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學門口的小涼菜攤子
@行走的女廚師
兒時對小吃味道的記憶,不是雙燕的餛飩、向群的鍋餃,也不是糖油粑粑、蔥油餅,而是望二小門口那個娭毑籃子裡的捆雞、韭菜、黃瓜、香乾子絲and浪薄的雞蛋餅!現在那個味道是再也吃不到了。
點評:我是望一小的,對校門口那個娭毑賣的韭菜結印象最深刻。現在店子裡的涼拌韭菜沒人再手工打結了,因為太麻煩……
@vvvv
以前小時候喜歡呷學校旁邊的攤子(家住學校附近),最記得就是那個愛姨,在我小學的時候她就在那裡擺攤,讀高中放學回家還能吃到。每天早上就是炒粉炒飯,晚上就是賣土豆、韭菜、木耳、涼麵、黃瓜、豆筍、香乾……臥槽好便宜,兩塊錢一碗隨便選種類搞一大碗,真的好韻味。
後來慢慢熟了,就去她們家吃,好爽的。愛姨人極好,有一次去她們家我感冇咳嗽她還給我燉了一碗冰糖雪梨,那是我吃過最好吃的冰糖雪梨。現在她們家拆遷也搬走了,再也沒人做我最喜歡吃的土豆和涼麵了。
點評:這個冰糖雪梨好溫馨的感覺。
@穎
還記得89年讀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學校門口有個娭毑每天會擺攤子賣小呷,印象最深的是滷水裡煮的素捆雞,好好呷啊!那時候五分錢就能買兩片,是用一張四方形的小紙放在上面,用手抓著吃。真是美味啊!家裡存錢罐裡的5分硬幣全被我偷去"送"給那個娭毑了。以後再也吃不到這個味道啦.
還有讀初中時,也是學校門口,一個賣涼菜的攤子,味道也是超級棒。我們幾個玩得好的小夥伴每天放學後輪流做東,買好幾樣吃的,最多的是土豆、蒜苗,一個塑膠袋裝著,幾個人每人一個小竹籤,站在學校旁邊圍一個圈,搶著吃,那叫一個韻味啊!現在都成了回憶,冇得噠啊~~~
@火星來的多多
我的小學和初中是在某子弟學校讀的,校門口有個肖娭毑,賣的是一些自己做的菜:韭菜結5分錢1根,豆皮、香乾、土豆絲哈是1毛錢起賣,還有泡在糖水裡的蘋果,要5毛錢,你要是買得少,就搞張紙把菜放上面,你再用手捧噠。
那時候每天中午放學,去買1毛錢的傢伙呷是很快樂的時光。有一次偷了我爹爹1塊錢,買噶5毛錢土豆絲,5毛錢香乾,用塑膠袋裝噠,你曉得邊上的小夥伴是用哪種羨慕嫉妒恨的眼光看著我啵?
再說一個就是剁餅,不是現在賣的這種,是用油炸的,80年代的應該都懂我說的是什麼東西,2塊錢1整個,3毛錢買8分之1。有一次排隊排好久,輪到我的時候,前面那雜大人子買噶2個整的,等得我要死,我就抓起切好的一塊往嘴巴裡zou,那別大人子後來還去我屋裡告狀……你看煩躁啵!
點評:我要是那雜大人子,連不得講九急,直接乓的就是一嘴巴過去……
@Summer
原來黑石渡小學門口有個賣涼菜的姨,有土豆絲,豆皮,涼拌韭菜還是捆好一坨坨的那種…5角錢才有袋子裝,我一般買兩三角錢就只有一張塑料紙攤得手上夾一筷子…再配包兩角錢一袋的冰坨…後來黑石渡小學搬到原來的黑石中學,我還去找過那個攤子,已經冇得噠…再後來,黑石渡小學也冇得噠…變成噠現在的開福區疾控……
@落子無悔
小時候,準確的說是二十多年以前。樓下有個小攤攤,攤主是位圓乎乎的娭毑。攤子上一般有兩個透明玻璃罈子,裡面是泡的酸豆角黃瓜之類。
還有三個帶蓋子的缽,裡面通常是她自己炒的土豆絲、藕丁。具體單價忘記了,反正攜帶一塊錢巨款就可以脹得蚊子樣的。呷完之後不止舔手指,連包土豆絲的紙都要過細舔乾淨。問題是,她一直都是用廢報紙包的!現在回想起來,我順利成年可能是個意外。
點評:故事長沙以後用糖汁印報紙,讓你可以放肆舔……
@小心此男
86年文昌閣小學,我讀一年級。學校門口有一個老娭毑每天放學的時候提個小籃子,裡面有豆皮、土豆絲、韭菜、海帶絲。一角錢的豆皮,一角錢的土豆絲,用一張白紙包了端著吃。
