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最霸氣的一首詩,捧紅了他的道士朋友

2021-01-10 最愛歷史

隋大業七年(611年),周至縣樓觀道主持岐暉召集觀中諸弟子,神秘地告訴大家,他夜觀天象,得到一個重要的啟示:「天道將改,當有老君子孫治世,此後吾教大興。「

「老君」指的就是道教尊奉的祖師老子,傳說出生時指李樹為姓,名為聃。

後來事情的發展,完全符合岐暉的神秘預言。由於隋煬帝幾次親徵高句麗的失敗,民怨沸騰,早已積蓄到頂點的國內矛盾爆發,各地紛紛起義。岐暉認定太原的李淵就是他所等待的真龍天子,不僅發動樓觀道道士全力為李淵的部隊籌集糧草,傳遞消息,在唐軍進攻長安前,還奉命為唐軍舉行齋醮祈福儀式,次日唐軍便一戰攻克都城長安。

李淵在平定天下後,感念岐暉等眾道士的幫助,多次封賞並擴建樓觀臺。李淵本人也是極為篤信道教。在武德三年(620年)率領文武百官駕臨樓觀臺時,李淵拜謁老君後告訴大家「老君乃朕之遠祖」,從此之後,道教便迎來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黃金髮展時期。

從唐高祖李淵開始,李唐王朝的歷代皇帝,無不尊崇道教,頒布了各種有利於道教發展的政策,並不斷提高道教地位。到了玄宗李隆基執政時,道教發展達到了頂峰,全國掀起了崇道的熱潮,由道士而封官得爵者不計其數。

在當時的社會,當道士對於許多有志青年來說是一份很有前途的工作,甚至可以說是科舉之外的一條「終南捷徑」,岐暉預言中的「吾教大興」,真正來臨了……

▲劇照:本文的主人公元丹丘形象。

01. 一個年輕人的「修仙夢」

元林宗從小就有一個夢想,他想當神仙。

這並不是一個難以啟齒的想法,在當時的大唐王朝,從皇帝到老百姓,許多人都懷揣著同一個「修仙夢」,所以別人問你的理想是什麼,你說想成仙的時候,就像我們小時候說想當科學家一樣,絕不會有太多人嘲笑你。

然而世上想成仙的千千萬,大多數人卻是既想長生不老又貪戀富貴權勢,貪圖享樂又不肯努力,所以只能算是「表面修仙」。

元林宗卻是一個行動派。他雖生於官宦之家,卻並不貪戀錦衣玉食的生活。開元初年(約713年),與大唐的許多同齡人一樣,十幾歲的元林宗便早早辭別親人,懷揣著他的理想獨自踏上離家遊學的旅途。

所謂「道無經不傳,經無師不通」,一個靠譜的門派和師父對於學道者的作用是十分關鍵的。十五歲的元林宗經過一番波折選定了當時最負盛名的道門大派——上清派,天資聰穎的他順利通過了考察,拜入上清派道士胡紫陽門下,就此受度入道。

既入道門,從此再非俗世中人,有必要與過去的自己做個區別,師父為他取了一個道號,叫做丹丘子。於是世間少了一個俗人元林宗,多了一個道士元丹丘。

▲道教傳說中「第八洞天」茅山。圖源/圖蟲創意

這裡我們有必要詳細介紹一下上清派這個道教組織,因為之後發生的許多歷史事件和人物都與這個組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與這個門派的性質和理念是有很大關係的。

說到上清派我們可能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但是如果說茅山派,大家可能就會恍然大悟,然後腦子裡浮現出英叔穿杏黃道袍,手持桃木劍的形象。實際上,捉鬼驅邪只是上清派道士最下層的手段,這個門派從創立開始,所有人就只有一個終極目標——成仙。

▲劇照:林正英飾演的的茅山道士形象。

上清派始創於魏晉時期,前幾代祖師如魏夫人、楊曦、「四許」,不是士族子弟就是自己本身擔任官職。他們沒有固定的門派駐地,也沒有廣收門徒,基本都是朋友、同事、親族之間互相交流傳授。早期的上清派與其說是個門派,不如說是一個士族修仙愛好者沙龍。

