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王菁 劉家杭 上海法治報
編者按
法律是一門古老而威嚴的藝術,而法律人就是從事這項神聖藝術的「工匠」。在我們的身邊,總能發現有這樣的政法幹警,他們對從事的法律事業鍥而不捨、久久為功。從今天起,上海法治報及微信公眾號正式推出人物版塊——「法匠」第一期,聚焦奮鬥在政法一線的普通法律人,弘揚他們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敬請關注!
「
你開車都跑不過,你下來還能跑得過我?我天天練的!
」
2019年年初,一句「我天天練的」讓杜海斌成功出圈。這段追捕視頻當時迅速在抖音上爆火,短短幾天內就獲得了220萬點擊量和超過8萬點讚量。一時間,「天天練」交警火遍街頭巷尾。
「那時候我出去吃飯都能被人認出來。」提及他的金句,杜海斌倒顯得有些不好意思,「我當時一個人追捕涉嫌酒駕的嫌疑人,這其實就是話術,防止他繼續逃跑。」
杜海斌是上海市公安局崇明分局交警支隊事故審理大隊的副大隊長。他是土生土長的東北漢子。24歲那年,帶著從小就印刻在骨子裡的「警察夢」,杜海斌隻身南下,踏上了崇明這片土地。「我很慶幸當年做了這樣的選擇。」十多年來,崇明的每一條路上都留下了他的痕跡……
「你長大了想當什麼?」杜海斌4、5歲時,家人開玩笑地問他。「我要當警察!」小男孩毫不猶豫地說道。
「最開始是受一些影視劇的影響。」談到這個自小就立下的「警察夢」,杜海斌的眼裡依然閃著堅毅的光芒。「小時候看《便衣警察》,那時還是黑白片,劉歡唱的《少年壯志不言愁》,我到現在還有印象。」
杜海斌從小就喜歡看書。「剛識字的時候,只要是有字的我都會看。」家裡的偵探類小說成為了他最初接觸警察形象的途徑,「從那個時候起我就一直覺得警察這個職業挺高尚的。」
他回憶自己看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是《福爾摩斯探案集》,從小到大看了許多遍,對裡面偵破案件的細節一再回味。「這也許就是我和這個職業的緣分吧。我就覺得我適合幹這個。」
但杜海斌的圓夢之路並不是那麼順暢……
2003年,杜海斌第一次參加高考。「我想,既然想考警察,那就考最好的吧。」於是,他選擇了報考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然而卻以幾分之差惜敗……
杜海斌決定再「戰」一次。但是第二年高考杜海斌再一次與公安大學失之交臂。看著身邊選擇離開的同學,他的心中有了一絲動搖,當年的他並不是沒有去其他大學的機會。
一番思想鬥爭之後,杜海斌跟自己較起了勁,他選擇再考一次。
我覺得人生有幾個轉折點是不能放棄的,高考就是其中一個。
他心想,如果放棄了,那麼當自己走到人生的後半段時,再回憶起當時的決定,會不會有遺憾?會不會因為自己沒有再堅持一下而感到後悔?「我不想在還可以選擇的時候,給人生留下遺憾的可能性。」於是他咬牙又堅持了一年。
杜海斌報了一個補習班,一個班80多人,用的桌椅是木桌和沒有靠背的長條凳。「那時東北沒有空調。」如火的8月,他關掉了手機,誰也不聯繫,一頭扎進補習班裡進行高強度的複習。
2005年,杜海斌如願考入中國人民公安大學,逐夢成功。
大學期間的隊列訓練
2009年7月27日早晨7點半,杜海斌一人拎著一個皮箱,從哈爾濱來到了上海。那時候崇明還沒有通橋,只能坐船。晚上9點,他提著箱子走在八一路上,道路上幾乎不見人影,只有路邊昏暗的燈光打在身上。但他心裡卻明亮了起來。「從今天起,我真的是一名警察了。」
初來崇明,杜海斌遇到的最大的挑戰就是文化差異。而這種差異也體現在執法方式上。
