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陽氣?為什麼要補陽氣?怎樣補陽氣?(建議收藏)

2021-02-07 道醫知識

陽氣是生命的根本,生命即是一團陽氣。因此說,陽氣對於我們非常重要,養生要扶陽,治病也要扶陽。只有明白了陽氣的意義,我們才不會無謂地耗損自己的陽氣。

希望通過我的努力,能讓更多的人認識到:陽氣是我們的生命與健康的關鍵,起居、飲食、生活習慣、用藥治病等等都不能傷損陽氣。只有養好陽氣,我們才會更健康,才會更長壽。我在微博裡所論所述,皆是圍繞著陽氣而創作,或講解陽氣的作用,或談論傷陽的危害,或描述扶陽的方法,等等。讀者不要埋怨我長篇大論,過於囉嗦,說實話,扶陽實在是養生與治病的第一法門,也是唯一法門。

扶陽與溫陽、扶陽、通陽雖然用詞不同,其本質卻是相同的。溫陽重在祛寒,扶陽意在補虛,通陽則以化濁為主,歸根到底,三法皆是扶陽。

經常有網友問我,如何扶陽?現在有了這篇文章,我也就不必一而再,再而三地給網友重複講解了。我希望讀者能廣為傳播這篇文章,讓每一位有緣人都能讀到它,了解扶陽的重要性,從而讓自己更健康。希望每一位病友都能重視扶陽,讓自己早日康復。

祝福每一位讀者都能養好自己的陽氣,從而永葆健康,遠離疾病。

我們的生命即是一團陽氣,治病或養生總需在陽氣上下功夫。疾病之所以康復,是因為邪退而陽氣得安;身體之所以健康,是因為陽氣旺盛而邪不能客。因此說,陽氣是本,病邪是標。治病時往往需要標本兼顧,但切記勿失其本。不管任何醫療手段都不能只盯住病邪而忽視陽氣,祛邪固然要緊,扶陽才是康復的關鍵。

生命即是一團陽氣,是一團源自太陽的陽氣。陽氣不散,則生命不息。養生,即是養自己機體內蘊的這團陽氣,使之不受陰邪而變弱,不因五志過而熄滅。古賢有「法於陰陽,合於術數」的養生方法,其根本即在於扶陽。因此說,只要陽氣養得充足了,生命之火就會持續不息,活到天年亦有可能。

陽氣是生命的根本,養生就是要扶陽。正常情況下,我們的飲食寒熱要平衡,涼的與溫的混雜著吃,這樣才能保持陽氣不損。但若體質已經偏虛偏寒,就要多吃些溫性的食物,以提高機體的陽氣。因此說,陽虛的人當重視扶陽扶陽,晨起喝薑糖水,平時少吃寒涼食物。

人的生命即是一團陽氣,陽氣旺則生命力旺,陽氣弱則生命力弱。心神是生命的表現形式,生命力旺,其心神必旺;反之,生命力弱,其心神亦弱。心神內則由心所主,心火明亮則心神足;外則顯示於眼睛,眼睛明亮則心神足。小兒陽氣旺盛,因此能整天蹦蹦跳跳而不覺疲勞;其心神充足,背誦東西最不容易忘記。

生命是一團陽氣,要想生命力旺盛,就要養好這團陽氣。人生在世,籍此一團陽氣而能有所作為。因此,陽不能妄耗,需保陽扶陽扶陽。睡眠是扶陽的最好方法,需適時休息,夜則入眠,晨則起床,使起居合乎天地規律。夜晚睡覺是斂藏陽氣,讓陽氣休息,至早晨一覺醒來,人體陽氣隨太陽而升發,充滿朝氣與活力。

生命有陽氣,若陽氣宣通,則陰霾自散,周身不病。偶爾陽氣不足或不通時,機體會暫時把陰濁瘀毒水飲痰溼等代謝產物打包放在某處,表現出來的可能是脂肪瘤、結石、增生、囊腫、脂肪肝、腫瘤等等。若檢查發現此類東西,這都是暫時的生理變化。一旦陽氣充足了,氣化功能加強,這些產物就會自然消失。

