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棒球相關賽事新聞、資訊。
關注本帳號即可進入棒球論壇。
炮火隆隆的「Homerun Derby」向來是大聯盟「夏季盛宴」的全明星賽不可或缺的部分,在眾家好手們的豪邁揮棒中體現所謂的「暴力美學」,談笑間,目送小白球以各種姿態與弧度飛向外野觀眾席的每個角落…
全壘打大賽也出現過不少經典畫面,例如Josh Hamilton驚天動地的首輪28轟。
以及「古巴飛彈」Yoenis Céspedes的衛冕連莊,都看得讓人興奮無比、熱血滿腔。
而全壘打大賽也在今年有了重大變革…
MLB Dugout將用這篇文章作敘述與介紹:
最顯著的不同,是從以往的「出局制」改為「計時制」。
由於過去的規則是比達到某個出局數(預賽與決賽有所不同)以前,所能轟的全壘打支數,這會造成參賽者「等球」,挑「完全尬意」的時機再出手,弊端是容易導致時間過於冗長,造成球迷沉悶與不耐煩。
因此聯盟宣布「新突破」─改為「計時制」,以列點方式於下:
1.賽事全部為單淘汰方式,你死我活。
8名選手以「單挑」方式參賽,也就是說一共有3輪的賽事(八強賽→四強→決賽),不再像以前會有名次概念然後取前幾名晉級下一輪。
2.種子制
新規定則引進了「種子制」,每組對決的組合由例行賽全壘打支數(截至7月7日止,也就是比賽前一周)較多的球員擔任「後攻」(若到7月7日的開轟一樣,再比6月15到7月7號期間的全壘打數,依然一樣就擲銅板決定種子誰屬),種子參賽者只要在對決中敲出比先攻的球員還多的全壘打就晉級,無須打滿時間。
對戰組合:(1 vs 8 - 4 vs 5)vs(2 vs 7 - 3 vs 6),每一個對戰組合中,種子排名較佳的球員都享有後攻優勢。
3、每輪5分鐘
每一輪的每位選手都有5分鐘的計時時間,時間在餵球投手投出第一球之後就開始起跑,在這段時間中儘可能的打愈多全壘打,球沒打好或是揮空都不會有影響。當計算到第5分鐘時,只要敲出全壘打,計時器就會停止,一旦之後未開轟或未揮棒,才開始再計時,意即在最後一分鐘內,只要連續敲全壘打就可以不算時間,基本上仍是可無限開轟的概念。
4、加時條件
(1)如果打出一支475呎以上、但沒有第二支達420呎:加30秒
(2)如果打出兩支以上420-474呎、但沒有任何一支到達475呎:加一分鐘
(3)同時滿足以上兩個條件:加一分30秒
*計算標準由MLB Advanced Media’s Statcast的統計數字為準。
5、90秒PK
若維持平手狀況,則進入為時90秒的「PK戰」,在這波加碼中,時間不會停止(也不會加時),如果還是平手,則進行每個人能夠揮棒三次(不管結果和時間)的PK,直到分出勝負才停止。
6、暫停時間
球員在每一輪各有45秒的暫停時間,以喘息、喝水恢復或心情調適。
雜感淺見:
誠然「無上限」的出局數賽制可能造成時間拖得比預期的長,但5分鐘的範圍恐怕也會造成打者「過於積極」的出棒,而破壞揮棒機制,更甚者受傷、得不償失。
「娛樂性」是漸趨商業化的社會中愈來愈重要的元素,然而球賽終究還是「人」打的,餵球投手並不是餵球機,在時間壓力下的倉促出手帶有太多的不確定,為了娛樂與縮時,潛伏的風險不可忽視。
不過「萬事起頭難」是一定的,「創舉」起初往往容易造成評價不一、有褒有貶的情形,現在能做的就是看著球員如何去適應、我們球迷自己怎麼調適。
至於球迷的接受度如何以及運作成效、影響就待實際施行時見真章了。
參與球員:
敲出19轟的水手Nelson Cruz確定不參賽:「我確實有點興趣,但我得避免讓我自己太疲累,該為隊友和球隊著想。」
6月份狂敲13轟、整季累積24轟的Albert Pujols表達意願:「如同我去年所說,假如沒入選明星賽我不會參加。但如果真的能入選明星賽,我願意參加全壘打大賽、全力以赴。」
文章來源於網絡,我們致力於維護原創權益,如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
關注後即可進入棒球論壇,和眾多朋友一起交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