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無麵食?一地一種特色面!川人在吃麵這件事上真是挖空心思

2021-02-14 東北御食

俗話說「南粉北面」,川地美食眾多,卻一直不以麵食見長。

時人一直有一個認知誤區:川地不產優質小麥。其實川地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小麥種植區域,只是因為川地的日照時長較短,不適合種植「軟質小麥」。這樣就導致了川地所產的小麥製成的麵粉以低筋為主。低筋麵粉制出來的麵食自然不如北方高筋麵粉製成的麵條筋道。

久而久之大家就有了「川地無麵食」的刻板印象。

四川人好在嘴巴上琢磨。俗話說「鹽是骨頭鹼是筋」,川地的麵食大多要加入一些鹽和鹼,目的是為了使面更加勁道。即使這樣川地的面口感上也不佔優勢,於是川人就另闢蹊徑地在佐料和臊子上面打主意。

麵條的澆頭北方人習慣叫「澆頭」,川人喜歡叫「臊子」。這個「臊子」不一定是肉臊子,凡是面裡頭能放牛肉、排骨、肥腸之類的都統統被四川人叫做「面臊子」。

四川麵條的臊子之多,著實讓人嘆為觀止。

我有個朋友十分喜歡吃麵條,幾乎到了從早飯到夜宵頓頓吃麵的地方。一次閒聊我問他這樣天天吃麵不會厭嗎?

朋友告訴我,四川麵條的臊子實在太多了。就算每頓換一種,一個星期都不帶重複的。見我將信將疑的樣子,朋友立馬掰著手指給我數。

「四川常見的麵條臊子有牛肉、排骨、肥腸、滷肉、蹄筋、鱔魚、魷魚這些。新派的麵條臊子還有泡椒肥牛、豬蹄、腦花、筍子牛肉、扣肉麵、酸菜牛肉、番茄煎蛋這一類的。現在還有人把經典川菜做成麵條的臊子,比如回鍋肉,青椒肉絲,泡椒雞雜。」

「除了臊子不一樣,四川也是有佐料見長的麵條,比如素椒雜醬面、甜水麵、宜賓燃面這些。你想光是一個擔擔麵就能衍生出脆臊面,幹紹面、勾魂面、肉臊面、渣渣面。更不要說甚至還有季節限定的,大邑羊肉麵這些。」

聽朋友這樣一說,我到真的萌生出連吃一周麵條的想法,看看自己會不會吃膩。我這種想法倒是得到另外一位麵食簇擁者的強烈贊同。

這位朋友吃麵條有一套自己獨創的標籤,他把每種麵條都貼上了特有的標籤,比如生病時要吃的燉雞面,熬夜時要吃的蹄花面補元氣,加班的時候要吃的腦花面以形補形,調理腸胃的時候要吃肥腸面,如果累了就來碗牛肉麵補力氣,早上清理腸胃要吃海味面,中午要吃紮實點就來碗牛肉刀削麵,宵夜可以來碗素椒雜醬來打個尖。

這個朋友愛吃麵到他的同事一度以為他是北方人。一般人吃火鍋是來碗蛋炒飯收尾,這個朋友是來碗手擀麵或者方便麵打底。人家的日料是刺身壽司壽喜鍋,這個朋友的日料是拉麵蕎面烏龍麵。

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入了」好吃麵「這個圈子以後,我發現四川這個地方喜歡吃麵的人意外的多。有次聚會一個朋友給我展示了一張手繪地圖。

這是一張四川的麵條地圖,這個朋友準備按圖索驥地嘗完四川各地的特色麵條。

宜賓的位置畫了一碗燃面,資中的位置畫了一碗兔子面、敘永是豆湯麵、廣漢是全蛋金絲面、武勝麻哥面、豬肝面,崇州是查渣面、雅安是撻撻面、邛崍是奶湯麵,成都是怪味面,海味面,回鍋肉麵……

看了這張「四川麵條地圖」,我驚訝地發現四川幾乎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特色麵條,林林總總多達六七十種。如果下次哪個外地人再說「川地無麵食」,我就把這張「麵條地圖」甩到他面前,讓他啞口無言,讓他曉得四川人在麵食上面的傑出造詣。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喜歡吃麵的人會經常討論四川哪個地方的麵條好吃。不過麵條本無貴賤,適口為佳。喜歡吃臊子的人自然覺得資中兔子面、武勝豬肝面這類的面好吃,喜歡吃佐料的人自然覺得甜水麵、宜賓燃面好吃。討論來,討論去,大家倒是得出了一個共識。

