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區別「強迫症」和「強迫行為」?

2020-12-23 騰訊網

圖片: Dribbble | 設計: Meg

-導言-

前段時間同事小能愁眉苦臉地和我說:「我覺得我有強迫症,家裡孩子每次玩玩具鋪得滿地都是,我看見了都很難受,必須給規整好。但是孩子還沒玩完,我就收拾了,導致孩子總哭……可我也沒辦法啊,我控制不住我自己……」

之前有位早孕媽媽也和老六說,因為之前流產過兩次,現在每天她都要看自己的內褲二十多次,檢查有沒有出血。不看就會擔心是不是又出血了,看了才會放心一點,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強迫症。

還有一位女性朋友也是,每次畫眉毛都恨不得拿尺子一點點量,有一點點不對稱都得重新畫,然而越著急越畫不好,越畫不好越忍不了……有時候恨不得砸了鏡子,可最終還是得畫到對稱為止。

上面的例子裡表現出來的症狀有輕有重,有的可能只是「強迫傾向」,有的則可能確實是「強迫症」。

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僅常常聽到別人說「強迫症」,有時也會懷疑自己是不是也有「強迫症」。實際上,到底只是「強迫傾向」還是「強迫症」,這需要我們進行分辨。

今天咱們就來好好聊聊,究竟什麼才是「強迫症」。

1、什麼是強迫症和強迫傾向?

簡單來說,強迫症和強迫傾向的表現形式都是強迫思維(反覆出現的、侵入性的、不必要的想法和衝動)和強迫行為(重複的行為或精神活動),二者的區別主要是症狀程度及是否可以被控制。

下面我們來列舉一下常見的強迫行為和強迫思維都有哪些。

(1)常見的強迫行為

反覆洗手;

把東西收拾得整整齊齊,所有東西按順序擺放;

來來回回檢查門窗是否鎖好;

格外偏愛某個固定數字;

愛囤積;

……

(2)常見的強迫思維

「XX好髒啊,我碰到了,我得洗乾淨,不然我會生病,家裡人都會被我傳染……」

「家裡的門鎖了嗎?鎖了吧?不行,我得回去看看,不然進小偷了怎麼辦……」

「紅綠燈得等三次才能過,不然會受到懲罰的……」

……

需要注意的是,強迫思維往往會伴隨著反強迫思維,比如洗手時會不斷地想「真髒,差點被傳染細菌!我得好好洗洗」「應該可以了,沒事了吧?不用洗了」「不行,還得洗!」……根本停不下來。

(當然,具體的強迫行為和強迫思維表現還是視個人情況而定。)

相信大家也看出來了,強迫行為(洗手)是為了應對或者抵消強迫思維(髒)而被迫發生的

明白了什麼是強迫行為和強迫思維之後,我們就可以根據這兩個症狀的表現程度來區分強迫傾向和強迫症了。

2、如何診斷?

說了這麼多,到底有沒有個診斷標準呢?還真有。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編著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強迫症的診斷標準為:

A. 具有強迫思維、強迫行為,或兩者皆有。

B. 強迫思維或強迫行為是耗時的(例如每天消耗1小時以上)或這些症狀引起具有臨床意義的痛苦,或導致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損害。

C. 此強迫症狀不能歸因於某種物質(例如毒品、濫用的藥物)的生理效應或其他軀體疾病。

D. 該障礙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礙的症狀來更好地解釋。

達到上述診斷標準的,基本可以診斷為強迫症。而沒有達到這幾條標準的,最多只能說是強迫傾向。

當然,在實際診斷中,醫生或諮詢師除了通過患者口述及表現出的實際情況對應DSM-5的診斷標準,一般也會藉助相應的測量量表來輔助判斷。

從診斷標準中可以看出,強迫症會給患者帶來巨大的痛苦,並且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而強迫傾向則遠遠沒有那麼嚴重。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數人所說的「強迫症」,通常都只是「強迫傾向」

可能大家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一些屬於強迫行為範疇的「小癖好」,比如我自己就喜歡把錢捋直,按照同一面、同一個方向整理好,但是著急付錢或者有急事的時候也會接過錢一把塞進兜裡。

這些都是可以接受,因為它們不僅沒有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困擾,有時候還會讓人從中得到滿足和享受。我們甚至可以通過互相分享各自的小癖好來增進人際交往……

但是,不管我們是給自己打上「強迫症」的標籤,或者是在語言上「戲謔」強迫症(比如常見的「如何逼死強迫症」、「這個動圖治好了我的強迫症」等說法),也別忘了身邊那些真實存在的強迫症患者。

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即OCD)是一種臨床上常見且難以治癒的慢性精神障礙之一。

並且有多項研究表明,強迫症在兒童和成年人中越來越普遍,患病率高達2%~3%,不同國家的平均患病率為1%,終生患病率為2%~2.5%。

他們的痛苦是我們難以理解的。我們可能是帶點小苦惱,甚至是小驕傲地說出「我有強迫症」這句話,但事實上,這可能會導致真正患有強迫症的患者更傾向於將自己隱藏起來,而不是尋求幫助

3、強迫症能治療嗎?

