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風景常常會被忽視,覺得天天見的,理所當然它就在那兒它就是那樣。
前兩天,要去進香河辦事,因路不遠,遂沿北京東路走過去。這一走不打緊,驀然發現,這條路怎麼這麼美呢!天藍得淡而清透,筆直的馬路邊幾排高大的行道樹鬱鬱蔥蔥,綠色一直向西連至北極閣的雞籠山坡,一片綠意濃淡綿延,陽光穿過樹葉傾洩了下來,明亮而歡快。
出單位門,右手有一片池塘,和人行道無遮無擋地連著,水波一波一波輕輕地漾著,帶著綠色的清涼漾到路邊。這裡原是和平公園,最早是封閉式的,後來變成開放式的,池塘就藏在公園裡,和行人總隔著一段距離,從馬路邊走過是再也不會注意到密密綠植後的這個小池塘。而現在,就這麼平平地呈現在你的眼前,沒有高大的柵欄圍著,沒有嚴實的籬笆擋著,腳邊就是水,抬眼就是山,山水相連,北京東路真的太美了!馬路上汽車仍是一輛接一輛的呼嘯而過,城市的喧囂還是喧囂,但因撞見了這一大片綠色和這一池清水,心情沒來由地變好。
一路且行且看,北京東路和成賢街路口立著一塊石碑,上書國子監。南京就是這樣一座城市,不經意之間,你可以看到自然的樹美、水美、陽光美,然後在某個路口,你還能感受到地名美,地名之後你還能感受到文化的美、歷史的美。成賢街的街名,起源於明朝,明朝在此建國子監,一批批「三更燈火五更雞」的學子在這裡通往國子監準入仕途,立志報國兼濟天下,由此街名為成賢。
成賢街是一條很有文化的巷子,東南大學佔了成賢街半條街,這也是國立中央大學舊址。東南大學的校訓是止於至善,善和美總是千百年來人們孜孜以追求的。成賢街上還有楊廷寶故居「成賢小築」,故居門關著,不給人參觀,門上有「報國心凝建築,濟川德譽海天」對聯,」南楊北梁」久負盛名,南楊就是楊廷寶,北梁就是梁思成。譚延闓故居也在這條街上,譚延闓曾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書法是「民國至今,學顏者無出其右」,有「南譚北於」之稱,南譚就是譚延闓,北於就是于右任。
譚延闓最著名的不是他的書法也不是他的職務,而是他家的廚子和他的「組庵湘菜」。大凡和文化沾點邊的人似乎都有吃貨情結,蘇軾是享譽千年的吃貨,袁枚的《隨園食單》和他的《祭妹文》齊名,民國以來梁實秋的《雅舍談吃》、周作人的《知堂談吃》,還有汪曾祺的《知味集》,到底是文化人是吃貨還是吃貨是文化人呢?讀書使人精神愉悅,美食讓人口腹享受,書和美食不可或缺。成賢街的巷子上也有很多好吃不貴的小店,走在巷子裡,一邊感受文化的氛圍一邊找個小店歇歇腳,我覺得是一件很愜意的事情。
從成賢街路口,沿著北京東路,順著東南大學外圍向西走不遠,就到了進香河。進香河顧名思義,是為到雞鳴寺進香的河。以前一直很好奇,進香河哪裡有河?不過進香河這條路倒是很美,春秋季節路中間綠島上的紫葉李、櫻花、紫薇等一片燦爛雲華,路兩旁的高大的水杉投下重重的影子,影子裡帶著綠意透著絲絲清涼。進香河曾經真的是一條河,香客們就是在這條河上搖船去雞鳴寺上香,整修成路的年代也並不久遠,假如今天依然有這麼一條河,搖船進香,香火繚繞,我覺得應該是一件別有風情獨具特色的事情。
進香河路盡頭北極閣山下,這裡也曾立著一塊碑,「南京大屠殺北極閣遇難處」。南京就是這樣一座悲情的城市,走著走著,就能看到一處叢葬的紀念地、屠殺的紀念碑,「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終,明月缺。鬱郁佳城,中有碧血」。南京是虎距龍蟠山水形勝地,若以為有長江天塹阻隔,有城牆橫亙矗立,就可以固若金湯高枕無憂,歷史告訴你從來不是這麼一回事。隋滅陳,夷建康為平地,「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後庭花」;宋滅南唐,「最是倉皇辭廟日」之無限辛酸;明靖難之役,「忠臣發憤,血淚交流」;太平天國, 「金陵之役,伏屍百萬,秦淮盡赤」;至1937年南京大屠殺慘絕人寰。如果你回顧南京的歷史,你會飽含眼淚,這個城市曾經滿目瘡痍。
南京,有高山有深河有平原,春有牛首秋有棲霞,夏有湖光冬有飛雪,這本應該是一座溫情脈脈的城市,像蘇州「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一樣的閒適,像杭州「暖風曛得遊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一樣的紙醉,可是歷史賦予南京的是悲壯而博愛,駱玉笙「重整河山待後生」京韻大鼓腔那份悲壯雄渾蒼涼和南京倒是特別契合,南京的博愛也正應了歌詞「一腔無聲血,萬縷慈母情」。
相關閱讀:
金陵往事| 城南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