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東北漢子,杜海斌的脾氣有時會有些急躁。「能三分鐘解決的事情,我絕不會拖到五分鐘。」剛開始執法的時候,如果遇上胡攪蠻纏的當事人,他就氣得不得了,「這麼明顯的錯誤,還狡辯啥!」
但南方人講究「先禮後兵」,「通俗點說,就是還能講道理的時候就不要太強硬。」這對於初來乍到的杜海斌來說,是新的理念。在新的人情社會中,杜海斌開始去梳理自己的人生觀。「如果想發火,會先停三秒鐘,思考一下這火還發不發。」在處理方式上,他逐漸成熟了起來,也學會了用另一種方式去表達。
杜海斌勘察事故車輛
杜海斌最開始對警察這個身份的理解很簡單,就是一個嚴肅的執法者。但到了這裡,他體會到了一種有別於「鐵面執法」的人文情懷,逐漸感悟到「法律並不是冰冷的」這句話。
定責、執法可能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在這之後的事情。
在杜海斌看來,按照法定流程,一個事故的處理周期一般在40天左右,這期間在完成一系列法定程序的同時,杜海斌還給自己加了一個額外的任務,就是將當事人引導回正常的生活軌道。「在以法律為準繩的前提下,還得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如果說理想是支撐一個警察不斷前行的動力,那良心就是守住辦案正義的底線。
杜海斌辦案有個特點,在處理交通事故的同時,他會抽出一個時間專門去和死者家屬聊天,不聊案子,而是聊死者生前的一些故事,把他的這一生捋順。「因為交通事故往往是很突然的,可能前一秒人還好好的,下一瞬間人就沒了,所以對家屬的打擊比較大。」忙的時候,杜海斌得同時處理七八起案件,他會抽出晚上或者周末,跟家屬談上幾個小時,引導他們接受現實、理解處理結果。
交通事故的處理是專業性極強的工作。公安大學教會了杜海斌專業的知識和技術,但在實戰中,他依然要面臨未知的挑戰。2013年年初發生的一起案件至今讓杜海斌印象深刻,對他今後的辦案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校期間杜海斌主持召開隊伍會
2013年2月13日晚,大年初四,一個70多歲的老大爺騎著電動車帶著老伴行駛在三星鎮一條鄉間小路上。此時,前方有兩個老婆婆正在走路,電動車突然不小心撞倒了其中一個,傷勢嚴重。
老大爺下車查看了傷勢,發現對方已死亡。他回頭對慌了神的老伴說:「你騎車先回去。」
看著老伴緩緩騎車走了,他轉頭對另一個老婆婆說:「你在這看著,我去叫車送她去醫院。」「嗯嗯,好。」老婆婆慌亂地點點頭。
圍觀的人多了起來。老大爺交待好之後站起身,冷靜地退出人群,突然竄進邊上一條小路,迅速往前跑,一氣呵成。
守在現場的老婆婆抬頭一看,肇事者消失了,他老伴也早已騎車走了。「哎呀!他跑了!」她開始大喊。
「哎哎,站住!」路邊上一個40多歲的住戶聽到了呼喊聲,馬上去追,但是沒有追上。
120很快到了現場,將死者帶走了。
杜海斌研究案卷
當晚值班的杜海斌接到警情,和同事一起趕到現場時,只見到了另一名老婆婆。「由於電動車直接撞到死者身上,車並沒有倒地,所以地上沒有任何痕跡。」這等於是一個空的現場……
現場的老婆婆能提供的信息有限,警方只得到了「70歲左右、本地口音」這兩個線索。
此時,天已經黑透了,邊上也沒有路燈,視線很差。杜海斌和另一名同事將警車對著停放,打開車燈,借著這個光亮仔細勘察。一遍、兩遍、三遍……一無所獲。
杜海斌陷入了沉思,一會兒他轉頭跟同事喊道:「你關一個燈吧!」
隨後,他手持手電筒對著陰影處一點點照……40多分鐘過去了,杜海斌突然在距離路邊1.5米左右的地方發現了有兩片不到5公分的碎片,事情迎來了轉機!