這時邊頭肯定就圍上來幾個嗦皮別,一邊喊「某某別,搞點試哈味噻」,一邊就把烏龜爪子去捻點往口裡丟……有時候吃的並不是那點東西,而是一種感覺。可惜再也回不去了。
@小安
育英門口的涼拌菜扛把子——李娭毑。涼拌黃瓜,好像還有海帶絲跟豆筍,買上5毛錢,邊吃邊走,到噠屋門口還要放肆抓緊吃兩口,再把嘴巴抹乾淨,再淡定裝出一副什麼都沒吃的樣子。
@闖
記得在以前金盛布市那裡有個cen單車車的爹爹(也不蠻老囉 ),那時候小學放學和同學去布市那裡玩,身上有一兩塊錢碎米米,經常要去單車爹爹那裡買兩串肺葉子再加串海帶和藕。 那時候不曉得肺葉子是什麼,呷過之後就覺得幾好呷,透鮮的。
後來去其他麻辣燙店都冇得咯砸味。現在布市拆了,單車爹爹也跟著不見了……
@AYU高端日式美睫
曾經白沙井對面巷子裡有一個娭毑搞的小吃攤,幾雜搪瓷臉盆裝的土豆絲、韭菜結,醬油浸的香乾子…品種不算多,雜雜味道好。細時候放學要排路隊,一經過娭毑屋門口時,路隊就一窩蜂解散到她那裡買東西呷。
基本上每個人只買五毛錢的,娭毑會拿出一張剪成手掌大的報紙,夾兩三筷子涼菜,買一塊錢的就用小塑膠袋子裝,碰到買兩塊的就是土豪噠!我覺得最好呷的還是土豆絲,不像現在經常呷的土豆絲,她那有點像煮的,蜜溶的但是味道進去噠,孜然味十足,每次呷不過癮,最後還會把報紙上一點點湯舔得乾乾淨淨(我口水直個的噠)!
前幾年去找過,白沙街經歷了拆遷,聽說土豆絲娭毑也早就仙遊啦……
@曉明
記憶最深的就是小學門口的小店老闆自己做的蘿蔔片子和紅薯片子,蘿蔔和紅薯削皮分開放在兩個大大的透明玻璃罐子裡面,一分錢夾2片,用那種廢報紙包著放在手心裏面,邊回家邊吃。
那時候我們做細伢子的,屋裡冇得么子錢把你做零碎,有時候偷偷把自己屋裡的廢銅爛鐵(其實是有用的)趁大人不在家的時候摸出去賣到廢品站換幾分幾角,然後貢獻給學校門口的店老闆……
點評:都一樣,細時候都是好呷鬼……
@Z.x
不得不提,一提就會引起共鳴的東西——學校門口的涼菜!兩角錢用紙片裝,五角用小袋子。豆皮一角一張。不舔紙的是土豪!
(二)香噴噴油炸貨
@Boyi Yang
二十年前湖大上嶽麓山的登高路的百貨商店後門,有個娭毑和她屋裡媳婦推車賣油炸貨,什麼蘭花乾子、香乾子、土豆片、裡脊肉、百葉包香菜、韭菜……往油鍋裡一過,撈出來刷點辣椒水。
味道不要太好,尤其是放學路上回家的湖大子校的細伢子,個子才比推車高,口水一地。買油炸貨的太多,人擠人,練常有人把推車角邊頭擺得油炸貨匡跌噠,那厲害媳婦就嚇細伢子要賠,但冇人甩起……傍晚收攤,一路上的籤子和手紙,第二天上學路上只看得到一點殘留的辣椒子,和若隱若現的一點油香味……
@ziyer
我細時候記憶中的味道是讀幼兒園的時候,我爹爹把我馱得鳳凰單車後面送我去上學,路上會經過一個賣油炸糖餃子的地方。香甜軟糯,回味無窮,是我細時候最愛的甜點,也是記憶中跟爹爹呆在一起度過的快樂童年。那糖是麵粉和砂糖,不是現在的顆粒糖。至今只在紅牆巷裡面看見過一個老師傅賣過。
點評:現在還有咧,去南門口尋囉。
@少華√.
05、06年的樣子,我二十歲,正值青春年少,談噠一雜妹子,住得東塘附近,那個時候談愛一般是遊馬路之類的,一般情況下我都是12點前趕到東塘公交站坐最後一趟2路車回二馬路(那個時候2路車是湘雅到東塘的經典線路),到了湘雅醫院終點站,一下車就會看到有兩家炸油炸貨的三輪車,每次我都會點兩串鐵板香乾,把香乾串好通過燒紅的鐵板進行煎炸,待香乾熟後放上辣椒、鹽、雞精、撒上蔥花,當時五毛錢一串,標配就是一塊錢坐2路車,一塊錢買香乾……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不坐2路車了,不知道什麼原因結束了那一段青春懵懂的愛情。
點評:跟妹子一分開就自己昧噠昧噠呷好的?你還不曉得么子原因結束這段愛情?真的是呆滯咧!