家裡面剩菜湯湯下麵最好吃。

說到剩菜湯湯,四川人有一個經典的理論:一道菜好不好吃,關鍵看湯湯能不能留到第二頓下面吃。

能留到當「面佐料」的菜大多都是湯汁較多的重油重味的菜品,比如經典川菜的回鍋肉。要想在家裡面吃一頓回鍋肉麵不容。第一頓故意不吃完,留到第二頓加些蓮花白,洋蔥再炒一頓才是正餐。畢竟回鍋肉這個名字不是白來的。等到第三頓的時候,回鍋肉才會變成麵條的臊子。

這時候回鍋肉的滋味十足,回鍋肉所剩無幾的湯湯水水全部都裹在了麵條上面,真是一點都沒有浪費。

北方人吃麵條喜歡配點爽口小菜,四川人吃麵配的東西就花樣多了。

如果是早中午吃麵,四川人喜歡加一碗汆燙好的時令蔬菜。有些時候是一碗甜眯眯的蓮花白葉子,有些時候是一碗綠油油的菠菜葉子。不過要問四川人吃麵最喜歡的蔬菜,估計十有八九都會選豌豆尖。

嫩氣無比的豌豆尖在滾水裡面過幾遍就可以撈出來。一口豌豆尖,一口素椒麵,口腔裡的味道在鹹淡之間不停地轉換,十分有趣。不管你的麵條佐料如何重口,始終蓋不過豌豆尖的清香味。這或許也正是豌豆尖的魅力。

四川人吃麵多半會配一小碟泡菜。在四川的麵館裡,泡菜是和麵湯放到一起任食客自取。有些有心的老闆還會在旁邊乘一碗熟油海椒。吃麵膩到了,來一口紅油泡菜佐味,愜意無比。在四川無論大店小館,要是沒有這碟泡菜,你可以理直氣壯地對老闆說。

「泡菜都沒得,你開啥子館子哦!」

至於麵湯就是四川人吃麵時候的選配。一般吃素椒雜醬、宜賓燃面都會配碗麵湯。以前有個老饕給我說,如果他早上去吃麵就喜歡往麵湯裡面倒點醋,喝起來開胃。如果他中午去吃麵就晚一點去吃,這時候的麵湯已經開始渾了,喝起來不會清湯寡水的。如果點了時蔬的話,可以把時蔬的湯湯和麵湯混在一起喝,別有一番風味。

與朋友討論四川的麵條時,總有人喜歡討論到底哪個地方的麵條好吃。

我個人覺得,麵條本無貴賤,適口為佳。有些麵條吃著吃著就成了一種習慣。飯點我如果走到成都華興街附近就想吃一碗番茄煎蛋面,走到文殊院就要來一碗甜水麵,走到牛王廟就要整一碗怪味面。

有時候一種麵條會成四川人的鄉愁,身邊有資中的朋友一想家就特別想吃家裡的兔子面,宜賓的朋友到家第一件事就來碗家裡的燃面。

不遠萬裡,不顧辛勞,不論價錢,當嘴裡吃到這一口熟悉的味道時,心裡就安穩了。

| 東拉十八扯 074

| 文:王一

| 圖:圖片源自網絡

【往期文章精選】

一碗誕生了179年的擔擔麵,一堆模仿擔擔麵成名的麵條

從擔擔麵到現炒澆頭,從甜水麵到怪味面,成都麵條這些年經歷什麼

如果肥腸粉和素椒雜醬面打架,誰會贏?

