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夏枯草藥對配伍的作用與功效

2021-02-22 醫而善養生堂

夏枯草為清肝火、散鬱結之要藥。《神農本草經》言其:「氣味苦辛,寒。主寒熱、瘰癧、鼠瘻、頭瘡,破癥、散癭」等。除「主寒熱」外,其他病症都是有形之疾,夏枯草均能破之、散之。《本草綱目》言:「此草冬至生,夏至後即枯,蓋稟純陽之氣,得陰氣則結,故有是名。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甚者,神效,以陽治陰也。」

半夏辛溫,為脾胃經之專藥,是降逆止嘔、燥溼化痰之主藥。半夏的另一個功能是消痞散結,這一點與夏枯草的功效是一樣的。半夏在經方中佔有重要位置,如半夏瀉心湯、小柴胡湯、大半夏湯、半夏散及湯等。半夏也有安神作用,《黃帝內經》有一首半夏秫米湯,由半夏與秫米組成。為治胃有痰濁不得臥之良方,方以半夏和胃,秫米化濁,更煮以流動之水,則胃和而臥立至。

功效:和調肝膽,化痰安神。

主治:肝胃不和之失眠。

用量:半夏6~10克,夏枯草10~15克。

體會:中醫學認為,半夏得至陰之氣而生,夏枯草得至陽之氣而長,二藥配伍,交通陰陽,和調肝膽,並可化痰和胃,順應陰陽之氣而安神。清代陸以湉的《冷廬醫話》引用《醫學秘旨》謂:「餘嘗治一人患不眠,心腎兼補之藥,遍嘗不效。診其脈,知為陰陽違和,二氣不交。以半夏三錢,夏枯草三錢,濃煎服之,即得安睡,仍投補心等藥而愈。蓋半夏得陰而生,夏枯草得陽而長,是陰陽配合之妙也。」

半夏五月而生,夏枯草五月而枯,二者正好是在陰陽交接時見了面,而睡眠正需要陰陽交合,這種藉助自然現象來改變人體陰陽偏頗,是天人合一的表現。

說明人是離不開大自然的,在預防與治療疾病方面,是與大自然息息相關的。

另外,古代還有一個方子,名為補肝散,出自《簡要濟眾方》,主治「肝虛目睛疼,冷淚不止,血脈痛,羞明怕日,用夏枯草半兩,香附子一兩」。這兩味藥都是調肝的,一味清肝散鬱,一味調氣和血,兩味配伍,相得益彰。

夏枯草配半夏治失眠嗎?

【藥對功效】半夏、夏枯草為臨證常用的平肝清肝、消痰散結藥對。

○半夏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乾燥塊莖。性溫,味辛,有毒。

歸肺、脾、胃經。具有燥溼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的功效,外用消腫止痛。《中國藥典》規定:用8%白礬溶液浸泡5日,晾乾,碾粉,為清半夏;姜礬制為姜半夏;甘草石灰制為法半夏;以白礬去毒為最有效。

○夏枯草為唇形科多年生植物夏枯草的果穗。性寒,味辛、苦。歸肝、膽經。具有清熱、散結的功效。

【藥對來源】半夏、夏枯草配伍使用,見於《冷廬醫話》治療頑固性失眠之「經驗方」。

【配伍效用】半夏燥溼化痰,消痞散結,降逆止嘔。主治咳喘多痰,嘔吐反胃,胸脘痞滿,頭痛眩暈,夜臥不安,癭瘤痰核,癰疽腫毒等症。《潔古珍珠囊》曰:「(能)除痰涎、胸中寒痰,治太陽痰厥頭痛。」夏枯草清肝火,平肝陽,散瘀結。主治目赤腫痛、頭痛眩暈、瘰癧癭瘤等病。《滇南本草》謂:「(主)入肝經,祛肝風,行經絡。治口眼歪斜,止筋骨疼,舒肝氣,開肝鬱。

治目珠脹痛,消散瘰癧,周身結核,手足、周身節骨酸疼。」兩藥相配為伍,參合而用,一寒一溫,寒溫並用,和調肝膽,平衡陰陽。《冷廬醫話》曰:「蓋半夏得陰而生,夏枯草得至陽而長,是陰陽配合之妙也。」具有清肝和胃寧神,消痰開鬱散結之功效。

