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致命魔術》
諾蘭執導的《致命魔術》,通過講述了一個維多利亞時代魔術世界的兩個天才魔術師的故事來探討人性的黑暗。這部06年的電影獲得過奧斯卡獎等多項大獎的提名和獲獎,因為故事設定十分新奇,情節非常燒腦,再加上導演使用了許多倒敘,插敘,伏筆的手法,本片長期位居在燒腦電影的榜首,時隔多年在豆瓣上仍有8.8分的好成績。
《致命魔術》是一部由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休·傑克曼、克裡斯蒂安·貝爾、麥可·凱恩、斯嘉麗·詹森等主演的劇情、懸疑、科幻電影,於2006年在美國上映。該片主要講述了在魔術產生盛行的維多利亞時期,兩位極有天賦的年輕魔術師羅伯特·安吉爾和阿爾弗雷德·波登,用各種方法來證明自己是那個時代的第一魔術師的故事。
《致命魔術》劇情簡介:在19世紀末人們對科學文明還不是認識得太過清楚,於是,安吉爾(休傑克曼/狼叔飾)和伯登(克裡斯蒂安貝爾/蝙蝠俠飾)的魔術,成為了倫敦城內的神奇人物。安吉爾出身貴族,魔術手段比較華麗豐富,是富人圈子裡的表演常客。而伯登即使出身平平,爭強好勝的心智和充滿創造力的魔術技巧,卻也令他小有名氣,這兩人自小就是很要好的合作夥伴。
《致命魔術》劇情簡:伯登因為魔術發生意外害死了安吉爾的妻子,於是二人反目成仇,互相報復。魔術界二人各有領地,並且都有野心想成為世界上的頂級魔術師,一番明爭暗鬥如箭在弦上。伯登掌握了精彩的分身術,叫座又叫好。而安吉爾見情勢不妙,搬來科學家助陣,他發明的交流電有無窮魔力,保證讓觀眾吃驚。二人出招接招,一來一往,爭鬥在劇烈升級,友誼和道德都被拋諸腦後,一場血案在悄悄醞釀。
《致命魔術》中最偉大的魔術師,顯然不是兩個男主安吉爾或者伯登,而是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迄今為止,克里斯多福·諾蘭的電影都說明了一個主題:復仇,這種復仇又往往與偏執、孤獨、異於常人,等特性相聯繫。正如《失憶》中患有短期記憶喪失的主人公的復仇,《失眠》中患有失眠症的主人公的復仇,《蝙蝠俠》中雙重身份的主人公的復仇。《致命魔術》中,復仇被轉化為兩個主人公的針鋒相對,而這場針鋒相對的引子,也正是安吉爾對伯登的復仇,電影的精彩就在此處。
《致命魔術》電影本身就註定了這是一個沒有贏家的故事。因為不管是對成功的絕對崇拜,還是對仇恨的無法放棄,都註定了這個遊戲會不死不休,陰魂不散,直至一方付出生命的代價。致命的從來不是魔術,致命是黑暗的人心。影片的設定在維多利亞時代,除了可以帶入精美繁複的服裝,絢麗浮華的舞臺背景和離奇迷幻的故事以外,更多的是製造一個遙遠的隔膜的迷失,那是只有在那個時代才會有的人心躁動和迷失,而現在文明社會的我們是理性,克制,清醒,而不屑的。
在拍攝《致命魔術》的時候,導演諾蘭36歲了,這是一個年輕氣盛且特別渴望得到認可的年紀。於是諾蘭在電影的最後三分鐘內,揭露了一切真相:「波登的雙胞胎孿生兄弟」、「安吉爾沒有死亡的秘密」以及「兄弟二人與莎拉和奧利維亞的四角戀感情「讓人不禁讚嘆他的電影才華,超前的思維加上優秀的演員讓這部電影一騎絕塵。
《致命魔術》結尾的而這些秘密,被諾蘭選擇了一股腦的傾倒而出,他似乎懼怕人們無法識破,而就此失去了對他的欽佩和欣賞。如果說諾蘭也是一個魔術師,他便如同一個剛剛發明了新魔術的孩子,在洋洋得意的表演之後,又迫不及待的選擇了大揭秘。這是年輕氣盛的表現,但也是非常自信的體現!
《致命魔術》關於結尾,其實是一個開放式結局。我的理解是,安吉爾並沒有真正死亡,伯登打死的不過是安吉爾的一個複製品而已。從一直把安吉爾當兒子對待的老人柯特的反應就可以推理出一二,柯特從劇院走出遇見法隆時情感毫無波動,他對安吉爾說的最後的那幾句話也不像是訣別。
並且結尾處二人對峙的場景,是裝滿了安吉爾替身的水缸旁,所以我覺得這也在暗示,法隆開槍射殺的這個安吉爾也是一個複製品罷了。」不瘋魔,不成活「,這是對每個過於痴迷或貪心的人類的提醒。無休止的欲望,只會帶來無休止的黑暗與悲傷。
《致命魔術》就像老魔術師說的那樣:「人們都是希望能夠被欺騙的,哪怕片刻也好。」所以看完電影的我們也都心照不宣,不去想那些在鐵籠裡被迅速夾死的小鳥,不去想那些成功喝彩後的慘痛代價。在我們通往成功的路途中,再多的困難重重,我們也不會把自己的靈魂分成碎片,不會做出人前風光人後黯然的選擇的,不是嗎?人們都是希望能夠被欺騙的,哪怕片刻也好。
《致命魔術》如同諾蘭其他作品,一氣呵成,從頭到尾,一貫的流暢與完美。你不得不感慨諾蘭對敘事巧妙地處理,和情節發展精妙的推動,和無數值得回味的細節。之前總說這部片子燒腦,但看完後覺得不是對智商的考察,而是對耐心與細心的檢驗。
就像裡面那句經典的臺詞「現在你想找出秘密,但是你無法找到,因為你沒有真正在看。你並不是真的想知道,你希望被愚弄。」你沒有明白這部片子,是因為你一開始就不準備看懂。當你沉浸其中,你就會體驗到其中的樂趣與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