上清派主要修行方式以「存神」「誦經」為主,通過「服氣餐霞」進行日常修煉,平時還要不定時服用多種藥材進行補益。

上清派的道士每天都要花大部分時間脫產修煉,同時還要維持自己的生活。畢竟誰也不是一上來就能「餐風飲露」的,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大家都是要吃喝拉撒的。而且,當大派的道士是有門檻的,不僅要識字,還得正確理解經文中的各種意象和內涵,有志於成為著名道士的還得會寫詩作文,與王侯公卿交遊。

特別是上清派這種「儒道合一」性質的門派,歷代宗師都具有極高的文學素養,這一點在選拔和考察弟子方面都是很看重的。

我們可以發現,但凡歷史上有點名氣的上清派道士,如陶弘景、陸修靜、司馬承禎、吳筠等人,不是文學家就是詩人……

凡此種種,都決定了當時上清派修道人生活不是普通老百姓家庭可以供養和承受的。

上清派這個極具「仙味」的門派,因其修行方式和理念天然就符合上層人士的口味,從九代宗師陶弘景開始,便以祖庭茅山為中心快速發展壯大,並在唐代迎來了黃金髮展時期。歷代宗師均得到皇帝尊崇,到了開元年間,一躍而成當時最負盛名的道門大派,風頭一時無兩。

成為上清弟子的元丹丘在胡紫陽門下修行數年後,便獨自出外雲遊。因蜀地多名山大川,他在此流連隱居多年,並結識了同樣在蜀中青城山修行的女冠持盈法師。持盈法師那個時候還不叫持盈法師,叫做玄玄道人,而她還有著另一個廣為人知的俗世身份——唐玄宗的親妹妹玉真公主。

▲劇照:玉真公主是許多詩人文豪的「伯樂」。

玄宗曾想將她嫁給「八仙」中的張果,張果不奉詔,後來玉真公主出家修道。

到這裡我們發現,元丹丘的經歷妥妥的小說裡主角模板。本身就是高富帥,少年時便拜入道門大派,師父胡紫陽是上清派十三代宗師李含光的嫡傳弟子,正經的掌門嫡脈;出外雲遊又結識了出家修道的公主,並成為很好的朋友。許多人可能會以為接下來的劇情是跟公主結為神仙眷侶,然後挑戰各派精英,到處斬妖除魔,最後功德圓滿飛升成仙……

然而,現實和小說總是截然不同的。無論從何種史料來看,元丹丘與玉真公主都是很純粹的道友關係,有空的時候會一起談玄論道,但是大多數時候都是兩人獨自隱居修行。

在結識了玉真公主之後,二十歲左右的元丹丘在蜀中遇到了他一生中最好的朋友與知己,同樣崇慕仙道並充滿激情的年輕人——李白。

▲南宋畫家梁楷《李白行吟圖》(局部)。

02. 我的「好基友」李白

李白與元丹丘可以說是一見如故。根據李白暮年所作《秋日煉藥院鑷白髮贈元六兄林宗》的描述,兩個人是「弱齡接光景,矯翼攀鴻鸞」,少年時與元丹丘相交就如凡禽之攀附鴻鸞。二人互為對方的學識性格和風姿儀態所吸引,把臂同遊數日,便如同親兄弟一般。

元、李二人雖志趣相投,但二人平生抱負其實是有很大差異的,這也導致了日後兩個人截然不同的命運。同樣作為狂熱修仙愛好者的李白,他的理想並不像元丹丘那麼純粹,就像《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中他的自述:

「吾與爾,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一身。安能餐君紫霞,蔭君青松,乘君鸞鶴,駕君虯龍,一朝飛騰,為方丈、蓬萊之人耳?此則未可也。乃相與卷其丹書,匣其瑤琴,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事君之道成,榮親之義畢,然後與陶朱、留侯,浮五湖,戲滄洲,不足為難矣。即僕林下之所隱容,豈不大哉?」

