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古斯特·普雷曼:「機巧之人不標新立異」
「殺馬特」是我國始於零八年的一種文化,通常以誇張甚至顏色鮮豔的長髮和千奇百怪、標新立異的衣服為特點,是模仿日本視覺系搖滾服飾而來的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而「殺馬特」一詞源於英文單詞smart,意義為聰明的。但是我國的「殺馬特文化」卻與其初衷背道而馳,不僅看起來就不聰明,甚至被貼上「怪誕」等標籤。
如今的街頭巷尾,「殺馬特」已經不見蹤影,但在一零年以前,「殺馬特」是當代90後潮流的風向標,大街小巷隨處可見「殺馬特」的蹤跡。殺馬特的創始人叫羅福興,95年出生於廣東。無意間將自己獨特的打扮搬上網絡,沒想到獲得了許多網友的追捧熱愛,一零年前後,他的追隨者達到巔峰,在網絡上有20萬「殺馬特」願意「跟隨」他,人稱「殺馬特教父」。
羅福興是在一個小山村長大的,鄉村年輕人大多都要出遠門打工,羅福興的父母也不例外,從小羅福興就在缺乏父母關愛的家庭中長大,雖然過的是吃飽穿暖的日子,但是他並沒有真正體驗過家庭的溫暖。
零六年前後,社交軟體興起,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黑網吧內社交軟體提示音此起彼伏。由於父母不在身邊,沒有人管著自己的羅福興很快就沉迷於上網。彼時的羅福興老家,上網一個小時的價格是3塊錢,對於沉迷上網的人來說一天幾十塊錢的網費都是正常的。
但是羅福興的零花錢並不多,很難支撐他上網的費用,他開始幹起了偷雞摸狗的壞事,且沾沾自喜,認為自己找到了賺錢的道路,彼時的他才剛剛11歲。那時正是打工潮的熱浪席捲之時,社會上有許多讀不了書甚至認為讀書無用年紀輕輕不學無術的人,他們很多人後來都進入了工廠做一個流水線工人,這就誕生了構成殺馬特的主力軍:新生代年輕人。
這一部分人大多數為農村出身的90後,中學畢業後就早早輟學,選擇進入社會謀生,於是產生了自身文化和社會主流文化不相符合的脫節現象。羅福興也是其中一員,厭學的他很快離開校園前往工廠打工,但是卻難以理解當時年輕人流行的非主流文化,他渴望融入其中,渴望得到關注。
在一次玩遊戲的過程中,羅福興被遊戲中人物的「視覺系」風格的造型所吸引,想要模仿它的造型,於是他去將頭髮染成粉紅色,做成一個爆炸頭的造型,嘴唇邊打上假釘子,塗上顏色鮮豔的口紅,化上煙燻妝,帶形狀怪異的耳釘,還將自己的褲子從膝蓋處劃一個大洞,以一種旁人無法看待的形象行走在街頭。
沒想到自己自娛自樂的造型被自己傳到網上後,湧現了自己的一大批「迷弟迷妹」,統統覺得自己的造型很酷很時尚,這讓羅福興很受用。從小沒得到過別人關注的他覺得這就是自己想要得到的感覺。
羅福興上網搜索時尚的英文單詞,但是他卻不認識「smart」這個單詞,但是從小就根據音譯來記詞的他有自己的方法:將他讀成「斯馬特」,但是覺得「斯馬特」這個詞語不夠霸氣,遂改成「殺馬特」。
便用「殺馬特家族」的名字建群,到處招攬跟自己有一樣興趣愛好的人,很快,「殺馬特家族」這個名號在網際網路打響了,很多低收入年輕人熱衷於網絡熱潮,想要彰顯自己獨特的個性,而「殺馬特」這個獨特的方式也不需要高昂的花費。全國各地的年輕人很快就加入了進來,「殺馬特家族」也被冠以了網際網路第一大家族的稱號。
但是好景不長,零八年的一次事件讓「殺馬特家族」走向了衰敗。二零零八年,三個殺馬特少年走在街上,無緣無故被一群人群毆,其中一人因傷勢過重搶救無效死亡。這則令人憤懣的事件傳上網後,網絡上的輿論卻是鋪天蓋地的一邊倒,認為行兇者「打得好」,甚至有人出言:見一次打一次。
「殺馬特」少年們覺得十分委屈,自己只是想要彰顯自己的個性,並沒有傷害誰,為什麼別人對自己的惡意這麼大呢?羅福興也覺得不能再這樣下去,網絡上的人們對「殺馬特」的惡意漸長,他不能再讓擁護自己的人受到傷害,他開始隱居幕後,打短工學習美發技術,剪短了自己引以為傲的長髮,解散了曾經帶給自己無上榮耀的「殺馬特家族」。
羅福興再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是以紀錄片主角的身份,據說他還在深圳開過一個美髮店,但是不到三個月就關門了。相傳,以前還有一位有錢的婦人追求過羅福興,但是被他斷然拒絕了,現在的羅福興已經不再是年輕的自己,他還有自己未來的道路要走。
參考資料:
《名人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