@周Sir
細時候讀書,每次放學都要走東風一村科大西門外面那條路回來。路上有個小油炸攤子,老闆是一對中年夫婦,男的是個瘸子,女的是個聾子,不過不是聾得聽不見的那種。車子就是手推車,上面玻璃罩子就是一些我們平常呷的蘭花乾子、香乾子、小菜等等,基本上過去都要一樣的搞一串,都是五角一串,火腿腸是一塊,非常便宜。
而且他炸的蘭花乾子比較糟,再放點他自己做的一大盆通紅的辣椒油往上面一刷,放點孜然,一口咬下去又脆又辣,呷完以後整個人神清氣爽,一身大汗淋漓。然後接著呷香乾、火腿、小菜什麼的,一串接著一串 ,直到呷滿足了買單走人。
他家的油炸貨主要是全部都入味了,不像現在好多市面上的油炸貨冇入味,而且完全不是細時候呷的那種味道。
@y.H
細時候住得松桂園郵電宿舍(現在運達喜來登酒店的位置),每天早上去上課都會在屋門口的那條巷子裡面(現在屬營盤路)買早飯呷。記得那時候哈是一部部人力三輪車擺的流動小攤子,我最喜歡光顧的就是有各種油炸貨的地方。
蔥油粑粑、糯米糕、春卷、糖餃子、紅薯粑粑……好多巴多,現在想起都還流口水。基本上每次哈是買兩三個蔥油粑粑,再加一個糯米糕或者是一個春卷,然後一路呷一路往學校裡面走,那感覺不曉得好滿足……直到小學五年級搬家到馬王堆後(1998年)就再冇去呷過噠。
後來我們住的郵電宿舍院子連同附近的松桂園天橋都被拆除,原來的那條小巷子也被拓寬改造成今天營盤路的一部分;再後來這些曾經的美好時光也都變成了現在自己奔三路上的甜蜜回憶!
@渺渺
細時候屋門口還有個賣糖油粑粑的中年堂客們,每天下午推個推車出來,現場製作,然後油炸出鍋。一塊錢四雜,外脆裡嫩,一口下去,口感非常好,好滿足。每次路過都要買四雜,生意非常好,排隊的人多,基本上兩三個小時買得完。好多年前就冇搞了,於至今再也呷不到原來的那個味了。
@qianjiang
讀小學的時候在長治路等糖油粑粑、蔥油粑粑、紅薯粑粑出鍋,那雜口水啊,直個嚯啊。
@牙牙打怪獸
細時候喜歡呷牛角餃子,就是那哈跟紅薯粑粑、蔥油粑粑一起炸的好大的餃子,裡面有臘肉,有蔥,有韭菜,貌似就是春卷的料切碎了。其實那時候不曉得喊么子名字,每個攤子的喊法都不同,有的喊肉餃子,有的喊炸餃子,有的直接喊餃子,牛角餃子這名字也是前向子看你們的文章才曉得的。
最後一次呷牛角餃子是在華海3c樓底下一個娭毑的攤子,那時候大學畢業在華海打工,天天都要買一個,後來結婚噠,去華海買電腦買音響,單位買複印機印表機,只要經過就去買一次。後面就難得過去了,最近去找過兩次,再也找不到了,我估計娭毑應該做不動了……很懷念那個餃子的味道,估計已經絕跡了吧?
點評:據說還有個爹爹在炸。
@peace&luv
東塘水利院對面的一個小糖油粑粑的店子,小時候天天買2塊錢的,老闆還會多給一個,東塘八院拆遷之後店子也沒了。真懷念八院的日子……
@YWS
我最喜歡吃明珠湯圓店的涼麵,不過我永生難忘的還是望月湖菜市場的糖油粑粑,每次想起都會吞口水!
