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福報少的人,往往是因為「放不下」這些

2020-12-26 千面修行者

古語云:「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

這世間諸多煩惱苦厄,誰的人生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但為何有的人卻能消除種種人生中的不如意,獲得自在福報,有的人卻只能沉淪苦海,忍受著生命帶來的萬般不幸?

對此佛說:「一念放下,萬般自在。」只要放下了,人生就自在了,福報就來了。

佛門常說放下,眾生也從各種途徑把這個詞聽了無數遍,但是說到放下什麼,許多人可能就難說清楚了。

一生致力於佛學傳播的星雲大師對於佛門的「放下」曾有過深刻的解讀,星雲大師點撥說:

煩惱萬千,一個一個的放下,那一輩子也放不完,一輩子都要痛苦煩惱。其實諸多煩惱苦厄在佛門看來本是同源,只要找到源頭並且放下,那麼萬千煩惱自然消失《華嚴經》曾說,人人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人之所以不能心性空明,成佛作祖,正是因為內心的妄想執著,產生了分別心的緣故。

這就說明,妄想執著與分別心就是煩惱之源,福報少的人,往往是因為放不下這些東西,或許放下,福報就來了。

01妄想

星雲大師說:「若論成道本來易,欲除妄想真箇難,妄想是一個人得道最大的阻礙。

所謂妄想,就是一種不理智的希望,與現實不符但自己卻堅信的錯誤信念。就像一個人明明月薪三四千,卻整日妄想成為大富翁,有私人別墅,私人飛機,能過上奢靡的生活。

這種痴念帶來的妄想會使得一個人的思想脫離現實,看不清自身的能力,也看不清事物的本質。

從而做出種種浮誇和急功近利的行為,不僅讓自己離成功越來越遠,還會給自己的人生帶來無窮煩惱和痛苦。

正如《楞嚴經》:「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這句話告訴我們,眾生所受一切苦,都是因為不知道自己心性清淨空明,產生諸多不真的妄想。只要放下妄想,就能夠看清自己,也看清事物的本質。

眾生皆是本性具足,這世上沒有誰比誰差,只不過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而已。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一個人只要能放下內心不切實際的妄想,看清自己,善於利用自己的優點,改善自身的缺點,努力提升自己的不足,抓住機遇好好奮鬥,那麼一切夢想皆有實現的可能。

人和佛本來是沒有區別,因為人的心念被種種妄想蓋覆,所以想要成佛,得自在,有好運都難以做到。

只有歇卻妄心,放下妄想,腳踏實地地去努力,內心才能歡喜,才能體悟佛法的精髓,實現自己人生的追求,給自己的帶來福報。

02分別

星雲大師說:「所謂分別者,於事物起『相見』也。相見,就是相名可識。」

何謂相見聽起來很難懂,通俗來說就是——事物的內部外部反映出來的,可供人們識別的東西。比如長、短,高、低,黑、白,好、壞,善、惡,是、非,人、物,山、水,風、幡等。

由於觀察這些外界事物的「相」,人的內心就有了「見」,又因為人的內心有了「見」,對於外界事物就不能「舍」。

有的人貪財,有的人愛名,有的人愛色,種種欲望,其實就是因為有了分別心。

正如《壇經》中有這麼一個故事:「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

惠能的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切唯心造。這世間萬物皆是虛妄不真,所有的分別都是自己內心的反映。

就如《金剛經》:「凡有所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句話告訴我們,看破萬法的虛妄不實,明白相由心生,就是看到了如來眼中的世界。

有分別心的人看不到諸相非相,所以在欲望中沉淪,被欲望所操控,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毫無底線,犯下種種罪行。

但一切其實都是因緣和合,財富功名與山川日月其實並沒有什麼分別, 只不過自己內心給它們區別了而已。

心中有佛,所見皆佛;心無分別,萬物也無分別。一個人放下了內心的分別心,也就放下了一切欲望帶來的煩惱和痛苦,真正的自在清淨,福報無窮。

03執著

星雲大師說:「凡夫無明,二乘執著。」眾生因為無明,所以才會產生執著心。

執著指對某一事物或某一信念極強的渴望,無法釋懷,為達目的不惜一切代價,從而不能超脫。

正如《百喻經·梵天弟子造物因喻》:「諸外道見是斷常事已,便生執著,欺誑世間作法形象,所說實是非法。

這句話告訴我們,諸法皆是緣起性空,隨緣生滅。這世間沒有什麼事物是能夠恆常的,都是出於因果的不斷變滅之中。

無明之人看不到事物的本性自空,所以產生了「我執」和「法執」,固執地追求某種東西,認為外盡實有。

但是人生註定有聚有離,有得有失,執著會使自己「得」時得意洋洋,「失」時痛苦不已,難以面對真實的人生。

唯有放下內心的執著,才能心境無喜無悲,得失看淡,寵辱不驚,不被萬物所束縛,世間諸多的煩惱對自己再也造不成影響,從而人生超脫,獲得自在福報。

老子曰:「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大多數人之所以福報少,皆是因為自己的妄想、分別和執著,不能放下,從而起了與人相爭的心思,產生了諸多煩惱苦厄。

