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劍釘住了沙窩窩——內蒙古、陝西沙漠(沙地)生態修復治理取得...

2021-01-14 天眼新聞

千百年來,「沙進人退」是人們在黃沙面前無奈的選擇。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防沙治沙事業進入穩定發展新階段。第五次荒漠化監測結果顯示,我國荒漠化面積由上世紀末年均擴展1.04萬平方公裡,轉變為目前年均縮減2424平方公裡。廣大幹部群眾團結齊心、攻堅克難,在茫茫大漠中建起一條條綠色長城,造出一個個綠色寶庫。正是一代又一代治沙人的共同努力,讓「沙進人退」的局面向「綠進沙退」轉變。  1997年,當馬青春一家決定開始沙漠造林之時,可能沒有想到,他們選擇的是一條極其艱難的道路。馬青春的家鄉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多倫縣地處渾善達克沙地南端,曾被形容是倒扣在首都北京上空的「大沙鍋」。「流動的沙丘就像長著長腳的八爪魚,無論我們怎麼拼,栽樹進度都比不上沙丘流動速度。」馬青春說,最絕望的一次,他補種了9次的樹苗都沒能成活。  馬青春一家換樹種、改方法,失敗了爬起來繼續幹。如今,他們栽種的1000多畝樟子松,已經成為釘在「大沙鍋」上的一把把「綠劍」,讓沙丘動彈不得。  通遼市地處內蒙古自治區東部,沙地面積4199萬畝,佔科爾沁沙地總面積的54%,是我國沙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在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後旗茂道吐蘇木的公音浩饒嘎查,86歲的村民格日樂是一位有著20多年治沙經歷的治沙模範。格日樂奮戰的地方叫「白音茫哈」,意為「豐富的沙子」。從1994年開始,每年3月份,河裡的冰還未完全開凍,格日樂就和丈夫從溫暖舒適的家中走出來,輾轉到科爾沁沙地深處,一直住到11月初,河水都結冰了他們才返回城裡。多年來,夫妻倆一直沒停下植樹的腳步。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們執拗地固守在沙坨子中間,讓小小的綠意一點點蔓延開來、連片成群。20多年來,格日樂夫妻倆組織村民們一起治沙造林2000多畝,植活20多萬棵樹,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2019年5月,格日樂將自己和丈夫建設的「沙漠綠洲」無償交給公音浩饒嘎查黨支部。她依依不捨地說:「這『綠色銀行』的行長我一輩子也不想退休。」  據統計,通遼市已累計完成人工造林1892萬畝,完成退耕還林工程624.3萬畝;全市2066萬畝沙地得到有效治理,900多萬畝水土流失土地、1500萬畝農田、2000萬畝草牧場得到有效保護。  在億利集團庫布其沙漠生態科技中心內,億利集團沙漠研究院院長張吉樹正在為大家介紹著治沙的情況。2000年,張吉樹進入億利集團庫布其生態項目部,開始了他20年的治沙生涯。他每天早上5點準時出發,在沙漠裡一幹就是一天,渴了喝口水,餓了啃口餅,累了就躺在沙上歇一會兒。通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張吉樹帶領團隊申請了20餘項治沙專利。他們發明的智能微創植樹技術,十幾秒就可以種活一棵樹,節水約50%。億利集團採用這項技術植樹150多萬畝,節約費用22.5億元。團隊還通過無人機飛播造林技術,遙感測量複雜地形,將研發的特殊種子包衣彈射到特定區域,一天可飛播540畝左右,解決沙漠腹地人難進、樹難種、種樹貴的問題。   陝西省治沙研究所是一個擁有60年治沙經驗的科研院所。所長石長春告訴記者,他們一直致力於荒漠化防治領域的研究,飛播治沙、樟子松引種造林、沙漠綠洲建設等一批研究成果,除在榆林沙區廣泛推廣外,還輻射到內蒙古、甘肅、寧夏等周邊省份。目前,陝西省榆林市林木保存面積達到2248萬畝,林木覆蓋率達到34.8%。

