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全新量子顯微鏡,科學家首次觀察到納米光晶體內光的動態

2020-12-23 中國經濟網

以色列理工大學近日表示,艾杜·卡米內爾教授及其團隊在量子科學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研發出能記錄光流的量子顯微鏡,並利用它直接觀察束縛在光晶體內的光。相關研究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以色列理工大學研發的量子顯微鏡 大學網站 圖卡米內爾說,他們研發出的超快透射電子顯微鏡是全球最先進的近場光學顯微鏡,用它可將不同波長的光源以不同角度照亮任何納米材料樣品,並繪製樣品中光與電子的相互作用。研究小組成員、論文第一作者王康鵬博士表示,這是他們首次真實觀察到光束縛在納米材料中的動態,而非依靠計算機模擬。

新的研究突破具有眾多潛在應用前景,包括設計新的量子材料來存儲具有更高穩定性的量子比特,以及幫助提高手機和其他類型顯示屏的色彩銳度。卡米內爾認為,利用極高解析度的超快透射電子顯微鏡研究更先進的納米/量子材料,將產生更廣泛的影響。例如,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屏幕使用基於量子點的QLED技術,從而在更高清晰度情況下讓色彩對比度得以控制。但面臨的難題是如何在大尺寸屏幕上提高量子點的質量並使它們更均勻。新的研究將超越現有技術的能力,改善屏幕的解析度和色彩對比。

超快速透射電子顯微鏡包括40千伏至200千伏的變壓電子加速器和雷射系統。加速器可將電子加速至光速的30%—70%,雷射系統能產生功率40瓦且接近100飛秒的光脈衝。超快電子透射顯微鏡構成飛秒量級泵浦探針裝置,研究人員利用光脈衝激活納米材料樣品和利用電子脈衝探測樣品的瞬態,電子脈衝穿透樣品並對其成像。這種具有多維度能力的整體設置十分有助於全面了解納米級物體基本特徵。

過去,量子電動力學研究了量子物質與光腔模式之間的相互作用,這對構成量子技術基礎結構的基礎物理學的發展至關重要。但是迄今為止,所有實驗都只關注光與束縛電子系統(例如原子、量子點和量子電路)的相互作用,這些束縛電子系統在能量狀態、光譜範圍和選擇規則上均存在較大限制。

新突破的核心在於將超快自由電子和光相互作用的研究進展引入一種新型的量子物質,即量子自由電子「波包」。量子自由電子「波包」沒有束縛電子系統固有的限制。雖然對自由電子激發新的空腔效應存在著多種理論預測,但是由於相互作用的強度和持續時間的基本限制,因而以前從未觀察到自由電子的光子腔效應。