@支持董先生
細時候住五一東村,娭毑屋裡樓底下有個炸蔥油粑粑的攤子,老闆是兩夫妻,還請了一個人。每天早上五點起來發柴火,熱油。一塊錢兩個的蔥油粑粑,應該是柴火的緣故所以炸出來是金黃色的(現在的蔥油粑粑基本上是白色的),又糟又翠又香,而且油都瀝得很乾淨,真的韻味。
應該在五一東村炸了十幾年了。他們就只有蔥油粑粑,其他的都不炸。現在在長沙再也吃不到那樣的蔥油粑粑了。
點評:確實,現在好多蔥油粑粑顏色都不對。
@Awesome曹不二
上次跟朋友正好策到這個話題,印象最深的是北正街頭卡子那煤店邊上一個炸饊子的店子,冇名字,冇門面,就坐屋門口炸。現在基本看不到饊子,就算有,絕對搞不出那雜味道了。還有就是工農兵粉店,小時候我外公就經常去那裡端粉把我呷,印象中是一碗清清撤撤的肉絲粉,上面放了點幹辣椒粉子,那雜味道我一世記得。
2011年我還專門去過工農兵,還是那邋遢死的樣子,油湖隴通的桌椅,一碗醬汁粉,一瓢幹辣椒,還是小時候那雜味,只是現在外公外婆走了,工農兵也拆了,那雜炸饊子的也不曉得到哪裡去噠,那些記憶中的味道再也回不來了。
@لرية六甲班
小學校門口用辣椒水的油炸貨,如今大多數油炸為了方便保存都是用的辣椒油,現在我開了一家名叫六甲班的油炸貨店子,哈哈,就是用的辣椒水。地址在文廟坪。
點評:廣告貼。但「六甲班」這個名字實在愛人,就放你一馬吧。
(三)各式粉、面
@易 浩 。
兒時呷得最多的就是小浣熊的乾脆麵,還可以集卡片。把袋子一扯開,往裡面倒佐料,作死的搖,這是我的乾脆麵童年。
點評:老子後面有點營養不良就是因為初中呷多了乾脆麵。那時候為了佔籃球場踢足球,中午一下課就跑到小賣部買包面邊啃邊到籃球場上去呼朋喚友。
@A>1張淇18975102327
小學時候,最喜歡吃鐵路局口子上的一個娭毑下的粉,尤其喜歡吃那裡的醬油,我媽媽是醫院裡的,所以總是說不要吃外面的東西,不衛生,我爸爸知道我喜歡吃,總是偷偷帶我去吃,到年紀大一點了,聽說那個娭毑是隔壁班一個妹子的外婆,再大一點,那個攤子也沒得了,娭毑再沒出來了,但是童年時她家的粉,我至今還忘不了,那真的是我這輩子吃過最好吃的粉。
@HL
在濚灣路讀了六年,住了二十年,那個明珠湯圓店是我經常吃早餐的地方,人生中第一次接觸熱乾麵就是那裡。隨你么子火宮殿還有別的老牌子都比不上那裡的小吃。各種回憶啊!
賣紅領巾的老爹爹不曉得還在不在世,想當年他最喜歡策我們這群小別噠,每天都是站在那個小吃店那裡賣紅領巾。
@李小維
明珠湯圓店的涼麵確實一絕,那時候在周南實驗(現在的教育學院)讀書,吃得多。有一回我們幾雜玩得好的去吃,有雜伢子指噠我們咬斷的那涼麵碎子講,像蛆,我們只是笑一笑,吃得更歡快了。
點評:上個禮拜我一個人在屋裡邊看電視邊呷飯,有一小碗貓魚,我點了幾筷子感覺不對,低頭一看,裡面幾十條白白嫩嫩的蛆在蠕動,頓時胃口大開……
@Ω
我記得,那個是明珠湯圓店,我小學的時候,每天都是我們一群小屁股,佔領上面那個包廂,哈哈哈哈哈哈哈,每次我都要老闆娘多放點花生米,她都只是多一丟丟,我只怕她也是金牛座。
我早飯必在她那裡呷,因為我也是金牛座,我也念舊,不想換地方,其實最主要的是真的好吃到不行!我記得有個同學呷涼麵,放好多醋,老闆娘都要把他拉進黑名單了。
對了,我就住在離它不到五十米的菜市場旁邊的職工宿舍,後來畢業了,也搬家了,之後又去吃過幾次,可惜老闆娘不認識我了,再去就被拆了,現在遇到小學同學說到它都是滿滿的懷念和遺憾。
我希望我們的公眾號能不能找到他們,不知道還做不做,我還想吃,為了一碗麵我住在河西,可以跑去河東吃完回去接著睡。
點評:我也想找……誰有線索速速留言。
@captain.yang
雖然是一個90後,但小時候還是經歷了很多沒變味的東西。細時候爸爸在五一路的商務廳上班,我橫直去玩,到了呷飯的時候,就去新華樓搞一碗雙碼酸辣加炸醬的削麵,只要9塊還是 11塊,再呷一個馬蹄卷。不曉得為什麼五一路強兩家都拆了,只有坡子街那一家了,但我從來沒去過,總覺得坡子街搓外地人。
@Winnie
老無名粉店,就是那時候開在東慶街靠瀏正街的那個看上去邋遢死噠的小門面。一碗肉絲粉放上一把芹菜葉,又不油又鮮美。現在哪個有名的粉店都沒得那個味道,現在的無名粉店更加不行了。
點評:老無名粉店的粉確實牛逼。
@雪梨
新興路小學門口小賣部炒粉,放點火腿腸片片撒一把幹辣椒,十幾二十年硬是冇再呷到過。
@劉劉劉劉劉牛+偉
哦司港咧,我只喜歡細時候擺在學校門口的炒粉,2塊錢一碗,和同學一個一口來,其實懷念那裡的炒粉更多的是永遠都吃不到那個味道,也永遠回不到原來我和同學你一口我一口的日子。
(四)臭乾子和蘭花乾子
@袁丹丹
必須有刮涼粉還有臭乾子啊,小時候樓下一喊,就在屋裡拿一雜碗,問爹爹嬡毑要一塊錢,放肆往樓下跑,生怕賣刮涼粉和臭乾子的推起車跑了。一塊錢五片臭乾子,多放點辣椒……現在長大了,不在長沙,好懷念小時候的時光。
@…………陳。
小車推的那種臭豆腐,味道很正,黑得很漂亮,加上自製蒜子蘿蔔湯汁,韻味得很,還很便宜,那連不是現在路邊有毒的臭豆腐那種味噠,回憶啊。
點評:現在路邊的臭乾子有毒?鬼崽子哎,我昨天才呷嘎的咧……
@࿐༄微醺࿐༄
相信很多人記得北正街裡面文化宮坪裡的臭乾子和刮涼粉,陪伴我兒時的記憶,我記得老闆娘姓醜,很能幹的一個女人,會做豬腳、蘭花乾子、嗦螺、刮涼粉、臭乾子,幾乎讓我放棄了其他的零食,每天必去的地方。
點評:姓醜的女人長得怎麼樣?
