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我個人觀察,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是中國籃球從「快速、靈巧」風格向「高大、力量」風格轉換的分水嶺。96年就是黃金鋒線群胡衛東他們的巔峰,此後他們狀態逐年下滑。與此同時,王治郅、巴特爾以及姚明迅速崛起,中國籃球就進入大了「三大中鋒」時代。這個轉換,深刻的影響了中國籃球日後的比賽風格和培養體系。
高大化是選材的標準。大個子球員成為了聯賽的香餑餑,在過去的10多年來裡,似乎每年都在湧現一下「天才型」的內線大個球員,他們一出現就被稱為「下一個王治郅」、「」姚明接班人」,然而更多的是曇花一現。
可以肯定的說,目前還沒有年輕人達到過王治郅的高度。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新一代的內線球員們再也不具備王治郅那樣的腳步技術和投籃技術,徹底的「糙哥」化了。
王治郅:現在CBA懂內線技術的球員不超過5個
王治郅曾經被稱為「亞洲第1中鋒」,憑藉的就是他紮實的內線腳步技術和不俗的手上功夫。他在退役之後,當了幾年八一隊助理教練,如今已經擔任球隊主帥。前年某次比賽的賽後新聞發布會,王治郅面對記者直言,「如今CBA聯賽裡懂內線技術的球員不超過5個」。當談到八一隊年輕內線球員的培養時,他說「內線球員技術貧乏,早上剛教給了隊員一個轉身勾手的技術,晚上隊員比賽又給我還回來了!」
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王治郅時代的聯賽內線球員普遍具有不錯的腳步和投籃技術,同時期的巴特爾和姚明就不必提了,稍晚的唐正東、易建聯也都射術精湛,內線背身技術十分紮實。
但如今的內線球員們,技術不見了。相對來說,王哲林已經算是佼佼者了。其他球員,例如周琦就完全不具備內線背身持球單打的能力,李慕豪、沈梓捷就是藍領球員的定位了,且不說熟練紮實的腳步,就連投籃都不穩定。
聯賽的大個子不算少,但就是沒技術,也缺少投籃能力。
是NBA炮轟小球風格影響了CBA嗎?
有朋友說,籃球外線化是國際潮流和趨勢。你看NBA的內線球員不也是藍領化和外線化嘛,有幾個NBA內線還有內線技術的呢? 這話不假,但NBA的風格已經深入影響了CBA嗎?我認為沒有。
CBA一個很重要的職能是服務國家隊,國家隊打的洲際比賽還是國際籃聯規則。在FIBA體系下,陣地攻防仍然是主流,2019年的世界盃就是典型例子。大個子的內線軸心地位是不變的。
回到我們的CBA聯賽,同樣是大個子決定最終總冠軍的歸屬。雖然杜峰在廣東隊搞炮轟,可球隊還是以易建聯為核心奪冠軍;此前新疆隊奪冠靠周琦;遼寧隊奪冠有大韓、巴斯;四川的3外援離不開哈達迪在內線的一柱擎天。 所以,哈達迪在CBA吃香啊!
大個球員為何不學技術?球隊和球員都太急功近利,成名也太早
CBA的選材偏好和外援結構決定了有身高的年輕球員「奇貨可居」。一方面,2米10以上的球員很容易被俱樂部相中,另一方面球隊後場被外援把持,小個球員很難被發掘。這就造成了年輕的大個子很快就成名了! 很多球員還沒打CBA,就名聲在外了。例如北京首鋼的邱天、山東隊的朱榮振等等,過早的成名讓他們很快就進入了國青隊和俱樂部的一線隊,尚未成才就開始使用了。
球員也就迅速成名了,收入也是水漲船高,繼續刻苦訓練的心勁也就大不如前。所以很多球員進入CBA後好幾年,也沒有太多的進步,逐漸淪為一名藍領的內線球員,就如同曾繁日一樣只能靠「硬一點」來彌補技術和投籃能力不足的缺憾了。
進入聯盟幾年後也就基本定型了,天天過著"技術不夠、精神來湊"的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