(原標題:以首次直接觀察到納米光晶體內光的動態)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科學家設計新型X射線顯微鏡 利用量子糾纏對分子進行「幽靈成像」
    ▼ 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BNL)的工程師們設計了一種奇怪的新型X射線顯微鏡,它利用量子物理學的奇特世界,對生物分子進行高解析度的「幽靈成像」,但輻射劑量較低。
  • 科學家首次觀測納米粒子中23000個原子精確位置
    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科學家近日在《自然》雜誌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稱,他們利用掃描電子顯微鏡對一個直徑僅約8.4納米的粒子進行分析時,發現了其中23000多個原子的精確位置。研究人員表示,這是科學家首次觀測到一個粒子中眾多單個原子的精確位置。
  • 荷蘭女大學生製作出世界上最小聖誕樹:僅4納米高
    據外媒報導,為了慶祝畢業和聖誕節,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應用物理系的學生莫拉•威爾姆斯(MauraWillems),通過掃描隧道顯微鏡(STM)製作出了一顆世界上最小的聖誕樹,其高度僅有4納米。這種顯微鏡作為一種掃描探針顯微術工具,可以讓科學家觀察和定位單個原子,有比原子力顯微鏡更加高的解析度,是納米科技領域既是重要的測量工具和加工工具。
  • 國外大學生製作出世界上最小聖誕樹:僅4納米高
    據外媒報導,隨著聖誕節臨近,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一個學生用製作出了一顆世界上最小的聖誕樹,其高度僅有4納米。為了慶祝畢業和聖誕節,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物理學碩士生莫拉·威爾姆斯(Maura Willems)通過掃描隧道顯微鏡(STM)製作了這棵聖誕樹。
  • Nature、Science共賞|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技術最新研究進展與應用
    近年來,納米光學、二維材料、量子光學、極化激元、鈣鈦礦材料等已成為當前國際前沿研究領域,而納米尺度下的各種新穎光學現象和特性的研究(包括光的傳播、調製
  • 絕緣體發生量子振蕩現象,科學家:可能出現一種全新量子粒子
    有一個全新的量子世界,就隱藏在絕緣體中。最近科學家意外在絕緣體內發現了量子振蕩,這原本是屬於金屬的獨有現象,可能暗指其中有新的量子粒子存在。金屬與絕緣體的差異相當明顯,基本來講,金屬導電,絕緣體則不導電,從分子角度來看,這取決於電子在材料中的自由移動方式:由於金屬原子容易失去外層電子,因此晶體外面有一層電子云,這也是金屬作為電與熱良導體的原因;絕緣體則是種能阻礙電荷流動的材料,玻璃、紙、聚四氟乙烯等材料都是非常好的電絕緣體。長期以來,科學家都認為量子振蕩是點出金屬與絕緣體之間差異的指標。
  • 矽基納米光波導微腔全光開關新進展
    Szöke 等人首次提出雙穩態雷射器的思想以及1975 年H. M. Gibbs 等人首次完成折射型光學雙穩器件的實驗以來,至今全光開關的研究歷史已長達半個世紀,經歷了3 個發展階段:光學雙穩態全光開關研究階段,非線性幹涉儀全光開關研究階段 ,以及納米尺寸全光開關研究階段。但是,迄今為止還沒有可實用的全光開關器件問世。
  • 光學顯微鏡下能看到的最小的東西是什麼?怎麼樣才能看到原子?
    隨後,德國著名物理學家普朗克等科學家建立了量子物理理論,充分拓展了人類對物質性質的認識。綜上所述,光的本質應被視為「光子」,是電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它不是機械波,而是統計意義上的一種波。同時,光具有動態質量,其質量可以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來計算。其實在如今,也沒有人真正理解什麼是「光量子」,包括愛因斯坦本人。
  • 量子X射線顯微鏡即將問世
    美國能源部的布魯克黑文國家實驗室(BNL)開始建造使用量子特性改進的X射線顯微鏡。研究者表示,這是顯微鏡技術突破性的飛躍,實現使用少量的X射線,在不損傷敏感樣品的基礎上達到和現有一樣的高精確度透視。
  • 量子聲學新進展:利用聲子晶體,簡化混合聲動力裝置結構
    科學家使用此裝置將具有不同性質的兩個自由度(即聲與電磁)同單一量子物體耦合起來。使用在人造原子上傳播的電磁波的散射光譜,研究人員即可看到聲子晶體的聲模。器件的幾何形狀由精心設計而來,使其得以在簡單而緊湊的系統上實現量子聲學效果。
  • 科學家實現金剛石陣列深度彈性應變,或開啟微電子量子應用新時代
    陸洋團隊聯合哈爾濱工業大學、及麻省理工學院(MIT)等合作者經研究發現,鑽石這種 「最硬的」 材料不僅可以彎曲,甚至還可發生彈性變形,其以這一發現為突破口,首次採用納米力學方法,在室溫下沿 [100]、[101] 和 [111] 等不同晶體學方向對長度約 1 微米,寬度約 100-300 納米的單晶金剛石橋結構進行微加工,並在單軸拉伸載荷下實現了樣品的均勻彈性應變。
  • 量子技術又「上天」:新加坡用2.6公斤立方星演示量子糾纏
    一波量子技術「上天」的熱潮仍在持續。就在中國科學家宣布用「墨子號」衛星實現基於量子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後10天,一個新加坡團隊報告在立方星上實現了量子糾纏。讓光糾纏起來量子糾纏被愛因斯坦稱為「鬼魅般的遠距作用」。處於糾纏態的兩個量子(譬如光子)不論相距多遠都存在一種關聯,如果人們對其中一個量子進行操作,使其狀態發生改變,另一個的狀態也會瞬時發生相應改變。那麼,如何讓光子糾纏起來?
  • 「九章」問世,中國科學家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裡程碑
    這不僅是這一原理的證明,還暗示高斯玻色採樣可能存在一些實際用途,例如解決量子化學和數學中的特殊問題。更廣泛地說,這種控制光子作為量子比特的能力,是任何大型量子網絡的先決條件。「這並不是輕而易舉的事,」 斯科特·亞倫森說,他是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理論計算機科學家,他與當時的學生亞歷克斯·阿基波夫一起,在2011年首次概述了玻色取樣的基礎。
  • 新型電子束光刻技術:將電子「聚焦」的量子器件
    科學家現在創造了一種新技術,能夠將電子模式「素描」到可編程的量子材料中,如鋁酸鑭/鈦酸鍶或(LAO / STO)。使用這種方法,可以創建具有與電子之間的間距相當的特徵尺寸的量子裝置,甚至可以以極高的精度使電子「穿越」人造晶格。如圖所示電子束「素描」 LaAlO3 / SrTiO3界面處的量子點。
  • 鎢等重原子缺陷量子擴散不符合阿倫尼烏斯定律
    來自日本、法國和英國的研究人員在含有大約100個鎢原子(原子質量184)的缺陷簇上實驗發現,在低溫下,「重」原子可以在晶體材料中以機械方式移動量子。該結論與人們普遍認為的只有氫或氦這種「輕」原子才能夠以這種方式在晶體材料中遷移的觀點相悖。這有利於我們對缺陷低溫動力學的研究,並應用於材料科學和工程學中。
  • 掃描電子顯微鏡的基本原理和結構
    ① 觀察納米材料,所謂納米材料就是指組成材料的顆粒或微晶尺寸在0.1-100nm範圍內,在保持表面潔淨的條件下加壓成型而得到的固體材料。納米材料具有許多與晶體、非晶態不同的、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質。納米材料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將成為未來材料研究的重點方向。掃描電子顯微鏡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具有很高的解析度。現已廣泛用於觀察納米材料。
  • 人類首次拍攝到材料內部的電子運動
    2008年2月,來自瑞典的幾位科學家首次拍攝到了單個電子的錄像,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 科學家首次拍攝到單個電子的錄像然而,想要拍攝固體內部的電子,因為電子數量眾多、環境複雜,更是難上加難。長期以來,科學家們沒有找到任何直接觀測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