李白認為,自己單純躲起來修煉成仙是比較自私的,應該出世輔佐君王,平定天下,光宗耀祖,最後像陶朱公和張良一樣,功成身退,隱居修行,這樣的修仙歷程才是圓滿的。

元丹丘當然知道李白的志向,相識不久,他便將李白介紹給了玉真公主,希望玉真公主可以將李白舉薦給皇帝。

彼時年輕的李白才名未顯,與身為道門精英的元丹丘相比,更像是一個迫切的政治投機分子。而實際情況也正是如此,正經人都去考科舉了,誰會走舉薦的道路,所以玉真公主反應並不十分熱烈。

李白與元丹丘在蜀中共同交遊隱居數年,結下了深厚的感情,隨後二人相繼離蜀。李白開始他「仗劍去國」的遊學之路,到處結交拜訪名人和政要,宣傳自己的名氣,元丹丘則繼續他的雲遊修行生活。

大約在開元二十年(732年),元丹丘隱居嵩山,他十分想念「好基友」李白,便寫信邀請他來住一陣,李白在《題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序》中記載:

「白久在廬霍,元公近遊嵩山,故交深情,出處無間,巖信頻及,許為主人,欣然適會本意。當冀長往不返,欲便舉家就之,兼書共遊,因有此贈。」

從「故交深情,出處無間」就可以看出李白與元丹丘的感情是何等的深厚,甚至於「當冀長往不返,欲便舉家就之」,李白甚至想全家都搬來跟元丹丘一起隱居修行。這與當時李白心態變化也是有一定關係的,彼時第一次入長安的李白失意而回,事業上的不得志讓他有了些許出世的念頭。

大約在開元二十二年(734年),李白果真如約來到嵩山,與好朋友元丹丘再度開啟了快樂的「同居」修行生活。

如果我們說杜甫是李白的忠實粉絲,那麼李白無疑是元丹丘的「老迷弟」了。二人隱居嵩山期間,李白為元丹丘寫了很多詩,如《元丹丘歌》、《題元丹丘山居》、《觀元丹丘坐巫山屏風》等,都是表達了對好友逍遙隱居生活的羨慕和嚮往,還有對元丹丘的人品和修行的欣賞。

元丹丘與李白可以說是亦師亦友的關係,二人在嵩山隱居期間,除了喝酒聊天和到處閒逛,更多的時候元丹丘都在指導李白修行。

李白的資質是很高的,這話不是他自己說的,是經過專業人士鑑定的。開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剛出蜀的時候,在江陵遇到了當時年近八十歲的高道司馬承禎。這位名震天下的上清派前代宗師此時正過著「退休」後的雲遊生活,他見到李白後非常驚訝,給了他一個很高的評價:「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

▲上清派十二代宗師白雲子司馬承禎畫像。

能得到道門大宗師的評價,李白更覺得自己與道有緣。他激動萬分,寫了《大鵬遇希有鳥賦》來紀念這件事情。但是性格使然,李白是一個坐不住的人,你讓他來玩一陣還行,天天跟元丹丘一樣打坐存神他是受不了的,而且此人想像力極為豐富,備不住哪天打坐的時候走火入魔了,所以元丹丘並不約束他。

於是,在嵩山修行這段時間,李白其實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沒事常跑去旁邊的洛陽玩。

當時的東都洛陽跟現在的「魔都」上海地位差不多,是僅次於西京長安的繁華之地,娛樂業十分發達。李白在這裡認識了元丹丘的族弟元演,兩個人是「臭味相投」,天天吃飯喝酒看小姐姐唱歌跳舞。元演同樣也是一個狂熱的修仙愛好者,與元丹丘一同受業於胡紫陽門下,但他的性格與李白更像一些,同是豪邁奔放之輩。李白在《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中回憶二人在洛陽的生活:

黃金白壁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

海內賢豪青雲客,就中與君心莫逆。

二人不僅是志同道合的道友,還是十分投契的「酒肉朋友」。

在洛陽呆了一段時間,李白有些想家了,遂回到嵩山與元丹丘告別。大家知道古代文人送別慣例是要寫詩的,李白這樣的大詩人更不例外,他在這首《潁陽別元丹丘之淮陽》中再次重申兩個人的感情:「吾將元夫子,異姓為天倫。」

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兩個如同親兄弟一樣的摯友再一次分別了。

03. 時間定格在這一刻

詩人往往是非常感性的,李白與元丹丘、元演的友情亦不是現在的我們可以想像的。幾人分別後不久,李白便又前往隨州胡紫陽先生處學道,元丹丘與元演亦相約而來,三人在胡紫陽門下一同聆聽教誨,每日談玄論道,著實是快樂無邊。

李白在《冬夜於隨州紫陽先生餐霞樓送煙子元演隱仙城山序》中回憶三人學道時的情景:

「吾與霞子元丹、煙子元演,氣激道合,結神仙交,殊身同心,誓老雲海,不可奪也。歷行天下,周求名山,入神農之故鄉,得胡公之精術。胡公身揭日月,心飛蓬萊,起餐霞之孤樓,煉吸景之精氣。延我數子,高談混元,金書玉訣,盡在此矣。」

此時的他仿佛也忘卻了功名之心,甚至萌生了就此度過餘生的想法。

元丹丘的師父胡紫陽這時候已經是非常有名氣的高道,他在老家隨州建了一座「餐霞樓」,與弟子們在此修煉和集會。按李白《漢東紫陽先生碑銘》中記載,胡紫陽門下弟子規模非常龐大,所謂「於神農之裡,南抵朱陵,北越白水,稟訓門下者三千餘人」。這其實是個誇張的說法,這三千多人大多應該是崇拜者、信徒之流,真正的門下嫡傳弟子應該只有元丹丘、元演等幾人。不過這也從側面說明了紫陽先生的影響力。

而李白雖與胡紫陽沒有師徒名分,但胡紫陽卻把他當成自己的弟子,悉心教授上清派修行要訣,所以李白實際上又成了元丹丘和元演的師弟。

從當時上清派有名的道士生平事跡可以看出,這個門派中真正的修道者大多都不喜歡長時間聚眾修行,而是願意獨自隱居,即使隱居也不會長時間呆在一個地方,隱居一陣就會出外雲遊。就連司馬承禎擔任掌門宗師時,大多數時間也沒有坐鎮大本營茅山,反倒是在天台山隱居的時間比較長。所以在紫陽先生門下進修了一段時間,元演先跑去仙城山隱居了一陣,後來又跑回來拉李白一起回太原探親了。元丹丘則去了少年時隱居的蜀中峨眉山轉了一圈。

其時已是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從峨眉歸來的元丹丘回到了嵩山,嵩山餘脈的潁陽山居已經成為他的一個主要隱居地。他歸來未久,便遇到了一個意外的訪客——岑勳。

岑勳大約也是官宦子弟,李白說他是「相門子」,朋友們都稱他「岑夫子」。元丹丘熱情招待了岑勳,兩人談起了共同的朋友李白,突然非常思念他,於是趕緊寫信把李白叫來。

開元二十四年的一天夜裡,三人置酒高會潁陽山巔。夜風微涼,他們在月下暢談平生志向。酒到酣處,李白已是醉眼朦朧,高聲吟道: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李白《將進酒》

時間在這一刻定格,月光仿佛也失去了萬古不變的光輝,而月下的李白是如此奪目,即使在醉酒中也是儀態超然,恍若謫仙臨世,天地間唯有他一人而已。

這應該是李白最霸氣的一首詩了。

元丹丘和岑夫子呆住了,繼而轟然叫好,儒門禮法,道門威儀,在那一天都被拋之腦後。三個中年男人且歌且飲,盡情發洩著往日堆積在心中的愁緒。那個往日沉靜淡然的道士也喝醉了,他不再去想什麼修行,慕什麼神仙……人生難得一醉。