相關焦點

  • 舌尖上的面-下
    拿生命在吃麵的北方人,對麵條有一種近似偏執的挑剔。江南人就不一樣了,他們自知在麵食本身沒有優勢,於是想方設法在澆頭上下功夫。她們不顯山不露水地在市井間藏著,只等食客不經意地駐足,狠狠擊中您對一碗好面的所有預期。小時候喜歡吃麵,因面耍起性子是常事,有一段時間一日無面日子沒得過,喜歡吃麵:咬勁、筋性、滿足感等等,一句話無面不吃飯。
  • 特色 服務員來碗床子面+牛肉麵(大寬)
    炒麵片就是西北炒麵的一種,做法和丁丁炒麵,二節子炒麵差不多,但是味道還是不一樣,因為在配菜上也不一樣的,炒麵片吃起來有韌勁,有嚼頭,加上土豆片的面,真是有韌有面。如今炒麵的做法變化很大,不像原來那麼單調。就連丁丁炒麵還有幹煸的。但每種做法都少不了西北人愛吃的西紅柿和洋蔥,這是最根本的配菜。
  • 吃麵咯!18道難忘的南方麵條一併奉上~
    這是經常在武俠劇中出鏡的一種面。又稱光面、清湯麵或清湯光面。是江南地區著名的麵食小吃。又稱蝦子面,起源於清朝初年。福建廈門、臺灣、廣東等地區的特色麵食。主料是蝦和面,然而妙處卻不在蝦,也不在面,而在湯。先把蝦去殼水熟,撈起蝦仁,再用這湯熬蝦殼,熬了第一遍後,把蝦殼過濾出來,搗碎,摻上冰糖再熬。
  • 山西人真有面 無面不成席啊!
    它同北京的打滷面、山東的伊府麵、河南的魚焙面、四川的擔擔麵,同稱為五大麵食名品,享有盛譽。--山西老鄉俱樂部!拉麵山西人的面  「一根面」也叫「長壽麵」、「長久面」,是山西著名的麵食,是山西人過生日必定要吃的。其特色在於「一碗只有一根面,一鍋也是一根面。一根面要多長有多長」 麵條順溜滑爽、柔韌彈牙、越嚼越有嚼頭!
  • 【陝西麵食研究報告】你與陝西的一「面」之緣:走,咥面!
    興致起了,得要是蹲著或者站著,吃的時候發出令人垂涎的聲音且酣暢得大汗淋漓...咥面,是一種歡暢,是一種豪爽。這一碗麵,色澤鮮豔,吃起來口感柔韌、筋道,滋味濃鬱,那叫一個「忒色」!讓人吃得「饞火」,有道是:「油潑辣子biángbiáng面,越吃越美賽神仙」。
  • 夏至吃麵,18道難忘的南方麵條!
    流傳至今,無錫人有夏至吃餛飩的習慣,但民間也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因此,吃麵也是夏至的一項重要習俗。通常,人們都認為北方的麵食更好吃,因為北方盛產優質小麥,而小麥是製作麵粉的原材料,例如山西刀削麵、蘭州拉麵、北京雜醬面等,都是北方地區具有代表性的麵條。
  • 【麵食之鄉的思考】重慶小面霸道佔領太原市場,山西人為啥就做不好一碗麵?
    我們老總是重慶人,這個牌子就是他創立的。在內蒙古已發展六七十家加盟店。山西人喜歡吃麵,所以太原是我們公司發展的第二站。我們公司是做長久生意的,收取服務管理費,就是為了更好地為加盟商服務。比如加盟商在經營一段時間後業績下滑,我們公司會幫你增加品種,負責產品的更新換代。
  • 走,去山西吃麵!
    他的老伴在家裡正急得團團轉,大爺拿出撿來的鐵片,讓老伴用它切面,老伴接過來一看,生氣地說:「你這是瞎侃。」瞎侃就是瞎說,而侃又和「砍」同音,就倒提醒了大爺,他把薄鐵片磨了一磨,把面託在手上,右手用鐵片往鍋裡「砍面」。煮熟了以後一吃,口感真不錯。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刀砍面就傳遍了三晉大地。後來,這種「砍面」流傳於社會小攤販,又經過多次改革,演變為刀削麵。
  • 咥面 | 油潑麵、臊子麵、菠菜面、驢蹄子、剪刀面…高陵人吃麵沒怕過誰!
    誰也說不清▼吃麵,這個對大多數人來說,再隨意不過的事,在高陵卻近乎一種儀式。高陵鄉黨回家後一定要咥上一碗麵,過生日一定要咥上一碗麵,招待外地朋友一定要咥上一碗麵。高陵人實在又豪爽的性格,與麵條是天生一對。麵條雖然簡單,但是管飽,吃進肚裡最實在。筋道的麵條,火辣的油潑辣子,不是爽利人,吃不出箇中滋味。
  • 寶雞是麵食之都,岐山臊子麵更是面中魁首!
    削筋面由於煮熟後吃筋道可口,所以叫「削筋面」。可熱吃,夏可涼吃,有健胃消暑的功效。製作歷史悠久,素負盛名。攪團,顧名思義,就是攪成的麵團子,在西府也叫蘸水攪團。乍一聽,這攪團的製作方法是很簡單,但要想吃一頓質量上乘的攪團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舌尖上的面-上
