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周四)晚21時26分,位於日本九州的熊本縣發生震源深度11千米、芮氏6.5級地震。之後人們發現,16日(周六)凌晨發生的一次芮氏7.3級地震才是本次一系列地震的主震,此前為前震。光周六這一天,熊本及其周邊觀測到的地震就有113次。
4月14日,日本九州地區發生地震。
震災發生後,有幾個現象尤其引人注意:
(1)儘管此次震級與1995年阪神大地震相當,遇難人數卻遠少於當年的6434人。截至4月17日,遇難者為42人,且多為高齡者。
(2)沒有出現大量志願者無秩序湧入的情形。救災處理相對高效有序。
(3)使用無人飛行器進行廣範圍調查,使用救災機器人在危險區域搜尋生存者。
由日本國土交通省派出的無人機在空中探查災情時拍攝的圖片。
(4)能看出媒體在信息發布時有自我約束。比如,極少出現渲染悲傷情緒的鏡頭,沒有出現像遺體、受傷慘狀等可能引起觀眾心理傷害的畫面,但也因此,各媒體發布的信息同質化嚴重。
所以,針對這次日本如何做災害危機處理,我們整理了9個你可能關心的問題:
Q1:日本地震危機處理做得好嗎?
首先,日本災害處理確實有值得借鑑之處:
(1)針對此前發生過的問題,採取對策防止再犯。
此前東日本大地震時,有過災民避難長期化與健康惡化的經驗,所以主要考慮居民避難的生活質量。措施包括:
——向避難所配置移動電源車,發放充電器。
——對殘障人士與透析患者實施轉院。
——提供水源、醫療支援的同時,也解決洗澡等問題。儘快恢復供電與煤氣。
其實,早先日本就已經開始有意識地吸取經驗教訓。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遇難者當中,有八成以上死於木造建築倒塌。由此,政府制定《建築基準法》,對耐震建築標準提出要求。對於既有住宅,地方政府與機構會出資援助耐震診斷與修補。
1995年的阪神地震之後,日本政府出臺了法律規範了防震建築的具體標準。
同樣是基於1995年這次地震,災害發生時的志願者管理方法也得到改進。阪神大地震發生2個月內,共集結了100萬志願者;1年內共來了138萬志願者,其中7成沒有志願者經驗。其中有一個地區,4天之內,登錄志願者數量就有3500人,到第8天已有5000人,但由於當時負責的職員只有20人,志願者陷入慌亂狀態。這些人後來被稱為「志願者難民」。2011年東日本震災,日本開始在各地設置「志願者中心」,統籌管理志願者活動。
阪神大地震還促生了《受災者生活支援再生法》,將受災程度評定不同級別,災民可以據此申領生活補助金。
東日本大地震時,也出現了下水道問題——有642千米下水道、120多個下水道處理場受災停用,當時預計,恢復正常要花兩三年時間。一旦廁所無法使用,對人的生存狀態與傳染病防範都帶來威脅,後來,政府一方面加強主幹道下水道防震處理,一方面在防震宣傳時呼籲並教授簡易馬桶的製作方法。
在東京防災手冊中,專門教授簡易馬桶製作方式。
(2)針對過去發生過的所有地震災害,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地震種類做出預測,然後提出不同對策預案。
(3)事前教育,不斷提高居民防災意識。我們會在後面具體談談,在一個不錯的事前教育案例中,東京這個城市都做了哪些事。
也正因為防災意識的不斷普及,災害發生時,居民能夠按照之前的指示有序避難。但高齡者以及一部分行動不便的人,在避難過程中處於劣勢,有時會因未能及時撤出或不願撤出而遇難。
(4)有意識的心理創傷處理。一方面,更重視災民的情緒變動,注意及時疏導與撫慰,另一方面,針對媒體提出要求,比如,在避難所張貼告示,呼籲媒體不要未經允許進入避難所,或隨意採訪災民——但這次NHK的報導中,也有採訪被認為是打擾災民。媒體在報導中也不去發布帶有刺激信息的畫面,各家媒體的災情報導重點,包括災民採訪在內,目的更多在報導受災情況更新與對策處理情況,而非渲染救助時的感人或悲傷情緒。
其次,本次救災中存在的問題:
(1)政府的社交網絡帳號,一開始未能通過社交網絡及時更新災害信息。熊本縣廳宣傳部與警察本部在14日21時26分地震發生當下沒有任何反應,針對粉絲的詢問,也沒有任何應答。警察本部到15日6:33開始發布第一條災害相關信息,縣廳宣傳部在15日8:59才開始有所反應。縣內各個地區從地震2小時後才開始陸續發布避難所信息。
這是熊本縣宣傳部和熊本縣警察本部最早發出與地震有關信息的twitter截圖,對於政府機構帳號來說,這個反應被吐槽太慢。
(2)熊本熊反應失策。人氣形象熊本熊有大約44.7萬粉絲,本來有極強的信息發布與傳播能力,但在此次事件當中也沒有關於災害的任何反饋。最初,也許可以將這種不回應粉絲關心的態度考量為「回應一個心照不宣的遊戲中的角色是否安全,可能會讓人質疑,政府資源應用是否偏離救災重心」,但後期沒有利用這個形象作為信息發布渠道,等於是浪費了一次危機處理的機會。
周日,由漫畫家們發起的「熊本熊加油系列創作」開始在twitter蔓延。一位粉絲髮布推文說,這是他最喜歡的一張熊本熊照片,希望熊本加油。但熊本熊帳號在地震後迄今沒有發布信息。
(3)在阪神大地震救災處理過程中,曾有將資金挪用至與救災復興無關的項目的先例,2011年東日本地震之後,這個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改善。此次熊本地震災後處理的預算使用情況也將得到公眾監督。
Q2:聽說地震時,日本居民手機會有警報?