因為強迫症的症狀特殊性,開始發生的時候並不會引起注意,並且大多患者也會羞於就醫,所以很多患者往往是在症狀出現多年之後才去醫院。這給強迫症的治癒增添了不小的難度。

不過它也並非無法治癒。目前針對強迫症的治療主要採用藥物+認知行為療法(CBT)的手段,療效還不錯,但治療的周期比較長,可不能半途而廢哦。

而對於有強迫傾向的,如果已經自我察覺到且帶來了困擾,影響到工作或生活,建議先就醫,排除軀體疾病,再去精神科(大部分醫院現在也設有「心理門診」)確診,按照醫生的建議進行藥物治療或者心理諮詢

-完-

一種病症能走到臺前被大眾看到,這值得欣慰,但它不該被我們濫用,以至於被輕視,甚至被厭煩……

記住,有問題就去看醫生,不要擔心,也不要急著給自己打上標籤,這並不可恥,也不值得炫耀,更不應該被戲謔。

我是六層樓,我愛這個世界。

相關焦點

  • 強迫行為≠強迫症,專家教你區別兩者
    生活中很多人都說自己是強迫症患者,手機app的右上角一定不能有小紅點,家裡地面上一定不能留一根頭髮,所有物品必須分類擺擺好……最近,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接診了多例這樣的患者,中大醫院心理精神科主治醫師侯正華博士提醒,強迫行為不等於強迫症,科學區分是關鍵。 什麼是強迫症?
  • 成都專業治療強迫症的醫院就來講一講患有強迫症的症狀表現是什麼?
    強迫症就是這種疾病。 用外行的話來說,強迫症患者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是自我完善的。 追求完美是一種心理狀態,通常發生在強迫症患者中。 當心理承受力崩潰時,患者的病情將無法控制。 自虐和自殘是嚴重強迫症中經常發生的症狀。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避免生活中的悲劇呢?
  • 不要沒事說自己強迫症,真正的強迫症越想擺脫越痛苦
    常見的強迫症可以分為兩種: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強迫思維可以分為這幾種:攻擊型強迫症(aggressive obsessions):自己害怕會傷害他人,特別苦惱和痛苦。正常強迫和病理性強迫的區別上述我介紹的幾類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可能很多朋友都有,這裡有人就會提出疑問,是不是自己患上了強迫症?其實正常擔心和強迫症的區別就在於【頻率】和【痛苦程度】。
  • 「致病」強迫型人格與強迫症如何區分?
    強迫症是指以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經精神疾病,其特點是有意識的強迫和反強迫並存。患者會存在一些毫無意義、甚至違背自己意願的想法或衝動,明知不該做,不該想,極力抵抗,但始終無法控制,二者強烈的衝突使其感到巨大的焦慮和痛苦,影響學習工作、人際交往甚至生活起居。
  • 疫情下的你是否有了「強迫症」?
    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閆俊說,強迫分為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強迫觀念是指反覆進入患者意識領域的思想、表象、情緒或意向。這些思想、表象、情緒或意向對患者來說,是沒有現實意義的,是多餘的。但是強迫觀念是突然湧現的,患者不能自主控制。
  • APP右上角不能有小紅點,是強迫症嗎?
    ,中大醫院心理精神科主治醫師侯正華博士提醒,強迫行為不等於強迫症,科學區分是關鍵。廣義的強迫障礙主要表現為:強迫回憶或者思考某些沒有意義的事情;強迫懷疑自己是不是得了什麼重病;害怕自己的眼神餘光會看某些東西;因為擔心怕髒而不停地洗手或者衣物;控制不住地數臺階或者電線桿;所有東西都要放整齊;睡覺總擔心房子會塌;擔心自己會傷害別人,或者控制不住地收集沒用的物品,甚至是垃圾。另外,拔毛症和軀體變形障礙也被歸入強迫症及相關障礙。
  • 生活中如何擺脫黏人的強迫症,附上強迫症自我篩查
    生活中患有強迫症的人並不少見,甚至有些人還根本不知道自己得了強迫症。只是有些人比較輕微,沒有對生活工作造成影響,因此沒有把它放在心上。但症狀重的,也沒有意識到這其實是種病,仍然在同事朋友面前,生活工作中繼續煩惱和痛苦。這裡,筆者會說自己和身邊人的例子,希望大家對這個症狀重視起來。
  • 強迫症是怎麼回事?會有哪些異常表現?
    相信大家對強迫症這種心理疾病都不陌生,因為在日常生活之中有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症狀。不過有一些人對強迫症的理解並不夠準確,也就是說他們可能將一些人的執拗行為,錯當成強迫症的症狀表現。因此,人們依舊需要對強迫症進行系統的了解。什麼是強迫症?
  • 強迫症:本我和超我的衝突,森田療法幫你減輕痛苦
    強迫症最典型的特點就是伴隨焦慮、抑鬱、恐懼、狂躁等現象的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強迫觀念」就是患者大腦中產生的沒有用處卻不可自拔的想法。比如出門後,總是懷疑自己的門窗沒有關好,心裡七上八下的,腦子裡反覆地想著這件事,同時內心很焦慮。
