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怡非
搖滾不止,生命不息。
「We Will We Will Rock You,We Will We Will Rock You」看到這句歌詞,會不會不由自主地哼唱起來?
今天,怡非要跟大家分享的電影,就是這首耳熟能詳的《We will rock you》創作樂隊——皇后樂隊主唱弗雷迪的傳記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
《波西米亞狂想曲》2018年11月在美國上映,由著名導演布萊恩·辛格執導。在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上,獲得除最佳影片外的全部提名,並最終斬獲最佳男主角、最佳音響效果、最佳剪輯和最佳音效剪輯四個獎項。
2019年3月國內上映,上映第三天,以5.20%的排片貢獻了9.58%的單日票房,獲得「有史以來最為賣座的音樂類傳記片」的名頭。
影片名字來自英國著名皇后樂隊最為知名的一首歌,也是最能代表弗雷迪的音樂風格和個人特質的歌曲。
只要說起搖滾,都不得不提到搖滾天王弗雷迪和皇后樂隊。弗雷迪組建的皇后樂隊本就是一個難以複製的傳奇,他們對搖滾樂和搖滾精神的貢獻無法磨滅。
該影片以樂隊主唱弗雷迪·莫庫裡傳奇的一生為主要敘事脈絡,用紀實性鏡頭講述了皇后樂隊從創立到輝煌,從破裂到重聚的故事。
影片再次詮釋了弗雷迪傳奇的一生,在人物復原與藝術重構之間找到了絕佳的平衡點,真實歷史與影視藝術完美融合,音樂重現與影片情節環環相扣,獨特的藝術表現力也是電影攬獲多項大獎的原因。
因此,這部電影很難單從故事內容進行解讀。怡非今天就換種角度,從電影敘事藝術、音樂敘事技巧和特點進一步分析這部電影獨具魅力的風格。在文章最後一部分,我會結合自身的觀影經驗,解讀影片的成功對音樂傳記類電影的發展帶來的啟迪。
01、融合多種敘事風格完整地呈現了弗雷迪一生的輝煌與掙扎,展現了皇后樂隊在搖滾樂歷史上的巨大貢獻和成就。
傳記類影片一般會遵循人物生平歷程與現實邏輯展開敘事,根據時間的自然衍進順序敘述。《波西米亞狂想曲》沒有墨守成規,而是打破時間的自然順序,構造了時空的敘事結構,以全知全能的視角,通過戲劇化衝突展現了主角與樂隊的經歷。
①重構時空的插敘,呈現多維敘事層面
影片開頭,以1985年「拯救生命」演唱會前的準備開始,這是他巔峰時刻的前夕。
第一個鏡頭聚焦弗雷迪從床上睜眼醒來,與《波西米亞狂想曲》第一句「這是真實的人生,還是夢境的一場」相呼應,使敘事充滿時空感和詩意般的質感。
隨後以主人公的背影為鏡頭主體,以跟隨者的視角「巡視」了弗雷迪的別墅,瑪琳·黛德麗巨幅海報、一隻只寵物貓紛紛入鏡,展現給觀眾諸多日常生活細節。
看似隨意的開頭,但卻給觀眾豐富的信息,這位搖滾巨星日常生活中孤獨的本性一目了然。隨後,鏡頭一路來到「拯救生命」演唱會現場,上萬人歌迷熱烈沸騰的溫布利球場與他空曠寂寞的個人生活場所形成巨大對比。
縱觀整部電影,對巨星傳奇一生的回顧從「拯救生命」演唱會的準備開始,最後達到高潮,在長達二十分鐘的演唱會現場復刻中結束。電影將現實空間與時間進行截取、轉移、重組,前後遙相呼應,形成完整對應的結構美,豐富了敘事的層次脈絡。
②運用全知全能的敘述視角,刻畫細節展現張力
全知全能的敘述視角也就是上帝視角,寬廣靈活,像上帝一樣無所不知,無處不在,直接把故事和人物講述給觀眾。影片以弗雷迪和樂隊的發展為主線,通過具體細節的精準刻畫,讓觀眾直觀感受事件發展與人物心理變化,形成強大的戲劇張力。
