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心路歷程:我整整用了20年走出自卑的陰影》的續文,旨在講述我在子女教育方面的一些心得體會。
故事前續
在《心路歷程:我整整用了20年走出自卑的陰影(上)》中,我講述了自己產生自卑心理的原因:
1)內向敏感的性格特點;
2)成長過程中的受挫經歷;
3)缺乏的自我認識,過低的自我評估。
在《心路歷程:我整整用了20年走出自卑的陰影(下)》中,我講述了自我突破的艱難過程,主要講述了徹底擺脫自卑困擾的個人心法:
1)正視和接受自己的軟弱,做好心理建設;
2)解放思想,卸掉心裡的包袱;
3)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實現目標的方法;
4)通過實現小目標,建立堅強的自信心。
在這個過程中,我最想感謝的人是我妻子。在這20年裡,是她走進了我的內心,是她讓我做真實的自己,是她給我戰勝自己的信心和勇氣,是她給我最大的鼓勵和關愛。所以我是幸運的。
守得雲開見月明
眾所周知,要成為一名工匠,你可以找一個經驗豐富的師傅手把手教你,然後經過多年的實踐慢慢煉成嫻熟的工匠;要成為一名工程師,你得從小學到大學經過十多年系統課程的學習,然後在前人的帶領下慢慢成為合格的工程師;要成為一名鋼琴演奏家,你先得有音樂的天賦,然後經過日復一日長年累月的艱苦訓練,還要請國內外的著名老師親自指導,參加各種大大小小的比賽,最後才可能成為出色的鋼琴演奏家。所以,做所有事情都得經過長期的學習培訓,然後考試持證上崗,唯獨父母不用持證上崗,既沒人教你,也沒人帶你,你只能一邊摸索一邊前進。
2005年我孩子出生,在沒有任何人帶領下,我成為一個父親。
在一個家庭裡,父母都是很重要、不可或缺的角色。一個孩子的成長,既離不開媽媽的陪伴,也離不開爸爸的教育。雖然爸爸和媽媽對一個孩子的性格養成都非常的重要,但是相對來說,父親對孩子的影響常常超過母親。
由於曾經有過這種刻骨銘心的記憶,所以在我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就意識到小孩教育問題。就像我繼承了我爸爸的性格底色一樣,我孩子也可能會繼承我的性格底色,甚至可能會因我受到更大的影響。作為父親,雖然我並不奢望我孩子能成為一個多麼了不起的人,但是我希望他在成長的路上少些煩惱,少走彎路,我希望他能成為一個身心健康、心態平和、積極上進的人。
相比以前,我孩子的成長環境要好得多,生活條件也要好得多,自然他的性格也要開朗得多,對一切新事物都感到好奇,過著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儘管如此,我們還是會儘量讓孩子的成長更加順利。比如,我們會主動問孩子跟同學、老師的相處情況;我們會主動協助孩子解決學習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難;我們會提前告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煩惱;我們會去理解孩子遇到困難時表現出的那種不安;我們會去理解孩子有時犯錯後說的那些謊言;我們會去理解孩子有時調皮搗蛋引起的誤會等等,我們引導他往好的方向發展。雖然我們很多時候也做得不好,甚至還會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影響,但是我們會儘量在事後去做一些彌補工作,不讓孩子帶著包袱前進。
其實,我們要教給孩子的東西有很多很多,但是如果讓我選擇的話,我認為,這三件事情真的最最最重要:
第一是讓孩子學會溝通
美國著名人際關係學家卡耐基說:「一個人成功75%靠溝通,25%靠天才和能力。從小培養孩子的溝通能力,就是為孩子架起一座成功融入社會的橋梁,也是孩子獲得成功人生的必備條件。
