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女生800塊錢的衣服可以買,8塊錢的郵費,不行!」「超市買一堆東西,可以;購物袋要加兩毛,不行!」「吃飯三五百,OK,外賣沒湊夠滿減,不行!……」
近日,一則名為「該省省、該花花」的短視頻,成了爆款,傳播甚廣。這些看似矛盾的消費行為,加上創作者本人誇張的表情與頗具衝擊力的表演,讓該視頻收穫了近三百萬點讚。
事實上,這套「該省省、該花花」的說辭,已經不新鮮了。只不過,被這麼誇張地演繹出來,加上所謂「內容過於真實」,還是能激起一波熱推。
看起來,肯花一大筆錢在包包或奶茶上,卻不肯花郵費或想圖折扣,是種挺矛盾的心理。在網上,有人將這說成「死要面子活受罪」,認為這是種病,得治。
某種程度上,所謂的「該花花」是對自身欲望的一種縱容。這種欲望,或許是「吃貨」的貪慾,或者是攀比得來的虛榮,又或者僅僅是一種通過消費獲得的購物快感。「該花花」中透露出的雷厲風行,恰恰是在鼓勵年輕人,對自己的欲望無節制,盡情地去釋放,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而與此同時,如某些短視頻所呈現的那樣,有些人買500塊錢的新款口紅毫不眨眼,卻不捨得花5塊錢買應季蔬菜。她們對來襲的時尚新品毫無招架之力,而面對強勢的時尚品商家,又毫無還價之力,只能被商家割「韭菜」。但是,當她們面對賣場甚至路邊擺攤的弱勢賣家,則佔盡了買家優勢,開始討價還價、斤斤計較,「盛氣凌人」地展現對弱勢商家的歧視。這類行為,相形之下,不再是所謂的節省,而已經是某種程度上的「恃強凌弱」了。
人皆有貪小便宜的心理。「該省省」給了人選擇空間,在這個合適的空間裡,追求「利益最大化」,這本沒什麼問題。
在心理學中,有個理論叫「厭惡損失心態」。該理論告訴我們,有時候,人們在意的不是價格高低,而是有價格對比下的高性價比。買1000元的衣服,很多人未必覺得貴。但有折扣不用,帶給人們的心態就是「損失」,這會損耗他們的消費幸福感。所以「該省省」,倒頗符合人性。
但是,這種省,卻不能演化為歧視甚至「盤剝」弱勢商家。
「該花花」這在日常的消費觀念中,本該是「把錢花到刀刃上」,對於必要的或者中意的消費品,當買則買,無需猶豫,但不該引導別人將錢花在縱容欲望、滿足虛榮上。
「該省省、該花花」作為一種消費觀念,本來無錯。但是,將「該省省、該花花」僅僅當作一種想要滿足自己的欲望而剋扣他人的口號,就徹底把它用歪了。
(作者系媒體人)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