    拿生命在吃麵的北方人,對麵條有一種近似偏執的挑剔。江南人就不一樣了,他們自知在麵食本身沒有優勢,於是想方設法在澆頭上下功夫。她們不顯山不露水地在市井間藏著,只等食客不經意地駐足,狠狠擊中您對一碗好面的所有預期。小時候喜歡吃麵,因面耍起性子是常事,有一段時間一日無面日子沒得過,喜歡吃麵:咬勁、筋性、滿足感等等,一句話無面不吃飯。
  • 陝西麵食研究報告...走,咥面!
    陝西人愛吃麵,也會做面。一塊揉來揉去的面,在陝西人手裡會生出成百上千種面樣來。什麼寬面細麵漿水面,綠面扯麵蔥花面,等等等等,應有盡有。冬天天冷,下一鍋珍子面吃飽暖身,春天天暖,來一碗油潑麵端上桌來;夏天天熱,端一盆蘸水面邊撈邊吃;秋天天涼,熱湯麵蛋花面隨意變換。
  • 身處南方的杭州人為什麼愛吃麵?
    潮人說「北方人愛吃麵,南方人愛吃米飯」是大家對南北飲食差異的固有印象,來杭一年多的許布斯卻發現,杭州街頭巷尾麵館林立,品類豐富,特色麵館多,身為老杭州的柚子還神秘兮兮地對我說:這些喜歡吃麵食的達官貴人,沒有入鄉隨俗吃米飯,反而將吃麵食的習慣,滲透到杭州人的飲食習慣中。正如《舌尖上的中國2》所說, 「人類活動促成了食物的相聚,宋王朝因戰爭遷都,賦予了杭州中原的味道。」因此,」杭州人喜吃麵食」也就不難理解了,再加上杭州自身兼容並包的特性,不斷地在麵食原來的基礎上融入了杭州自己的特色。
  • 沒吃過這些面,別說你走遍中國
    你如果問一群天南海北的人,出門在外時間久了,最想念故鄉啥吃的,恐怕只有蘭州人會說蘭州牛肉麵、重慶人會說重慶小面!一、蘭州牛肉麵重慶小面[1]  是重慶四大特色之一;歸屬於重慶面的一類。是一款發源於重慶的一種特色傳統小吃,屬於渝菜。重慶小面是重慶面中最簡單的一種。狹義上,小面是指以蔥蒜醬醋辣椒調味的麻辣素麵。
  • 川菜裡的麵食,走進面的世界,感受不一樣的味道
    米飯和麵條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主食,麵條很常見,所以沒人多想,隨著方便麵的出現,我們漸漸的對於麵條的接觸變少了,面的種類也變得多起來,但就像我身邊的朋友一樣,我們對麵條的文化還是知之甚少,逐漸不再發現身邊麵條的美好,所以今天想和你一起看川面。
  • 面角就是這碗面的特色之處,吃著真香,而且還上過國宴!
    面角就是這碗面的特色之處,吃著真香,而且還上過國宴!麵食是我們日常生活經常能吃到的食物,製作的方式無外乎用煮和炒兩種方式,這樣的面可能看起來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不過有這樣一種面,不僅看起來十分好看,而且還榮幸的上過國宴這樣一個舞臺呢。
  • 中國十大有名的面,你吃過幾種?
    稜鋒分明,形似柳葉;入口外滑內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刀削麵的調料(俗稱「澆頭」或「調和」),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番茄醬、肉炸醬、羊肉場、金針木耳雞蛋打滷等,都深受喜食麵食者歡迎。用麵粉擀製成麵條,煮熟,舀上炒制的豬肉末而成。成菜麵條細薄,滷汁酥香,鹹鮮微辣,香氣撲鼻,十分入味。此菜在四川廣為流傳,常作為筵席點心。
  • 東北人都稀罕的特色麵食全在這了, 全吃過人生才算完整!
    都說五常大米好吃,那是你沒吃過東北麵食東北人從小吃到大的東北特色麵食你吃過幾樣?準備好紙巾擦哈喇子吧!
  • 夏日一天一碗麵
    但這碗面的意義不一般,要一口氣吃完,不能咬斷,再戳破荷包蛋,濃稠的蛋液甜在心裡。油潑麵是陝西傳統的特色麵食之一,起源於明代,並以鹹陽油潑麵最為著名,將手工製作的麵條在鍋中煮熟後撈在碗裡,將蔥花碎、花椒粉、鹽等配料和厚厚一層辣椒麵一起平鋪在麵條上,燒得滾燙的菜油澆在調料上那一刻,與花椒麵和辣椒麵碰撞發出「滋啦滋啦」的響聲,香氣也隨之撲面而來,隨後調入適量醬油、香醋拌勻即可食用。
  • 陝北特色面落戶青島,一碗麵配15個菜,面隨便吃,喝酒用大碗
    抿節是陝北的一種特色面,用由豌豆和小麥磨合而成的雜麵,和成麵團後再用專門的床子壓成麵條,別看是粗糧做的面,製作非常精細,吃抿節面特別講究,紅紅綠綠的菜碼多達十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