兩藥配伍使用,交通季節,順應陰陽,引陽入陰而又能用治失眠等症。

【藥理作用】半夏可抑制嘔吐中樞而止嘔,各種炮製品對實驗動物皆有明顯的止咳作用;半夏的稀醇與水浸液或其多糖組分、生物鹼等,均有較為廣泛的抗惡性腫瘤作用;半夏有顯著的抑制胃液分泌的作用,其水煎醇沉液對多各原因所致的胃潰瘍有顯著的預防和治療作用。夏枯草可明顯降低實驗動物的血壓,莖、葉、穗及全草皆有降血壓的作用,但其穗的作用較為明顯;其水煎醇沉液經小鼠腹腔注射有明顯的抗炎作用;體外對人型結核桿菌等多種細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該藥對平肝清肝、消痰散結的功效可能與其鎮咳、祛痰、抗菌和降血壓等藥理作用有關。

【臨證應用】用於頭痛、頭暈目眩、煩躁易怒、失眠等症,證屬肝火上炎型或肝陽上亢型者(見於原發性高血壓、神經衰弱、失眠症等)。

○該藥對用治原發性高血壓,證屬肝陽上亢型者,臨床表現為頭痛、耳鳴、眼花、煩熱汗出、性情急躁、失眠等症,以及主治肝火上炎所致之目赤腫痛、眼珠疼痛、畏光流淚、頭痛、眩暈等症。

○半夏、夏枯草用治神經衰弱,證屬陰陽失調型者,臨床表現為頭痛、失眠、乏力等症,常配伍炒酸棗仁、夜交藤等。

【常用劑量】半夏4.5~9.0 g;夏枯草6~15 g。

【服用方法】水煎分服,或入丸、散劑。

【注意事項】半夏有毒性,其毒性作用生半夏>漂半夏>生浸半夏和蒸半夏>白礬半夏。制半夏中,以白礬半夏毒性最低。凡出血及陰虛血燥者,皆忌用;脾胃虧虛者,慎用。

半夏與夏枯草經方醫案

【單味功用】夏枯草功用見蒲公英、夏枯草藥對。

半夏又名芋頭、老鴰頭等。本品味辛帶苦,性溫,有一定毒性。入肺、脾、胃經。功效:燥溼化痰,降逆止嘔,散結消腫,抗癌抑癌。用於鼻咽癌、食管癌、賁門癌、乳腺癌、惡性淋巴肉瘤、胃癌、宮頸癌、肺癌、甲狀腺癌、腦部腫瘤等。此外,本品是中醫治咳嗽、胃病、眩暈、頭痛等疾病的要藥。藥理研究表明,本品有較好的抗癌效用,對多種實驗性動物腫瘤如宮頸癌( U 14)、肉瘤、肝癌實體型及 HeLa 細胞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本品所含的有效成分谷甾醇對宮頸癌的作用尤為明顯。實驗顯示,本品能明顯促使癌細胞逐漸脫落而使癌體縮小或消失,並有減少或停止滲血作用,局部清潔作用明顯。本品對鼻咽癌、肺癌、食管癌、賁門癌、宮頸癌等惡性腫瘤的近期治癒率和顯效率可達60%~70%。

【配對應用】夏枯草味辛苦,性寒,入肝、膽經,功效清肝瀉火、解鬱散結,善治痰火鬱結之癭瘤瘰癧。半夏味辛性溫,功效燥溼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常用於癰疽痰核。二藥合用,散結之效益彰,且以夏枯草之苦寒制半夏之溫燥,寒溫並用,相輔相成,常用於甲狀腺腫瘤、乳腺腫瘤、淋巴瘤及軟組織腫瘤。此外,半夏得至陰之氣而生,夏枯草得至陽之氣而長,二藥伍用,調和肝膽,平衡陰陽,交通季節,順應平秘而治療腫瘤患者之失眠。

【用法用量】夏枯草15~20 g;半夏10~15 g。

【應用禁忌】脾胃虛寒者慎服。

【時方報導】

1.消癭湯[山東中醫學院學報,1989,13(5):51~53]

