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光天化日之下的暗殺,不僅打破了伊朗的平靜,也讓波斯灣上空再度籠罩陰雲。當地時間27日下午,伊朗核科學家法赫裡扎德遇襲身亡,伊方指認以色列策劃「國家恐怖行為」,並認為幕後有美國身影,揚言「在適當時候對科學家的殉難做出回應」。
分析人士認為,伊朗寄望於拜登執掌美國後改善對伊關係,因此在美國國內權力交接的敏感時刻,德黑蘭可能儘量降低觸發直接衝突的風險。不過外界擔心,暗殺行動將進一步削弱伊朗對核協議的履約能力,擠壓美國新政府未來與伊朗的外交接觸空間。
「夜很長,我們都醒著」
27日的襲擊事件發生在德黑蘭市郊的阿布沙德村。當時,法赫裡扎德乘坐汽車前往市郊的親戚家中,途中被一輛安裝炸藥的日產皮卡攔截。隨後,至少5名武裝人員從一輛黑色SUV上一躍而下,朝法赫裡扎德及其保鏢所在的車輛開火。法赫裡扎德重傷送醫,不治身亡。
在伊朗,59歲的法赫裡扎德20年來一直被視作伊朗核武計劃的幕後推手,有「伊朗的奧本海默」之稱。他隸屬於伊朗國防部,是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科技及創新機構負責人。
路透社報導,法赫裡扎德是國際原子能機構2015年對伊朗核計劃進行「最終評估」時唯一被點名的伊朗科學家。2018年,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同樣點名法赫裡扎德。當時,內塔尼亞胡公布一批從伊朗獲得的核武研發機密文件:「請記住法赫裡扎德這個名字,他是伊朗核武計劃的負責人。」
今日俄羅斯電視臺指出,暗殺事件對伊朗核計劃造成打擊,因為法赫裡扎德作為總設計師,領導多項重要項目。不過,相比20年前他開創的項目,新一代伊朗科學家早就在更先進和成熟的項目中接受教育培訓、開展工作。因此他的死對伊朗的核活動影響有限。事件造成的「心理陰影」可能更大,因為伊朗科學家發現敵對勢力的長臂可以觸及任何人。
襲擊發生後,尚無組織或個人認領,但伊朗方面歸罪於以色列,並指控美國在幕後搗鬼。伊朗外長扎裡夫表示,以色列可能參與暗殺行動,這種懦弱之舉顯示肇事者急切的好戰行為。
「夜很長,我們都醒著。」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的國防顧問海珊·德漢在推特上寫道:「我們將以雷霆之勢打擊殺害科學家的兇手,使其後悔!」伊朗民眾和學生當地時間28日在議會前集會,高舉反美反以口號,敦促政府強硬回擊。
相比之下,伊朗總統魯哈尼的表態略顯克制。《華爾街日報》注意到,魯哈尼誓言「在適當的時候」復仇。「這似乎表明他排除了立即報復的可能性,不會被誘入衝突。他尋求為對美接觸保留一條出路。」
面對來自伊朗的指控,以色列和美國拒不認帳。以色列內閣部長、內塔尼亞胡的心腹哈內格比坦言:「我真不知道是誰幹的。」美國總統川普則轉發了以色列記者的推文,他的官員們都避談這一話題,以免加劇緊張局勢。
避開以色列「陷阱」
中國前駐伊朗大使華黎明表示,對於暗殺事件,以色列的嫌疑很大,美國現任政府與暗殺事件勾連的可能性也很大。
華黎明說,從動機上看,遏制伊朗的核能力是以色列長期追求的目標。從手法上看,2009—2010年伊朗核設施受「震網」病毒攻擊,2010—2012年4名伊朗核科學家遭暗殺,以色列難脫干係。所以伊朗鎖定特拉維夫是幕後黑手,不足為怪。而作為以色列最親密盟友的川普政府,與以方軍事合作緊密,很難想像對於這一精心設計的暗殺行動,美國完全不知情。
寧夏大學中國阿拉伯國家研究院院長李紹先也認為,以色列策劃實施暗殺行動可能性很大。第一,伊朗在擊斃部分武裝分子時抓了活口,很可能握有證據,才將矛頭指向以色列。第二,《紐約時報》、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等媒體援引多位美國情報人員的話稱,以色列是幕後黑手。第三,此次襲擊手法與以色列情報機構「摩薩德」的套路如出一轍。
李紹先指出,美國知情的可能性也很大。近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訪問以色列等地,以色列媒體還爆料內塔尼亞胡密訪沙特,各方很可能交換過意見。「所以伊朗的指控不無道理。」
「伊朗國防事業在2020年一首一尾經歷兩次重大損失。」外媒述評,1月,美軍空襲導致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下屬「聖城旅」指揮官蘇萊曼尼身亡,致使波斯灣風雲突變。如今,法赫裡扎德又遇害,中東將會經歷什麼?
