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識許多復旦大學畢業且一直在體育界工作的人士,新華社體育部主任許基仁、《新民晚報》副總編輯杜旻、國家體育總局原宣傳司長何慧嫻......但我居然不知道復旦大學的體育文化跟重慶有啥關係。
疫情減緩,再進山城重慶,為早已確定的「中國杯國際定向越野巡迴賽重慶永川茶山竹海站」探路勘測,繪製定向地圖。
一位復旦大學家屬,重慶永川的原國家藝術體操隊美女告訴我:你應該和賽道設計專家順道去重慶北碚感受一下,在嘉陵江畔,北碚山下,至今還保留著復旦大學的體育文化。尤其是戶外定向體育運動的參賽選手,比賽時最需要具有復旦大學前輩陳寅恪那「獨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須爭的,且須以生死力爭」的狀態。
之所以喜歡戶外定向運動,就因為它不僅是體育旅遊,綠水青山,智慧運動......每參加一次比賽,都能有許多地域文化、人文情懷的額外收益。瞧瞧,到了重慶北碚才知道復旦大學跟重慶有那麼多歷史淵源,我那些復旦畢業的朋友也沒跟我提過。
在革命現代京劇《沙家浜》戲裡,沙奶奶曾有一唱段:「八一三,日寇在上海打了仗,江南國土遭淪亡......」到了重慶北碚才知道,正是因為1937年「八一三」淞滬會戰上海淪陷,復旦大學才舉校西遷,沿長江逆流而上,經過千辛萬苦到達重慶。瞧人家重慶復旦大學的腕,于右任、邵力子、陳寅恪、竺可楨......哪一個不是響噹噹的大咖?
北碚嘉陵江岸邊,至今還保留著80年前「國立復旦大學」同學們鍛鍊身體的跑道。只是已經在全民健身路徑項目的支持下,鋪上了供大眾運動的塑膠彩色步道。
重慶北碚復旦大學的文化學者指著這條跑道告訴我:嘉陵江邊這條岸邊小路,有許多可以在定向賽跑中打點標的歷史故事。因為這裡也是端木蕻良在北碚夏壩復旦大學教書時與妻子蕭紅經常散步的地方。當年看著嘉陵江水,端木蕻良湧起思鄉之情,寫下「如今我徘徊在嘉陵江上,仿佛聞到故鄉土的芳香。一樣的流水,一樣的月亮,我已失去了一切歡笑和夢想。江水每夜嗚咽的流過,都仿佛流在我的心上......」
是啊,端木蕻良《嘉陵江上》,多麼有意義的定向賽跑「點標」任務。
體育與文化,滄桑看雲!我的好友,復旦大學中文系77級同學李輝兄曾在他的隨筆《狗爬逕到「黃金時代」》寫過:棋哥看過電影《黃金時代》發出一條微信:「無意中先拜讀了李輝老師的《絕響,八十年代親歷記》,又看了許鞍華導演的《黃金時代》。哇塞!這簡直就是一場文化巨腕的集體穿越。李輝書中遍訪老年蕭軍、胡風、梅志、丁玲、端木蕻良、駱賓基......而電影《黃金時代》又讓這些巨腕回歸青春之歌......」體育賽事,就是可以把一個城市的歷史找回來。
確實是這樣,每次辦「中國杯」定向越野賽,不知不覺就把文化典故融入。
2010年廣州亞運會火炬傳遞,著名經濟學家、復旦大學老校友吳敬璉先生在傳遞完「潮流」火炬後談到體育與經濟的關係時,特別提出「廣東經濟要和廣東體育形成合力,推動廣東向更高目標邁進」。而吳敬璉先生還回憶說:抗戰時期在重慶南開中學讀書,那時他身體非常不好,總是養病,差點被南開中學開除。後來他堅持鍛鍊身體,每天晚上跑800米,加上學習成績優異,回到上海就考入了復旦大學。
瞧瞧現在的吳敬璉老先生,90歲了,依然健健康康地為人民服務。
走了一趟「國立復旦大學」嘉陵江跑道,就扯出這麼些體育文化故事。好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