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里約奧運會烽火再起,眾企業更是紛紛絞盡腦汁,思考如何將奧運賽事和奧運冠軍在短時間內聚集的大眾注意力轉化為巨大商機。)
在當下這個注意力經濟和網紅經濟時代,2016年里約奧運會無疑被各大品牌商視為掘金重地。
奧運賽事最吸引公眾關注的,始終是人——孫楊先是以0.13秒痛失金牌抱女記者痛哭,不久以實力回應對手抹黑,王者歸來強勢奪金,成為裡約奧運會最吸引眼球的新聞熱點;遊泳運動員傅園慧一句「洪荒之力」,搭配極具娛樂效果的表情包,迅速成為裡約奧運會第一網紅;泳壇巨星菲爾普斯帶著「罐印」現身賽場,讓古老的拔罐療法立即「躥紅」世界,也讓中醫再次引發世界民眾的關注……
奧運盛會成就的是運動健將個人,而奧運明星衍生的商業價值又會向企業、產業鏈乃至整個國民經濟形成多層面延伸。
品牌傳播仍是主戰場
將奧運明星的運動精神注入到企業產品和品牌中的一流高手,是阿迪達斯。
1928年,阿迪達斯品牌的創始人阿道夫·達斯勒帶著他手工縫製的樣品鞋來到阿姆斯特丹奧運會,成功推薦給主辦方成為比賽用鞋。1936年柏林奧運會,他又說服當時美國著名短跑運動員傑西·歐文斯穿上了最新設計的釘鞋,而傑西·歐文斯穿著這雙釘鞋狂攬四枚金牌,令阿迪達斯品牌傳遍了全世界。
阿迪達斯將自己視作一個奧林匹克品牌去經營,奧運精神已經深入到阿迪達斯的品牌和營銷的骨髓當中。阿迪達斯自己沒有工廠,幾萬員工都只進行一件工作:以「運動精神」體現品牌價值,將顧客心智作為主戰場進行營銷。
現在很多人一想到阿迪達斯,就會想到貝克漢姆。頂級球星貝克漢姆作為倫敦申奧大使,幫助倫敦奧申委將夏季奧運會帶到了家鄉,又是北京奧運會閉幕式上「倫敦8分鐘」的主角。更重要是,貝克漢姆職業生涯中一大半的時間都在給阿迪達斯做代言。
貝爾的速度、厄齊爾的視野、穆勒的觸殺、J羅的控球、梅西的才華橫溢……阿迪達斯最新廣告把這些世界上最好的運動員聚攏到同一個鏡頭前,然後告訴消費者:這些都不再是你的偶像,而是你的對手,總有一天你將贏下他們所有人。阿迪達斯品牌強調的精神力量,鼓勵那些拒絕平庸的運動狂粉追求自我,不盲從偶像。
奧運贊助是一個特殊的品牌溝通途徑。這一策略在運用中首先要有充足的資金得到贊助的頭銜,如果一分錢投在頭銜上,勢必要有另外的三分錢用於推廣這個頭銜,這對任何品牌都有很大的風險。
體育品牌李寧則善於運用「聚焦戰略」,集中贊助了中國奧運代表團中的體操、射擊、跳水、桌球、羽毛球這5支金牌「夢之隊」,非常高明地選擇了最具傳播效率的曝光點。
李寧精於對國內奧運傳播熱點的引導和把控——與領獎時的循規蹈矩不同,運動員在賽場拼殺和奪冠的剎那往往更能迸發激情,也更能體現體育的本質,鏡頭也普遍願意捕捉他們的各種發揮。因此,2012年倫敦奧運會中無論是體操男團蟬聯冠軍之後擺出的五星圖案,還是鄒凱在自由操獲勝之後展示的那條「五金冠九州」橫幅,這些精心設計的焦點動作結合他們身上的「李寧」比賽服都獲得巧妙曝光。李寧因此被譽為倫敦奧運會中國奧運代表團約65家贊助商中最「立竿見影」的品牌。
商業銀行由於業務屬性的限制,很難與奧運直接掛鈎。即使有,一般也是較籠統的形象廣告。而今年供勢裡約奧運會的明星企業當屬恆豐銀行,它以「更快、更高、更強」的剛性執行,如同奧運賽場上的「黑馬」一般,在銀行業增速普遍放緩的背景下,實現了引人注目的逆勢增長,被稱之為銀行業的「恆豐現象」。
恆豐銀行尋求以柔性訴求引發受眾共鳴。8月6日-21日,「恆豐銀行為您而來」全新形象廣告亮相中央電視臺CCTV-5奧運頻道《奧運新聞》節目,涵蓋「夢想、徵程、未來」三個場景,通過「父女牽手、朋友攜手、客戶握手」的溫馨畫面,強化傳播恆豐銀行新LOGO形象,將企業文化和奧運精神完美結合。
完全依託以奧運會為核心的體育賽事和體育健將們成長起來的民族品牌——康比特,自然不會缺席今年的裡約奧運會。事實上,裡約奧運熱潮未起,康比特就已經開始傾力備戰。在籤約中國田徑隊前,康比特已連續贊助多個國內馬拉松長跑賽事做奧運預熱,奧運期間藉助社交媒體向更多田徑愛好者,尤其是青少年普及大眾科學健身理念。
康比特之所以借「馬拉松熱」開啟奧運營銷戰,是源於中國田徑隊在往屆奧運體現的拼搏精神與企業品牌定位高度吻合。以研發、生產運動營養食品起步,擅長為國家隊和各專業隊運動員提供產品和解決方案支持的康比特,對「奧運營銷」有著自己的理解:借勢奧運為品牌背書,是任何企業都不想錯過的機會,但康比特更看重的是奧運給企業帶來了什麼,以及將為人們的生活帶來的改變。