兩位專家表示,伊朗寄望於拜登執掌美國後改善對伊關係,因此在美國國內權力交接的敏感時刻,德黑蘭可能儘量降低觸發直接衝突的風險。
李紹先認為,伊朗肯定會報復,但會保持隱忍和克制。「之所以報復,是因為伊朗國內壓力很大,28日遊行示威中民意激烈,不反擊不足以平民憤。但大規模軍事報復的可能性基本排除。在伊朗看來,以色列搞暗殺,是為了刺激伊朗與美國幹架。如果伊朗大動幹戈,正中以色列下懷。所以會謹慎行事。」
李紹先指出,伊朗下一步會做三個動作。
第一,開展法律維權。伊朗將在聯合國框架下譴責以色列暴行,公布證據,爭取國際社會同情。「法律戰」已經取得部分收效——聯合國已引起關注,歐盟也予以聲援,認為對法赫裡扎德的謀殺是犯罪行為,違反尊重人權原則。
第二,對內進行整肅。事件凸顯伊朗國內重大安全漏洞,作為重點保護對象的「國寶級科學家」居然難逃一劫。下一步伊朗可能在國內嚴厲打擊以色列間諜圈和線人系統。
第三,擇機對以報復。德黑蘭可能通過在敘利亞的力量以及在黎巴嫩的支持者,對以色列北部和戈蘭高地發動一定規模的襲擊。「既實施報復,又藉助代理人間接發難,讓以色列抓不到把柄。」
華黎明也認為,伊朗要報復是肯定的,但會掌控烈度。如果伊朗大規模挑起戰火,無異於宣告伊核協議徹底死亡,這樣一來即便拜登上臺有意恢復協議,也註定無望,這不是伊朗想看到的結果。從伊朗年初對待蘇萊曼尼事件的態度判斷,魯哈尼政府會適度反應,不讓以色列挖的「陷阱」阻礙伊方改善對美關係的願望。
還有分析指出,暗殺行動將進一步削弱伊朗對核協議的履約能力,伊朗可能繼續推動核能力研發,提升濃縮鈾的豐度和產量,以此安撫國內強硬派團體。
牽動中東局勢
核科學家遇刺事件,也將給中東局勢、美伊關係帶來新的變量。
李紹先指出,對伊朗而言,蘇萊曼尼事件、法赫裡扎德悲劇,都會極大程度地將伊朗推向強硬方向。年初伊朗議會選舉之後,保守派獲得絕大多數議席。這意味著維護伊核協議談判成果的改革派更加不受歡迎。另一方面,隨著魯哈尼即將屆滿,明年大選之後伊朗可能迎來一個非常強硬的總統,甚至不排除其具有革命衛隊背景,從而打亂美伊關係緩和的步調,給重新達成伊核協議帶來更大難度。
對以色列而言,按照原來的分權協議,明年11月甘茨將取代內塔尼亞胡成為總理,但目前藍白黨謀求提前大選,以色列的政局如何演變尚難逆料。但無論誰主政,以色列都有充分理由阻止美伊走近。不排除它在川普任期餘下的約50天內引爆新的事件。CNN置評:「以色列一連串咄咄逼人的煽動戰爭之舉,將加劇地區動蕩,它恐怕不得不忍受來自北部和東部的飛彈。而即將上臺的拜登政府也不得不處理與盟友不穩定的關係。」
從美國角度看,拜登的外交團隊已明確表示新政府將重回伊核協議的軌道,國務卿和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人選——布林肯和沙利文都曾參與伊核協議的談判,是該協議的堅定支持者。有分析指出,在明年拜登正式就任的1月到伊朗下次大選的6月之間,美國與伊朗或將出現較好的談判窗口。
不過,川普正刻意為拜登製造障礙。就在兩周前,美國媒體爆料川普權衡是否打擊伊朗主要核設施,後被高級顧問阻止。他最近還派出蓬佩奧訪問中東,部署對伊打壓。此外,外界注意到,就在法赫裡扎德遇襲數小時後,美國「尼米茲」號航母作戰群開始返回海灣……
李紹先認為,川普任期剩餘時間不多,對伊動武可能性很小,因為伊朗周圍分布美軍基地,數以萬計的美軍官兵和家屬容易成為伊朗的靶子。此次雖然航母駛向海灣,但更在於威懾和防禦,可能也有服務於伊拉克、阿富汗撤軍的目的。
「但無論如何,遇襲事件為未來美伊關係改善設置了很大障礙。」李紹先說。在美國新政府與伊朗外交接觸空間受到擠壓的情況下,即使拜登上臺,或許也難以在一年半載給美伊關係帶來轉折性改變。
(編輯郵箱:ylq@jf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