  • 醫生,我到底是不是強迫症?—南昌二七醫院
    她自己也查詢了一些強迫症資料,看到最多的是洗手、清潔的病例,像她這樣大腦不自主的思索的病例很少。小張現在就職在一大型超市,多數時間裡忙碌的工作讓她的大腦停止思維,但只要得一點空隙整個人就會陷入泥潭。醫生觀點強迫症患者主要表現為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強迫觀念即經常強迫自己懷疑或者記憶,小張的情況可以初步判斷為強迫觀念。在強迫症的病例中,強迫行為佔多數,就是通過強迫性的思維不停地去重複自己的動作。
  • 強迫症會做一些什麼奇怪的事情—韓愛梅
    強迫症近些年來被很多人熟知,它「出圈」的主要原因是很多人在生活中有一些「龜毛」的性格,比如說東西必須擺放整齊,又比如潔癖症等的情況,但是這些說是強迫症也可以,卻不能稱之為病理上的一種疾病。強迫症在醫學上有比較嚴格的劃分,從形式上來看大致分為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兩種。
  • 強迫症的自我治療方法
    強迫症是一種重複動作和思維的疾病,患者往往難以自控的重複著某種思維和事情,若不重複一定的次數,患者便會感覺備受煎熬。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我們總結了強迫症的自我治療方法?
  • 追求細節的完美主義者——強迫症
    強迫症屬於焦慮障礙的一種類型,是一組以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為主要表現的神經症,其特點為有意識的強迫和反強迫並存,一些毫無意義、甚至違背自己意願的想法或衝動反覆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
  • 心理醫生:高三學生因強迫思維引起的強迫行為該如何治療
    這種情況持續到開學以後,她開始出現強迫思維:越是不讓自己想什麼,就越會想什麼。當思維越來越難以控制的時候,麗麗開始出現強迫行為。這天早上,她在毫不自知的情況下悄悄走進廚房,拿起菜刀放在了自己的手臂上。正在做飯的媽媽嚇壞了,奪下她手上的菜刀,她才清醒過來。
  • 強迫症科普:一個人每次下樓梯都會糾結先邁哪只腳,你猜她後來怎麼了?
    隨著我對強迫症的了解,我突然想起了一件讀書時候的往事,那個曾經和我最要好的朋友,可能就是『強迫症』。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這傢伙有點奇葩,她經常摔跤,不但上下樓摔,平地也能摔!
  • 我控制不了自己,5種行為特質是你的『強迫症』作祟
    一位定期從外地過來的女子,被診斷為強迫症的患者,醫生建議她必須服藥兼心理疏導;她也認為自己的症狀很嚴重,已經影響了家庭和工作,影響了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這是典型的強迫症的表現,一個人腦子裡先有了大量的不可自拔的念頭或想法,並因此而無比焦慮,為了緩解這份焦慮,所發展出來的一些強迫行為。所以強迫症被歸類為『焦慮障礙』是有道理的,治療強迫症,治療的其實是一個人的焦慮和不安。
  • 4個強迫症的表現,對照看看自己有沒有
    強迫症是一種以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經精神疾病,很多人都不認為自己有強迫症,覺得自己只是完美主義。完美主義是會督促人們越來越好的習慣,但是強迫症就屬於精神方面的疾病了。強迫症的人會有一些表現,大家如果懷疑自己有強迫症,可以一一對照一下。
  • 靈性覺醒篇21:強迫症,潔癖,從事物表象看到內心深層恐懼
    生活中我們常能看到有強迫症和潔癖的人,潔癖的人比較好發現,而帶有輕微強迫症的人其實不容易被發現,甚至很多人有輕微強迫症,他們自己都不知道。一些行為出現的久了,在行為出現的最初又沒有深入去想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件事,久之便會掩蓋強迫行為出現的真相。
  • 《飛行家》:擺脫強迫症的困擾,才能成就屬於自己的傳奇人生
    這樣一個被榮譽和光芒加深的人,卻並沒有看上去那麼幸福。他一直在承受著精神上的病痛折磨,強迫症的折磨讓他的性格變得愈發古怪,而他也在強迫症的影響下,將自己和社會徹底隔離。童年時的經歷,導致他患上強迫症休斯是一個敏感多疑,而且患有嚴重的潔癖和強迫症的人。
  • 卡米拉·卡貝洛坦誠地與「無情」強迫症作鬥爭:「我渴望救濟」
    Cabello寫道:「這是去年沒有的照片:我在車上哭泣,跟媽媽談論我正在經歷多少焦慮症和強迫症的多少症狀。」 「我和我媽媽和她在旅館房間裡讀有關強迫症的書籍,因為我迫切希望得到救濟。我經歷著持續不斷,堅定不移,不懈的焦慮,這使日常生活變得非常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