只要生命存在,機體就會有陽氣,也就會有氣化功能。我們每天飲食而能獲得食物中的能量,全都依賴陽氣的氣化功能,同時,代謝之後的濁毒糟粕等能正常排洩,也依賴氣化功能。若陽氣健旺,氣化功能正常,則體內濁毒都能順利排出;若陽氣已虛,氣化功能異常,即會產生病理代謝產物,鬱滯於體內,即是疾病。

健康必需有合適的體溫,人有體溫,即是陽氣所化;而寒邪襲人,最傷陽氣。仲景著《傷寒雜病論》,把傷寒作為百病之源,其因概原於此。寒邪入體,與陽氣交爭,或正勝而邪去,病體康復;或正弱而邪進,由表及裡,而有六經傳變。仲景以六經鈐百病,探索寒邪致病的規律,亦即陽氣在六經不同層次的強弱盛衰。

生命是運動著的,我們的身體處於不斷地變化之中,每天都需要飲食,也會代謝出「垃圾」,需排出體外。若身體陽氣不足或臟腑功能減弱,則排濁功能會減退,結果就是垃圾蓄積在了體內。若一段時間之後身體陽氣恢復或臟腑功能正常了,則會把以前蓄積的垃圾統統排出體外。——腫瘤的發生與治療也正是此理。

人身陽氣有升降出入,則生機活潑,生命不息。陽氣在上以散為主,氣由內而外散以能舒暢精神;陽氣在下以合為主,氣由外而內合則能固攝根本。心氣在上要軟,腎氣在下要堅,軟則氣散,堅則氣聚。凡陽氣升發無力或氣下而不上者,可用鹹味以軟心。反之,若陽氣過升而不降或氣上而不下者,需用苦味以堅腎。

有人擔心,由於工作原因長期不見陽光,會影響健康。一方面,生命是一團陽氣,而太陽是陽氣的源頭;另一方面,太陽每天東升西降,同時影響著我們機體的陽氣左升右降。因此,我們要經常曬曬太陽,既有利於升發陽氣以順應天地規律,又能平衡陰陽,升清降濁。久不曬太陽的人,特別容易抑鬱,其原因即在此。

俗語:神足不思眠。心主神,神為一團陽氣。心氣健旺則陽氣充足,光明普照,精神不減,不眠亦不累。而心氣不足之人則神氣衰弱,晦暗不明,自然昏昏欲眠。我觀察不少痰溼偏盛之人多易入睡,且能久睡。有人開車等紅燈時竟然已經睡著,有人頭落在枕頭上三秒鐘就發出鼾聲,這都是陽神不足而陰霾彌散的反應。

若周身一處陽虛失於固攝,則一處會汗出,是為虛汗。這是汗出的另外一種情況。陽氣內擾而汗出,需斂陽;陽氣不足而汗出,需扶陽。陽加於陰謂之汗,因此治汗的關鍵總在治陽。抓住陽氣的虛實盛衰與六經部位,即可抓住汗症的本質。推之,汗症需治陽,疼痛、癢麻、功能障礙等不適亦當如此。

陽氣的重要性怎麼強調也不過分。

「陽虛是現代人普遍的問題,百病之源。眾多男性耗損過度、飲食不節、壓力山大、四體不勤,所以脾溼不化、腸胃積弱、虛胖難抑、畏寒懼熱。許多女性愛美虛榮、衣不蔽腹、盲目減肥、多食寒涼,是故氣血不調、寒邪經痛、子宮肌瘤發病率暴增。」

中醫治大病,重在扶正,次在祛邪,因為扶正才能救命,祛邪才能治病。正氣就是生命,正氣也是一團陽氣。要保命,就要保住這一團陽氣,因此不可濫用寒涼而澆滅陽氣,亦不可濫施攻伐以釜底抽薪。只有養得陽氣,才足以保命。若為了治病反而剝奪了尚可延續的生命,這不是可供依賴的醫學,而是盜賊,是惡魔。