這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細節刻畫有兩個。
其一是弗雷迪「遲到」習慣的刻畫。剛加入樂隊時,他總是最早到達,在公交車站等其他隊員。後來他屢屢遲到,在他創作生命最鼎盛時,甚至錯過重大商談,才高氣盛的形象展露無遺。
後來,弗雷迪沉迷聲色,因為遲到錯過了We Will Rock You編曲創作。影片最後,弗雷迪重回樂隊,其他成員默契地以姍姍來遲「報復」他。
「遲到」作為線索貫穿起了影片的故事線,弗雷迪心路歷程從中清晰呈現,這位傳奇人物的形象真正「活」了起來。
其二是弗雷迪房間的刻畫。最初,剛加入樂隊的弗雷迪沒有收入,他和瑪麗鋼琴擠在一間小臥室,鋼琴看起來巨大。成名後,他搬到一座巨大的別墅中,甚至每一隻寵物貓都有自己的臥室,鋼琴看起來不再巨大地突兀。生活細節的對比展現了弗雷迪歷程的變化。
在細緻豐富的細節刻畫中,傳主的形象立體豐滿起來。
由於時長的限制,傳記電影不可能將主人公的一生事無巨細地覆蓋。但豐富的細節令觀眾具有解讀的空間,真實的背景與藝術的虛構相交錯,更引起讀者一探究竟的好奇,展現電影的戲劇張力。
③突出戲劇化衝突,動態呈現根源矛盾
影片故事情節的發展需要戲劇衝突的推動,傳記影片情節主要來自真實事件,但如果沒有戲劇化處理,影片不僅會寡淡無味,且會失去作為作品的藝術價值。衝突的營造需要激化凸顯矛盾,《波西米亞狂想曲》中弗雷迪在成長中的矛盾點有三個。
首先是他自我價值觀和家庭傳統價值觀的衝突。弗雷迪從小因為四顆突兀的的門牙和出身飽受歧視,不服從父親的宗教觀,始終在掙脫坦尚尼亞出身的家庭。影片開頭,和他搬運行李的同事蔑稱他為「巴基」,可以說,他處在社會的邊緣地位。
一直以來,他以反抗、反叛的姿態面對家庭和社會,這也是他搖滾精神的最初來源。
其次,他所代表的搖滾精神與社會價值有所衝突。加入樂隊,他的反抗在創作中釋放,但張揚狂放的表演風格、超前的創作理念讓皇后樂隊也趨於邊緣化。《波西米亞狂想曲》單曲在發行之初並沒有被社會認可,但弗雷迪的搖滾之心沒有被動搖,他用音樂闡釋的是那個時代自由主義與詩歌流行的力量。
這種喚醒大時代的力量,經得起時間的驗證,時勢所趨也使皇后樂隊成為裡程碑式的樂隊。
第三是弗雷迪成名前後生活環境與初心的衝突。因為自己對性取向的認知和身邊人的離間,弗雷迪與樂隊其他成員漸行漸遠並離開了樂隊。弗雷迪迷失了,他的自我認知與傳統的生活環境產生了巨大衝突,最終是女神瑪麗挽救了他,重新找回了自我並回歸了樂隊。
影片聚焦主人公先天性格與後天生長環境和社會價值觀之間的根源矛盾,並將搖滾精神蘊含其中,通過鏡頭聚焦矛盾的變化發展。動態衝突的背後,讓我感到,弗雷迪撼動人心搖滾精神的來源和其中所蘊含的內在動力。
在我看來,弗雷迪內心的掙扎和成長,也暗示著搖滾精神的蛻變和革新。而我也從中找到了自己對搖滾熱愛的內在生命力。
何為「搖滾不止、生命不息」?依我看,無論時代和價值如何複雜和束縛,以內心的真摯面對時代的愛與感召,綻放生命的力量,是搖滾精神最為生生不息的力量所在。
02、以經典音樂引導劇情起承轉合,以劇情詮釋音樂內涵,給觀眾展現一場視覺上的音樂盛宴。
電影沒有以主人公或者樂隊來命名,而是直接選擇了樂隊的巔峰作品《波西米亞狂想曲》命名,既滿足樂迷審美樂趣,也顧及了影迷的情懷,用音樂點燃影片蘊含的文化內涵。
①以巔峰音樂作品命名,呈現電影主題內涵