開元二十九年(741年),由於玉真公主的舉薦,元丹丘被任命為西京大昭成觀威儀,他再度向這位道友推薦了李白。這時候李白的名聲已經不小了,玉真公主便向玄宗舉薦了他。

而此時的李白正與司馬承禎的師弟吳筠在一起。吳筠是一個典型的「儒道」,相比於他的道士身份,他的文名更為人所知,玄宗知道他的名聲,召他入宮為待詔翰林。吳筠跟李白互相仰慕對方的才學,他既然受召入京,便也順便向皇帝大力舉薦李白。

於是在兩位「道友」的幫助下,蹉跎半生的李白,終於迎來了他苦盼已久的機會。

▲劇照:李白的狂放終將導致他適應不了宮廷生活。

04. 另一種意義上的「長生」

天寶元年(742年),胡紫陽在嵩山為弟子元丹丘傳授道籙,元丹丘成為了授籙的高級道士。在道教的概念裡是有資格「名登天曹」,死後不受幽冥輪迴之苦的,可以說實現了超脫的第一步。

那時的元丹丘應該是很開心的,自己修行有成,得到師父的看重,又能與好友同入長安共事,真正是人生得意之時。

然而,長安的生活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美好。大昭成觀是皇家宮觀,元丹丘主要負責不定時為皇家舉行相應的科儀齋醮活動,這裡沒有那麼多他想像中志同道合的道友,多的是鑽營奉承的道士,吞刀吐火的異人,以及鼓吹煉丹的方士。

紫陽先生也在推辭數次後不得已受召入京,擔任西京太微宮使。紫陽先生看見這種混亂的情況,遂大力整頓,所謂「入宮一革軌儀,大變都邑」,然後每日召集弟子,講授《道德經》的精義,意圖通過這種方式讓大家回歸自然純粹的道門修行方式,而不是追求所謂「神通」和服丹成仙的捷徑。

胡紫陽入京不過一年,便「稱疾辭帝」,我們不知道這一過程中發生了什麼。這位上清派的高道已經預見到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他為自己寫祭文稱:「神將厭餘,餘非厭世。」

弟子們陪伴他一路回歸故鄉,在途經葉縣的時候,眾人在仙人王喬祠停留休息,胡紫陽「目若有睹」,然後便「泊然而化」。根據李白的記載,胡紫陽羽化時還伴隨有一些異象,所謂「天香引道,屍輕空衣」,當地太守和百姓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李白親自為紫陽先生撰寫碑銘。

志同道合的三名師徒,仿佛天生就不適合長安這個最大的名利場。

李白獨特的性格和作為導致他與高力士等權貴交惡,「力士脫靴」的壯舉使他再也不能見容於這裡。

▲傳說李白曾讓「貴妃捧硯,力士脫靴」,其中「貴妃捧硯」正史並無記載。

天寶三載(744年),皇帝給了他一筆錢,讓他回老家了。從「御手調羹」到「賜金還山」,李白仿佛做了一場大夢,而今夢醒了,他終於沒有了任何希冀。

在紫陽先生仙逝後,早已看透這世間汙濁的元丹丘已先於李白辭職離去,回歸了過往的雲遊隱居生活。他東遊蓬萊,西登華山,真正可稱得上雲遊四海,隨後便隱居石門山。

天寶九載(750年),李白在石門山中與元丹丘相會,這是他們人生中最後一次見面。數年後安史之亂爆發,李白與元丹丘便失去了聯繫。

關於元丹丘這位開元年間的著名道士,史書並無太多記載,我們現在所知的絕大部分信息都是來自於李白的詩、文。可以說我們所還原的是一個李白眼中的元丹丘。

但不論從何種角度來看,元丹丘都是一個很純粹的修道者,他不愛美色,不貪慕功名利祿,一生中大多數時間都是在隱居修行和雲遊中度過。在我們看來很多時候是很枯燥,甚至難以忍受的,但是他卻樂在其中,並終生為成仙而奮鬥。

他少年時與李白結識,相交二十餘年,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李白將他視為平生最好的朋友和知己,為他寫了近二十首詩,這在與李白生平交遊的朋友中可以說是獨一份的。及至二人暮年別離,從此竟再無相見之期,實令人扼腕嘆息。