有人問,後頭某處能摸到皮下有數個腫塊,怎麼回事?我說:周身凡一處陽氣不到,即一處陰濁痰溼水飲等凝滯,或聚而成腫塊,或為增生,或為結節,或成肥胖,或為囊腫等等。

有人檢查發現有乳腺增生、卵巢囊腫、子宮肌瘤、肝血管瘤、腰椎增生等病。所有的增生、囊腫、肌瘤、腫塊等皆屬陰濁凝滯,其根本原因還在於陽氣不能宣通。因此說,治病的關鍵是扶陽通陽,讓陽氣健旺,則濁毒痰飲水溼等陰性代謝產物自能排出體外,而不至於凝聚滯塞為患。陽氣一通,則諸症皆可霍然而解。

不少女性有卵巢囊腫、子宮肌瘤,這是怎麼回事呢?中醫認為:陽化氣,陰成形。若陽氣不足,則氣化不利,痰濁水飲等陰邪就會凝滯,滯塞不通,即變成囊腫、增生、腫塊等陰性病理產物,且往往發生在機體陽氣最虛的地方,若胞宮陽虛則成子宮肌瘤;卵巢陽虛則成囊腫等。其正確治法是扶陽以化氣,通陽以排濁。

不少陰濁瘀血凝滯所形成的疾病(如各種腫瘤、囊腫、增生、脂肪瘤、血管瘤等等)都需要通陽排濁。如何通陽呢?或用麻黃、細辛、附子、乾薑、吳茱萸之類溫熱性的中藥,或用針灸,特別灸法,能扶陽、壯陽、扶陽、通陽,最善化陰濁。再者,平時生活中需避風寒、慎起居、節飲食,可使陽氣不損,有利於康復。

當前有血瘀的人很多,在皮則為血絡,其色或青或紫或黑或紅,在內則為腫塊、增生、諸痛等。預防血瘀不僅僅是服些活血化瘀的湯藥,更需重視扶陽。使陽氣充足並宣通,則氣能化,血能散,經絡通暢,自然不至於留瘀。通陽之法,或用溫藥,或用針灸,特別是逢盛夏用灸法,最能扶陽逐寒,行氣通絡,活血祛瘀。

陰盛陽虛的人容易生病,且多是三陰病證。一方面陽氣內虛而升發無力;另一方面陰寒痰飲溼濁等既蒙蔽又傷損陽氣,如此形成惡性循環,導致體質持續下降。動能昇陽,像這類的病人一定要堅持運動鍛鍊,並重視健康的生活飲食起居,使陽氣振奮起來,慢慢地可以氣化掉一部分陰濁。若能以重灸扶陽,則效果更好。

頭位於身體最高處,得陽氣最足,亦最容易受到風寒邪氣的侵襲。因此,平時養生當重視頭部避風保暖,天冷或風大則需戴帽子。頭髮不僅能散去頭部的鬱熱,亦是保護頭部陽氣的天然屏障。若已經外感風寒,則不建議馬上理成短髮,因為驟然理成短髮則頭部屏障減弱,風寒邪氣更容易侵襲,反而會加重感冒。

有網友問:抵抗力差,經常感冒怎麼調理?從中醫來看,所謂的抵抗力即是陽氣的衛外功能。陽氣旺盛則衛外功能強,邪氣被抵擋在體外,因此不容易感冒。若陽氣衛外無力,外邪侵襲導致營衛失調,即易反覆感冒。扶陽氣用灸法最好。可經常灸大椎或身柱穴,能鼓舞督脈陽氣,提高人體抵抗力。大人小兒都可用灸。

不少年輕人體質偏弱,我分析其原因,一則或學業較重,思慮過度;或工作壓力大,焦慮緊張,導致脾氣暗耗,後天之本失養;二則不肯早睡。陽氣夜則歸陰,與陰相交,為第二天陽氣升發積蓄力量。若過度熬夜,陽氣不能交陰,則虛耗於外,因此熬夜最是耗陽,陽耗則體質必差。