@ΨVAΩLIΨ
以前住在地質中學後門那條路上,還是小學的時候有個賣臭乾子的,天天騎輛單車上面掛個紅桶子,隔起好遠就可以聽到他喊「臭乾子」,抑揚頓挫,也可以聞到味道口水直個灑。
那時候一塊錢4片,用長筷子一戳,放到碗裡,挖一大瓢大蒜辣椒湯一蓋好呷得起得飛!比么子所謂的幾娭毑不曉得好呷到哪裡去噠!小學呷嘎三四年,突破就冇來噠,再冇來噠……
@T&T婷
記憶中人民新村口子上有個伯伯炸臭豆腐,每天下午四點多開始炸,一般六點多就沒得了!他的豆腐是自己配的料醃製的,炸出來外焦裡嫩,就算不沾調料鹽味也特別的正。
伯伯跟我熟,所以我每次去了,他會說,搞點好的給你吃囉!然後就把那些醃製好的,但不小心碰壞了的不成型的豆腐炸給我吃,這樣的更入味!還有他自己調的臭豆腐的調料,也是一絕,裡面的蘿蔔丁爽脆,淋在剛炸好的臭豆腐上,那感覺不是隨便可以想像出來的!
後來那一片社區改造,也就不能隨便擺攤了,那美味的臭豆腐也就只存在我的記憶中了!
點評:小吃店的天敵:拆遷;小吃攤的天敵:城管。
@黃鬱
清水塘口子上的蘭花乾子,軟軟的一口下去滿口辣汁。
(五)刮涼粉、荷蘭粉、白粒丸等風味小吃
@王子樂
我以前也是住河西的,後背跑廣東定居,到現在十幾年了。只記得濚灣鎮菜市場那塊子吃刮涼粉和豆腐腦的味道。3塊錢一碗的刮涼粉,放點貓魚湯、花生米、黃瓜條、脆蘿蔔…….那味道我如今回長沙再也沒找到了……還有白糖豆腐腦,塊錢一碗,二者配在一起吃真是絕味。
@苗子
北正街老工人門口的蘭花乾子攤,夏天在泳池遊了泳出來搞一碗刮涼粉1.5元,一瓶冰汽水5角。冬天放學回來還走咯邊搞碗熱刮涼粉(把涼粉在煮蘭花乾子的滷鍋裡走一道)再回屋裡去的。
攤子是地道小吃棚,幾根鋼筋上面搭的牛筋布蓋噠,搞些刮涼粉、蘭花乾子、百粒丸、餛飩……攤子後面一個茶館,供1元/杯的茶(綠茶或坨茶),再買幾個包子饅頭策粟殼。有個老倌子望噠外面呷百粒丸的姑娘望直噠眼,一口咬得剛出籠不久的糖包子上,結果糖流到手背上燠(wo)得跳腳。回頭率立馬200%,逗得大家開懷大笑。
點評:我再不找堂客老了以後就會變成這個樣子T.T
@Fix me!Scientists!
我埃毑屋裡在絲茅衝製藥廠38棟,原來那個院子裡門口有個刮涼粉,一個姨,她刮涼粉裡面是放的水,別個外面的哈是放的油,但我就是喜歡呷她那哈放水的,哈哈這麼多年我還記得,因為我不呷蔥不呷蒜不呷芫荽菜,所以她每次都先把那個拌粉的碗洗乾淨再跟我拌,好像是2塊錢一碗,花生米、辣椒蘿蔔、醬油也放得多,性價比真的高。
點評:放水?那會好呷?
@千江無月
40年前,小吳門的刮涼粉8分錢一碗可以不放辣椒,對於從不吃辣椒的我是多麼幸福的事。娭毑帶我從燕山街走去小吳門……再也沒人帶我去了,那間鋪子也早不見了……
點評:不放辣椒很簡單啊,你要他莫放不就可以噠?