來源 中國經濟網

編輯 韋依

編審 田旻佳 施昱凌

相關焦點

  • 我國沙地沙漠生態修復治理取得顯著成效 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
    作為世界上受土地荒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長期以來非常重視沙地沙漠生態修復治理。政府主導與民眾參與相結合,自然修復與人工治理相結合,法律約束與政策激勵相結合,重點突破與面上推進相結合,講求科學與艱苦奮鬥相結合,治理生態與改善民生相結合——防沙治沙的中國方案、中國經驗舉世矚目。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荒漠化防治取得顯著成效。」
  • 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我國沙地沙漠生態修復治理取得顯著成效
    我國沙地沙漠生態修復治理取得顯著成效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  一片片樟子松、沙柳、檸條、花棒綠意盎然,牢牢拴住腳底黃沙
  • 中國緯度最低沙漠,面積比青海甘肅兩省省會都大
    中國緯度最低沙漠是哪裡?有很多人可能會說是毛烏素沙漠,毛烏素沙漠在陝西和內蒙古交界的地區是中國四大沙地之一,位於陝西省榆林地區和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之間,面積達4.22萬平方公裡。位於北緯37°27.5′—39°22.5′,東經107°20′—111°30′。
  • 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人沙和諧」 毛烏素沙地是這樣變綠...
    「這兒以前是一片沙漠,現在站在梁上,一眼望不到邊都是我的林子,都是我的『孩子』。」在一個大沙梁上,殷玉珍指著周圍的大片林子對記者說。她把這個沙梁稱為「希望梁」。這裡是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烏審旗無定河鎮薩拉烏蘇村。1985年,殷玉珍從陝西靖邊縣嫁到地處毛烏素沙地腹地的這個窮沙窩。黃沙漫漫,荒涼一片,最近的一戶人家在5公裡之外。「別讓沙子把我們埋了!
  • 告別黃沙漫天是如何做到的——毛烏素沙地、庫布其沙漠荒漠化治理...
    毛烏素、渾善達克、科爾沁和呼倫貝爾四大沙地生態狀況整體改善,林草植被增加226.7萬公頃,沙化土地減少16.9萬公頃。身處沙區的人們是如何遏制住滾滾的黃沙的?又是如何將沙漠變為綠洲,尋找到發展路徑的?帶著一系列問題,經濟日報記者前往毛烏素沙地、庫布其沙漠採訪調查,尋找沙區人民開啟幸福生活的密碼。
  • 搬出沙窩窩 邁進好生活
    行人出門不見路,莊稼牧場沙裡埋……」曾經的歌謠,唱出了庫布其沙漠的憂傷。「海沙松柏柳成蔭,柏油馬路氣笛鳴,千年古湖鎖漠中,穿沙精神大漠人……」現在的民謠,則唱出了庫布其的時代精神與風貌。大漠奇蹟,沙海通途。沿著內蒙古鄂爾多斯杭錦旗境內的穿沙公路,記者跟隨「中國四大沙地(沙漠)生態修復治理」主題調研採訪團,來到了位於杭錦旗獨貴塔拉鎮的道圖嘎查牧民新村。
  • 毛烏素沙漠紀行(二)|不僅沙地種綠 還要沙中淘金
    榆林地處毛烏素沙漠南緣,沙漠面積佔地約4.22萬平方公裡。經過幾代人的治理,實現從造林式防沙治沙向產業化發展與生態治理協調發展轉變。
  • 點沙成土!重慶「黑科技」讓新疆萬畝沙漠變綠洲
    在中國西部的新疆和田地區常年遭受風沙侵蝕這裡地處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生活在這裡的人們祖祖輩輩都在與自然抗爭政府規劃需要治理的沙漠面積達28萬畝從2017年紮根和田地區和田縣以來專家們一直在這裡進行「沙變土」試驗在當地的人們看來專家們「沙變土」的方法有點不可思議只見專家們開著一輛拖拉機到沙地拖拉機裡裝有「植物纖維黏合劑」
  • 陝西:「綠進沙退」 毛烏素千年沙海變綠洲
    【編者按】橫亙陝西、內蒙古、寧夏三地的毛烏素沙地,是我國四大沙地之一。昔日的毛烏素,黃沙漫天,「沙進人退」。新中國成立後,經過幾代人數十年的治理,如今的毛烏素腹地,林木蔥蘢,綠色已成主色調。從「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再到「人沙和諧」,毛烏素變綠的秘密是什麼?
  • 生綠又生金 科爾沁沙地成了農牧民的「聚寶盆」
    奈曼旗的經濟崛起,首先源自大力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了解奈曼旗的人都知道,沒有生態建設,這裡的發展就無從談起。治沙與富民並進,脫貧攻堅,培育新興產業,不斷探索「點沙成金」之路,讓奈曼旗廣袤無垠的沙地成為了農牧民的「聚寶盆」。執著,茫茫沙海變綠洲奈曼旗位於科爾沁沙地腹地, 200多萬畝沙土地一度讓奈曼飽受風沙之苦。