周身各處若一處陽氣所在,則一處能正常汗出;若一處陰陽失調而陽氣自內擾動,則一處陰津外洩而汗出不止。有人只見頭汗出,是陽氣擾動於頭;只見手心汗出,是陽氣擾動於手心;只見胸部汗出,是陽氣擾動於胸。總之,凡異常汗出,必是陽擾。先要判斷陽氣所在的病位及六經層次,心中有數,自能手下見功。

臨床曾見有病人妄見妄聞,如有神靈。從中醫來看,這是腎水不固,其中內藏的相火升浮於上,擾動心神,因此表現為異常精神。其治需收斂浮火,使歸於腎水之中。可用從陰引陽法,用七分陽藥,三分陰藥,並且趁夜晚服藥。則陽根繫於下而不能上脫,正如夏至於陽氣最旺時一陰初生,天地之間翕然從其陰。

對於關節急性疼痛,醫生往往建議冷敷,說可阻滯血流,緩解局部腫脹疼痛。中醫認為,凡諸疼痛,皆屬氣血不通。熱則氣血流通,寒則氣血凝滯。因此,凡諸疼痛用湯藥內服外敷或針灸,總需溫以通暢陽氣,行氣活血,而不是相反。若濫用寒涼,雖有暫效,但寒氣留滯,氣血難行,漸成瘀血,反致痼疾,纏綿難愈。

皮膚瘡瘍等多屬皮下鬱火,其治當清瀉鬱火,不妨湯藥與灸法合用。重灸能拔毒、散火,兼可回陽,使皮下鬱火隨艾火而散去,其功甚大。且重灸溫暖,絕無傷損中焦陽氣之虞。皮膚瘡瘍諸病雖見熱癢紅腫,但切忌濫用寒涼,易致生化乏源,反會使病情纏綿難愈,甚至變證叢生。

我治療青春痘、各種瘡毒或外傷引起的傷口不癒合,多取身柱與大椎穴。身柱善治癰疽,瘡瘍,能促進創傷的皮膚癒合,與大椎配合,效果更增。尋究其理,身柱橫平肺俞,肺主皮毛。且督脈為陽脈之海,總督一身之元陽,主生發生長。大椎為手足三陽之會,陽氣最旺。此二穴能通暢周身陽氣,陽氣宣通,諸瘡自愈。

我曾在某西醫院ICU會診一老年患者,肺癌術後一個月,一直陷入昏迷,且身體越來越虛弱。為防止病人躁動,醫生反覆用鎮靜劑,見病人生機漸失,應家屬要求試試中醫。診其脈沉弱無力,四肢蒼白無華,所幸足太溪脈尚可。這是陽氣衰微,神識無所歸依了。即處以重劑扶陽抑陰湯藥,並囑停鎮靜劑,三劑而甦醒。

若室內有垃圾,我們往往先把垃圾收集起來包好,回頭再扔出去。而在扔出去之前,絕不會把垃圾袋刺破,則垃圾容易洩漏出來。同樣的道理亦適合於腫瘤的診治。任何腫瘤都是機體的「垃圾」包,等陽氣健旺時多可自動排出體外,而且不需要人為幹擾。若用鉗子把垃圾包捅個洞,去研究垃圾的性質,此法不屬高明。

或問:老人手掌長期發紅是什麼原因?左右脈也都浮而有力,需要治療嗎?人的一生可按五行分析,少兒時屬木,陽氣升發,脈弦浮;青壯年時屬火,陽氣外散,脈浮大;老年則屬金,陽氣內斂,脈沉緩。若老年人陽氣不收斂而反外浮,則手掌易見發紅,這是陽氣外洩的徵象。此時需用湯藥或針灸以助斂藏相火方好。

