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對個人意味著什麼?
其實古人都對這個有了明確的說法。《易·繫辭下》曰:"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 於是這就有了婚姻,而婚姻是每一個正常適婚男女的需要,所以一對男女的結婚是一種順應自然規律的表現。然而結婚後即形成一種婚姻,它是一種狀態的持續這就需要維繫,以保持恆久穩定。
說的直白一點,婚姻對於個人而言意味著穩定。同樣對於國家而言,婚姻也是意味著社會的問題,而且還有繁衍的需要。
試想一個國家要是大量的人找不到對象,那麼這個國家肯定是某個方面出了問題。所以沒有哪個國家是不鼓勵婚姻,不鼓勵繁衍的。
穩定的婚姻,在中國廣大農村顯得特別明顯。特別是在男多女少的農村更是如此,很多男孩子到了一定年齡要是還沒有結婚,父母就開始著急了,開始到處託人找關係給自己孩子介紹對象,生怕自己的孩子找不到對象就成為了光棍。
但是在農村,因為傳統思想作祟,女孩子沒有男孩子多,加上女孩子天生追求安全感,他們更願意找比農村男孩子條件優渥的城裡男孩子結婚。所以這更是加劇了農村男孩子的婚姻難度。
而這種情況不但存在於年輕一輩農村出生的人,同樣也適用於中年農村人。
在農村有一個現狀,那就是要是婚姻關係破裂了,女人很快能找到新的結婚對象,而男的可能就不那麼容易找到了,甚至可能就會打一輩子的光棍。
我身邊就有很多例子,我的一個遠房大伯因為夫妻關係不和,離婚了。才離婚了他覺得自己過得輕鬆,但是久而久之發現一個人實在是不好過,就又重新去尋求復婚。
但是沒有想到的就是大伯母卻已經再婚了,而且經濟條件比大伯更好。這讓大伯很是吃驚,他一直以為大伯母長得也不漂亮,年齡也不小了,離婚以後應該算是「沒人要」的那種,沒有想到在農村還這麼吃香。
可是這時候他的後悔已經沒有用了,大伯到現在都沒有找到合適的再婚對象,一來年齡大了,二來經濟條件一般。再婚的女人更為看重經濟條件。
這個時候,大伯才明白,在農村,女人屬於「稀缺」的,畢竟在農村男的老光棍不少,他們早就「虎視眈眈」。
無獨有偶,我的一個堂弟,還是90後,也是因為性格衝動,一下子就離婚了,但是讓他沒有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前妻很快找了一個對象,而且這個對象還是頭婚。
這而我堂弟到現在都沒有找到合適的,為了找到對象,只能去沿海廠裡打工,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找一個對象。
這些現象說明了什麼?其實就是透露出農村婚姻的殘酷現狀:農村離婚後女人很快能再婚,而男人卻可能打光棍。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狀?
其實本質原因就是農村傳統思想影響,以前就喜歡生兒子,覺得養兒防老,所以很多大家庭都是男孩子一堆,女孩子很少。這樣的結果就是導致到了結婚年齡,找不到對象,因為很多地方沒有女子了。
就以我們老家為案例,到現在還有很多男人沒有結婚,他們年齡都超過了三十歲,而我們老家的女孩子很多孩子都打醬油了,而且一個比一個嫁的好。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現在的人都很現實,很多女孩子在外面見識了一番以後,知道了自己想要什麼,她們肯定不會就被男人的一番甜言蜜語就給騙了,所以她們結婚的時候自然對於物質要求的很高,而很多農村男孩子家庭條件並不好,他們實在是難以滿足,所以導致他們在婚姻市場上只能「剩下」。
那麼對於那些已經結了婚的農村人,他們為什麼也離婚呢?
第一,雙方缺乏了解
現在的農村,離婚的主要群體是80後和90後,這部分人群很多都是通過相親認識的。一般都是覺得對方看著還不錯,接觸幾次就結婚了。從見面到結婚,短的兩三個月,長的半年。說實話,這些時間根本不能深入的了解對方,很多都是簡單的了解。
所以結婚以後,很多問題就暴露出來了,比如性格、脾氣等,有什麼事誰都不讓誰,鋒芒畢露,有的甚至還動手打人。
第二,個性獨立,思想解放
現在的80、90後,對待婚姻的態度跟父輩相比有了明顯的不同。他們不再為了孩子而選擇隱忍,也不再為了婚姻而選擇將就。很多都是跟著自己的內心和感覺走,合得來就繼續過,合不來就離婚。
第三,社會風氣改變
以前的農村,誰要是離婚了,在村裡就像是過街老鼠,到處被人們所唾棄,是一件非常丟人的事。離婚後,父母也會在村裡抬不起頭來,常常遭遇別人的白眼。現在的離婚則成為家常便飯,人們早已習以為常。
第四,不懂經營婚姻
生活在農村,我發現身邊很多結婚的同齡人都不懂得經營婚姻,兩口子在一起經常吵架,很少有心平氣和坐下來溝通的。遇到一些雞毛蒜皮的事總是拿離婚來相逼。試問,這樣的婚姻會幸福嗎?
其實婚姻不易,對於很多農村男人而言,婚姻更不易,所以對於婚姻,一定要有包容心態,一定要學會互相理解、互相支持,要懂得經營婚姻,遇到問題要互相溝通解決,而不是意氣用事直接選擇離婚。
特別是對於農村男人而言,有時候不要衝動,因為有時候的衝動換來的是無盡的後悔,特別是在當下男多女少的情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