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自媒體是一座城市的名片!
今天看頭條,一個網友說到一座城市自媒體的時候,說一座城市自媒體,也是一座城市的名片。我很贊同這一句話,一座城市,自媒體究竟發展的怎麼樣,從業人員多不多?有沒有激情和熱情?有沒有更多的民生內容,甚至更多的民生輿論監督?尺度多大?熱度多大?互動性如何?網民上網情況如何?職能部門的回應和互動情況如何?從某個側面反映出這種城市的活力和精神狀態,從其他城市,特別是一線城市或者新一線城市自媒體現狀可以看出,是很活躍的,從業人員也很多,甚至是一個龐大群體,基本人人都是自媒體,覆蓋城市吃喝玩樂、民生城市建設、教育房產等各個領域,出現一大批有激情和熱度的自媒體愛好者,且內容尺度比較大,內容看點多,非常有活力,實際上,這也反映出這一座城市的活躍度和開放度、包容度。
烏魯木齊情況又如何?有進步也有不足,進步的,先不說了,說說存在的不足。無論是做自媒體的,還是接受探訪、監督等被「採訪」、拍攝或「監督」對象,以及有關部門和網友的互動性方面,特別是在思維觀念等方面,跟內地城市還有一定距離,主要體現在我們這一座城市人們的自信心和思維觀念方面。
如@貓哥探訪 昨天拍攝一個社區蔬菜店蔬菜價格時,就被店主呵斥禁止拍攝,從中不難看出,我們生活中,很多人思維觀念沒有轉變過來,還活在過去的生活狀態裡,處於自我封閉狀態,蔬菜價格為何不能拍攝?心理有什麼鬼?不能拍攝的理由是什麼?害怕曝光價格太高?既然害怕,就把價格降下來,既然把價格公布了,就要接受老百姓的監督和討論,心理沒鬼,不做賊心虛,你害怕什麼?你就不能笑臉相迎,接受拍攝嗎?就不能吸引一點嗎?都什麼年代了,這是21世紀,人人都是自媒體,人人都可以監督,人人都可以是新聞「記者」,你還害怕什麼?你還能捂得住?何況,你想捂,就不要曬出來。
我們跟內地的差別,在什麼地方?是思維觀念,是思維模式和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是我們故步自封和不敢於面對新鮮事物和新模式、新事物,是我們學習能力不足,甚至在下降,或者沒有學習能力,是我們缺乏超前意識等,我們害怕新鮮事物,一看到自媒體拍攝就害怕,實際上,自媒體的精神狀態,可以通過網絡反映出這一座城市人民的生活狀態和精神狀態,更是反映出這一座城市的活力和包容度、自信心,而自媒體人發出來的內容,以及受訪者和對象的態度,更是體現出這一座城市人民的自信心和整體精神面貌、整體素質等等,它映射出來的深刻含義,已經不僅僅是一座城市的自媒體隊伍和城市面貌問題,更多的體現出我們開放度和自信問題。
因此,說自媒體是一座城市的名片,一點沒錯,從一座城市自媒體隊伍現狀和發布出來的具體內容,反映出這一座城市的精神內容,從自媒體的內容裡,你可以讀懂這一座城市,烏魯木齊,亦如此,如果都是唱讚歌,肯定是有問題的,如果都是埋怨或者負能量,同樣是有問題的,一座城市,有好的,也必然有不好的,好的說,不好的也說,才是正常的狀態。
內地很多人對新疆、對烏魯木齊不夠了解,而通過自媒體內容,可以讀懂這一座城市,包括吃喝玩樂、人文地理、歷史文化、城市建設等多方面,而通過自媒體不斷宣傳,讓內地人更加了解新疆、了解烏魯木齊,讓自媒體人對民生建設存在的一些不足進行監督,提出意見,也更加有利於我們這一座城市的進步,因此,這一座城市,需要更多的自媒體隊伍,需要更多受訪者配合,需要更多的宣傳和指出不足,需要不斷改正,如此,才是一座健康、包容和自信的城市,才是正常的社會發展生態秩序,讓我們一起努力,為這一座城市發展獻計獻策,宣傳和指出不足,促進這座城市健康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