杜海斌把兩塊碎片帶回去後,找來一輛電動車仔細比對,又找來專業的修車師傅辨認,「是電動車前臉的卡扣。」這意味著這輛電動車的前臉此時肯定是有傷的。兩個小碎片成了關鍵物證。
獲得這個重要線索後,杜海斌帶領同事以事發的三星鎮為核心,一邊在電動車維修點布控,嚴密注意前來修理電動車的人;另一邊,按照既有信息篩選可疑人員,民警挨家挨戶上門,進行地毯式搜索。
很快,距離案發已經三天了,三星鎮所有符合條件的嫌疑對象也已經排查得差不多了,嫌疑人卻還未浮出水面。是否要擴大搜索範圍?還有什麼細節漏了?杜海斌快速地思考著。
就在這時,民警發現有一戶人家停放的電動車的前臉是用透明膠固定,於是便詢問女主人。對方竟表現得十分慌張。民警立即將嫌疑車輛和這家的男主人帶回了警局。
面對訊問,這個70多歲的老大爺表現得十分冷靜。
「你身上的傷哪來的?」杜海斌此前就判斷,肇事者身上應該有外傷。
「騎車的時候不小心蹭到了。」老大爺平靜地說。
杜海斌將從他家帶回來的電動車前臉拿過來,然後拿出在案發現場找到的卡扣,當著他的面安裝到前臉上,絲絲合縫,一分一釐都不差!
面對鐵證如山,他終於交代了自己肇事逃逸的事實。
這起案件的破獲,讓杜海斌收穫了讓他受用一輩子的經驗——注重案發現場勘察。
法醫界有句話,『如果你沒有發現事情的真相,那是因為你離現場不夠近。』我覺得這句話對任何一個民警都受用。
「所以我到現在還是一直堅持這種做法,注重對事故現場的痕跡勘察。我認為這才是民警偵察應該幹的,好多東西只有到了現場才能發現。」
杜海斌勘察事故車輛
對杜海斌來說,「警察」早已不再是簡單的職業,「正氣」二字已刻進了他的骨子裡。
2011年7月的一天,杜海斌帶著妻子去南京東路拍婚紗照。路上他發現有兩名扒手正在偷一位女士的錢包,並且在已經被發覺後仍未收手。
「這哪裡是單純偷啊,這分明是要搶啊!」 杜海斌當時來不及多想,一邊大喊「別動,警察!」一邊衝上前去控制住兩名犯罪嫌疑人。
隨後,他又幫助趕到的派出所民警將二人押送回派出所,之後悄然離開。
「我當時就想,我不幫她,她怎麼辦?」對杜海斌來說,這是本能。
從警十多年來,杜海斌沒有在家過過一個年。「上海這邊的習俗是年三十晚上要去寺廟敲鐘。」每到年三十,杜海斌早上6點開始上崗,一直到第二天凌晨2點多鐘結束。「對家庭還是感覺有一點虧欠的。不過家人也已經習慣了。」儘管每年年三十回到家時,家人都睡了,年夜飯也涼了,但百姓都平安,杜海斌心裡還是覺得熱乎乎的。
杜海斌查看案情
崇明對於杜海斌來說,有著別樣的含義。剛踏上這片土地的時候,晚上9點黑乎乎的街道與他想像中歌舞昇平的「夜上海」大相逕庭。「可是我又轉念一想,在上海,能找到一片和我共同成長的地方,多不容易。」 從接受,到適應,再到愛上崇明這個地方,杜海斌這一路走來很開心,也很珍惜。
「剛來那會兒,八一路步行街天黑後都冷冷清清的,現在崇明也有萬達商場落成了。」這十幾年中,崇明的發展有目共睹。「我熟悉崇明的每一條路。」杜海斌指著不遠處,「老城區的幾個門的建設,有一部分是我規劃的。」
杜海斌和同事們討論案情
看著自己親身參與建設的崇明越來越好,杜海斌覺得很自豪。「我能看見我提的計劃實施出來,能解決老百姓的一些實際問題。我不僅僅是一個觀察者,而是作為一個建設者參與到它的發展建設中來。」
從4歲立志,
到24歲圓夢,
一路走來,
杜海斌詮釋了一名人民警察
「一身正氣」的含義,
而如今,
他依然用他的初心
在守衛著這一方水土……
記者 | 王菁 劉家杭
編輯 | 王菁
原標題:《崇明交警杜海斌憑什麼在抖音上火了?》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