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中國·石家莊2018中式八球國際公開賽開賽,被譽為「撞球皇帝」的亨德利現身河北石家莊賽場,與河北省第15屆運動會群眾組撞球比賽的女子組冠軍王也互相切磋交流。 圖為兩人同場「競技」。中新社記者 翟羽佳 攝
如果談起最近關於撞球的賽事,不少人可能立刻會想到剛結束不久的英國斯諾克世錦賽。儘管中國選手無緣八強,但直到比賽結束之後,奧沙利文等國內觀眾熟悉的名字依然活躍在媒體之上。
相比起來,近期舉辦的中式撞球賽事就顯得「低調」了許多。中式撞球,儘管有著很多人想像不到的雄厚群眾基礎,但在賽事受關注度一直不如斯諾克賽事,其中原因耐人尋味。
頗具規模的中式撞球人口
在上世紀80年代,中式撞球在民間開始流行。但當時這項運動的名稱和規則都很模糊,黑八、十六彩、美式落袋、中式八球等名字讓外行人云裡霧裡。
資料圖:選手在中式八球比賽中。 王曦 攝
實際上,在世界範圍內,撞球一般可分為斯諾克、開倫和普爾撞球。其中普爾撞球在世界各地的分支很多,比如美式撞球,美式撞球又分為八球、九球、十球等,英式撞球和美式相似。
而中式撞球一般指介於斯諾克和美式之間的桌子,同時使用美式的規則和打法。目前,中式撞球主流的是八球。
早些年,中國撞球協會秘書長王濤接受採訪時曾介紹,中國撞球人口保守估計有6000萬,4000萬都在打中式撞球。這樣的規模是怎樣的概念呢?
而在2017年,劉國梁曾在微博介紹,中國一周兩次以上、一次一小時以上參與桌球運動的人口有8300萬人。中式撞球人口規模雖然不及被稱為「國球」的桌球,但整體來看群眾基礎也可以用「雄厚」二字來形容了。
微博截圖。
喬冰作為喬氏撞球總裁,多年來致力於中式撞球賽事的舉辦和項目的推廣,對此深有感觸。
他介紹,目前國內的職業撞球選手也有了一定的規模:「保守估計能夠以中式撞球為生的、偏職業的球員在全國估計有兩千多人。大師賽常年活躍的就有幾百人,還有一些在地方上常年活躍的。打的人估計就更多了。」
「又熱又冷」的中式撞球賽事
喬冰用「如火如荼」四個字來形容目前的中式撞球賽事,他介紹十年前全國最大的撞球賽事是美式九球和斯諾克,但是現在90%以上的賽事都是中式賽事。「在中國打球好的球員絕大部分都在打中式撞球,一些別的項目的球員也都在轉打中式撞球。」
在比賽獎金方面,一些中式撞球的高端賽事獎金也很豐厚。比如中式八球大師賽,賽季總獎金可以達到2000萬人民幣。
王鍾瑤在比賽中執裁。視頻資料截圖。
王鍾瑤是ICEA中式撞球國際金章裁判,在業內很有名氣。抖音平臺上,她有著超過600萬的粉絲。在她9年的裁判生涯中,切身感受到了中式撞球賽事的發展。「更像體育賽事,而不是民間遊戲,」她補充道。「某種意義上來看,發展和普及度已經超過美式九球。」
在王鍾瑤剛開始當裁判的時候,比賽沒有那麼多網絡直播,選手也沒有那麼重視。而現在參賽選手對於自己運動員的身份有更多的認同,不再把比賽當做為了「贏點兒錢」的民間賽事。
但飛速發展的中式撞球賽事,並沒有出現一位像丁俊暉之於斯諾克那樣的明星球員。這與中式撞球很少能夠登上全國性的電視轉播平臺有關。
喬冰認為,世界斯諾克協會背後雄厚的財力、影響力,以及具有影響力的傳播平臺,是「丁俊暉們」能夠出現的原因。
資料圖:2016年第二屆中式撞球世界錦標賽正賽在江西玉山縣正式開戰,首次參加中式撞球比賽的中國撞球領軍人物丁俊暉首秀以3-9的比分負於英國選手麥可希爾。 姜濤 攝