組成:海藻15~30 g,昆布、生牡蠣各30 g,夏枯草、赤芍各15 g,黃藥子10~15 g,柴胡、川芎、三稜、莪朮、香附、浙貝母、半夏各10 g,山慈菇6 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活血化瘀,化痰散結,理氣解毒。

主治:甲狀腺癌。

加減:急躁易怒加山梔子6 g,鬱金10 g;憋氣加蘇子10 g;咽幹加玄參10 g;腫塊突然增大而脹痛加三七粉3 g(分2次衝服);腫塊較硬者浙貝母改土貝母10 g,加穿山甲10 g;有肝病者,原方減黃藥子。

方解:方中海藻、生牡蠣、昆布、黃藥子軟堅散結;夏枯草、山慈菇清熱解毒;赤芍、川芎、三稜、莪朮、香附活血化瘀;柴胡疏肝理氣;浙貝母、半夏燥溼化痰。

臨床療效:痊癒26例,顯效4例,好轉17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4%。平均治癒時間為28.5天。

2.健脾抗癌合劑[江西中醫藥,1996,27(3):39~40]

組成:太子參(或黨參)、炒白朮、茯苓、半夏、青陳皮各12 g,丹參、紅藤各20 g,菝葜、生牡蠣、夏枯草各30 g。

用法:日1劑,水煎2次分服。

功效:健脾益氣,化痰散結。

主治:晚期胃癌。

方解:太子參、白朮、茯苓健脾益氣;半夏、清陳皮理氣化痰;丹參、紅藤活血化瘀;菝葜、生牡蠣、夏枯草解毒散結。

臨床療效:總有效率,化療組為66.67%,中藥組71.42%,中西醫結合組81.81%,有明顯差異。

3.攻堅散(《山東中醫學術經驗交流文選》)

組成:夏枯草、玄參、生牡蠣各30 g,昆布15 g,姜半夏、海藻各12 g,青皮、陳皮各9 g,三稜、莪朮各6 g。

用法:以上藥物,水煎分2次溫服,每日1劑,或研末,一次6 g,1日2次,溫開水送服。

功效:滋陰清熱,化痰散結,行氣導滯,破瘀攻堅。

主治:甲狀腺癌,症見頸前腫塊,質硬不移,胸悶不舒,口乾咽燥,舌紅,苔白膩,脈弦滑。

方解:本方所治為痰瘀毒凝聚之甲狀腺癌初中期。由於長期忿鬱惱怒,使氣機鬱滯,肝氣失於條達,津凝成痰,痰氣交阻,日久則血行不暢,血脈瘀滯,氣鬱日久化火而成本證。治宜攻邪為主。方中青皮、陳皮疏肝健脾,解鬱理氣以破氣滯;三稜、莪朮活血化瘀,通行血脈以逐瘀血;脾為生痰之源,加半夏、陳皮健脾理氣除溼,使溼去脾健而痰不再生;昆布、海藻、夏枯草、生牡蠣清熱化痰,軟堅散結以消堅積;玄參滋陰清熱,消腫散結。諸藥合用,則氣機暢,血脈通,瘀濁除,癭腫消。

加減:腫塊堅結難消加鱉甲、穿山甲、黃藥子、白花蛇舌草;心煩易怒加鬱金、香附、梔子;聲嘶咽痛加射幹、牛蒡子、馬勃。

4.海蓮湯(《實用抗癌驗方》)

組成:海藻、昆布各12 g,牡蠣、夏枯草、半枝蓮各30 g,土貝母、黃藥子、陳皮各10 g,清半夏15 g,料姜石60 g。

用法:以上藥物,水煎分2次溫服,每日1劑。

功效:清熱解毒,化痰軟堅。

主治:甲狀腺癌,症見頸前腫塊堅硬,頸部覺脹,煩熱口苦,舌紅,苔黃膩,脈弦數。

方解:本方所治為甲狀腺癌中期熱毒痰結者。由於氣機鬱滯,津凝成痰,痰氣壅結,氣鬱化火,熱毒痰壅結頸前,乃成本證。治宜解毒化痰。方中黃藥子、半枝蓮、土貝母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以抗癌瘤;海藻、昆布、牡蠣、夏枯草化痰軟堅,消癭散結以消堅積;脾為生痰之源,加半夏、陳皮以健脾化痰,使溼去脾健而痰不再生;料姜石軟堅散結以助消積。諸藥合用,清熱毒,祛痰濁,消堅積,則諸症可愈。

