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足協杯比賽的隊伍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與亞冠比賽日程相衝突的四支強隊,國安、恆大、上港、申花因為亞冠與足協杯賽程重疊,權衡之下他們選擇在國際賽場上去縱橫馳奔,留下二線隊伍去參加足協杯;
第二類是有資格參加足協杯賽事的一些弱隊,反正他們拿不到冠軍,打到哪算到哪,早一點淘汰早點回家,不需要在封閉的環境中繼續比賽;
第三類就是個別偽強隊,比如魯能泰達亞泰富力之類,利用這個亂局去向冠軍衝擊一把,畢竟也是全國冠軍,畢竟也可以參加亞冠聯賽。
足協杯冠軍能去踢亞冠,中超一般中流隊伍感覺是雞肋杯,棄之可惜,食之無味。參加亞冠,比賽節奏更快,要求更高,出賽戰績不佳,不僅會遭球迷恥笑,還會影響次年中超備戰。萬一落入保級行列,甚至掉級,再打上中超比中超保級更難(優秀隊員離隊,好外援走人)。踢亞冠基本上都是個賠錢的買賣,小球隊是難以承受這樣的比賽的。
中超爭冠戓第一集團軍是爭足協杯的主力軍,第二集團軍的中上隊伍,是爭足協杯偏軍(比如上海申花和山東魯能,打不進中超三四名)。其餘的隊伍,你去看打到半決賽,就全部鍛鍊青年軍,不敢爆冷門,也不想去啃雞肋,比如武漢卓爾。
足協杯不受待見的主要原因,就是球隊的貧富差距太大。對比足總杯獎金就明白,英格蘭足總杯的獎金分配:進入第五輪,就能有20萬英鎊,第六輪:50萬英鎊,亞軍:120萬英鎊冠軍:360萬英鎊(折合人民幣3300萬元)。而足協杯的冠軍就少多了,大概只有600萬元。贊助商也不是一個等級的,足總杯是財大氣粗的阿聯航空,足協杯是國內品牌某啤酒。
只要是足協組織好,安排好,錢給到位,足協杯就不會再是負擔,就會變成香餑餑。畢竟是一個全國冠軍,還是很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