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1日刊|總第2652期
近期,《棒!少年》獲得了業內外人士的盛讚,這部比劇情片還要精彩的紀錄片不僅成為本年度豆瓣評分最高的華語電影,還引來一陣對「紀錄片如何拍才能吸引觀眾」的討論熱潮。紀錄片與劇情片本屬於兩種藝術類影像表達,近幾年卻經常被拿來一起探討。
通常來講,許多紀錄片出身的導演,在劇情片行業也擁有一席之地,如今很多劇情片導演對紀錄片也躍躍欲試。而一些如賈樟柯、是枝裕和等優秀導演的作品早已在紀錄片和劇情片兩種藝術形式之間遊轉,形成了明顯的個人風格,實踐著他們各自的電影藝術。
HiShorts廈門短片周今年專門請來紀錄片《岡仁波齊》的導演張楊以及製片人徐小明,《風景》導演張律,中國著名紀錄片導演趙亮,一起探討「為什麼劇情片導演開始拍紀錄片」,以及「劇情片和紀錄片邊界如何消解融合」。
做紀錄片能為做劇情片提供養分
張律是一名出色的電影導演,2001年由他執導的第一部短篇電影《11歲》就入圍第5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短片競賽環節,此後他的每一部電影均能出現在各大國際電影節上。對於張律來說拍攝紀錄片完全是一個意外,是為了幫朋友完成「泉州電影節」開幕前的項目。當時還有一個主題叫「邊緣人」,張律坦言所有劇情片導演其實都有個紀錄片夢,他認為這個主題很適合紀錄片,因此他大膽提議將此片以紀錄片的形式呈現,沒想到這一提議發現將自己繞進了一個大漩渦之中。
與拍劇情片有既定的情節不同,紀錄片的拍攝不可預知性太多,剛開始兩天他們就遇到了很大的問題,首先,韓國外來的勞動者有很多是不合法的,其次,不是你想採訪別人,別人就會配合給你拍。後來他們想了一些辦法經過了勞工同意、資本家同意、旁邊的路人都同意的情況下才去拍,但接下來如何讓他們敞開心扉又是一個重要問題。這次經歷讓張律對紀錄片望而卻步,不過同時他坦言也正是這次經歷讓他對拍劇情片有了很大進步,「紀錄片因為你面對的是真實的人物,你的態度不一樣,你會很小心。人和人說透了就是一個距離的關係,你在真實的生活裡,如果距離不對的時候是很難受的,這也讓我拍劇情片的時候變得很小心,就把我虛擬的人物也當成那個真實的人物,然後來調節這個距離。這個我覺得對我幫助很大。」
比起新手張律,張楊算是一名非常有經驗的紀錄片導演,作為中國電影「第六代導演」代表人物,由他執導的偽紀錄片《岡仁波齊》還獲得第2屆義大利中國電影節最佳影片獎。其實,早期的張楊並不是一開始就拍劇情片,而是拍過許多專題片。他坦言做專題片的經歷確實給他之後拍電影做劇情片提供了很大的幫助,也讓他在拍攝劇情片時遊刃有餘。但《岡仁波齊》卻讓他重新找到另一種創作方式,沒有劇本邊走邊看的即興創作,「我為什麼要做這個東西,其實可能就是想以紀錄的概念去尋找那種真實的情感。某種程度上看,這對一個劇情片導演來說是一個養分,如果從紀錄片了解到這種真實生活裡的人物,未來對於做劇情片是有很大幫助的,因為劇情片都需要想像,而紀錄片能體會到自然的真實感,未來也許在做劇情片的時候,你在編故事的時候整個感受的東西就會不一樣了。」
未來紀錄片會更注重強故事性
通常來說,紀錄片是對一個真實事件的紀錄行為,但它同時又是作者的創作行為。"紀錄"實際上是讓片子看上去擁有「真實感」的一種拍攝手法,從而促使受眾接受作者的思想。而劇情片的故事基本上都是虛構的,有著既定好的場景與臺詞,因此二者有著很大的區別。而近幾年的紀錄片,似乎逐漸開始走向「強故事性」,如何將紀錄片與故事片融合起來成為一些紀錄片導演們想要突破的難關。
在美國影視行業,一直強調「鉤子理論」,即節目從開始到結束的整個過程中都應該處處安放鉤子,這樣才能夠在故事的每個進程中都吸引到觀眾的眼球。通過一個個鉤子深化故事所講述的矛盾點,時刻吸引著觀眾的興趣,不少國外導演運用劇情片的方式拍出了許多感人的記錄片。
在專業紀錄片導演趙亮看來,好的方式是值得借鑑的,可紀錄片和故事片想要融和還是很困難。「紀錄片好多是跟蹤式的,但是故事片導演可能有這個障礙,他習慣了去安設好,他的論點已經在腦子裡已經有他的思維。這個時候我覺得我存在了,我並不是那個默默跟隨主人翁的世界他者的故事,所謂的真實也是你自己的真實。」
「真實」是紀錄片的必要元素,很多紀錄片導演認為紀錄片在拍攝時不應該人為的幹預環境,要以旁觀者的姿態記錄故事,而在張楊看來這種方式需要兩個東西,一個是時間,另一個是相對真實的環境。他認為時間在等待和跟蹤的過程中是一個被動的概念,拍攝過程中的不確定性以及旁人的介入,會讓被拍攝者都帶有某種表演的性質,最後導致並沒有純粹客觀的真實。所謂的「真實」其實也是來自於外界的引導以及創作者本身設好的系統。「拍紀錄片的時候你會發現有這麼一個概念,紀錄片你去觀察一些人物,觀察整個生活,哪怕用一年或者多長時間觀察它,它並沒有一個簡單的前後呼應,前因後果,一旦有了前因後果,有了編的痕跡的時候,片子馬上感覺不自然了,其實並不是,所有的拍攝手法都是順著生活在流淌著,只是這樣的表現形式受眾性會更高,但它也是真實的,只不過在剪輯的時候加重了故事情節。」
近年來,很多製片人一直在探索以商業性推進紀錄片的方式,《棒!少年》的上映不僅讓眾人看到商業性紀錄片的可能性,給投資者增添了很多信心,也為一些紀錄片創作者帶來了希望。在項目篩選上看,很多製片人都會先看項目再看導演,而徐小平和趙亮看來,紀錄片拍攝更多在於對拍攝者的信任。
如今紀錄片都開始注重故事的趣味性,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觀眾。但不管是劇情片還是紀錄片,能夠引起觀眾共鳴,引發觀眾對現實社會的思考,能真正走進觀眾心中的故事才是好故事。創作者需不斷主動去思考,努力發揮創作思維,才能創作出真正吸引到觀眾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