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看看歷史上的清朝皇帝是如何避暑的,這也太讓人羨慕了

2021-01-19 騰訊網

24節氣中的大暑,是整個夏天氣溫最高的時段。古時候,不管是帝王將相還是普通百姓,沒空調、沒電扇,連電都沒有,那個時候的皇帝是怎麼過暑伏的呢?

1.出京避暑

清代第一個明確指出北京暑熱難耐的是誰?應該是攝政王多爾袞,根據《大清世祖章皇帝實錄》記載,順治七年七月,多爾袞在攝政王諭中說:

「京城建都年久,地汙水鹹。春秋冬三季尤可居之,至於夏月,溽暑難堪。」

說的是北京城定都時間很長了,地也不怎麼幹淨,水質跟南方比起來確實不是特別好。春天、秋天、冬天這三個季節住在北京還可以,入夏之後「溽暑」是悶熱的意思,「難堪」就是難以忍受。

面對這種情況怎麼辦?必須遷出北京去避暑,史料中記載:

「稽之遼、金、元曾於邊外上都等城為夏日避暑之地……今擬止建小城一座,以便往來避暑。」

北京在遼代叫南京,金代叫中都,元朝叫大都,這幾個朝代都有其他的都城,一到夏天往北去避暑。最好在北京城外往北,再建一個小城池,以供皇家夏天去避暑。

這座避暑小城並沒有竣工,便由於多爾袞的病死,被後來的順治皇帝下令停止建設,但是他提出出北京避暑的建議,確實是一個好主意。而這座避暑小城,最終也被擴建為喀喇河屯行宮。

喀喇河屯行宮是清朝在塞外建造的最早,也是規模最大的一座皇家宮院。在承德市雙灤區灤河鎮西北,是著名的樣式雷(皇家建築的總設計師)第二代傳人雷金玉設計的小城。現在都說承德避暑山莊有名,但殊不知,在此之前還有一個喀喇河屯行宮,也是當時清朝最早的一個避暑行宮。

從康熙年間開始,歷代皇帝大多都是到北京城外去避暑。如康熙朝早期,大多在紫禁城周圍去避暑,當時檔案有記載,雖說不出北京城,可用現代話說是親水的地方。因為水面廣闊,臨水而居,氣溫確實比在街巷胡同裡低一些。

當時皇家檔案當中就有記載「移駐瀛臺避暑」、「上以天時炎熱,恭請太皇太后皇太后避暑。太皇太后移駐五龍亭、皇太后移駐紫光閣。」等等。後來逐漸開始在北京城外修建園林,甚至更遠的承德避暑山莊、古北口區這些地方去避暑。

離開北京城避暑可以說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康熙皇帝曾經多次在夏天去北京城外避暑,比如在康熙硃批的奏摺裡曾經就有「夏季天熱,懶於行走,朕於暢春園七十日,暑天不覺已過。」的記載

暢春園在現在的海澱區圓明園南面,北京大學西面,1684年起建,建成之後,康熙皇帝每年大概有半年的時間都住在暢春園,康熙61年在暢春園清溪書屋駕崩。1860年英法聯軍把這裡燒毀了,現在是北大教工宿舍區。

硃批中還有一句說:「因朕在口外,未覺夏暑,氣色甚好,勿為朕憂。」「口外」指的是長城以北地區,包括內蒙古、河北北部的張家口、承德。現在大多指的是古北口。古北水鎮是北京人消夏避暑的好去處,殊不知當年康熙皇帝也在那裡避暑。

乾隆皇帝雖然曾經說過「宮中固不畏鬱蒸」,「畏」是憂愁、擔憂的意思,「鬱蒸」是暑氣蒸人,但是他也在御製詩裡留下了「都城煙火,紫禁圍紅牆。固皆足致炎,未若園居良。」的詩句。紫禁城裡再怎麼住,雖說方便,也不如到郊區的園林裡住著舒坦。這首詩表達了乾隆皇帝的心境,夏天我也想出去避暑。

2.人力風扇

雍正帝可以說是在北京城裡過夏天的日子最長的。1722年12月20日,康熙皇帝駕崩,在《清世宗實錄》裡寫到「朕持服二十七日後,應居乾清宮。」雍正的爸爸康熙皇帝死了,穿孝袍守孝27天之後,應該替代我父親住在乾清宮,但雍正皇帝最後沒住乾清宮,而是住在養心殿,這是為什麼呢?

