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國際化辦學特色 「廣外智慧」服務開放新格局
金羊網 2020-12-11
統籌/胡文濤 陳曉璇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亮 實習生 夏嘉欣 通訊員 歐少彬 楊欣
圖/學校提供
「學過無數單詞,譯過無數句子,卻發現,終無一詞一句能配上你的美。感謝1965年的建校,讓我能在2020年,站在你的懷抱……」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以下簡稱「廣外」)迎來55周年華誕之際,廣外師生紛紛為學校獻上獨特的「表白」。
隋廣軍書記主持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智庫論壇(2019)
五十五載崢嶸歲月,一心一意卓越前行。廣外始終與國家發展同向同行,與時代潮流同頻共振,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成為廣東乃至國家溝通世界的一扇窗。
「銳意改革創新,矢志追求卓越,開啟國際化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建設新徵程。」這是廣外向「十四五」進軍吹響的號角。廣外黨委書記隋廣軍表示,廣外要在時代坐標中堅定追求卓越的價值取向,努力構建與國際化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相適應的工作體系和發展格局,堅定高質量發展的主線,譜寫廣外發展新篇章。
堅持國際化辦學之路
培養多學科融合人才
11月30日,由廣外承辦的第十九屆亞洲大學校長論壇開幕,對高校人才培養、知識分享、師生互訪、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互聯互通、多邊合作進行了探討。這是廣外第三次承辦該論壇,每年高密度、高規格的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是廣外教育國際化特色的生動詮釋。
2012年第三次黨代會上,廣外黨委提出了將學校建成國際化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的奮鬥目標,為廣外發展確立了新的航標。如今,「國際化」已成為廣外最核心、並得到社會公認的最重要的辦學特色。
近五年,廣外的國際社會「朋友圈」大大拓展,有合作交流關係的境外高校和機構增至465所。承辦6所海外孔子學院(課堂),在省屬高校中承辦數量最多。每年千名學生獲出國(境)學習交流機會,60%以上教師具有國(境)外留學、進修或工作背景。學校成為聯合國高端翻譯人才培養大學外延計劃合作院校,「亞洲校園」示範項目獲評優秀,教育國際化的寬度、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
在人才培養方面,廣外目前開設包括28個外語語種在內的67個本科招生專業,是華南地區外語語種最多的高校。今年,學校新增國際組織與全球治理專業,利用多學科、多語種的綜合優勢,改革人才培養機制,著力培養我國參與全球治理急需的國際組織人才、非通用語種人才、國別與區域研究人才等。採用「語言複合+專業複合」、「國際組織課程+國際組織實習」、本碩連貫學習以及與國(境)外高校協同培養等模式,深入推進國際組織人才培養。
隋廣軍表示,「『十四五』期間,多學科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將具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據悉,廣外正推動非通用語種專業與經管法等非外語專業的深度融合,深化公共外語教學改革,新增2-3門公共外語語種,打造系列「多語種+專業」「專業+多語種」高端國際化人才培養品牌項目。
「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主動對接國家戰略需求,提升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能力。」隋廣軍認為這是廣外人才培養的基本準則。
全國首家涉外律師學院——廣東涉外律師學院在廣外成立,石佑啟校長(左二)揭牌
持續拓展學校辦學空間
大力打造學科發展高地
今年9月,廣外黃埔研究院(研究生院)入駐中新廣州知識城,將發揮多語種、多學科優勢和優質國際合作網絡,深度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攬引優質國際教育資源。廣外「一平臺、一高地、一集群、一基地、一品牌」等「五個一」的共建體系版圖在南粵大地徐徐展開。
「進駐中新廣州知識城拓展學校辦學空間,優化布局結構,有效整合了辦學資源,進一步增強了學校服務社會的能力。」廣外校長石佑啟表示,中新廣州知識城是粵港澳大灣區唯一的國家級國際合作平臺,雙方攜手合作有助於整合戰略資源。廣外將建立複合型「新文科」「新工科」人才培養的基地,打造科學研究高地,加強新型高端智庫建設,打造「國際樣板」。
據介紹,廣外始終堅持本科人才培養、本科教學的基礎地位和人才培養質量的中心地位,學校辦學指標屢有突破。22個專業入選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在省屬高校中排名第一;5個專業獲批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8門課程入選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在全國外語類院校排名第一;外國語言文學上榜「2020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的「中國頂尖學科」(排名前2%),應用經濟學、法學、新聞傳播學排名前20%,另有6個學科位列學科排名前30%-50%。