目前,日本已經在35個都道府縣地區(大概相當於我們的省級)建立了「災害信息共享系統」,還有12個縣仍在籌備中。此次熊本縣已經設置完成這個系統。
首先,各級政府與機構負責發布的信息不同,中央級別主要發布警報與氣象預報,都道府縣發布防災信息與通知,各個地方區域發布災害發生時的避難勸告、指示與通知,另外,煤氣、電力、交通、通信等生命線信息也在這個發布範圍內。
然後,這些信息統一發送到各個電臺、電視臺、網絡公司、電信運營商、電子看板(比如室外大屏幕、車站信息屏,甚至自動販賣機的電子小屏幕),這樣,電臺、電視臺、網站、手機、各個電子看板終端就會在災害發生時第一時間收到警報或通知。電視臺的話,一開始大多使用頂端字幕「速報」的形式,電臺採取的方式是緊急播送,網站上會有置頂文字信息,手機則是無論你是否處於靜音模式,直接發出警報——當然,並不是每次地震都有警示,由政府發布的信息會根據震級大小與所在地,判斷是否推送給居民,自行下載的警報app則會事無巨細在後臺推送。目前汽車GPS終端的信息警報仍在推進中。
Q3:受災後,政府確認並公開了哪些受災情況?
(1)統一發布具體人員傷亡及建築具體損害情況。
(2)警察廳報告道路具體損害情況、110通報情況。
熊本縣的著名歷史旅遊景點熊本城部分坍塌。
(3)國土交通省報告包括公路、鐵路、機場的道路通行情況。
(4)消防廳報告避難情況,內閤府報告物資與生活支援情況。
(5)核能規制廳報告核電站狀況,經濟產業省報告電力、煤氣、自來水、加油站狀況。
(6)總務省報告手機通信出現的具體問題、災害留言板服務、無線網絡免費使用情況。
(7)確認公共電視臺NHK、民間電視臺、電臺暢通情況。
(8)日本郵政集團針對災民採取災民儲蓄、保險業務的災害時期處理方案。
Q4:政府各部門如何應對?
(1)內閤府在受災現場成立對應處理本部。
日本民進黨組成的災害應對本部。
(2)氣象廳在地震發生2小時後第一次召開記者發布會。然後每天定時多次召開記者發布會,並持續發布氣象預報。
(3)公開不同部門的救援人員派遣狀況。
(4)熊本縣發布具體救援需求。
(5)氣象廳、內閤府消防廳、防衛省、國土交通省、核能規制委員會、熊本縣縣廳各自公開網址,發布受災信息更新情況。首相官邸、內閤府以及熊本縣幾個政府機構的Twitter開始更新。
Q5:除了這些,還有什麼信息也很重要?
(1)發布受災生活相關信息,比如火災預防與災害復興融資支援。
(2)發布災後重建對應處理方案。
Q6:媒體做了什麼?