對於這個變化,雍正皇帝的解釋是:

「朕思乾清宮乃皇考六十餘年所御,朕即居住,心實不忍。朕意欲居於月華門外養心殿,著將殿內略為葺理,務令素樸。朕居養心殿內,守孝二十七月,以盡朕心。」

說的是我爸在乾清宮住了60多年,我如果繼續住在這實在是不忍心。所以我打算搬到養心殿,簡單裝飾一下,在養心殿守孝27個月。

這27個月裡要經歷兩個夏天,實在是不好過怎麼辦?雍正皇帝想出了一個辦法,在內務府檔案中也有記載,他讓內務府郎中保德督造小風扇,原文說的是:

「於五月二十九日做得楠木架鐵信風扇一架,上安小羽扇六把。郎中保德呈進訖。奉旨:再做一份,架子矮著些,安大些的羽扇。」

簡而言之這東西什麼樣呢?底下一個座,中間一個軸,旁邊有一個搖把,軸上安6把小羽扇,相當於一個小風扇,跟現在的電扇原理一樣,只不過是人力驅動。

奉旨:爾等做的風扇甚好,朕想人在屋內推扇,天氣暑熱,氣味不好。不如將後簷牆拆開,繩子從床下透出牆外轉動做一架,照牆洞大小做木板一塊,以備天冷堵塞。」

皇帝誇你們做的風扇不錯,但得有奴才在這搖扇子,人多潮熱,屋子裡的味道不好聞。這裡寫到了「後簷牆拆開」,中國的古建築有一個特點叫「牆倒屋不塌」,屋子主要的支架是梁和柱,牆可以拆掉,屋子還能完好無損。在牆外用人力轉扇子,但是要弄塊木板,天冷的時候,為了防寒拿板子擋上,所以那個時候的皇帝還是比較會享受的。

3.避暑丹

皇帝不僅自己出北京避暑,同樣對於手下大臣們也是比較關心的。比如雍正元年6月有一個即將赴任河間副將的薛鳳翼,入宮跟皇帝辭別,雍正帝賞他避暑丹10錠、裕暑丹10錠、裕暑手伽素珠一掛,這裡有吃的、有掛的,而且親切的囑咐道:

「所賜裕暑丹,早起磨水塗鼻孔內,不怕暑氣。素珠帶手上,日間常聞,你看,朕手現帶著。」

現在天熱怕中暑,將清涼油抹到鼻子下,一聞確實提神醒腦,能夠防暑,裕暑丹也是同樣的道理,香料做的手串時常在鼻子底下聞聞也能夠去暑。包括乾隆帝,更是考慮到京師老百姓的情況,當時也下令「著賞發內帑銀一萬兩分給九門,每門各一千兩,正陽門二千兩。預備冰水藥物,以防病暍。」

以防中暑,那個時候各個城門會有一個大桶,裡邊是熬的去暑的湯藥,跟現在涼茶的性質差不多,老百姓到這都可以免費喝。更有意思的是,大桶後面掛有布簾,上面寫著4個大字「皇恩浩蕩」,就是告訴你皇上掏錢請你們避暑的湯藥,為了怕你們中暑,可以看出那個時候夏天其實也並不好過。