加減:腫塊有結節加赤芍、莪朮、穿山甲;聲嘶咽痛加射幹、牛蒡子、馬勃;胸悶脅痛加鬱金、香附。

5.消癭湯[陝西中醫函授,1999,(5):34~35]

組成:夏枯草、海藻、昆布、黃藥子、三稜、莪朮、浙貝母各15 g,玄參、半夏、鬱金各12 g,生牡蠣30 g,青皮10 g。

用法:日1劑水煎服,20日為1療程。

功效:順氣化痰散結。

主治:甲狀腺腺瘤。

方解:三稜、莪朮、鬱金活血化瘀;浙貝母、玄參潤燥化痰;青皮、半夏順氣化痰;夏枯草、海藻、昆布、黃藥子、生牡蠣軟堅散結。

臨床療效:結果本組86例,用2~3個療程,治癒48例,有效32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93.2%。

【驗案舉例】

1.孫桂枝治療肺癌案

沙某,男,43歲,大學教師,1983年8月15日初診。

主訴:反覆感冒、咳嗽、發熱6個月餘。

病史:1982年3月,患者反覆感冒、咳嗽、發熱,經抗炎治療症狀緩解,但時常反覆,咳痰中偶有血絲。同年4月,在當地醫院檢查,X 線拍片發現右肺門處陰影,邊緣不整,肺紋理增重。給予抗結核治療1個月,再行拍片,腫物未見縮小,症狀無緩解,乏力,納差,消瘦,咳嗽,胸骨後悶痛,疑為肺癌。同年7月,行支氣管鏡活檢,證實為肺腺癌,為中心型,無法切除,在北京某醫院行化療治療,方案為絲裂黴素+氟尿嘧啶+長春新鹼方案,症狀有所緩解,咳嗽減輕,痰中血絲消失, X 線片提示肺門陰影有縮小,斷層測量縮小不足25%,穩定出院。

1983年8月,發現患者右鎖骨上有腫物,胸悶,氣短,咳嗽加重,吐白黏痰,轉來我院診治。就診時除以上症狀外,尚見納差,便溏。

現症:患者診斷為肺癌1個月,刻下胸悶,氣短,咳嗽加重,吐白黏痰,納差,便溏,舌質淡紅,苔白膩,脈象沉細數。面色蒼白無華,右鎖骨上腫塊明顯,約4 cm x 3 cm ,多個淋巴結融合在一起。聽診右肺呼吸音低,無乾濕囉音。

中醫診斷:肺癰。辨證肺脾氣虛,痰溼凝聚。

西醫診斷:肺癌。

治法:健脾益氣,清肺化痰,散結消積。

處方:黨參12 g,白朮10 g,茯苓15 g,陳皮10 g,清半夏10 g,生薏苡仁15 g,浙貝母10 g,桔梗12 g,夏枯草15 g,草河車15 g,敗醬草12 g,白花蛇舌草15 g,甘草10 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連服7劑。

二診:患者食慾增加,咳痰比前好轉,二便正常,仍有咳嗽,胸悶,眠差夢多,舌質淡紅,有齒痕,苔白,脈象細數。原湯藥方加杏仁10 g,僵蠶10 g,遠志10 g,繼續服14劑,服法同上。另給予加味西黃膠囊,每次2粒,每日3次。

三診:患者11月收住我院腫瘤科行中藥加化療治療。方案以氟尿嘧啶+阿黴素+絲裂黴素方案。化療同時,配合中藥以補肺健脾,益氣生血。

處方:生黃芪30 g,當歸10 g,生地黃10 g,黨參15 g,白朮10 g,土茯苓15 g,清半夏10 g,桔梗10 g,杏仁10 g,冬蟲夏草6 g,甘草10 g。

每日1劑,濃煎分2次服,化療反應不明顯。

療後 X 線片複查,肺部陰影無明顯改變,右鎖骨上淋巴結稍有縮小,咳嗽等症狀減輕。化療結束後,患者要求帶藥回當地治療。處方:

蘆根30 g,桃仁10 g,杏仁10 g,冬瓜仁10 g,生薏苡仁15 g,魚腥草30 g,僵蠶10 g,百部15 g,桔梗12 g,浙貝母12 g,太子參15 g,仙鶴草15 g,草河車15 g,白花蛇舌草15 g。30劑,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

人工牛黃散1料,每次2粒,每日3次。

隨訪患者精神好轉,食量增加,右鎖骨上淋巴結明顯縮小,大者1.5 cm x 1 cm ,小者1 cm x 0.5 cm ,質硬,不痛,不影響頸部活動,並能堅持輕工作。此後堅持服中藥或中成藥,帶瘤存活4年2個月。1987年10月,死於肺炎。

按:本例患者肺脾氣虛,痰溼阻肺,是肺癌常見的臨床證型。肺合皮毛,司呼吸,且為嬌髒,不耐寒熱,故感受外邪,首先犯肺。因肺為貯痰之器,故不管肺之寒熱虛實,陰陽表裡,凡病之必多痰聚,壅閉肺絡,而見咳嗽,胸悶氣短,咯血;脾為生痰之源,脾虛不能散精,肺因之更虛,故以黨參、白朮、茯苓甘潤之品健脾,使肺清肅之令得行;更用陳皮、清半夏、浙貝母、桔梗、茯苓、甘草化痰止咳;又結合現代藥理研究之結果,採用夏枯草、草河車、敗醬草、白花舌蛇草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促進機體的抗病能力。在該患者的治療中,堅持攻補兼施,調動機體的抗病能力,發揮祛邪之功。

2.張景述治鼻咽癌案

張某,男,40歲。

患者於1963年5月,自覺鼻塞通氣困難,咽喉不適或作痛,常有黏痰,繼而發現左頸淋巴結腫起一核,約3 cm x 4 cm 大,邊緣清楚,推之不移,皮色不變,無壓痛,在廣州某醫院初診為淋巴結核,並用鏈黴素、異煙肼治療無效。1964年腫塊增至雞蛋大、質略硬,皮色不變,間覺頭痛,某醫院手術摘除腫物,送某醫學院做病理活檢,結果:惡性多發性鼻咽癌(鱗狀上皮癌2期Ⅰ級)向頸部淋巴結轉移。經化療後轉到某醫院採用深部 X 線(每天200 rad)及同位素 Co 放射治療45天。

見津液乾枯,吞咽困難,納減神疲,睡眠不佳,大便秘結,身體迅速消瘦,頸肌及腫塊切除部位的邊緣腫硬,痛連頭項。不久右頸淋巴結腫硬,膚色紫暗,經放療後該部皮膚發生小皰疹,無瘙癢,右頸側淋巴結微大,頸肌痛連頭項,頭頸運動受限制,右眼瞼有中度腫脹,口渴喜飲,舌燥唇焦,大便乾結,煩躁失眠,小便短赤,精神疲睏。舌苔灰白微黃厚膩,脈浮弦。

辨證:癌瘤擴散,邪毒瀰漫,熱傷陰津,煉液成痰。

治法:清熱解毒為主,佐以化痰散結。

方藥:連翹15 g,金銀花30 g,川黃連9 g,天花粉12 g,浙貝母12 g,昆布24 g,海藻24 g,土茯苓30 g,山慈菇12 g,山豆根12 g,漏蘆12 g,玄參24 g,六神丸30粒(分2次分服)。每天1劑,連服6劑。外敷神功膏(用川烏、黃柏研粉,凡士林調製而成),連用6天。

複診:藥後諸症有所好轉,皰疹乾枯落屑,頸兩側腫塊漸見消退,胃納轉佳,睡眠好轉,二便正常,舌質淡,苔灰白而膩,脈細弦數。這是熱毒減退而癌瘤未消。治以攻毒散結為主,佐以化痰軟堅。