@熊喵尼瑪
馬王街那雜老糧店(就是米粉108將推薦過的榮華齋邊上過去幾個門面),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家家戶戶還是在那裡排隊買米,繩子一扯一袋米就譁譁裝滿,好神奇。後面國營糧店沒搞了以後那裡有一個攤子,夏天賣涼麵刮涼粉,冬天賣麻油豬血百粒圓荷蘭粉,那叫一個韻味,前向子口裡沒味起來想去呷一碗么子。結過就沒有結果了,難過嘎一向。
@Ecstasy
對又一村印象比較深。以前每個星期娘老子帶我到青少年宮玩(真的是玩,別個在裡面學畫畫跳舞唱歌,我就在裡面坐風車餵鴿子),中午就在又一村呷飯。
還有,青少年宮正對門的那個坪裡,應該就是現在樂和城肯德基前面,金滿地入口那裡的坪,好多小吃攤,荷蘭粉是絕味,麻油豬油味重,四五年級之後再也冇呷過噠。我們這群細別的周末食譜都被肯德基麥當勞佔據了。現在荷蘭粉咯雜東西都快絕跡噠。還有楊裕興甘長順,以前最喜歡一屋三個人點碗鍋面,放肆搞。現在咯些老店也變味噠,不走心,變成搓外地人的普通店子噠。
點評:鍋面……那是有錢人家才呷得起的咧,我細時候只望得。
@啊,灰幾
突然回憶到十幾年前,幾個帶著紅領巾的同學圍在一起呷熱乾麵和荷蘭粉,然後再一起進學校的畫面。
(六)餛飩、餃子
@阿亮
老黃興路走五一廣場往南進去,快到長沙豆皮店靠馬路左邊(東邊),有一家喊桂香齋的餛飩店。細時候(讀書以前)我屋裡爹爹、娭毑或爺娘總是帶我們去吃那裡的餛飩。狹長的過道兩邊擺噠小八仙桌,一頭靠牆,中間過身。桌上有幹辣椒、小壺子的醬油和醋(都是打的散裝)。餛飩每次我都是把湯都喝嘎,湯裡面那幹酸菜粉子也不搶餛飩的鮮香。
N長時間冇去,到五一路擴建拆五一文那天又去噠一次,再也不是那個味道噠。
點評:來到桂香齋,不張口自開,一氣吃三碗,嫌少不嫌滿。這是昊爺別跟我講的。
@羅曼
雙燕餛飩,一直是我的最愛,細時候住學院街,餛飩算是奢侈品,屋裡來客才由我用鍋子端兩份回來做菜打牙祭。後來生活好點,在長郡讀中學,雙燕搬到德園,利用課間操時間去呷早飯,德園包子配雙燕餛飩,那就是皇帝挑糞的金扁擔!
後來出國,最惦記的還是這口,搞過一次下飛機拖著行李直奔坡子街過癮再回家的路。在別的地方硬是呷不到那麼香Q滑嫩的薄皮小餡餛飩。
點評:我只懷念以前的雙燕餛飩……
@石磊mmss
小時候,八幾年,伍家嶺有家鐵皮屋子的餛飩店。每次去外婆家,必去吃。後來長大了點,能吃兩碗。大概先是5分,後來漲到兩毛一碗。皮薄肉厚,放點鹽菜和香油,香噴噴一碗,真的是恨不得每次把碗都吃下去。後來九十年代初,伍家嶺拆遷,全都沒有了,沒有了。
@人頭還是字
明珠湯圓店我還能夠依稀記起,說起來還是和我老婆結婚之前打腰餐的重要據點,前前後後大概也吃了100回的樣子。對這家店的印象包括地處菜市場商圈以及學校周邊白金鑲鑽地段啦;進店需從街道下幾級臺階啦,所備辣椒是研磨成粉的狀態啦;餃子、餛飩類可提供生貨外賣啦;店家凡事好打商量啦;桌椅板凳稀屎胯爛的啦等等。至於她們家的出品嘛.正如馬桶哥講的,樣樣都還拿得出手,似乎無明顯短板,因此即便是頭回光顧也不論你的個人喜好,只要黑板上寫了的,端上來通常不會現橋腳。
個人認為這就充分說明類似這種品種較為繁複多樣的店,經營者對於「小吃」該如何料理給顧客吃,已經完全吃透了。不錯不錯,拆了可惜,更可惜的是那個我的入店介紹人,那個喜歡搭配著點單卻又樣樣都吃不完總是向我撒嬌求助的人兒,不要我了。
點評:你跟堂客結婚之前去打腰餐是因為想念另外那個妹子不?哦對不起,我說漏嘴了……
@黃鬱
韭菜園快到清水塘,有家電遊室。早上有家人在那個位置擺餛飩攤子。餛飩有獨特的白胡椒香,讓我惦記了幾十年了。
