·北海》整版專欄中報導了「產城人文」四維融合轉型升級之——北部灣大挪移:北海謀變。曲江新鷗鵬·北海教育城打造「產城人文」四維融合城市報導顯示,曲江新鷗鵬從北京、重慶、杭州、西安來到北海,以「打造中國文化教育新繁榮」的企業使命,一直站在城市的角度去思考城市定位,打造城市產品,而非單一的企業產品,其「產城人文」四維融合創新發展模式,賦能城市更新、城市再造、城市升級。
  • 非遺助力精準扶貧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將於10月23日在...
    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將於2020年10月23日在濟南國際時尚創意中心開幕。線下三大主題展,線上雲展會,將有非遺助力精準扶貧展、「雲賞非遺」展播、「非遺好物」雲銷售等精彩內容。活動將持續至10月27日。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
  • 駿眉中國在湖南:一盞古丈紅,一場湘西夢
    駿眉中國生產基地。駿眉中國的紅茶產品體系圖。駿眉紅茶的團體標準手冊圖。實習記者 蔣琴娟 通訊員 陳飛飛 長沙報導茶,是中國國飲。茶盞裡的湘西夢——駿眉中國在湖南駿眉中國不僅是一款優質的紅茶產品,更是一項弘揚和復興中國紅茶文化的運動。駿眉中國的十大經典產區中絕大部分處於長江經濟帶一線,這些產區或地處偏遠高山,或位於貧困山區。
  • 80餘名湖南信息學院「公益守護神」三赴湘西扶貧助學
    新湖南客戶端1月14日訊(通訊員 楊浩)1月13日,湖南信息學院80餘名身穿迷彩、外著「公益守護神」紅色馬甲的青年學子,在春節即將來臨之際,來到湘西花垣縣芷耳村開展「脫貧奔小康·幸福過苗年」 扶貧助學公益活動。
  • 西班牙兩名記者闢謠民族報報導:那是一個天大的假新聞
    直播吧8月27日訊 此前阿根廷《民族報》爆料稱梅西已經決定選擇加盟曼城,對此,兩名西班牙記者在個人推特上進行了闢謠。西班牙轉會專家巴拉格則寫道:這個《民族報》的消息是一個天大的假新聞!!!那個聲音是冒充的,兄弟,梅西的假聲音在談論關於曼城的事情。(Paul)多家媒體:梅西告知巴薩自己將離隊
  • 首倡之地擔起首倡之責:湖南湘西交出「精準扶貧」合格答卷
    湘西州宣傳部供圖中新網湘西11月23日電 題:首倡之地擔起首倡之責:湖南湘西交出「精準扶貧」合格答卷作者 向一鵬貧困人口由2013年的65.78萬人減少到2019年底的1.57萬人,貧困發生率由31.93%下降至0.6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229元增加到10046元,省級貧困縣吉首市於
  • 神秘湘西過年有點兒「野」,民族年俗文化活動爽翻天
    精準扶貧竟全功 神秘湘西過大年首倡之地再出發 鄉村振興譜新篇神秘湘西,世外桃源今年要過一個團圓、好玩、好吃、安全的「中國年」一個充滿民族風的「中國年」「神秘湘西過大年」民族年俗文化活動將在2021年春節期間激情上演此次活動在2021年1月27日(農曆臘月十五)至2月26日(農曆正月十五
  • 湖南信息學院:80餘名「公益守護神」三赴湘西扶貧助學
    在春節即將來臨之際,青年學子們來到湘西花垣縣芷耳村開展「脫貧奔小康·幸福過苗年」扶貧助學公益活動,此次在芷耳村不僅援建了愛心圖書室,還帶來了滿滿一車的棉衣棉被、彩色電視機,傾聽了他們的脫貧故事,感受他們開啟新生活的喜悅。湖南信息學院兄弟連作為全國百佳公益社團,成立10年來,一直活躍在各類公益活動一線,被譽為社會公益明星,從湘西苗寨到青海高原,都有他們的足跡。
  • 七集自然人文紀錄片《湘西》
    紀錄片《湘西》通過「湘西」展現傳統社會的生活方式,通過「湘西」不斷提出忙碌生活著的人們忽視的問題,通過「湘西」傳達各種信息。湘西山水風光秀美、民族風情濃鬱、物產資源豐富、歷史文化厚重,有世界文化遺產老司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鳳凰古城等,是精準扶貧戰略思想的首倡地,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州和扶貧攻堅主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