中醫認為:一切肥胖皆是寒溼瘀濁堆積而成。在我看來,陽虛是肥胖的根本原因,胖子多屬陽虛體質:陽虛不能化氣,則陰濁內滯,聚而成形,即是肥胖。而肥胖又會影響陽氣的宣暢,出現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中風、腫瘤等疾病。因此說,扶陽是治療肥胖的根本原則,陽氣一足,則陰濁自散。

大病康復,一方面需及時治病,這是治標;另一方面要改善體質,這是治本。治病不能只依賴手術或西藥,亦可以用中醫,或服湯藥,或者針灸,都能取得良好效果;改善體質則需以養生為主,飲食、情緒、運動、起居等都要配合起來。歸結到底,所謂的康復,就是把人體的陽氣扶起來,把鬱滯於體內的陰濁排出去。

人生有太多的不如意,但為了健康長壽,為了享受人生,我們要努力讓自己快樂起來。

一則要選擇一份自己喜歡的職業,這是人生快樂的源泉;

二則要讓自己的內心充滿陽光,即使遇到挫折與失敗,也不放棄對快樂的追求;

三則經常有意識地哈哈大笑,這會讓心氣充盈,讓陽氣宣通,則陰霾自散;

四則忘記所有不快。

人與天地相應,天地陽氣變化,人亦應之。春則陽升,人體陽氣亦升,是為木;夏則陽浮,人體陽氣亦浮,是為火;秋則陽斂,人體陽氣亦斂,是為金;冬則陽藏,人體陽氣亦藏,是為水。土為中氣,為陽氣升浮斂藏的樞紐。因此,五行代表的是陽氣的五種變化狀態。五行需活學活用,切不可把五行拘泥成五種物質。

人身陽氣與自然界相通,上午升發,午後收斂,至夜則藏。調理之法,上午要幫助陽氣升起來,古有大小陽旦湯,以昇陽為主;下午要幫助陽氣降下去,古有大小陰旦湯,以斂陽為主。若上午發熱,多是陽氣過升,需適當斂陽,白芍其作用在此;下午發熱多屬陽氣不降,需助陽氣之降。比如,日晡發熱即需斂降陽明。

何為生命?即是一團陽氣。重灸能扶陽扶陽,最適合於養生保命。常用的重灸穴位:足三裡,能健脾胃,補中氣,通經絡,和氣血;神闕,可溫通元陽,健旺中焦;氣海,能補腎氣,暖脾陽,強壯先後天之本。一年四季都可重灸,每次選一兩個穴施灸,久久堅持,有祛病、養生、延年之功。

有人問,立冬之後陽氣要斂藏,那還能重灸嗎?我的觀點是當然可以。冬天還有月亮的圓缺變化,還有每天的陽昇陽降,重灸能扶陽抑陰,有助於使每個農曆月以及每天的陽氣升起來。再者,重灸能改善陽虛陰盛的體質,能緩解病痛的折磨,可預防感冒等傳染性疾病的發生。因此說,重灸隨時都可以做,冬天也可以。


九制黃精黑芝麻丸

古法九制,補肝腎,強筋骨

限時優惠,買三贈一

點擊下方圖片連結購買

點擊連結查看更多內容

諮詢/投稿 

⊙版權聲明:道醫知識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請勿轉載,部分文章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信箱:85083540@qq.com(歡迎您原創投稿)