或許恩師羽化後,他早已心灰意冷;或許安史之亂後,眼見親友故交盡皆凋零,他終於看破紅塵,徹底成為出世之人;或許他在某個無人知道的角落裡羽化,又或許他真的實現了少年時的理想,飛升成仙……

不管是何等的結局,隨著《將進酒》的流傳,元丹丘實現了另一種意義上的「長生」——千載之下,「丹丘生」被無數人知曉,他杯中的酒便再沒有空過。

而我同樣可以確信,他永遠也不會忘記,開元二十四年那一天夜裡,大醉的李白和明亮的月光: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參考文獻:

詹石窗:《道教文學史》,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

張瑞君:《李白待詔翰林和出宮原因探微》,《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3期

趙榮珦:《李白學道洛陽嵩山考》,《中國道教》,2003年第6期

王輝斌:《李白與元丹丘的交誼》,《襄樊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

劉友竹:《李白與元丹丘、玉真公主交遊新考》,《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2期

冷明權:《李白與隨州》,《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1期

相關焦點

  • 李白最狂的一首詩,李白最難背的一首詩,兩首詩的共同點亮了!
    只要對中華文化有入門水平的人,都不可能沒聽過「詩仙」李白的大名,這位青蓮居士對中國詩壇的影響力十分深遠,後世文人無不將之奉為圭臬。今天小解就帶大家拜讀兩首太白詩,一首極其狂傲,一首極其難背,而兩首詩的相似之處則是個大亮點!首先,李白最狂的一首詩——《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 歷史上最狂的一首詩「它」出自李白,霸氣無人超越!
    說起李白我們都從不陌生,從小都學習他的詩句。你最喜歡他的哪句詩詞呢?或者你覺得他的哪首詩寫的最好呢?然後要說起李白詩中最狂的一首詩,就是這首南陵別兒童入京,霸氣無人超越。在這首詩中,我們都知道李白是一個擁有遠大抱負的詩人,和他就空有一身抱負,卻無從施展。在李白四十二歲的時候,他就受到唐宣宗召他入京的詔書之後,他滿心歡喜地回到家中和家人團聚告別,心裡想著終於可以進朝廷來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在此,當時為了這件李白形容的喜悅就坐下了這一首詩。
  • 李白一生中最霸氣的一首詩,慷慨豪邁、大義凜然
    李白,作為中國文學史上一位家喻戶曉的才子,後人稱為「詩仙」,他是中國唐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七絕和古體詩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他一生,喜飲酒,好作詩,他那豪邁奔放的性格為唐代詩歌注入了生機與活力,他的詩歌充滿了新奇、自然,當然,還有不少詩歌是相當霸氣的。
  • 今天為大家推薦李白詩酒生涯殺氣最重,最霸氣的一首詩!
    李白是盛唐時期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五言詩《靜夜思》是很多人啟蒙之作,被後人廣為傳誦。余光中曾經稱讚李白「酒放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李白一生嗜酒,酒性大發便作詩,有李白鬥酒詩百篇的美譽,但除了飲酒之外,李白還喜歡佩劍,喜歡行俠仗義,其實這與盛唐時期的社會風氣有關大唐王朝以武力統一了南北方,形成了開放包容,互通有無的盛唐氣象,因此許多的文人雅士,達官貴族都喜佩劍。據說李白的劍術也十分高明,他「十五好劍術」,「劍術自通達」,造詣非同一般。
  • 李白很霸氣的一首詩,儘管只有短短的28個字,讀來令人熱血沸騰