相關焦點

  • 古代沒有空調,古人如何度過炎炎夏日?
    古代的時候,人們是如何度過炎炎夏日的呢?要知道古代的時候可是沒有空調的。大約在一百年之前,人們發明了空調的概念,只不過當時的技術是造不出來空調的,其後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人們製造出了壓縮機,由此空調出現。不可否認的是,空調的出現讓人們在炎炎夏日中變得非常涼快。
  • 烈日炎炎,古代避暑的五種方式,看完不得不嘆服古人的智慧
    烈日炎炎,現在各地的溫度正在急劇攀升,南方地區早已30度,就連北方的很多省份溫度仿佛不甘落後一樣也都要越過30度這個高溫標誌線。每當夏日來臨,坐在有空調輕風拂面的房間裡,吃著冷飲的時候,總有一種想法漂浮在腦海中。那就是古代的人們也沒有空調,他們是怎麼度過這炎炎夏日的呢?
  • 炎炎夏日,韶關新豐避暑的好地方!
    炎炎夏日尋一避暑勝地避避暑去一處詩意的隱世小鎮黃磜這裡可洗滌心靈塵埃亦是山水靈動、可品高山茶可嘗佛手瓜、美少女西瓜享受大自然的清涼愜意快哉生活黃磜鎮位於韶關市新豐縣平均海拔約七百米新豐素有嶺南避暑勝地之稱
  • 關於炎炎夏日的生活,不知道大家對於避暑的事情怎麼看呢
    #我相信現在很多的人都在這炎炎夏日的天氣,最喜歡的就是去避暑,不過關於去避暑的事情我相信大家都非常喜歡,但是首先的是得看我們的經濟條件怎麼樣,再看自己有沒有時間呢?這是有錢人的避暑之地!有錢人可以去很多的避暑地方玩,但是我們也可以在自己的家裡避暑的,只是地方不一樣而已。那麼說到避暑的地方,很多人就會想到很多的避暑山莊了。避暑山莊也就是所謂的人工做的避暑的地方,裡面搞一些遊泳池、樹林、木屋、魚塘和一些娛樂的項目。我相信很多人都喜歡去避暑山莊玩。
  • 炎炎夏日 親測推薦原生態最美山鄉兩處避暑勝地 仿佛打開天然空調
    這不,剛剛結束了強降雨天氣,全國各地陸續發布了高溫黃色預警,炎炎夏日,終於還是帶著「熱浪」來了。雖然今年夏天比以往感覺來得要晚一點,但是終究還是來了,全國各地也正式開啟了「燒烤模式」。那麼今年有哪些地方可以值得去避暑呢?今天,在這裡給大家,親測推薦「原生態最美山鄉」境內的兩處避暑勝地,置身其中仿佛在炎炎的夏日打開了大自然的空調,清爽舒適。
  • 七句經典避暑詩詞,讓你在炎炎夏日中自帶清涼
    烈日炎炎,暴曬無比,熱浪滾滾。這時候,我們就需要自帶涼意屬性的詩歌治癒一下了。「綠樹蔭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古人有許多消暑納涼的名篇佳作,帶你走進古詩詞中,品讀這些避暑詩,一起愜意迎接高溫「烤驗」。一、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
  • 嘉慶皇帝的死法太高級了,歷史上唯一被雷劈死的皇帝
    在清朝的12個皇帝裡面,嘉慶可能是最沒有說頭的,以他為分界線,前面6個皇帝個個聲名顯赫,豐功偉績,壯烈輝煌(除了順治),後面5個皇帝又都趕上了亂世
  • 夏季避暑好去處,除了避暑山莊,這兩個地方同樣值得收藏
    一年一度牽動無數家庭的高考畫上句點,很多人說這一屆熊孩子們太不容易了,出生時趕上非典,高考時趕上新冠肺炎,磨練意志的苦難多了點兒,但好在一切隨著高考落幕正式告一段落。辛苦陪讀的家長們和苦讀寒窗的學子們終於可以鬆口氣,在大暑小暑上蒸下煮的時候,找個避暑勝地放鬆心情也是不錯的選擇。
  • 炎炎夏日去哪避暑?這個城市是你不二選擇,因為它叫「中國夏都」
    夏天是個美好的時節,綠水成蔭,鳥語花香,也是人們旅行的好時節,但是夏天也給愛旅行的人帶來了一定的煩惱,那就是炎熱的天氣,在內地,一些旅遊熱門城市的溫度夏天溫度之高令人咋舌,像重慶,西安,成都等地的高溫,令人多遊客望而卻步。
  • 皇帝多寫一筆是錯字?認識避暑山莊,從「天下第一錯別字」開始
    大家都知道古代皇帝出行一般都不是自己騎馬快行,而是準備大隊伍浩浩蕩蕩出發,再加上這一路上總要走走停停,最快也需要半個月的時間才能到達避暑山莊。 據歷史記載,在康熙和乾隆時期他們一年之中有半年的時間都是在承德避暑山莊度過。這主要就是因為在7月後北京開始炎炎夏日,而承德則是一個微風徐徐的清涼之所。
  • 夏日避暑指南