網上有一則小故事:有一個中國小男孩和一個美國小男孩,他們因為踢球不小心打碎了鄰居家的玻璃,兩個孩子會怎麼做?中國孩子立即抱起球跑回家找媽媽,被媽媽批評一頓後,再由媽媽陪著一起去找鄰居,進行道歉及賠償。美國孩子面對犯錯,不僅沒有害怕,反而是想辦法如何解決問題,他找來工人,幫鄰居換上新的玻璃,並主動向鄰居道歉獲取原諒,維修玻璃的費用,是男孩向媽媽打了欠條借來的。雖然這個故事不一定真實,但是所要說明的道理是顯而易見的。
一個會溝通的人,至少應該做好三點:一是把自己的想法表達清楚;二是學會聽懂別人的想法;三是要有共情能力。
所以,除外日常的溝通之外,我們會用一些有創意的方式與孩子溝通。比如,如果他有不好意思說的話,我們會鼓勵他把想說的話寫在紙上。比如,我們會在特殊的日子給他寫一封信,例如他生日的時候,還有他進入小學一年級、初中一年級的時候。比如,他想玩某個遊戲,我們會讓他至少列出十條合理的理由,並且寫成一份書面申請,經過爸爸、媽媽籤字同意後,才能在約定時間內玩。比如,在暑假期間,我們要讓他參與做家務,會和他一起商量,並且寫成一份書面協議,經過爸爸、媽媽和他三方籤字生效,然後按照協議的要求執行。
第二是讓孩子學會閱讀
很多看過《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的人都被董卿的才華所折服。董卿有一次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坦言:自己在文學方面的成功源自從父母的影響,在她很小的時候,爸爸媽媽每天督促她朗讀詩詞、抄寫詩詞,即使她長大以後,董卿每年寒假和暑假都會拿到父母給自己列的「書單」,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積累,讓她成為一個飽讀詩書、文學修養的人。
我記得孩子在四五歲的時候,我們經常帶他去圖書館看書,鼓勵他去借各種喜歡的書。每年我們都會給他訂好幾種雜誌,比如《我愛科學》、《環球探索》、《小小哥白尼》等。上小學之後,除了學校老師要求讀的書目之外,我還會讓他列書單,給購買他喜歡的書籍,或者讓他自己在噹噹上選書。平時我們如果讀到很有啟發性的一篇文章或者一段話,我們會帶著他一起讀,我還會向他推薦一些我認為比較好的書。
我們在裝修房子的時候,在客廳、臥室、書房的每一個角落都裝有書架,以便隨時隨地都能拿到書,甚至我們把客廳的整扇電視牆做成一個很大書架。在家裡,我們平時幾乎不看電視節目。在回家的路上,我們會通過手機播放網上APP的各種專欄或者聽書節目,比如聽喜馬拉雅、得到等等。
第三是讓孩子學會感恩
好多父母往往只知道關心孩子吃飽穿暖,只關心孩子的成績,卻忘了教孩子感恩。不知道感恩的孩子,父母為他付出的再多,在他眼裡都是常態,一旦他眼裡的常態被打破,就會心生怨恨。
幾年前有一則電視新聞:上海浦東機場發生一幕慘劇,赴日留學5年的25歲青年汪某對前來接機的母親連刺9刀,致其當場昏迷,生命垂危。究其原因,這5年汪某赴日留學的經費全由母親一人承擔,花費超過150萬。他母親省吃儉用,將唯一的房產變賣,寄住在娘家,最後四處舉債,仍無法繼續支付他高昂學費。母親付出了自己的全部,當不能滿足兒子的要求時,卻換來兒子的仇恨。
要培養孩子的感恩意識,首先別讓孩子的東西來得太容易。當今社會,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由於家長的溺愛,造就成孩子慣於「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處處依賴別人。
每年寒暑假期間或者周末,我們讓孩子參與做家務,跟他商量好,並且寫成一份書面協議,經過爸爸、媽媽和他三方籤字生效,然後按照協議要求執行,讓他體會到勞動的辛苦。
寫在最後
人活著都在追求幸福和成功,但什麼是幸福和成功呢?哪怕事業發達、官居高位、聲名顯赫,如果不幸攤上一個不走正道、整天給你添麻煩的子女,那樣的人生也不能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