方藥:制川烏12 g,制南星12 g,法半夏12 g,海藻24 g,昆布24 g,山慈菇12 g,山豆根12 g,夏枯草12 g,當歸12 g,漏蘆12 g,連翹12 g,金銀花15 g,土茯苓30 g,六神丸30粒(或用西黃丸3 g輪服)。每天1劑,連服40劑。每日外敷神功膏1次。

三診:內服外敷上藥後,兩側頸肌腫塊及淋巴結腫大消失,頸部膚色漸復正常,右眼瞼浮腫消退,頸運動自如,頭痛已除。但鼻塞通氣仍感障礙,間有咳嗽咳痰症狀。為鞏固療效,仍用前方加減,每星期三四劑,並間服歸脾丸加重北黃芪,培補正氣、攻補兼施,期能徹底根治。

治療4年,共服前方400多劑、歸脾湯300多劑,幸告康復。後經廣州腫瘤醫院複查認為,效果良好,無復發現象。遂於1976年停止服藥,迄今13年,隨訪仍健在無恙。

按:本例首診熱毒明顯,即以清熱解毒為主佐以解毒散結;次診熱毒已減,即減清熱解毒之品;三診邪勢已折,而正虛顯露,即加歸脾丸以培補正氣,攻補兼施。法隨證立,方隨法變,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終獲全勝,不失大將風範。