放下是一種人生智慧,更是一種生活的哲學。有求皆苦,無欲則剛,放下這三個煩惱之源,一個人也就全然體會到輕鬆和自在,無憂無慮,福報自然來。

(作者:千面修行者

相關焦點

  • 人的福報是有定數的,聽聽星雲大師、南懷瑾教你如何守住福報
    在佛家,福報比世間所有的金錢名利都要珍貴,有福報的人,好運自當如影隨形,而沒有福報的人,再如何哀求祈禱,也一樣不會有好運加持,還有可能招來禍端。既然在佛教觀念裡,福報如此重要,我們生活中又該如何獲取福報呢?其實不然,福運根本不用我們去刻意獲取,它是人皆有之的。
  • 星雲大師的告誡:一個人對這三件事越重視,他的福報就越厚
    大家耳熟能詳的星雲大師是佛中的智者。他一生弘揚佛教,數十年的佛門生活讓大師擁有了慈悲的心腸、平和的心態和積極的人生觀。以下是星雲大師對世人的告誡:一個人對這三件事越重視,他的福報就越厚——一、對健康越重視,福報就越厚星雲大師:健康是幸福生活的根基!一個人只有擁有了健康,才能擁有真正的幸福生活。
  • 星雲大師:福報有定數,做到這三點,才能避免福報耗盡
    星雲大師說過:錢只能這輩子用,福報呢,生生世世都可以用。佛教認為:福報是比錢還要有用的東西。「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只要堅持善行就能夠積累自己的福報,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也都想著助人行善,以求給自己帶來好運。但是生活中有些人積德行善積累了一些福報,以為福報會一直跟隨著自己。言行便開始肆無忌憚,再也不復之前的善行,結果導致生活中事事不順,事業和家庭中都煩惱連連。
  • 星雲大師:不管房子大不大,都要懸掛一「福壽」,福至壽至
    世上所有美好的事物,包括金榜題名、洞房花燭、父母康健、兒孫滿堂等等,這些吉祥、美滿的事物都可以用一個「福」字來涵蓋。而「壽」,代表的自然就是長壽。所以說,「福壽」二字就涵蓋了世間所有的美好,從古至今,都是人們終其一生所追求的東西。
  • 揚州人民的驕傲--星雲大師
    55、沒有新觀念,不會有進步;沒有大格局,不會有遠見。56、事,無法要求『完美』,但至少要能『完成』,才算盡到己責;人,無法要求『萬能』,但至少做到『可能』,就能堪受擔當。57、依附得人,可獲終身快樂;投靠非類,將造一生之殃。58、受社會教育,為一家謀生;受心靈教育,為萬眾化導。
  • 高僧說:真正有大福報的人,往往懂得「這一點」,早知道早受益!
    曾經,有一位高僧,這樣告誡他的受眾:那些真正有大福報的人,往往懂得「這一點」——主動放下,早知道的人早受益!高僧說:「放下就是解脫」高僧指出,一個人的生活,其實越簡單就越幸福。但是這個道理,很多人都不懂。
  • 星雲大師:房子再豪華,也要懸掛一「福壽」,如意吉祥,增福運
    現如今,福壽文化已經滲透到了生活中的各處,舉幾個例子來說:過年是福、開業是福、升遷是福、升學是福;松樹是壽、柿樹是壽、一碗麵也是壽,從生活中我們就能找出很多與「福壽」相關的事情,這是人們賦予這些事物的美好寓意。
  • 星雲大師:世界上最公平的是這件事,可惜太多人不相信
    其實佛教的因果並沒有這麼簡單,因果並不單純只是善惡之報,而是一門非常高深的哲學,有因必有果,這也不僅只體現在善惡之報上,而是萬法皆有。佛說:「今日之果,皆往日之因。」諸多事物的形成,消散,都是先有其「因」,方成其「果」。佛學的傳播者星雲大師對於佛家因果有深刻的體悟。
  • 韓國瑜:令人景仰的星雲大師
    我說:「世界上有三種人讓我們景仰,第一種人是慈善家,用無私的心來幫助社會弱勢;第二種人是政治家,為國富民強貢獻心力;第三種人是宗教家,以無私的心來自度度人、普度眾生。」星雲大師就是我所說的宗教家,他出家第十一年的二十三歲,就從大陸來到了臺灣,為臺灣佛教開創了前所未有的榮景;在出家八十一年的悠悠歲月中,造福人間世界,影響無遠弗屆。
  • 星雲大師的英文快譯通
    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弘法足跡遍及全球五大洲,隨著國家地區不同,所需要的翻譯人員也就不一樣。妙光法師表示,他認為自己很有福報,才可以完成這樣一個工作。也慢慢戰勝了自身的緊張感,因為當他的心神融會貫通,完全扣在大師的話中,也沒有時間再打妄想。「我是佛」心開意解 佛法近在眼前在翻譯時,是否也經常進入佛法文意而心領神會,或者自己也因此心開意解?妙光法師分享,在翻譯大師書籍的時候時常感覺「好像讀得懂,卻不知道能否在生活當中落實?」
  • 星雲大師:難怪很多過了50歲的人不快樂,是因為沒看透這一點