此前日本地震災害時,在災區傳遞信息最有效的媒體依然是電臺與電視臺。這裡主要分析電視臺。日本的電視臺主要分為公共電視臺NHK、民營電視臺分為總部位於東京的核心局,以及各地方局。
在災害報導領域,媒體們更多意識到一個詞——意料之外。近年來,各種意料之外的災害——火山噴發、龍捲風、更大級別的地震災害持續在日本發生,他們已從技術與事前預案兩個角度來加以改善。
從技術上說:
(1)設定備用信息發布地。比如NHK,假設位於東京的電視臺受災機能停止時,會以另一個城市——大阪作為應急備案。
(2)增加裝備,比如風力或太陽能驅動的攝像頭。像朝日電視臺,在日本東北沿岸設置了8個防震攝像頭,即便停電,也能在海嘯襲來瞬間記錄關鍵畫面。
(3)大數據信息處理。NHK正在與一些機構與公司合作,根據手機位置信息與汽車GPS信息,統計災害發生時的災民行為數據,根據數據,判斷媒體下一步該對受眾做哪方面呼籲或應對方案。但也有人提醒,需要防止私人信息不當利用。
全國性質的電視臺,除了「不渲染情緒」,「更多傳遞事實」等基本綱領之外,會立刻共同成立特別報導組,在前線不斷更新消息。至於這些前線報導組——民營電視臺會聯合同屬一個系列的地方電視臺,NHK則是自己在熊本的分部。
NHK鏡頭下的日本災民。
但是也正因為這些預案與一些道德上的自我規制,各家報導內容幾乎都呈現一致特徵,比如,主要信息來源是官方與政府機構,演播廳補充信息也傾向於科學常識普及與解釋。街頭採訪極其小心,重視保護災民隱私。一方面,這的確能夠抑制公眾恐慌情緒,但自從周六晚間開始,由於缺乏更多信息以及成本考量,各民營電視臺陸續恢復常規準備的節目。
另外,由於日本仍採取無線電視信號,地方臺的信號範圍主要覆蓋當地,在災害發生時,他們會在自己的節目時間段更多針對本地,播出避難呼籲、避難場所及當地信息傳遞、物資信息公布、災後重建信息等內容。
Q7:公司們做了什麼?
生命線設施:
1、雅虎日本推出基於地圖服務的「道路通行實時信息」
圖中帶有X的紅圈表示監測到通行受阻,藍線表示監測到可以通行的道路。
2、豐田推出暢通道路地圖
3、Google推出擁有透析設施的醫院地圖
4、電信運營商「NTT東日本」設置免費手機充電區與免費Wi-Fi區地圖
5、電信運營商「NTT西日本」推出「災害留言板」服務
避難所與物資支援:
1、雅虎日本推出「避難所地圖」
在這份地圖中明確顯示了避難所的基本情況,只要輸入關鍵詞變能搜索到自己家附近的受災避難所所在地。
2、Google推出食品及支援物資發布所
3、房產中介公司Apamanshop宣布,自己管理的房產中,可以提供短期免費出租服務。
4、Airbnb宣布,在4月14日至20日期間,在熊本及其周邊,一些空屋向受災者免費開放。
5、當地一些溫泉旅館提供免費入浴服務
募款
AEON超市、全家、羅森、7-11等擁有大量門店的公司,以及雅虎日本、樂天,以及各家銀行、紅十字會,分別開始作為募款窗口,向社會公開募集地震支援資金。
Q8:目前日本針對災害危機處理還有哪些想改進或沒解決的事?
(1)剛剛提到的預算與資金處理問題。
(2)避難所收容人數與物資準備、避難經費問題。
(3)通信問題。東日本震災時,網絡在受災地之外起到極大作用,但是在震區未必能完全有效。當時災區最有效的信息獲取方式首先是電臺,其次是電視。而且,避難所設備與通訊未必能全部得到保證。需要注意的是,基於救災時特殊情況,可能會發生私人信息安全詐騙問題。
(4)災民生活補助需要一大筆預算,如何確保足夠資金,需要進一步討論。
Q9:傳說中很受歡迎的《東京防災》手冊都說了什麼?
這是由東京都向東京居民免費寄送的事前防災指南,書店同時也會低價銷售。由於設計簡明易懂,在社交網絡上引起了廣泛傳播。但是更值得借鑑的是它的內容——它對我們的意義在於,一本好的災害預防手冊該說些什麼,以及災害事前教育需要做到什麼程度。
《東京防災手冊》中文版
這套印刷品內容包括:
一、一本《防災手冊》:
1、震災發生時怎麼辦?
2、平時可以做哪些防災準備?
3、除地震之外的災害防止對策(大雨、暴風,泥石流,雷擊,龍捲風,大雪,火山,恐怖襲擊,傳染病等)
4、應急處理方案
5、關於災害的知識
二、一份簡易防災地圖
這樣,即便遺失手冊,也能通過這張紙得知最低限必要信息,然後查出自己所屬的避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