值得一提的是,學校新增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博士點,下設5個二級學科博士點,改善了學科的布局和結構,形成了外語學科與非外語學科「雙輪驅動」的學科體系結構。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我們將進一步打造學科的高地,通過有機融合為學校事業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石佑啟表示,近年來,廣外不斷優化學科布局,拓寬學科專業發展空間,把卓越和一流作為專業建設的目標追求。
石佑啟介紹,廣外將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深化本科教育教學內涵建設。包括推進專業標準化建設,開展保合格、上水平、求卓越的三級專業認證工作,鼓勵專業參加國際認證,力爭將學校70%的本科專業建成省級以上一流本科專業,其中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比例達到50%。創建高水平國際化課程品牌,力爭建成100門左右校級省級國家級一流課程,打造20門左右符合國外學習者需求的「國際平臺」在線開放課程。培育一流本科教學隊伍,加強高水平專業帶頭人和教學名師引育,落實教授全員為本科生上課的制度。創新開展基層教學教研活動,推動科研反哺教學、科研深度協同育人,培育高水平教學成果,力爭新增1-2項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並實現國家級教學名師重大突破。
近年來,廣外國家社科基金年度項目數全國排名躍居第41位,僅2020年獲資助國家級項目就達54項。
重點建設高端新型智庫集群
聚焦國家戰略展現廣外智慧
庚子初春,疫情在全球蔓延。困難時刻,廣外師生紛紛利用專業知識,化語言為力量,支援戰疫一線。廣外學子組成覆蓋俄語、義大利語、日語等語種的志願服務隊,支援白雲機場海關,助力做好翻譯工作,榮獲今年「廣東青年五四獎章」;教師艾河旭冒著「穿防彈衣出勤,與流彈作伴」的危險,義無反顧地奔赴支援伊拉克抗疫前線;四位教師在短時間內完成疫情警示語海報和廣播的外語翻譯工作,為防疫抗疫提供了智力支撐。
隋廣軍表示,這群「逆行」的師生不僅在身體力行地為社會貢獻廣外之智,更體現了作為一名廣外人的擔當和責任,生動詮釋了廣外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全球視野、創新能力、擔當精神」和「有德、有才、有情、有義」高素質國際化人才的理念。
作為華南地區外語語種最多、外語人才最集中的高校,廣外立足於「小語種服務國家大戰略」,陸續開設了波斯語、捷克語、孟加拉語、塞爾維亞語和土耳其語等多國家語種專業,為促進國家、地區間商貿與人文的往來與溝通提供了人才支撐。
近年來,廣外不斷加強高端新型智庫集群的建設,推進「小平臺、大網絡」智庫建設,構建強強聯合、優勢互補、深度融合、多學科交叉的協作機制。因應「一帶一路」倡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重大需求,成立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研究基地、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廣東法治研究院、非洲研究院等一批新型高端智庫機構。服務決策能力進一步增強,產出一批高質量研究報告,為國家和廣東發展貢獻「廣外智慧」。
如今,「廣外智慧」正源源不斷地向社會輸送,「廣外足跡」也遍布各大賽場以及邊遠貧困地區。3500餘人次參與各類國際賽會翻譯服務,20餘萬人次參與志願服務,66人參加「西部計劃」,1500多人次幹部師生下鄉扶貧。
「廣外科研不是坐在書齋裡,是真正落實到國家與地方的發展。廣外從未懈怠,勇擔傳播智慧的使命,向建設高端智庫服務國家戰略的新高度邁進。」隋廣軍表示,廣外將繼續整合優勢學科資源,聚焦「中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一帶一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重要舉措。
數據
●外國語言文學學科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水平評估中獲評A檔,位列廣東第一,學校成為全省擁有學科進入前5%的四所高校之一。
●「十三五」期間,在聘雲山學者從20餘名增加到197名,增加近9倍;國家級、省級高層次人才工程入選數新增60人次。
●科研平臺建設成效顯著。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區域創新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獲批為教育部戰略決策研究基地,成為廣東省首個人文社科類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全國首個有關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
●高層次科研項目承接能力明顯提高。「十三五」期間,獲資助科研項目1134項;獲資助科研經費1.7213億元,相比「十二五」期末增長41.1%。高層次項目立項數屢創新高,獲資助國家級項目170項,相比「十二五」期末增長49.1%,其中國家級重大項目10項、重點11項,相比「十二五」期末增長31%。
●成果產出能力顯著增強。「十三五」期間,在國內外權威期刊發表論文(含SSCI、A&HCI、SCI)671篇、出版學術專著302部,較「十二五」末分別增長81%、增長18%;獲省部級以上獎項49項,其中高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9項。在《中國社會科學》(中英文版)發表論文4篇,8篇高質量學術論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或熱點論文。CSSCI期刊論文發表數在全國排名躍居第58位。《漢法大詞典》榮獲我國新聞出版領域的最高獎——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
對話廣外黨委書記隋廣軍:
確保到2025年將學校建設成國際化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
羊城晚報:廣外的辦學強調國際化,同時也強調思政建設,為什麼?
