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頌·般》
先秦:佚名
於皇時周!
陟其高山,嶞山喬嶽,允猶翕河。
敷天之下,裒時之對。時周之命。
後人推斷《周頌·般》為周成王時代的作品。作為《周頌》詩裡的最後一篇,雖短小精悍,卻氣韻沖天,勢比山海。
意為:光明壯麗我周邦!登上巍巍高山上,高山小丘相連綿,千支萬流入河淌。普天之下眾神靈,齊聚這裡享祭祀,大周受命永久長!
安邦定國,那時候諸侯國的國不是現代意義的國家,邦大於國。般(pán):樂名,是巡狩四嶽河海的一種歌樂。鄭箋:「般,樂也。」對:封國,疆土。一說配合。
《詩經·周頌》所載《大武》樂章歌詩六首,它們反映的是周朝初年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在敘事上具有紀實性和連續性。第一場,在經過一番擂鼓之後,為首的舞者扮演周武王,頭戴冕冠出場,手持幹戚,山立不動。這一場舞蹈動作是表示武王率兵北渡盟津,等待諸侯會師,八百諸侯會合之後,急於作戰,而周武王以為伐紂的時機尚不成熟,經過商討終於罷兵的事實。
第二場主演者扮姜太公,率眾舞者手持幹戈,奮臂擊刺,猛烈頓足。武王率大軍進攻,迅速獲勝,威振中原。
第三場眾舞者由面向北轉而向南,表示周師凱旋返回鎬京。
第四場開始時,眾舞者混亂爭鬥,扮周、召二公的舞者出而制止,於是眾舞者皆左膝跪地,表示周成王即位之後,東方和南方發生叛亂,周、召二公率兵平亂的事實。
第五場,眾舞者分成左右兩大部分,周公在左、召公在右,振動鈴鐸,鼓勵眾舞者前進,表示成王命周公鎮守東南,命召公鎮守西北。
第六場,眾舞者恢復第一場的位置,作閱兵慶典和尊崇天子成王的動作,表示周公平亂以後,慶祝天下太平,各地諸侯尊崇周天子。
起首一句「於皇時周」,就是在讚嘆周朝。「陟其高山」,登上了高山。巡視四海,俯仰天地之間,山河盡收眼底。這是屬於王者的格局,這是巡視河嶽的眼界,這是頌詩吐納的氣勢。「敷天之下,裒時之對,時周之命。」這是在說明天下的歸心與時局的順遂,也是說國家的天時地利人和。
《詩經·小雅·谷風之什·北山》中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話,真如秦始皇的「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萬世,傳之無窮」和漢朝的「凡日月所照,皆為漢土,江河所至,皆為漢臣」,氣韻沖天,勢比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