相關焦點

  • 附子、半夏配伍使用分析及舉隅
    現代觀點認為附子是烏頭的附生根,兩者同出一種植物,其主要有毒成分一致,故附子亦反半夏,《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在川烏、制川烏、草烏、制草烏與附子條下均指出不宜與半夏同用。然而接觸臨床後發現,附子、半夏配伍歷代皆有使用,抓準病機合理配伍使用後往往療效卓著。
  • 半夏功效與作用
    另含多糖,直鏈澱粉,半夏蛋白(系1種植物凝集素)和胰蛋白酶抑制劑。【作用】1.鎮咳作用:生半夏、姜半夏、姜浸半夏和明礬半夏的煎劑,0.6-1g/kgig或iv,對貓碘液注入胸腔或電刺激喉上神經所致的咳嗽有明顯的鎮咳作用,且可維持5小時以上。0.6g/kg的鎮咳作用接近於可待因lmg/kg的作用。
  • 黃芩的功效和作用 黃芩的功效和作用禁忌症
    黃芩的功效和作用炒黃芩的別名為山茶根,具有清熱燥熱、涼血安胎等功效,然而炒黃芩是有食用宜忌人群的。1、清熱燥溼,瀉火解毒的人群;2、涼血安胎、治療胎動不安的孕婦們;3、治療溼溫、暑溼的人群;4、治療肺熱咳嗽,高熱煩渴的患者。
  • 【半夏】功效與作用
    另含多糖,直鏈澱粉,半夏蛋白(系1種植物凝集素)和胰蛋白酶抑制劑。【藥理作用】1.鎮咳作用:生半夏、姜半夏、姜浸半夏和明礬半夏的煎劑,0.6-1g/kgig或iv,對貓碘液注入胸腔或電刺激喉上神經所致的咳嗽有明顯的鎮咳作用,且可維持5小時以上。0.6g/kg的鎮咳作用接近於可待因lmg/kg的作用。
  • 瓜蔞子的功效與作用
    (《外科正宗》瓜蔞子湯) 3、瓜蔞子治肺臟蘊熱痰嗽,胸膈塞滿: 瓜蔞子(去殼,別研)、半夏(湯泡七次,焙,取末)各一兩。上件和勻,生薑自然汁打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後用薑湯送下。(《濟生續方》半夏丸) 4、瓜蔞子治熱遊丹毒:栝樓子仁(末)二大兩,釅醋調塗。(《產乳集驗方》) 5、瓜蔞子治胃氣痛方:瓜蔞一個,取仁炒熟。煎酒服。
  • 薤白的功效與作用
    薤白的功效與作用薤白所含大蒜辣素的主要成分為硫化丙烯,有降脂作用,且性味辛溫,能溫陽散結,可用於治療高膽固醇和高血脂症;薤白所含的大蒜辣素能殺菌消炎,對多種細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對感染疾病有治療效果。治寒痰阻滯、胸陽不振所致胸痺證,常與瓜蔞、半夏、枳實等配伍,如瓜蔞薤白白酒湯、瓜蔞薤白半夏湯、枳實薤白桂枝湯等(《金匱要略》);若治痰瘀胸痺,則可與丹參、川芎、瓜蔞皮等同用。第7步脘腹痞滿脹痛,瀉痢裡急後重。本品辛行苦降,有行氣導滯、消脹止痛之功。治胃寒氣滯之脘腹痞滿脹痛,可與高良姜、砂仁、木香等同用;若治胃腸氣滯,瀉痢裡急後重,可單用本品或與木香、枳實配伍。
  • 法夏的功效與作用
    法夏的功效與作用1、功效作用用於咽喉乾燥,痰多咳喘,痰飲眩悸,風痰眩暈,痰厥頭痛。內服:煎湯,3-9g;入丸、散。外用:適量,生品研末,水調敷,或用酒、醋調敷。2、臨床應用2.1、法半夏治小兒痰熱,咳嗽驚悸:半夏、南星等分,為末,牛膽汁,入膽內和,懸風處待幹,蒸餅丸,綠豆大。每服三、五丸,薑湯下。
  • 佛手的功效與作用
    【功效與作用】舒肝理氣、和胃止痛。屬理氣藥。【臨床應用】用量3~9克,煎服。用治肝胃氣滯、胸脅脹痛、胃脘痞滿、食少嘔吐。陳佛手2~3錢,水煎飲,治痰氣咳嗽(《閩南民間草藥》)。醇提取物有解胃腸平滑肌痙攣作用以及增加冠脈血流量和降壓作用。醇提取物對離體大鼠腸管有明顯抑制作用;且給貓靜脈注射有短時間抑制心臟和降壓作用;其檸檬油素具對豚鼠離體氣管有抗過敏作用。【化學成分】含揮髮油、黃酮、香豆精、多糖、橙皮苷、檸檬油素、6,7-二甲氧基香豆素、香葉木素、香葉木苷、白當歸素、5-甲氧基糠醛等成分。
  • 草藥篇:透骨香的功效與作用
    【功效與作用】祛風除溼,散寒止痛,化痰止咳。屬祛風溼藥下分類的祛風溼散寒藥。【臨床應用】內服;煎湯,9~15克,鮮品30克;或浸酒。外用:煎水洗;或浸酒擦;或搗敷。主治風溼痺痛,胃寒疼痛,跌打損傷,咳嗽多痰。【藥理研究】1.抗炎作用:透骨香中含有已知具有解熱、抗風溼作用的水楊酸甲酯,水楊酸甲酯的藥理實驗證明,內服後有明顯的抗炎作用。
  • 瓜子金的功效與作用
    》),銀不換(《南寧市藥物志》),攔路枝、小金盆、雞拍翅(《重慶草藥》),竹葉地丁(《浙江中藥手冊》),錢線風、瓜子蓮、女兒紅(《湖南藥物志》),殲瘧草、小英雄、散血丹(《江西民間草藥驗方》),通性草、黃瓜仁草(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接骨紅、二月花、地風消、鐵箭風(《貴州草藥》),小葉地丁草、小葉瓜子草、柳葉紫花、高腳瓜子草、鐵洗帚(《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 白茯苓的功效與作用
