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歐陽修所著《歸田錄》卷二記載,「餘家有一玉罌,形制甚古而精巧,始得之梅聖俞,以為碧玉……真宗朝老內臣也,識之,曰:此寶器也,謂之翡翠。」大意便是歐陽修家有玉石一枚,碧綠色,有人認識,稱之為翡翠。由此可知,翡翠之名由來已久,並用來形容綠色的寶石。
關於後來從緬甸進入中國的翡翠與歐陽修所藏「翡翠」是否同一質地,我們已不得而知,但如今所認可的翡翠使用時間最早能追溯到明朝,佐證材料主要是明代墓葬出土文物和《徐霞客遊記》,其他的只能交給時間。
交給時間的不只是名字,還有翡翠自己。「翡翠是在一萬個大氣壓和比較低的溫度下(200~300℃)經過複雜的地質作用形成的。」日本東北大學教授砂川一郎在《話說寶石》一書中指出。已經證實,所有具有翡翠礦床分布的區域都是地殼運動強烈的地帶。而且只要發現翡翠形成,都存在含有鈉長石(中基性巖石)的火成巖侵入體。
鈉長石的化學成分為NaAlSi3O8,因此翡翠是通過在低溫高壓下從含鈉長石的巖石中去矽而形成的。要成為特級翡翠必須滿足:圍巖必須是高鎂、高鈣、低鐵的巖石。
複雜的環境因素催生出如此頂級特性的玉中上品,也意味著其本身無法人工複製,因而翡翠這個「遠山來客」在古人的眼裡被賦予神性,有高貴、吉祥的寓意。
經過開採打磨後的翡翠,呈現出驚人的美輪美奐。翡翠講究水頭,水頭就是透明度,水頭越長越珍貴,越透明的翡翠雜質越少,越純淨。
東漢許慎《說文》中講玉,石之美者,其一就是「勰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也」,指的就是玉的通透,就像人的品行表裡如一,是一種堅持原則的正義表現。
玉之大者,為國為民
有人說,翡翠的美好在於其天時地利人和。凝結自然極致的風華,少而又少、精而又精,君子文化在翡翠中得到了更完美的呈現。
在一塊長6釐米、寬3釐米的翡翠上,竹節與竹葉栩栩如生,翠色與竹之天然色澤較為接近,設計精妙絕倫,這一方翡翠便是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的翠竹節式佩。
清代翠竹節式玉佩 圖源:故宮博物院
「翠玉象徵君子之德,而竹又為梅、蘭、菊、竹『四君子』之一,此佩恰合皇帝自喻為仁政之君之意。」故宮博物院網站的介紹語中如此寫道。除此之外,還有代表仕途順利的翠翎管、祈求平安祥和的翡翠如意等等,不勝枚舉。
中國的翡翠文化不只是皇家獨享,由於統治者的偏愛,翡翠得到了空前重視,各地都誕生數量可觀的翡翠作品,如遼寧省博物館藏「碧玉填金龍紋蓋盒」和「清代珊瑚翡翠龍首形耳環」、陝西歷史博物館藏「夔龍紋翡翠提梁卣清」、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翡翠屏風」。
夔龍紋翡翠提梁卣清 圖源:陝西歷史博物館
由此可見,將自勉與自省寄託於玉器的文化,至明清兩代,更多地被轉移到翡翠之上。但圍繞著翡翠的君子之風,並不僅僅是玉器本身,還有無數仁人志士。
1993年,故宮博物院博物館專家、副研究員梁金生第一次來到臺北故宮,隔著窗戶看著爺爺梁廷煒用一輩子保護的文物,其中就有那顆最珍貴的白菜——翠玉白菜,清室善後委員會編號為「歲四零八之一」。
「九一八」事變後,梁廷煒與其子梁匡忠受命護送故宮文物躲避戰亂。自此開始,梁廷煒保護著文物從北京到上海,從南京到四川,從貴州到江蘇……輾轉多地的梁廷煒最後被迫護送文物前往臺灣,為此親人失散、骨肉分離。
時至今日,已經為故宮效力五代人的梁家還在為文物的傳承與保護而工作,「他像一塊板子,就釘在那兒了」,有人這樣形容梁金生,這似乎也是在說梁廷煒、梁匡忠和那一批為保護國家文化傳承的知識分子,他們是新一代君子文化的代表,同翡翠一般堅韌不拔、純粹通透。
當然,這樣的君子還有很多:「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譚嗣同、「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的聞一多、「文化戰線上的民族英雄」魯迅等等。新一代的君子文化似乎用「君子比德於玉」更為恰當,因為更加璀璨、通透和珍貴。
翡翠君子,千古遺風
在當今社會,翡翠及其代表的君子文化,仍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就其本身而言,君子文化是對道德的更高要求。君子一詞在《尚書》《周易》中早已頻繁使用,雖歷經滄海桑田,但其內涵依舊保持著春秋時期孔子所賦予的「有德者」含義。
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馮友蘭認為孔子一輩子思考的問題很廣泛,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如何「做人」。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君子文化彰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塑造的理想人格,展示了中華傳統文化所崇尚的優秀道德」,山東社會科學院院長、山東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張述存撰文指出:君子文化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具有重要作用。
而君子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則是由知識分子群體集中展現的,並在一定意義上與人文精神相契合,代表著知識分子的深層精神追求,是涵養社會道德的有效形式。
中國現代哲學家、哲學史家張岱年表示,「堅持人格尊嚴、重視社會責任心,這都是中國知識分子人文精神的主要內涵。」
而玉石這一被歷代知識分子自比的象徵物,從自身的質地,到篆刻的藝術,一直保持著人文精神在內獨有的文化價值。翡翠把這種文化價值提高到更為精密的要求,溫潤謙遜,因寬厚包容,以不爭之德,通達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