@小美Lydia
在雅禮中學旁原來有一個糧店。那個糧店裡的餛飩特別好吃。只要2塊一碗。那是2003年以前的價格。後來漲到3塊,最後隨糧店一起消失了。我後來去過上海呆過北京,吃過所謂的老字號百年店的餛飩,都不是那個味。小小一塊肉,湯裡全部是榨菜和香菜。餛飩還可以打包半成品回去吃。湯汁準備好,回去煮餛飩就可以了。
點評:我有次去北京吃一家所謂的百年老字號雜醬面,崽啊,那呷得?!可見北方人跟南方人口味差別還是蠻大的。
@Q
細時候住在中山亭,那裡有一家牛老吉水餃店,最開始是開在中山路又一村斜對面的二樓,一樓是賣五金的店,走木樓梯上去才是牛老吉。水餃跟拍黃瓜、驢肉,每次必點,便宜好吃。有人問水餃不都是一個味?牛老吉的水餃做工講究,是北方老司機親手製作,上了水餃後,給你一小碟香油,自己在桌子上去調自己適合自己口味的醬料。其實就是辣椒粉子、醬油和醋。但是味道真的記憶猶新。
之後由於黃興北路改造,牛老吉搬到了現在中山亭老年病醫院的那個拐角,味道還是沒變,再之後……我就沒看到這家店了。有一次偶然的機會讓我在小區內遇到了老闆娘,老闆娘講是因為當時中山亭那個拐角門面的房東每年跟她漲價,導致他沒辦法承受租金,加上自己年紀也大了,所以沒繼續做……這個店老長沙都應該知道,特別是住在北邊的同學。
點評:這家店曉得的人很多。
@智存雲倉-呂濱
二馬路上的鍋餃,從三年級開始吃,一毛錢一個,到2013年前後,兩毛一個,味道一直很棒,小時候恨不得連辣椒水都要吃完。一般是5塊錢,大約三十個,再配個綠豆汁,6.5元吃得好舒服。店一直沒名字,老闆姓牛,崽叫牛頓。
點評:崽叫牛頓……莫名的喜感哈哈哈哈。
@Z.x
唉,毛家橋煎餃店,搞點煎餃配碗甜酒衝蛋。嘖嘖。如今我該0.1噸的身板,那老闆要付一半責。真的恨噠拆遷……
(七)剁餅
@白小李
細時候最愛呷「剁餅」,在街邊,在巷子口,一口大油鍋,一雜猛大的平底片,老闆把灰面和好加點薑末蔥花白芝麻,放在平底片上攤開,下鍋,分把鍾就炸好噠,噴香的!那時候5毛錢可以買四分之一。不曉得從什麼時候開始剁餅就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就是用烤餅機做的千層餅達。
點評:剁餅的消失確實很奇怪。
@遠青
以前有種剁餅,大概是九十年代初期的時候在金盆嶺這邊比較流行,是在油鍋裡炸出來的,口感和現在很多的東北油餅完全不一樣。記憶中,早餐吃剁餅配豆腐腦是和嗦粉配酸豆角一樣熨帖的事。但不知何時起就再也吃不到了。
記憶中還有龍鬚酥、燈芯糕、棗泥餅,都不是現在這種味道能比擬的。至於香蕉汽水,八坨冰棒,還有一毛錢兩坨的涼拌韭菜,甚至從前甘長順隔壁的一家粉店(後搬到現城市英雄隔壁,再搬到原金色年華隔壁,再就沒有了)都是難以忘懷的味道啊!
@燦寶寶
我最喜歡的是小學門口的「剁餅」,中間一個眼的那種,剁餅切開,外面脆脆的,裡面好厚一層發酵的灰面,好好呷的,我早上呷一塊「剁餅」就可以安心的上一上午的課了,簡單的小幸福。
@峰寶
讀小學的時候馬王街糧店門口有個攤子,做我們那時候叫剁餅的早點,一屋人做,還有一對雙胞胎崽幫忙。用的是發麵,烤制的工具是鐵鍋和柴火,出鍋真的香啊!好厚一層,裡面全是蜂窩子洞,松泡軟心,外皮好焦香。現在已經失傳了,好可惜的!
(八)冷飲及其他
@劉靜
小時候學校門口的一切小吃都是最美味的,比如:一角錢一袋的檳榔花,一角錢五個的蛋餅,浸罈子的刀豆、姜、小桃子(泡出來是粉紅色的)、綠豆冰棒、白糖冰棒,用大搪瓷缸和熱水瓶到冰廠裡面打的冰水(香蕉口味的),都只能是記憶了!