    如偏於寒溼者,可與桂枝、白朮等配伍;偏於溼熱者,可與豬苓、澤瀉等配伍;屬於脾氣虛者,可與黨參、黃耆、白朮等配伍;屬虛寒者,還可配附子、白朮等同用。抗菌作用茯苓的100%煎劑用平板打洞法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對消化系統的影響茯苓對家兔離體腸管有直接鬆弛作用,對大鼠幽門結紮所形成的潰瘍有預防效果,並能降胃酸。
  • 茯苓的功效及其作用!
    其所含的茯苓素利尿功效較佳,有助於降血糖和減肥。茯苓味甘、淡,性平。歸心、肺、脾、腎經。利水滲溼,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的功效。用於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洩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咳逆,嘔逆,惡阻,洩瀉,遺精,淋濁,健忘等症。
  • 柴胡的功效與作用 3種柴胡散秘方
    為《中國藥典》收錄的草藥,藥用部位為傘形科植物柴胡或狹葉柴胡的乾燥根。春、秋二季採挖,除去莖葉及泥沙,乾燥。那麼,柴胡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呢?下面來看看吧。一、柴胡的功效與作用柴胡的功效:柴胡為傘形科植物柴胡或狹葉柴胡的乾燥根。分別北柴胡及南柴胡。
  • 橘紅八仙果的功效和作用
    古傳八仙果是用「香櫞瓜」(類似橘子的瓜果)製成的食品,近來是用葡萄柚與陳皮、半夏、茯苓、甘草、二陳湯、冰片等藥材製作的食品。製作方法將葡萄柚剖開,將陳皮、半夏、茯苓、甘草、二陳湯、冰片等藥材塞入果肉處。這些經過處理的葡萄柚陰乾後,再切丁即成八仙果。
  • 經方思維:半夏瀉心湯臨床18法!!!
    並指出半夏瀉心湯的作用機理在於,寒熱互用以除濕熱,辛開苦降以序升降,補瀉同施以扶正祛邪。根據毛德西的門診病例,今總結出臨床應用18法,供同道參考。  半夏瀉心湯加吳茱萸(或肉桂):主治慢性胃炎伴有泛酸、嘔惡者,方中黃連與吳茱萸配伍,為左金丸,有抑肝和胃制酸之功效。具體應用時,黃連與吳茱萸的用量比例為2:1。若將吳茱萸改為肉桂,為交泰丸,有交通心腎,清心安神之效。
  • 沃康國曲系列——半夏曲
    藥用植物,具有燥溼化痰,降逆止嘔,生用消癤腫作用,獸醫用以治鎖喉癀。廣泛分布於中國長江流域以及東北、華北等地區,在西藏也有分布,生長於海拔2500米以下。半夏,生於夏至日前後。此時,一陰生,天地間不再是純陽之氣,夏天也過半,故名半夏。
  • 徐長卿功效與作用
    情急之下,站在一旁的丞相魏徵靈機一動,連忙為他解圍:「徐先生,這草藥是不是還沒有名字」?徐長卿會意,忙說:「秉萬歲,這草藥生於山野,尚無名字,請皇上賜名。」李世民不假思索地說:「是徐先生用這草藥治好了朕的病,既然不知名,那就叫「徐長卿」吧,以免後人忘記。」皇帝金口玉言,說一不二,這樣一傳十,十傳百,中草藥「徐長卿」的名字也就傳開了,而「蛇痢草」的原名反倒鮮為人知。
  • 雞眼草的功效與作用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健脾利溼。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臨床應用】用量15~30克,煎湯內服;鮮用30~60克;或搗汁;或研末。用治感冒發熱、暑溼吐瀉、痢疾、溼熱黃疸、熱淋、白濁。【藥理研究】雞眼草水浸劑在體外對4種痢疾桿菌和大腸桿菌無抗菌作用,僅醇浸液對弗氏痢疾桿菌顯示微弱作用,體外對弗氏、舒氏、志賀痢疾桿菌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5%本品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雞眼草中的木犀草素-4'-O-葡萄糖苷劑量依賴性地抑制白介素-5的生物活性。【化學成分】含芹菜素、槲皮素和各類苷類化合物。
  • 天麻治療頭痛的藥對配伍規律
    01天麻配川芎天麻配川芎是古今治療頭痛常用而有效的配伍方法之一,這是由天麻與川芎的性味、功效特點所決定的。天麻甘緩質潤之性可以滋補,又能祛風溼以止痛、平肝熄風以止痙;川芎氣香質潤,活血、行氣、祛風、止痛四方面的功效恰合頭痛複雜的病機,為六經頭痛必用之藥。《神農本草經》川芎「主中風入腦,頭痛」。
  • 甘遂的功效與作用
    甘遂,行善走洩下行,善逐水溼,作用猛烈,堪稱洩水聖藥。生甘遂作用較強,毒性也較大,煨甘遂瀉下作用較弱,毒性也較小,用醋炙後,可減緩其瀉下作用和降低其毒性。本品反甘草,與甘草同用則毒性增強。甘遂的功效【性味】苦甘,寒,有毒。《本經》:味苦,寒。《別錄》:甘,大寒,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