    別著急——這裡有一份清涼的夏日秘籍📍 地址:江幹區艮山西路102號杭州創意設計中心 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這是國內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設計博物館,而全球範圍內的獨立設計博物館也僅有避暑洞裡的軟硬體設施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改善。現在,洞內不僅有納涼用的長椅和小桌子、飲用水,還裝上了電視,開通了無線網絡。
  • 清朝的嘉慶皇帝死因太過離奇,據說是被雷硬生生的劈死了?
    清朝嘉慶皇帝,是一個勤勉為政勵精圖治的好皇帝,嘉慶自一登上皇位,便絞盡腦汁的想辦法解決國家政治腐敗的危機,他經過多次失敗之後,發現事情並不是他所想的那麼簡單,即使他把當時最大的貪官和珅處理了,也無法再恢復到清朝鼎盛的狀態了,因為此時的清朝的內部結構已經腐敗到根深蒂固的邊緣了,所以即使嘉靖使出渾身解數也不能改變現狀
  • 夏日炎炎 上萬市民在瑪雅海灘公園玩水避暑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7月28日15時40分訊(記者 李佳妮)炎炎夏日,空調、WiFi、西瓜已經不能滿足小夥伴們的需求了,是時候來一場水上盛宴,安撫一下燥熱的心。這兩天重慶溫度逐漸攀升,夏日模式已開啟,不少市民紛紛走出家門玩水,掀起今夏玩水熱潮。27日,萬餘遊客帶著家人、朋友一起來到重慶瑪雅海灘水公園玩水,清涼消暑。
  • 歷史上的南海子長啥樣?能避暑打獵、還是清前期一個政治文化中心
    南海子不僅是滿族統治者避暑、休養、打獵、練兵的處所,更是清朝前期的一個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和其他少數民族一樣,滿人也需要一個避暑、打獵的地方,他們在明朝原有的基礎上繼續利用南海子。清初的順治、康熙、乾隆都愛往南海子跑,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去避暑。因為從北方來的人到南方不習慣,氣候太熱,容易得天花。北方來的遊牧民族南下以後,因為天花而死的不計其數。
  • 炎炎夏日 鑽進老上海的防空洞去避暑
    近日,太陽公公熱情過火,這可苦了廣大市民,各種商場超市、地鐵站都成了大家的避暑地。今天要為大家推薦一個新的避暑點,就是老上海的防空洞。上海最初的防空洞是在抗戰期間,為躲避敵人炮火的轟炸,用來保護人身、財物安全而挖掘的洞穴。和平年代,這些防空洞大都荒廢了。
  • 古代生活窺探:宋朝人如何度過炎炎夏日?這些祛暑方法盡顯智慧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夏季的溫度也越來越高,很多地區甚至達到了零上40℃。從嚴格意義上來講,這已經超出了人體的極限。人們為了躲避酷暑對身體的傷害,不得不長期呆在空調房中。尤其是在持續高溫的南方地區,除了吹空調之外,還會想出五花八門的避暑方法。現代社會由於科技比較發達,面對高溫自然不必擔憂。
  • 【歷史】清朝歷代皇帝畫像與簡介
    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是順治的第三子。順治接受湯若望的意見因其出過天花具有免疫力而把他選為繼承人。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初七在太和殿舉行親政儀式。在其祖母太皇太后孝莊文皇后的幫助下,在康熙九年贏得了與顧命大臣鰲拜的鬥爭,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
  • 古代人沒空調「續命」,如何避暑?看唐代詩人白居易的5大秘訣
    在地球日益變暖的今天,空調被現代人調侃為是史上最偉大的發明,是可以「續命」的避暑神器。我們不禁好奇,古代人是如何度過炎炎夏日的呢?今天,我們試著通過白居易的詩歌窺探一下古人的避暑秘訣:秘訣一:熱愛夏天自古以來,在文人筆下,傷春悲秋的比較多,歌頌夏天和冬天的相對較少。
  • 道光皇帝是一個怎樣的皇帝?(一)
    道光皇帝        他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也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間以身作則的崇尚節儉,但是大清王朝的財政赤字依然非常嚴重,他在位期間以天朝上國的姿態與英國人周旋許久,但是卻籤署了中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