  • 綠意,在黃沙中鋪展——我國防沙治沙紀實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沙海播綠步伐大大加快,經濟林果、沙漠旅遊等沙區特色產業發展壯大。昔日的不毛之地,如今成為發展的沃土。從漫天飛舞的黃沙到一望無際的綠蔭,從一代又一代人的堅守,到三北防護林、京津風沙源治理、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不斷推進,沙區各地人民一步步、一寸寸治沙,創下舉世矚目的生態保護和治理成績。
  • 「毛烏素變綠記」陝西篇:「綠進沙退」 毛烏素千年沙海變綠洲
    【編者按】    橫亙陝西、內蒙古、寧夏三地的毛烏素沙地,是我國四大沙地之一。昔日的毛烏素,黃沙漫天,「沙進人退」。新中國成立後,經過幾代人數十年的治理,如今的毛烏素腹地,林木蔥蘢,綠色已成主色調。從「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再到「人沙和諧」,毛烏素變綠的秘密是什麼?
  • 內蒙古防沙治沙新聞發布會發布詞及答記者問
    內蒙古防沙治沙成效顯著——內蒙古防沙治沙新聞發布會發布詞及答記者問內蒙古地處祖國北疆,是我國北方面積最大、種類最全的生態功能區,同時也是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為集中、危害最為嚴重的省區之一,境內分布有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庫布其「四大沙漠」和毛烏素、渾善達克、科爾沁、呼倫貝爾「四大沙地」,生態環境基礎十分脆弱。
  • 毛烏素沙地治理一線報告:久久為功邁向生態文明
    60多年來,當地幹部群眾不畏艱難接力播綠,如今,沙地治理率接近70%,生態呈整體改善態勢,走上了生態與發展良性互動的生態文明之路。過去,毛烏素沙地是內蒙古最貧困的區域之一。農田絕大部分是旱地,春天風沙連打帶埋,補種幾次才能有點收成。收成不夠吃,幾乎家家戶戶去挖野菜摟草籽做窩窩。 改善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 瞭望|內蒙古:生態產業助力戈壁增綠牧民增收
    探索沙漠經濟、做好治沙產業的企業,在阿拉善盟如雨後春筍蓬勃生長內蒙古奮力書寫山青、業興、民富的新篇章,讓生態增綠、百姓增收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任軍川 彭源 連振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境內擁有森林、草原、溼地、河流、湖泊
  •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綠意,在黃沙中鋪展——我國防沙治沙紀實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沙海播綠步伐大大加快,經濟林果、沙漠旅遊等沙區特色產業發展壯大。昔日的不毛之地,如今成為發展的沃土。  從漫天飛舞的黃沙到一望無際的綠蔭,從一代又一代人的堅守,到三北防護林、京津風沙源治理、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不斷推進,沙區各地人民一步步、一寸寸治沙,創下舉世矚目的生態保護和治理成績。
  • 中國發明「吞沙巨獸」!一天修復40畝沙漠,效率令鄰國眼紅
    值得注意的是,幾乎所有發達國家都在本國土地上做過大規模改善生態環境的事情,興修水利、植樹造林改造沙漠是最常用的改變生態環境的手段。或許很多人認為沙漠是自然界生態的自然變化形成的,治理沙漠會影響生態平衡。我想說的是,影響是一定存在的,不過是好的影響,治理沙漠只會讓生態環境變得更好,給當地生物生存營造一個好的生態平衡環境。
  • 來過內蒙古才知道,中國人在沙漠也能種菜
    上一秒剛在遼闊綿延的沙漠和歷史遺蹟的沙塵上,感慨古老厚重的文明,下一秒到了環城的山水生態景區,你又能尋得湖水綠洲相融於城中的寧靜愜意。一半沙漠一半湖光山色,看似截然不同的風光,卻能在烏海水乳交融,「山、城、沙、海」剛柔一體勾勒成烏海各種面貌。
  • 久久為功邁向生態文明——來自毛烏素沙地治理一線的報告
    「過去一颳風就起沙,有一年出現過82場沙塵天氣。看看現在,有風無沙!」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林業和草原局局長韓玉飛感慨地說。毛烏素沙地面積超過4萬平方公裡,主要分布在鄂爾多斯市烏審旗、鄂託克前旗、鄂託克旗、杭錦旗等7個旗區境內,是我國4大沙地之一。60多年來,當地幹部群眾不畏艱難接力播綠,如今,沙地治理率接近70%,生態呈整體改善態勢,走上了生態與發展良性互動的生態文明之路。
  • 中國快把毛烏素沙漠消滅了!
    中國四大沙地之一的毛烏素沙漠,又被稱為鄂爾多斯沙地,位於陝西和內蒙古兩省區交界處,總面積4.22萬平方公裡。1959年以來,人們大力興建防風林帶,引水拉沙,引洪淤地,開展了改造沙漠的巨大工程。到了21世紀初,已經有600多萬畝沙地被治理,止沙生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