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飲食健康是大家最關注的話題,這不,小編看到了這樣一條留言:
小編,上周末在家整理冰箱,從冷凍櫃裡扒出了好多「陳年舊貨」,有些肉竟然已經凍了半年了!但是丟掉覺得可惜,可是吃也不敢吃,好糾結啊~這些肉還能吃嗎?
確實,很多人為了方便食用,很多家庭都把冰箱塞得滿滿當當,尤其是喜歡「囤肉」。購買回來的各種肉類,一時吃不完便直接放入冰箱冷凍室儲存短則幾個月,長則一兩年……
看來,把肉凍個一年半載還真不在少數。
還有很多人喜歡大塊大塊地買肉回家凍起來,想吃的時候就割一點。但是最近看到一個說法:冷凍肉反覆解凍,4次後細菌竟暴增了15倍!
冷凍條件下,為什麼還會有細菌繁殖呢?事實上除了細菌繁殖,解凍反覆冷凍還有其他風險。今天就跟大家一起嘮嘮這個話題。
冷凍肉最好在3個月內食用
為啥冷凍時間過長的肉類就不宜再食用了呢?
專家解釋:肉類食品在冰箱中冷凍時間過久,可能發生氧化。
冷凍肉處理從超市買回的肉時,我們往往會將它切好再放入冰箱,殊不知,這樣做會喪失原包裝的密封性。
與冰箱冷凍層的空氣接觸,無論溫度多低,肉中的脂肪和蛋白質都會發生氧化。而肉一旦氧化就會產生很多有害物質,肉質因此改變,甚至產生異味……
中國肉類食品綜合研究中心調查數據顯示:放入冰箱儲存的肉前3個月是冷凍肉氧化速度急劇上升的時期,肉質會在這個階段迅速變差。
所以,對於家庭「囤肉」來說,冰箱裡儲存的肉類最好在3個月內食用完畢。
冷凍食品真的不能反覆解凍嗎?
冷凍食品通常指在小於或等於-18℃條件下儲運及銷售的食品。
冷凍食品確實不宜反覆解凍,我們來看一下原因:
營養流失如果食品反覆凍融,食物組織間的水分會反覆結冰,冰晶體積越來越大,容易擠壓組織結構並刺破食物細胞,造成營養流失。
細菌繁殖低溫冷凍可以抑制食品中大多數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及生化反應,但是低溫只是抑制細菌,並非殺滅。
在反覆凍融過程中,食品溫度不斷波動,遇到適宜的溫度,附著在食品中的細菌就會出現快速增殖的現象。研究表明大多數食品中的細菌,繁殖一代只需約20分鐘。
食品在放入家庭冰箱前,都經歷了屠宰、捕撈、收購運輸等環節,食品材料中微生物的原始菌落基數相對較大,反覆凍融下,細菌會飛速翻倍增長。
有研究對鹿肉進行反覆解凍,解凍6次後,菌落數增加了近3倍。
口感越來越差對於富含蛋白質的肉製品而言,肉中蛋白質還會受冰晶擠壓而逐漸靠近,最終凝集沉澱,且蛋白質分子的水化層逐漸減弱,難以恢復凍結前的膠體狀態。所以,反覆凍融會使口感越來越差。
活性物質不可逆損傷反覆凍融過程中,食物細胞中的水還會變成冰,導致細胞內的活性物質暴露在高濃度細胞液中,時間過長,一些活性物質會發生不可逆反應。
溫度波動對冷凍食品的儲藏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冷凍肉不要反覆解凍和冷凍。
這樣儲存,可以保證肉的嫩度
想要在正常儲存期間,保證肉的嫩度,最好使用保鮮膜密封,延緩氧化。
但是很多時候,大家可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 ▼
冰箱的肉凍了不到一周,吃起來就覺得有些發柴了……
專家解釋:這是因為肉在冷凍的過程中會形成許多冰晶。
這個冰晶,可能會刺破細胞,肉的汁液因此流出,再次解凍時這部分汁液就保不住了,從而導致肉的水分減少、嫩度變差。
想要避免這一問題,不妨試試這麼做:
凍肉時,先將肉在冰箱中速凍半小時使其快速降溫,隨後,再正常冷凍。
除了冷凍方法,會影響食物的口感外,解凍的方式不同也會影響口感。
如何科學解凍呢?
解凍是指冷凍食品中的冰晶融化成水,並被食品吸收而恢復到凍結前的新鮮狀態。
如果解凍時間過長,食品中的微生物會大量繁殖,使食物品質受損;而解凍時間過短,融化的水會沒有足夠的時間重新進入細胞,一些營養物質就會隨著汁液流失。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使用的方式就是冷水解凍。
這種方法一般是對於有包裝的食材、有薄膜包裹的凍魚以及表皮完整的果蔬類,可採用浸漬或自來水噴淋的方式解凍食品,但水解凍用的水溫度一般不能超過20℃。
但對於沒有包裝的肉類在水中解凍,不僅時間緩慢,還會導致肉裡的營養物質擴散到水中,造成營養流失,口感變差。
想要還原肉的口感可以試試微波爐解凍。微波爐屬長波輻射,能使物體內外均勻受熱,快速解凍,而且操作簡單,速度快、效率高。
如果不方便使用微波爐,還可以嘗試空氣解凍: 首先,在肉上撒鹽,隨後,放入冰箱冷藏室解凍。
吃不完的冷凍食品怎麼處理?
首先,必須強調的是吃多少買多少,儘快吃完。
其次,為了避免反覆凍融,散裝的冷凍食品分裝成小份,並分別用一次性保鮮袋包裝儲存於冰箱冷凍室,每次僅取合適食用量的食品解凍。
最後提醒一點,冷凍食品中生和熟的食材要分開存放。
大家都了解了嗎?冰箱可不是「保險箱」哦,要想健康飲食還是吃新鮮的食物最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