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中汽協發布了最新產銷數據。國內汽車9月產銷量分別完成252.4萬輛和256.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4.1%和12.8%。截至本月,今年來汽車產銷已連續6個月呈現增長,並且銷量已連續五個月增速保持在10%以上。
這其中,包括吉利、長安、長城等在內的一線自主車企持續銷量飄紅,有望更進一步,在接下來的月份中收割更多銷量。不過,一線自主車企的強盛,對應著的是不少末端自主車企的落寞,就好比我們今天要說到的北汽昌河。
讓我們把時間追回到2017年9月舉行的第七屆中國企業500強峰會,當時的北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徐和誼曾向媒體鄭重宣告「到2020年,北汽昌河『百萬千億』目標沒有變!北汽昌河宏偉的發展藍圖也不會變!」
隨後,2018年3月21日,在江西南昌舉行的北汽昌河「移動眾創空間」戰略發布會上,當時的北汽集團副總經理蔣自立呼應了徐董事長的「百萬千億」目標,表示「大昌河」的銷量將會是北汽自主品牌總量的一半,成為北汽集團自主品牌的主力軍。
而關於產品計劃,北汽昌河當時也向外界公布這樣的信息。其準備每兩年打造一個全新汽車產品平臺,每年推出2款全新汽車產品、5款改型產品、10款年度型產品,確保2020年年底實現「百萬千億」目標。
我們常說,忘記歷史就等於背叛。如今,已經是2020年第四季度的當下,大昌河的「百萬千億」宏偉計劃實現多少了?接下來,我們不妨仔細審視一番。
節節潰敗,「百萬千億」成了笑柄
先來看銷量。在「大昌河」戰略布局之前的2017年,其銷量為11萬臺,加上威旺超過20萬臺,雖然距離百萬臺銷量級別還差了很多,但20萬+的數字,還算是讓人期待其接下來的表現。
但到了2018年,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移動眾創空間」元年,北汽昌河的銷量只剩下60052臺,縮水了近乎三分之二。更讓人萬萬沒想到的是,原本想著昌河能在2019年實現爆發式成長,現實卻給其開了個大玩笑。數據顯示,整個2019年年度,北汽昌河的銷量又在2018年的基礎上縮水了近一半,只剩下32987臺。
不過,這還不是最慘的。由於2020年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整個2020年前8個月份,北汽昌河的銷量只剩下可憐的7204臺,還沒有早已停止合資的長安鈴木銷量好。
再來看營收。雖然北汽昌河官方沒有公布2020年前8個月的營收數據,但鑑於上述悽慘銷量,從事過汽車行業的都知道,這樣的銷量別說營收千億了,能不能顧著日常的開支都是問題。
而之於新品計劃。放眼望去,北汽昌河在售的還是那些老車型:微車M50S、小型SUV昌河Q35以及兩款新能源車型北汽EV2、北汽EV5,剩下的山寨版路虎攬勝——昌河Q7已經無奈停產,昌河A6還在苦苦支撐,但一個月銷量只有50多臺,近乎於停產的邊緣。
和上文提到的雄偉新車計劃相比,北汽昌河其實一直在吃老本,根本沒有什麼全新車型,更慘的是,老本已經快吃完了。回過頭再來看當初大聲喊出的「百萬千億」,對照現在的處境,可謂現實版的「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
全線告退,產品和品牌極速墜落
導致北汽昌河如此落寞的原因,無外乎技術的缺失和品牌影響力的不斷下降。
眾所周知,昌河曾經的輝煌,其實拜鈴木所賜,但隨著鈴木的出走,導致昌河失去技術供血。雖然2013年北汽收購昌河70%股權,正式將其收編,並投資百億元對其進行輸血再造。並於2017年12月9日再次對昌河汽車進行整合重組,將北汽威旺與北汽昌河進行整合重組,威旺成為新能源汽車品牌,而昌河則是傳統動力汽車品牌,希望藉此將江西打造為北汽集團經濟型車戰略總部基地。
但一個無法忽視的事實,那就是北汽在自主版塊的實力本來就偏弱,無論是研發、技術實力還是產品質量,都沒有經得起市場的檢驗,整個北汽集團都是靠奔馳和現代過活。
也就是說,雖然昌河導入了北汽紳寶、威旺等品牌旗下的平臺,逐漸形成了轎車、MPV和SUV的發展格局,比如說福瑞達M50、Q25和Q35等車型,但這些車型在各自細分市場都沒有什麼競爭力,最後的結果就是很快泯然眾人矣。
隨後,北汽昌河開始病急亂投醫,在2018年走上了自主品牌的逆向研發邪路,也就是震驚汽車界的昌河牌路虎攬勝——昌河Q7,以及摻扎著其他品牌車型影子的A級轎車昌河A6。
以北汽昌河A6這款車為例,其實際上是紳寶D50的換殼車,公眾對其印象最為深刻的,便是其頂配車型在C-NCAP上的糟糕表現。在素有「五星批發部」的這次碰撞測試中,北汽昌河A6僅拿下了兩星成績,安全性可謂墊底,再加上整車糟糕的口碑以及不突出的品價比,如何讓消費者心甘情願的購買?
試想一下,2018年的中國車市,逆向研發早已沒有市場,就連眾泰這樣的車企都開始了原創道路,可想北汽昌河的命運會如何。
內耗空轉,壓垮駱駝的最後稻草
相比於羸弱的產品力和研發力,北汽昌河近幾年的內耗和空轉,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比如說2019年2月20日,當時昌河汽車北京分公司的40多位員工代表,集體到北汽總部上書徐和誼,一躍成為各大汽車媒體的頭版頭條。
就這封公開信顯示的內容來看,從2014年開始,北汽派駐到昌河的領導非但主導不了昌河,反而不斷被調離、撤換,而作為被收購方的昌河高層卻十分穩定,甚至反客為主,鳩佔鵲巢。並作出了對昌河北京分公司(原威旺和北京事業本部員工為主)及其不公正的待遇,嚴重影響了士氣。
與之相對應的是管理層走馬看花般的更換,包括廖雄輝、劉詩津、孫貴洋在內的高層,先後被迫調離,同樣包括配套的營銷團隊也陸陸續續換了三任, 從這個角度來看,也就明白為何上面說到的,北汽昌河新品計劃持續擱淺,並且產品質量經不起考驗了。
用很多北汽昌河內部人士的話說,這幾年表面上公司沒有什麼大的波瀾,在為「百萬千億」的目標打拼,實際上內部的混亂超出了外界的想像,往往一個營銷團隊的工作剛有一點起色,就被另一個團隊代替,又得推倒再來,整個北汽昌河實際上是在空轉和內耗中,惶惶不得終日。
當然了,基於這樣的內部狀態,一些落地以及品牌營銷也變成了奢談。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北汽昌河舉行完「移動眾創空間」戰略發布會之後,就沒有什麼聲音了,以至於市場都快忘記了還有這麼一個品牌存在。
結語:如今的中國汽車市場,自主品牌之間的馬太效應愈發明顯,表現為一二三線陣營之間的區隔更為突出。對於北汽昌河這種三季度銷量不上萬的末流自主車企來說,鑑於某自主品牌高層曾經做出的「自主品牌未來只剩下三五家」判斷,北汽昌河無疑已經來到了懸崖邊。
古人云,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請問北汽昌河董事長蔣自力先生,您當時說過的話還算數嗎?我們期待您的回答!
易車號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