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鬍子有很多說法的,古代的人們以多須髯為美。中國古人有蓄鬚的習慣,講究鬚眉堂堂,他們推崇鬍鬚,不厭其煩地做了細緻分類,譬如上唇的鬍鬚叫作「髭」,頰旁的鬍鬚叫作「髯」,下唇的鬍鬚叫作「糶」,而下巴的叫「襞」。這種體貼囉嗦的分法充分顯示出了對鬍子的衷心愛戴。
古代為什麼這麼多人留鬍子?有人是這樣說的,這麼簡單的問題還用問嗎?古代有電動剃鬚刀嗎?別說電動剔須刀了,連普普通通刮鬍刀也沒有啊!所以古人刮鬍子是個極其艱巨的事情,因此根本不是刮,而是薅,一根一根的薅!閒著的時候就往下扯,閒扯閒扯,就這麼來的。不僅麻煩還伴有疼痛感,最後實在是沒辦法,被逼無奈,索性也就不費這個勁兒了,乾脆就留起了鬍子!而且越留越長,越留越有派!因此,歷史上留鬍子的人就多了起來。說到這裡是否有些人真的就信了?
在中國古代,留鬍鬚好像成了男子的標配。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於人們受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的古訓影響,對於毛髮有一種特殊的情感,不會輕易剪去,尤其是男子的鬍鬚,是古代男性的重要特徵之一。
還有一種說法,在古代,沒有鬍子的男人是被人另眼相看的。在民間俗語中,「面白無須」不是好的面相,常用於形容太監閹人等特定群體,年輕人不留鬍鬚形容不穩重,常說的一句俗語「嘴上沒毛,辦事不牢」就由此而來。
到了後來民國時期,改革潮流興起,隨著與國際交流的增多,西方的各種生活習慣被留洋人士帶到國內,颳起了一陣割發剃鬚的熱潮。男人的鬍子和長辮子漸漸成了不合時宜,跟不上時代發展的象徵。不僅如此,鬍子的打理相當繁瑣,容易殘留汙垢,不留鬍子成為衛生、文明的一種象徵。
隨著時代的更替,人們的審美眼光開始逐漸變化。現代成年男人刮鬍須成了日常,留胡卻須成了不修邊幅的代名詞。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作為男人,需不需要留鬍子,能不能留鬍子,喜不喜歡留鬍子,全憑自身身份的不同,角色的不同,環境的不同,以及家庭、家人的意見與願望來確定。
你對留鬍鬚怎麼看呢?
豪說歷史:每天更新歷史故事,奇聞異事,古今美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