    如作家賈平凹說的:「到了五十,人便是大人,壽便是大壽,可以當眾說些大話了。差不多半個多月的光景吧,我開始睡得不踏實,一到半夜四點就醒來,骨碌碌睜著眼睛睡不著,又突然地愛起了錢,我知道我是在老了。」身體開始走下坡路,卻又對金錢名利執著不放,這是很多年過半百之人,不快樂的原因。那麼,想要在後半生活得瀟灑快樂呢,還需要做到這2個字:靜心。上面也說了,是「心不靜」才導致了煩惱纏身,那麼靜心二字就非常重要了。
  • 星雲大師:情商高的人,往往能把握這5 個處世分寸,你能做到嗎
    他跟我吐槽,說壓力太大,晚上易失眠,精神憔悴,不知道怎麼解決。恰巧我在某個論壇上有幸拜讀了星雲大師的一篇文章。文中提及如何做到處世高情商,其中幾個小竅門令我受益匪淺,於是我決定在這裡把這幾個小竅門分享給需要的侄子和大家。
  • 星雲大師:一個人,有6個特徵,往往自帶「氣運」,早晚必成大器
    星雲大師講過一個小故事:說是有一隻小蝸牛,它嫌棄自己背上的殼笨重而醜陋,所以,內心十分自卑,它羨慕天空中的鳥兒,在天空的守護下可以自由翱翔,還羨慕地下的蚯蚓,能有大地做保護。蝸牛媽媽看到這種情況後,告訴它:「不必羨慕它們,我們不靠天、不靠地,靠自己身上的殼,也能活得很好。」
  • 「人若命苦,習慣不騙人」:沒福報的人,往往有三個壞習慣
    葉聖陶先生說過:「好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受用;壞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吃它的虧,想改也不容易。」每個人因為行為、動作多次重複,養成的慣性動作、思維,就形成人獨特的習慣,培根說:「人們的行動,多半取決於習慣,一切天性和諾言,都不如習慣有力。」
  • 星雲大師:真正開悟的人,往往具備四個特質,所以活得無比自在
    科技的進步也讓現代人的競爭不再局限於一村、一鎮,更是在與一市、一國甚至全世界的人競爭。但是在這種壓力重重的環境中,就不能找到一個自在的生活了麼?當然不是,佛家有雲,「萬物唯心造」。房子、車子、孩子、票子這些都是外物,而要獲得真正大自在的生活,自己內心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 星雲大師:人要及時行善,做功德的四種方式,簡單易學
    發心為他,且不圖報,其善果報應,便是功德。同樣,功德的好處也不容小覷,佛家認為:凡有無量功德者,皆可身體健康,心地安寧;能遠離惡趣、漸獲解脫,其福譬如海水不可斛量,不可計也。由此我們就不難看出功德的殊勝所在了。既然功德的好處如此深厚,世人又當如何為自己積攢功德呢?關於這個問題,其實佛門大德高僧星雲法師早就給出了自己的見解。
  • 星雲大師一筆字價值分析
    「我的字承蒙眾人不嫌棄,而能登大雅之堂,實在愧不敢當。如果「一筆字」要說有什麼價值,就只是出家七十二年來,憑藉一份與人結緣、給人歡喜的心,希望大家把我字內佛法的意義、信仰的法喜帶回家,那就是我虔誠的祝禱了。」星雲大師說道。星雲大師一筆字全部通過佛光山流通向全世界。在佛光山捐款23萬臺幣可以結緣一件星雲大師的墨寶,折合人民幣5萬元。
  • 《星雲大師全集》入藏故宮圖書館
    【資料來源: 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 讀特】匯集星雲大師弘揚「人間佛教」精髓,紀錄其九十餘年人生之旅的《星雲大師全集》簡體中文版入藏故宮圖書館。12月21日贈書儀式在故宮博物院建福宮花園敬勝齋舉行。此舉將進一步促進兩岸文化交流、更好地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思想。故宮博物院王旭東院長出席贈書儀式,代表故宮博物院接受贈書。
  • 星雲大師
    先後在世界各地創建200餘所道場,並創辦美術館、圖書館、出版社、書局、中華學校、佛教叢林學院及大、中、小學等數十所。曾主編《人生》、《今日佛教》、《覺世》月刊等佛教刊物。現任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會長,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等職。
  • 生活中出現不順,是因為缺乏福報,而這是提升福報的方法!
    同樣的一個工作,別人做都很順,不出問題,自己去做,問題一個接一個。就是因為福報太少,鎮不住這工作。家裡眷屬也鬥諍,爸媽、老婆、老公、孩子都有很多問題,很多煩惱,這是他們和自己的福報不夠。 福報不夠,就像一根小蘆葦,業風一吹,就東倒西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