產業鏈擴展是大趨勢
阿迪達斯、李寧、恆豐銀行等企業都借勢奧運,不同程度獲得品牌形象的鞏固和提升。尤其是李寧,在北京奧運會結束後的第一年李寧公司實現了一個夢幻般的目標:在中國市場銷售額超過阿迪達斯,距世界級巨頭耐克也只一步之遙。
奧運明星終究只是整個體育產業鏈上的一環,聰明的企業家不會只將其商業價值的發掘局限於企業品牌傳播。在專注於拓展運動營養健康產業的行業冠軍企業——北京康比特體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康比特」)看來,體育作為一個大的戰略新興產業,未來將不斷促進國民消費,而「全民奧運」更加助力這一產業紅火發展。與2008年北京奧運不同,2016裡約奧運及隨後的2022冬奧會都將成為一場「經濟奧運」。在此背景下,相較於單純的奧運營銷,企業更應關注的是奧運給企業甚至整個產業帶來的改變。
田徑項目一直是中國競技體育在國際賽場的短板,而有著「國家隊營養師」之稱的康比特,是中國田徑隊首個官方產品贊助商,為中國田徑健兒徵戰裡約奧運提供運動營養支持。
近年來,馬拉松正從小眾運動變成全民最熱的體育項目,以馬拉松為主的各種路跑賽事在國內的興起,使得該運動形成了一條產業鏈。業內人士保守估計,國內跑步市場的價值在300億元人民幣左右。以中國人口的數量,可以肯定的是,國內的跑步市場還有巨大的上升空間。
隨著田徑愛好者運動水平的提高,配備的裝備也越來越專業,如運動衫、運動鞋、運動手錶、運動飲料、背包、護腿、肌貼、髮帶、眼鏡等等,他們一身專業裝備少的花費幾千元,有的甚至上萬元。另外,他們到各地參賽還帶動了交通、住宿、餐飲和旅遊等產業。
2016年里約奧運會,中國田徑隊可謂有備而來。康比特能成為裡約奧運會中國田徑隊首個官方產品贊助商,與其背後的產業鏈布局不無關係:拋棄短期盈利,不單純借奧運噱頭銷售產品,而是為中國田徑隊提供一站式專業營養補給方案。值得注意的是,不僅支持中國田徑隊,康比特目前也是國內各國家隊運動營養食品領域最大的供應商,佔據60%的奧運採購市場份額。
進化中的冠軍經濟學
奧運明星其實是體育產業鏈的前端,經由體育媒體將其賽場表現傳播至更廣泛的大眾消費者,奧運粉的年齡跨度可以從十幾歲到七八十歲。奧運賽事只是體育產業中吸引眼球的閃光點而已,通過體育媒體放大賽事影響力,最後影響的是體育消費者。奧運賽事和運動員很像娛樂業中的大IP,有觀賞性,又充滿懸念,不到最後,沒人可以確定冠軍花落誰家。
在高度不確定的奧運賽事中,如何有效發掘奧運明星的商業價值?目前,有兩套成熟模式可以借鑑:
阿迪達斯模式阿迪達斯會在運動員並不成名的時候就去關注他們,並且幫助選定的運動員成長。企業會和這些運動員籤署一份時間較長的合作協議,一旦這些運動員今後成名,品牌的投資收益將是巨大的。
國外的體育經紀產業發達,運動員大多都有自己所屬的經紀公司,經紀公司會幫助運動員延長運動生命周期,規劃運動員訓練計劃和參賽計劃。運動員、品牌商和體育經紀公司在這種模式下能夠形成共贏,於是,可以看到國外有的運動員40多歲還在比賽,而且成績不錯。
康比特模式康比特根本不去預測那個運動員最可能成為奧運冠軍,而是更在乎自己在整個冠軍產業鏈中的位置。儘管康比特也請過申雪、趙宏博、殷劍等奧運冠軍做品牌代言,這都是為了夯實自身的核心業務和市場。康比特是運動營養健康產業的始作俑者和冠軍企業,企業以一已之力推動並創建了一個新產業,也算奇蹟。
2008年,康比特開始從專業競技市場涉足大眾市場,並迅速成為大眾健身市場最大的營養產品品牌,近年來,隨著大眾體育運動熱潮在更多運動項目中興起,康比特面向更多類型的運動人群推出了運動營養解決方案。
在網際網路時代,企業如果簡單將奧運明星作為實現營銷回報的噱頭,認為投入一億回報兩億才算回本,必將輸得很慘。況且奧運的核心產品是賽事本身,不是受眾對產品的感受。對奧運明星商業價值的挖掘,最後獲得的將是一個綜合收益,包含了產品部門、品牌部門和政府關係部門的多重回報。
要真正藉助奧運明星的影響力實現企業成長,不能單純利用消費者對奧運明星本身的關注,關鍵是創造好的產品、服務與奧運建立關聯。要仔細研究,找到產品、服務與奧運的內在結合點才是最應該去花時間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