隋廣軍:國際化始終是廣外最核心、最重要的辦學特色,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我們深刻體會並堅定秉承這樣一個共識:越是開放辦學、強調國際化辦學特色,越是要加強黨建和思政工作,高舉旗幟,立德樹人,教育和引導師生在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中,堅持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始終站在歷史發展的正確方向上,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學習與運用,為培養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奠定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基調。
羊城晚報:您提出要構建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請問廣外的思政工作有怎樣的特色?
隋廣軍:廣外以思想政治工作的「六大工程」(政治安全工程、價值引領工程、學科育人工程、陣地管理工程、隊伍建設工程、載體創新工程)為抓手,提出了思政課改革創新「實踐化、信息化、國際化」的思路方向,構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探索形成了具有廣外特色的思政模式——「鑄魂•系扣」工程就是我們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向縱深發展、向基層落實的創新舉措,打造理論育人、榜樣育人、文化育人、實踐育人創新平臺。同時,廣外還專門打造了國情育人模式,目前正立項建設10門「當代中國」系列全英課程,課程內容涵蓋中國政治、經濟、外交、文化、社會、人文等多方面。未來,有望在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高校中推廣運用,將課程建設融入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破解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學「兩張皮」難題,實現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
羊城晚報:廣外未來五年的發展如何對標國家「十四五」規劃,實現下一個五年跨越?
隋廣軍:「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第一個五年,也是學校加快建設成為國家滿意、人民滿意、社會滿意的國際化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的關鍵五年。學校將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努力實現六大領域新突破,確保到2025年將學校建設成為國際化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
目標有:努力實現國家一流本科專業佔比超過一半(50%);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新增2個;學生出國(境)學習交流比例達到30%;科研創新成果實現「大項目、大團隊、大平臺、大成果」四大建設新進展;高水平社會服務在全球經濟治理、區域與國別研究、開放經濟、區域法治、周邊外交關係等領域形成五大品牌;專業教師和管理幹部的博士學歷(學位)、具有海外教育背景的比例達到60%等。
在發展路徑上,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尊重科學,深化內涵,崇尚創新,厚植開放,堅持人本,顯著增強學校發展動力,高質量推進學校各項工作。
對話廣外校長石佑啟:
把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作為核心工作
羊城晚報:廣外如何適應當前疫情防控常態化及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提供更好的本土國際化教育,滿足社會新需求?
石佑啟:疫情給我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教學方式等帶來了很大的影響。由於廣外的國際化程度較高,擁有海外經歷的老師佔60%以上,可以通過老師在線下的輔導,以及線上教學的新途徑,讓學生不出國門也能完成留學的學習任務,這使得廣外的人才培養質量不降低。同時,廣外積極加強與國外探索新型的合作模式。近年來,我校教育國際化不斷深入推進,以世界一流教育資源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高校為重點,拓寬合作網絡,建立合作交流關係的國(境)外大學及文化機構增至465所。聯合40家世界知名高校、國際權威期刊和語言服務知名企業,發起成立世界翻譯教育聯盟。積極發揮亞洲大學校長論壇平臺作用,開拓AFW教師研修項目,為校際教師交流搭建平臺。師生國際化水平穩步提升,設立世界名校合作項目、海外名師講學項目、學生國(境)外訪學項目等,各類學生交流項目增至260個。這些都可以為提供更好的本土國際教育創造條件。
羊城晚報:近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發展規劃》正式印發,廣外在大灣區的教育合作又將如何開展?
石佑啟:廣外國際化發展特色鮮明,灣區校園項目通過融合粵港澳三地高校的國際化發展優勢,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是廣外助推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創新舉措之一。比如,灣區校園項目將與廣外「亞洲校園計劃」、「歐亞校園項目」互相借力,互相融合,相互賦能,在推動三地高等教育協同發展的同時,也將積極與世界一流高校、「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高等教育機構及廣外海外合作院校之間搭建國際合作與交流平臺,開展高質量教育和科研交流合作,加快廣外整體國際化人才培養步伐,助力粵港澳大灣區教育和人才資源「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為粵港澳大灣區高校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從而在更大範圍內匯聚教育和人才發展新動能,為助推大灣區國際教育先行示範區建設提供實踐範例。
羊城晚報:您提出學生是大學的主體,結合當前產學研用的需求,廣外在人才培養上將有什麼新舉措?
石佑啟:人才培養是立校之本。廣外將大力實施卓越人才培養工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作為重中之重,為服務國家戰略培養和儲備「一精多會、一專多能」、具有家國情懷、全球視野、創新能力、擔當精神的高素質國際化人才。
具體舉措包括深入推進學分制改革,繼續完善以選課制為基礎、以學分計量制和學分績點制為核心的教學管理制度體系。通過學分制改革,學生能夠在選專業、選老師、選課程、選修讀的年限上擁有更多自主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挖掘其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跨文化交際溝通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就業創業能力等,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編輯:智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