點評:細時候一根白糖冰棒就可以回味好久,現在望著一冰櫃五顏六色的冰淇淋,不曉得買哪種,而且也沒有那麼想吃的欲望了。
@王崢
紅梅,絕對是細時候的回憶,那雜時候我爺老倌講:崽伢子哎,你要是被老師表揚噠,一個禮拜去紅梅呷一回,每次點一樣。細伢子不懂事,我那雜時候先呷單色冰淇淋,一次一雜不同的味道。我何什不從最貴的四色冰淇淋開始呷咯!唉細伢子還是單純噠!那時候的紅梅不輸給現在的哈根那雜達斯!
點評:還好你沒貪,不然下次不得帶你去了……我就是教訓。T.T
@兮憶
藥糖。甜味,香脆,厚薄跟晨報周刊相仿,外裹芝麻,長得像牛皮糖。藥糖只有在挑籮筐的貧下中農手裡買,不曉得什麼原因,南貨店沒買。藥糖在長沙消失三十年了。寫這條留言時,擔心自己是不是幻覺,特意問了老婆,她說藥糖也是她的念想。
@春卷哥
記得我第一次吃蛋筒冰淇淋,是在中山路上,三角花園對面。暑假,我住在姑媽家,有一天表姐很神秘的說要帶我去吃一種連杯子都可以的冰淇淋。
當時一點都不相信,從韭菜園丟跨子過去的時候,一路上都在想:紙做的杯子,呷得肚子裡,那不痛醉?表姐肯定是撮我的。
等走到那裡,看到售貨員從擺得匝齊的櫃檯裡拿出像火箭一樣溜尖的杯筒的時候,我一哈子呆得那裡噠,看噠售貨員用勺子挖了一坨冰淇淋扣得上面,再經過表姐的手轉到我手上時,我左看看右看看,再試試子用門牙咬下一小塊杯筒嘗了嘗味,嗯,跟威化餅乾是一個味道!這才放心地、小心翼翼地、很捨不得地吃起來。
到現在,二十多年過去了,每每看到蛋筒冰淇淋的時候,我就總想到那個夏天的下午…
點評:哈哈,心理描寫很到位。
@卡卡.
最難忘的就是豆腐腦!小時候爸爸媽媽在外地,住在外公外婆屋裡。外公隔幾天就會拿個好大的搪瓷霸缸買一霸缸的豆腐腦,八分錢!還加糖!我感覺那就是我最幸福的時刻!
@金剛老面饅頭
小時候(90年前後),司門口那裡還是個丁字路口,路口的東北角有個解放西路腊味店,不記得捆雞是好多錢一袋,小袋子,大概三片,每次呷噶還要把袋子裡頭的醬油湯一路嗦乾淨…那種味道再也找不回來了……
還有一個念念不忘的味道,就是書院路進東瓜山的口子哪裡,原來的變電站的職工食堂,每天下午放學回去,那裡都有自製的麵包,其實現在看來就是普通的白麵包,什麼餡都冇得,就只有表面上一層有甜味的殼。問題是就是那股剛出爐的麵包香神仙也站不穩啊,雖然我屋裡那時候家境不錯,但也只有幼兒園得了小紅花之類的時候才獎勵呷一個。
@劉柏榕啊િ🌚ી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吃過十一中門口自行車推車後面放一個不鏽鋼桶的驢打滾,好便宜好好吃。糯米坨又軟又熱,外面裹得那種甜甜的黃豆面也好吃。每次都會買個一兩塊錢,叫老闆多在黃豆面裡滾兩下,用塑膠袋子裝起來,帶到教室一群朋友圍在一起吃,吃完了還想把塑膠袋都舔乾淨。然而不像很多老店面,搬家能在牆壁上寫下新地址,那種自行車推車我再也找不到了。
點評:驢打滾我真沒在長沙見過,這是北方特產。
@渺渺
我印象中最好玩的是炸人參米,總是先被外面放炮的聲音嚇一彈,然後挖一碗米,帶雜盆子,跟嗯媽要五毛錢就跑出去噠。細時候最怕那個炮聲,但是又好奇,還總覺得別個屋裡米比我屋裡的好呷些。有時候買多噠呷不完,我媽就放到鍋裡炒一下,放點鹽,噴香的,好懷念那個味道!
點評:人參米兩大定律:別個屋裡的米那硬是香些!跌得地上那幾粒是最好呷的!
@醉花蔭
小時候住在德園隔壁,靈泛的我認了一個德園工作的伯媽媽,所以小時候呷德園包子,我從來都是只呷肉,把包子皮丟好遠的敗家玩意兒哈哈哈哈……
點評:鄙視……
@鐸
雞蛋餅!又大又薄又脆!5分錢一張?酸梅粉!一小包匡得綠豆冰棒高頭,這酸爽,哈哈哈哈!還有沁桃片,夏天必呷!
@晗
最記得小學門口一雜老館子,一口老鍋,賣攪攪糖。攪攪糖攪攪糖,呷噠屌屌會變長。
點評:現在哪裡還有買?
如果您還滿意
請按住上圖關注我們
轉載自 故事長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