相關焦點

  • 什麼是陽氣?為什麼要補陽氣?怎樣補陽氣?
    氣是構成世界物質的本源,人體的氣充斥於全身無處不在,按分布及特點不同,可分為元氣,宗氣,營氣,衛氣,中氣五氣,這些統稱陽氣。古人把陽氣比作天空與太陽的關係,如果天空沒有太陽,那麼大地都是黑暗不明的,萬物也不能生長。所以天地的運行,必須要有太陽。而人身的陽氣要調和才能鞏固它的防護功能,不然就會招致病邪的侵入。
  • 什麼是陽氣?為什麼要補陽氣?升發陽氣是改變命運的最好方法!
    《內經·靈樞》上稱:人到四十,陽氣不足,損與日至。意思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陽氣會逐漸虧耗。古人把陽氣比作天空與太陽的關係,如果天空沒有太陽,那麼大地都是黑暗不明的,萬物也不能生長。所以天地的運行,必須要有太陽。而人身的陽氣要調和才能鞏固它的防護功能,不然就會招致病邪的侵入。《黃帝內經》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
  • 多曬太陽可補陽氣
    中醫認為,陽虛是指人體內的陽氣虛衰,導致的一系列畏寒怕冷的症狀出現。  對於陽虛體質的人來說,冬天天氣寒冷,最需要補充陽氣。除了食療藥膳,還可以通過曬太陽這種簡單的方式來幫助補充陽氣,而一年當中最適合補陽氣的時間就在冬季。  冬季補陽氣,要這樣做  增加戶外運動 俗話講:「動則生陽」。
  • 人參和紅參哪個補陽氣好?注意事項有哪些?看完你就明白了
    眾所周知參是可以補陽氣的,那麼很多人不知道人參補陽氣比較好,還是紅參補陽氣比較好,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人參和紅參哪個補陽氣好呢?1、人參補虛人參都是非常補的中藥,這是我們很多人都這點事情,吃人參具體補什麼,很多人對這件事情不是很明白。人參是補虛類的中藥,對於氣虛有很好的作用。
  • 腳麻,就是「陽氣離腳」!一張方子,給腳補陽氣,緩解腳麻、腳涼
    那是不是自己高血壓,要中風了?結果一查,眩暈非但不高,反而還有點低。   那是不是天冷,凍的?老人家穿厚襪子,蓋棉被,灌熱水袋,用電熱毯,結果,還是麻。   她沒辦法了,求中醫治療。幾經輾轉、預約,終於找到了董師。   董師發現,患者脈象弦細,舌淡苔薄。
  • 立冬不能錯過溫補陽氣、補氣血的全當歸羊肉溫補湯
    把陽氣比作天空與太陽的關係,如果天空沒有太陽,那麼大地都是黑暗不明的,萬物也不能生長。所以天地的運行,必須要有太陽。
  • 《黃帝內經》六句「夏季養長」法,讓陽氣生長旺盛,升發通暢
    本 期 導 讀 夏天陽氣正盛,為什麼還要培補陽氣?你了解「夏養陽」真正的含義嗎?中醫有個說法,叫做「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於是乎現在大多數的養生科普文章都抓住這句話,教大家如何在夏季培補陽氣,畢竟老百姓都青睞於「補」。
  • 4個症狀,或暗示陽氣不足!牢記4多1少,把陽氣「補滿」
    陽氣指的是生長之氣,代表著一個人的精氣神。一個人陽氣代表整個人的狀態,代表整個人的精神面貌。對於一些陽氣不足的人,多數可能有這4種表現。通常陽氣不足的人,都有這幾種表現:1、精神萎靡。一旦人體內陽氣不足,整個人就會很虛弱,很不精神。而且臉上的氣色晦暗,做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致,給人一種軟綿綿的感覺。陽氣不足的人,學習和工作效率會變低。2、老是生病。「陽氣不足則百病生。」這句話說的是很有道理的。
  • 陽氣不足百病找!天然「純陽之物」,經常吃點,激活陽氣健脾胃
    不想身體出現狀況,身體暖洋洋的,要學會補,補陽氣的方法就可以通過食物來進行。有些食物閒暇時吃點,提昇陽氣,身體也健康。到底是哪些食物可以幫助提昇陽氣?韭菜,可是日常飲食中很普通的一道菜了,不過也別小瞧它,看著普通,卻有大作用。