這其實一定程度上解釋了中式撞球的群眾基礎比斯諾克好,但賽事的受關注程度不如斯諾克的原因。目前來看,中式撞球還沒有完全具備出現一個「丁俊暉」的條件。
中式撞球的海外影響力
而中式撞球賽事相比於斯諾克關注程度不夠的另一個原因,或許就是這項運動起源於中國,目前在全世界的影響力,還無法與斯諾克相比。
不過,隨著中式撞球賽事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舉辦,其海外影響力也在逐漸增長。「我們運動已經推廣到了全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世界上很多撞球媒體,每年都有獎金排行榜,只要拿了我們大師賽冠軍的選手,至少在半年左右都能在排行榜前列,因為上半年我們的比賽是最大的。」喬冰介紹。
比如在南非的賽事,「我們每個月贊助他們一臺汽車,打汽車聯賽,南非當地人參與的積極性都很高。」
資料圖:2016年第二屆中式撞球世界錦標賽正賽在江西玉山縣正式開戰,名將羅伯遜比賽中。 姜濤 攝
在中式撞球全球推廣的過程中,一個球迷們熟知的名字不得不提,那就是「撞球皇帝」亨得利,他是斯諾克運動歷史上最偉大的運動員之一,曾7次摘得斯諾克世錦賽冠軍。2012年宣布退役後,亨得利於同年出任中式八球國際聯合會名譽主席。
亨得利曾在接受採訪時談到:「這項中國原創的撞球運動將承載著中國文化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中式撞球將成為世界撞球產業全新升級的重要契機。」
中式撞球走向世界,除了是比賽項目的發展,其背後還有著撞球文化的輸出,而海外賽事的擴張往往可以帶來海外市場的擴張,撞球相關產業也可從中嗅出一線商機。
職業發展仍有提升空間
張堃鵬是「喬氏撞球夢之隊」的球員,此前曾獲得中式撞球國際大師賽全球總決賽亞軍。為了打撞球,他放棄了學業,目前是一位職業撞球選手。
資料圖:璟點·喬氏杯」2017中式八球國際大師賽西寧站決賽,張堃鵬最終在247名球員中脫穎而出,摘得桂冠。組委會供圖。
在中式撞球領域,張堃鵬已經算是非常高水平的選手了,人送外號「百步穿楊」。不過,距離那些明星選手的知名度,還有一定的距離。他說,有時候自己拎著打球的裝備,會被人認為拿著樂器,小提琴之類的。
張堃鵬說,希望未來中式撞球能有高水平賽事和獎金。「這樣的話,職業化的就多了,撞球也能正式成為人們心中的一項紳士運動。」
而裁判同樣是行業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但目前來看,撞球裁判的收入並不算高。王鍾瑤介紹,很少有人以撞球裁判為職業。
她說,通常不管一天有幾場比賽,裁判每天的收入為300到500元。而計算裁判的年收入又不能簡單乘以365,因為並不是天天有賽事。此外,新手裁判收入更少,「可能一兩百一天。」
有志於成為撞球裁判的人,「留下來的是少數,大多數都轉行了,還是要養家餬口的。」王鍾瑤介紹。
王小利打撞球。視頻資料截圖。
8月20日,張堃鵬在決金中式九球球王爭霸賽中,以90:83戰勝趙汝亮奪得冠軍,贏得50萬元冠軍獎金。
在《鄉村愛情故事》系列中扮演劉能的著名演員王小利也來到比賽現場,並全程解說了決金比賽。對於張堃鵬的奪冠,作為撞球愛好者的他說:能行!
希望中式撞球的未來,也可以這樣,不論是球員還是賽事,都能夠讓人了解、喜愛並真心稱讚一句:能行!((王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