    李白,字太白,唐朝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他一生寫過了無數的詩作,而且他的很多詩作,那都是寫得非常的唯美,無論是描寫愛情,還是友情,以及是詠物,那都是寫得非常棒,這也正是李白,能夠成為「詩仙」的原因。相信大部分的中國人對於李白的詩,那都是不會陌生,例如他的《靜夜思》、《俠客行》、《將進酒》、《贈汪倫》等等,那都是一流的佳作。
  • 李白寫給朋友的一首詩,讓我們看到了李白最落魄的時光
    李白,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他的足跡幾乎遍布了大唐帝國的所有重要城市,而且結交了當時很多的文人士大夫。李白流傳下來的詩歌,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送給他的朋友的,這些朋友中,有的是官員,有的是商人,有的甚至是他的紅顏知己,這些人並不會被歷史記住,而能夠讓今天的我們知道他們曾經存在過,多虧了李白。
  • 李白最酷的一首詩,開篇就霸氣外漏,氣勢上無人能及!
    李白,作為大唐一代詩仙,他的詩素來以豪邁、浪漫著稱,其詩風雄奇俊美,飄逸靈動,猶如天外飛仙,使人讀後沉醉其中,流連忘返。李白,一生都在追逐著心中的夢想:成為宰相或者帝王之師。可是人生哪有那麼多如意的事情,在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那一刻,他的夢想就像長安城的城門關閉的聲音一樣,也發出了沉悶的聲響。
  • 李白最狂的一首詩,將「李白」二字寫入詩中,世人至今都無法超越
    這批詩人中有初唐四傑,也有盛唐的李白、白居易,還有中唐的杜甫,以及晚唐的李商隱、杜牧等等。而其中我們最熟悉的,想必就是大名鼎鼎的詩仙李白了。 李白的詩 李白一生可以說是活得逍遙自在、恣意瀟灑,所以他留下的詩歌多達上千首,相信在中國,不管是誰,都能隨便背兩句他的大作
  • 李白寫的最霸氣的1首詩,讀起來殺氣騰騰,金庸都被他折服
    說起來李白這個人,估計大家很多人都熟悉。作為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一個大詩人,我們對他寄予了非常深厚的感情,關於他的詩句,我們或多或少都能念上一兩句。他的詩詞極盡優美,又大氣磅礴。其中最經典的就是那一句「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還有「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 李白情感最複雜的一首詩,感情跌宕,一波三折,豪情沖天
    現實生活是殘酷的,誰都有痛苦與鬱悶的時候,就連「詩仙」李白都一樣。一直以來,李白都是灑脫和瀟灑的代表,但是他也有煩心的時候。李白喜歡喝酒,在人生低谷的時候喝一杯酒,寫一首詩,看似瀟灑不在乎,其實這種痛苦只能自己默默的承受。
  • 李白最值錢的一首詩,僅16字卻被宋徽宗乾隆爭搶,現代人很少聽過
    不過要說起大眾最熟悉的唐代詩人,非李白莫屬。李白的詩現存1000多首,《蜀道難》、《將進酒》《俠客行》都是經典名篇。按道理說,李白的詩藝術價值應該相差不大。但李白曾經寫過一首特殊的四言詩,這首詩超越了其他任何的李白作品,被稱為「李白最值錢的一首詩」。為什麼呢?因為這首四言詩是唯一一首以李白書法真跡形式保存下來的,至於詩的內容,現代人很少聽過。
  • 李白拜謁官員遭冷眼,遂寫下一首詩,霸氣回應,差點把人家氣暈!
    李白的才華響徹雲霄,是屹立在盛唐詩壇最頂峰的詩人,被後世稱為——詩仙。在當時的大唐,一提及詩仙李白,文人騷客無不仰頭矚目,詩詞歌者更是頂禮膜拜,所到之處,粉絲與追隨者成群結隊,目不暇接。這個青年正是李白,而那位老者便是渝州刺史李邕,一位大唐官員,也是一位飽學之士。顯然,作為官員的李邕,對這個不拘禮節,放言高論,自信滿滿的青年李白,表現出極度地不友好。而李白此行的初衷,卻是想來拜謁李邕,期望得到賞識,沒料到竟遭遇了冷眼相待。自信,自戀,甚至有些自負慣了的李白,哪裡肯就此甘心?於是,幾天後一首豪情萬丈的詩,便擺在李邕面前。
  • 李白最霸氣的一首詩,雖然只有20個字,卻寫出了上天的感覺