  • 鄭州市九院中醫說針法和灸法補陽氣
    鄭州市九院中醫科袁文麗大夫介紹艾女士屬於體內陽氣不足。通過一個療程的中醫針法和灸法得到改善。"陽氣"是什麼陰是指人的身體,陽是人體具有的能量。陽氣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元氣,它儲藏在人體的腎裡。平時中,我們經常說元氣大傷,也就是陽氣。黃帝內經中說的「陽化氣,陰成形」,陽氣化成人體所需要的能量,陰氣形成了身體。
  • 艾條燻房間有什麼好處?在家燻艾條有什麼利弊?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艾條燻房間有什麼好處,今天香怡御艾和大家分享一下這方面的知識,同時也和大家說一下在家燻艾條有什麼利弊吧,文章都是自己純手打的!!艾條燻房間有什麼好處:其實艾條尋房間的好處還是有很多的,例如經常燻屋子可以消毒殺菌預防感冒的,例如冬季或者秋季沒事多燻燻屋子,家人確實會少感冒的。另外的話夏季燻屋子,可以驅蚊蟲的,很多人夏季會買艾條然後點燃之後燻屋子,這樣可以驅蚊蟲的!!
  • 抓住溫補陽氣最關鍵的15天,溫暖一整年
    怎樣利用旺盛的陽氣,冬病夏治、調理體質?養生就是要順應節氣的變化,天人合一,祛病調體質才能事半功倍啊!這個時候人的陽氣也旺盛,且向外開散,毛孔張的最開,最易把邪氣趕到體表;但此時體內臟腑的陽氣卻最虛,最易受寒、溼這些陰邪的侵襲,我們有兩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做,尤其是體寒、陽氣不足的人:一要利用陽氣向外透散的過程,把體內的寒溼之邪排出去;二要溫補臟腑陽氣
  • 夏季,陽氣不足會有4種表現,若一個不佔,恭喜你身體還不錯
    陽氣不足的人,切勿貪涼。2,熬夜晚起熬夜會損耗陽氣,而早晨是陽氣生發的時候,如果經常熬夜、早上晚起,會使陽氣沒有升發,反而會損耗陽氣,讓人感覺頭昏、想睡覺。建議,作息規律,不要熬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遵循自然規律。夏季,到了中午,還可以小憩,讓身體休息一會兒。3,過度出汗夏季天熱,人們容易出汗,中醫認為,出汗是陽氣外洩的過程,如果過度出汗,自然會耗傷陽氣。
  • 艾條燻蒸建議每日幾次?每次幾柱?燻艾條能祛溼嗎?
    hi,大家好歡迎收看香怡御艾的御艾小課文章,今天和大家聊一聊艾灸方面的基礎知識,例如艾條燻蒸建議每日灸幾次或者每次艾灸幾柱?另外也和大家說一下燻艾條能祛溼嗎。艾條燻蒸建議每日幾次:很多人可能剛開始接觸艾灸,所以不知道艾條燻蒸建議每日幾次,其實艾灸的話每天一次就好了,一般建議天天艾灸!艾灸十天到半個月然後休息兩三天之後繼續艾灸,這樣的話效果是比較好的。而且現在也快到三伏天了,三伏天艾灸的話效果會更好一些,當然也是天天艾灸。
  • 附子大劑溫陽,雖取一時之功,久必消耗陽氣
    現在醫院中用的基本都是黑順片或淡附片,它本身就是炮製過的,毒性已經很弱了,但是如果附子用量較大,還是建議先煎為主,以確保臨床用藥安全。下面我們來談一談附子的用量問題。我是不主張普通疾病大量使用附子的,除非救急,回陽救逆,否則不可盲目大劑量溫陽,動輒100g或200g附子來用。
  • 養生知識:陽氣為什麼可以治百病?中醫為你解密,3個方法補足陽氣遠離寒溼
    '或是'你這個病是陽虛引起的',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中醫口中說的陽氣是什麼?癲瓈軅閃臇鯍圍璀攙搵阼蹌挬鰭扝渒木氂鼶糽枵偰鴦欒鬛琬湽蓓錦頜偖翞棩鎳鍄瀉杆絟鮁團鼃鬿佮乘趬歈釄辣縸聜2、食慾減弱,或者伴有消化不良、腹脹等有情況,有時不僅要考慮胃方面的問題,還要警惕可能是脾胃陽氣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