影片將鏡頭聚焦皇后樂隊主唱弗雷迪,講述了從他組建樂隊到謝幕的整個經歷,敘述時間跨越了幾十年,如果按常規手法拍攝難免成為「流水帳」。但影片並沒有落入俗套,而是選用「音樂點睛」的鏡頭聚焦方式,通過《波西米亞狂想曲》歌曲創作風格剖析並呈現電影的主題。
《波西米亞狂想曲》跨界的演唱方式和與眾不同的風格,很好地詮釋了電影內涵「自由」和「不拘一格」的追求。六分鐘的音樂中,穿插了民謠、美聲、人聲合唱和搖滾四種完全不同的風格,屬於開拓性的「混搭」。同時,歌曲結構以「人聲合唱開頭——民謠呈示——歌劇過渡——搖滾展開——呼應式再現結尾」,摒棄了主歌副歌交替出現的套路。
歌曲的「特立獨行」不僅奠定了樂隊在樂壇的地位,更將這一創作風格推向熱潮,受到聽眾追捧,曾破紀錄地在英國電臺一天播放了36次。
之所以備受大眾的推崇,在我看來,是歌曲所蘊含的彷徨、掙扎、自由、叛逆是那個朝氣蓬勃卻又暮氣沉沉的大時代裡普羅大眾的共同精神狀態,非洲多國剛從殖民地中獲得解放,同性戀剛剛不被當作精神病,追求自由、新生、改變是當時大眾群體的呼聲。
「搖滾不止,生命不息」的理想國正是所有人的心理渴求。
②用配樂明暗轉變,烘託主角雙重性格
影片中的每個配樂都具有強烈的敘述性,滲入時代背景和人物性格。
邊緣化的出身、非主流的意識和對自由的嚮往是搖滾天王的特殊性所在,電影更是利用配樂放大了個體的矛盾性。
其一是主人公非主流的價值觀難以融入主流社會,被邊緣化的痛苦。影片開頭,弗雷迪被命為「巴基」是刻意迴避別人,配樂是樂隊翻唱的《過得還好》,自嘲的歌詞是他對生活現狀不滿和無法融入的寫照,與他最初窘迫的生活相對應。
影片以《精彩必將繼續》結尾,這首歌更是他的人生絕唱,在他病入膏肓時一鼓作氣錄製而成。作為片尾曲,一方面符合傳主臨終前的情境,另一方面歌詞中對人生和社會的展望,給人無限希望,借音樂延展電影的敘述畫面。
其二是無論如日中天還是失意落寞時,渴望獲得社會認同的急切盼望。引領上萬歌迷齊唱《We Will Rock You》時,沉醉其中的弗雷迪展現了內心的澎湃和被認同的渴望。溫情的《Love Of My Life》響起時,女性化著裝的弗雷迪遇到摯愛瑪麗,給了他充分的理解和接受。
此時的「愛」不僅呼應電影情節,更是寬容和接受的大愛,表達了電影人文關懷。
不同於一般電影中的配樂,此部影片將音樂靈魂注入了電影的主題,成功將音樂、人物和故事融合在了一起。
透過音樂,洞悉了主人公傳奇的一生,也在音樂中體悟道他的叛逆、矛盾和追求自由的勇氣。
在我看來,影片名稱的選擇即是最為點睛之處。以曲名《波西米亞狂想曲》同構影片名,弗雷迪對人性和自由徹底解放的追求,對社會保守與刻板不遺餘力地挑戰,正像歌曲展現的創新力和生命力一樣投射到了螢屏上。
如果說,這首歌是弗雷迪精神世界最好的映射,那麼,這部電影也是對這位搖滾巨匠理想和心路歷程最好的詮釋。
03、作為一名電影愛好者,我將結合上述分析《波西米亞狂想曲》的角度,談談此部電影的成功對我們的啟迪。
音樂傳記類電影是一種獨立的電影類型,有別於《當幸福來敲門》人物傳記和《愛樂之城》歌舞片類,但這類電影並非寥寥可數,無數經典作品如《貝多芬傳》《海上鋼琴師》等都將音樂大師的魅力帶給了觀眾。
此類電影通常是在歷史人物和真實事件的基礎上進行修飾,而《波西米亞狂想曲》在創作中尋求「和而不同」,打開了音樂傳記類電影的新格局。
下面,結合我的觀影心得,基於對《波西米亞狂想曲》的分析,談談影片的成功對於我們的啟示。
①時代大背景和小細節中烘託人文關懷,帶給觀眾思考和啟迪