    李白很幸運,在眾多的詩人之中,他是為數不多的見過楊貴妃真容的人,他見證了唐玄宗與楊貴妃之間的愛情,留下了「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的句子。當然,李白不論學道也好,還是熱衷於求仙,卻無法擺脫儒家所提倡的「學而優則仕」。他一生都在尋求為官之路,但卻毫無建樹,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 李白最肉麻的一首詩,為追求楊貴妃所寫,如今已廣為流傳
    說到李白,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從我們小學開始,就在不斷學習他寫的詩。可以說李白的詩歌伴隨著每一代中國人的成長,他是我國歷史上詩歌成就最高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幾乎每一首詩都能譜成千古絕唱。在很多人的眼中,李白是狂傲的,「我本楚狂人」;李白也是自信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同時也是灑脫的,「明朝散發弄扁舟」但是你知道嗎?他還寫了一首很肉麻的「情詩」,而這首詩正是為追求楊貴妃所寫,如今已廣為流傳。眾所周知,唐玄宗有一寵妃名叫楊玉環。她可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美人兒,因此深受唐玄宗的喜愛。
  • 李白最搞笑的一首詩:美女看見李白就跑,假裝害羞!
    唐代大詩人李白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名人,上至頭髮斑白的耄耋老人,下至稚氣未脫的少年兒童,都會背幾句李白的詩,「床前明月光」幾乎是許多人的啟蒙詩歌。詩人之間的逸聞趣事古來不少,可是要說李白寫了900多首詩,哪一首詩最搞笑?許多人可能一時半會兒也不知道是哪一首?
  • 《紅樓夢》最霸氣的一首詩,短短二十八字,盡顯賈雨村梟雄本色
    如果說賈府能幫他,他討好賈府還不算特別過分的話,那麼賈府對他可是有知遇之恩。但是在賈府出事後,賈雨村不但不幫忙甚至還落井下石,這就是盡顯其梟雄本色了。 從賈雨村的幾首詩可以看出他的雄心壯志,及才華,且賈雨村大氣、豁達的處事風格更具梟雄本色。
  • 18歲的李白尋訪道士不遇,卻發現世外桃源,寫下一首優美的詩
    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無疑是唐代詩人中最另類的,他的詩歌,自帶仙氣,被稱為「詩仙」。李白的一生,也十分熱衷於求仙問道,他渴望超脫世俗,過仙人一般的生活。李白青少年時期,曾在四川戴天山中讀書,這裡山清水秀,環境幽雅,是修道的好地方。
  • 杜甫最霸氣的一首詩,寫在他最落魄的時候,成了流行的口頭禪
    杜甫是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也是一位可以與唐代李白相媲美的偉大詩人。杜甫在官場失意。他早年科舉落第,後投靠貴族。但他始終沒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手腳。後來,安史之亂爆發了。他雖躲在四川避亂,但仍為國事擔憂,故作《登高》、《春望》等作品。杜甫一生寫了很多詩,但只有這一首最霸氣。
  • 李白的一首肉麻詩,為楊貴妃過生日所寫,現詩句廣為流傳
    原本楊玉環奉命出家為道士,唐玄宗繼位後,她被接入宮裡,封為貴妃。有人說唐玄宗晚期混用誤國與楊玉環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被楊玉環的美色所誘,其實帝王的昏聵,並不能把罪過強加到女人身上,雖然楊貴妃的確很美,連著名大詩人李白曾經都為楊貴妃作詩,為追求楊玉環而寫。
  • 鬼才李賀最霸氣的一首詩,嘲笑漢武,諷刺秦皇
    李白去世28年後,李賀出生。年僅7歲的時候,李賀就名動京城,18歲時更是名揚天下,堪稱天縱奇才。世人稱:「太白仙才,長吉鬼才。」因此,詩鬼李賀幾乎與詩仙李白齊名於世。只可惜,大概是天妒英才,李賀在年僅27歲的時候就去世了。生前曾留下一首堪稱最霸氣的詩,嘲笑漢武帝,諷刺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