雖然傳記電影的主角大多是歷史上具有突出貢獻的偉大人物,但在美國成熟的電影創作中,傳記影片的個人英雄主義已逐漸淡化,電影不需要主角必須是「完美的人」。
影片絲毫沒有迴避弗雷迪的人性弱點,他在舞臺上和音樂中是偉大的,但在生活上是自大的。影片中生活化的細節極大地還原了情景,生動再現了他邊緣化的生活經歷與性格,對自由靈魂的熱追求和渴望,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讓觀眾在了解中產生情感共鳴。
這部影片不局限於個人的探討,更置身於歷史大背景中,當時正是非洲多國剛獲得解放之際,追求思想解放和自由發展是那個時代的呼聲,也是那個時代大眾群體普遍的精神狀態。
可以看到,影片「以小見大」,以個人細節透視宏觀歷史。通過人物的成長經歷復刻,帶領觀眾從中洞悉那個時代的精神景觀和普世的煩惱,透過電影呈現主題內涵和人文關懷,給觀眾以啟迪,這是一部好的傳記電影應該具備的核心要素。
②真實與虛構相平衡,多維敘述讓人物形象「活」起來
傳記類電影最為重要的是對傳主復刻和重構這兩個層面,傳記作為藝術創作,如何將主人公的神韻與精神價值展現給觀眾?這需要對歷史人物藝術化加工,並平衡真實性和藝術性。顯然,平鋪直敘地「流水帳」式講故事無法達到要求。
《波西米亞狂想曲》對弗雷迪的生活時間線進行了調整,比如,影片截止在1985年「拯救生命」演唱會,隱去了1986年樂隊最大規模的世界巡演、1988年與西班牙最知名的女高音歌唱家成功合作的搖滾古典跨界專輯《巴塞隆納》等。
呈現弗雷迪與命運頑強鬥爭的不屈,影片敘述脈絡更加明晰,讓觀眾在流暢的情節中感受到這位音樂巨星的光芒。
值得借鑑的是,影片讓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自然地融入在影片中,通過重構時空、靈活敘述視角和二元對立的,多技巧敘述使人物活了起來。
影片跳出了自然時序的故事線,對主人公的人生歷程進行整體的剪接重組。結合不同的歷史背景和價值取向,選擇性放大或忽略呈現逼真的人物形象和精神世界,讓觀眾在真真假假探尋中欲罷不能。
③音樂與電影相融合,提升影片的深度和內涵
當熟悉的歌聲「oh,mama」響起,觀眾瞬間被點燃,畢竟,當年能在現場聽到傳奇旋律的也只有七萬餘人。
兩個小時的影片中多達二十餘首樂隊經典曲目,高精度還原皇后樂隊經典時刻的同時,電影劇情的推動也與配樂環環相扣,故事的起承轉合依託音樂彰顯。
電影劇情似乎又闡釋了每首歌深刻又複雜的創作初心,最終指向了電影蘊含的人性內涵。
對於音樂傳記類影片來說,音樂也是一種潛在的重要敘述,不同於一般的電影配樂,這些經典的音樂是傳主精心創作和演繹的。透過配樂,詮釋電影主題、塑造人物形象、升華主旨,成就了影片渾然一體的深厚。
總結一下:
《波西米亞狂想曲》看完,讓我眼淚婆娑,感動的不僅是搖滾天王的一生,更是後人對搖滾精神的記錄和傳承。
正如電影最後,人性的輝煌和悲情匯聚成巔峰「拯救生命」演唱會,音樂的力量治癒了憂傷和難以割捨的情懷,讓觀眾滿懷愛意,在旋律中向弗雷迪和皇后樂隊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但是,最讓我驚嘆還是導演"和而不同」的創作理念,打開了音樂傳記類電影的新格局,帶來的對於社會和創作的思考,這也值得我們反覆學習思考。@怡非在海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