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影視業是怎麼了如此地不堪一擊,到底是什麼影響了它的走向。又該如何轉變這種現象。從80年代到90年代的影視業輝煌時期再到如今疲態盡顯,實時讓人唏噓不已
到底是因為市場的行情大環境轉變還是該行業新生代的人才缺失應或者是觀眾的觀影方向產生了變化?
我們找不出答案,也許這些因素都一直存在著
從市場環境來看,按理說國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精神的需求就會更大,但是反觀如此的電影市場份額,無疑都是泡沫的,而且是已經瀕臨破滅的泡沫
1、首先影視業的優秀作品發行量停滯不前,當觀眾嘗多了無聊低俗的作品的時候,就會逐漸的改為其他的方式作為精神的補給
2、網絡的發展加速了媒體的傳播速度,使得很多作品還未上映已經有著太多的評論或者質疑,這也更加加速了觀眾對電影本身的信心丟失。畢竟誰也不會因為好奇而去花冤枉錢給自己添堵。而影片上映後獲得一致好評的時候觀眾也許「再等等去網站上看吧」這也造成了影院方面的部分收入降低。從而影響著對影片等的排片率。
3、國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也對應著工作壓力的加重,基本上的雙休單休工作對普通民眾來說少之又少。即使工作休息了也是很大的時間會花在工作複習或者是瑣碎協助之類的事情上,導致了大家的時間被挖空
這些種種我想都可以給影視業造成一定的影響
再從影視業人才方面去看,腦海中所能想像出來的優秀編劇導演及藝人少得可憐,朋友家偶爾聊起是生怕落掉了那些細節,如數家珍。因為很多的導演藝人編劇等都已經過了不惑之年,創造上可能存在著年代溝壑,而奮鬥了一輩子的他們也該休息了享受這社會發展帶來的幸福生活
那麼新生代的這些影視人員有幾個能夠挑起這根大梁呢?
答案無疑是很少的。也許有人會說流量明星就代表著實力,我保持沉默
那的確是實力,但是有多少是因為演技或者才能才發光發亮的呢。相信大家心裡都會有數,當然不代表著流量明星們就真的沒有實力。實力是什麼,它不是天生的,它需要不斷努力的去積累實踐改善自己要求自己達到這樣的高度。這也是一份作為公眾人物的社會責任
現在的他們都在幹什麼?一部甚至完全談不上演技的作品發行後就可以參加什麼綜藝節目的導師?我的天,別鬧,大家都挺忙的。
這是包裝謝謝,在資本主義的模式下有幾個能做到潔身自好?說句好笑的話現在的部分藝人參加慈善工作都抱有炒作的嫌疑。這不是慈善,這是投資。
在這樣的環境下能出來什麼好的作品,對不起,我表示懷疑
那麼如何改變這種現狀呢?還是說一直下去看著這個行業的自然發展,看最後會轉變為怎麼樣。
答案是肯定的,影視業作為受眾群體廣泛的行業,理應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傳遞更多正能量的信息給到民眾,讓國民在這一角偏隅之地也能夠接收到正能量的洗禮,特別是兒童觀眾,能夠起到很好的教育激勵
那麼要如何落地呢?
個人覺得可以從藝人導演人員(甚至是現在的網播藝人)自身素養開始。
接受的作品或是推廣等業務時加以審核,秉承一份責任初心的原則絕不破例,以自身的影響力杜絕一些不良產品的流入的同時做好自身的知識才能的儲備,提高作品的輸出質量。
而相應的培訓機構也應提高機構的人才選用標準,不要一味的以炒作斂財為主,相信機構花重心培養出來的人才都是有著一份公共事業心的人才而非吃青春成本的「消耗品」人才,我想觀眾也更願意為這些人才去買單何樂而不為呢
總結:
從我們生為華夏子女的那一刻起,就應該負起對社會貢獻的責任
從我們從事影視業這份公眾行業起,我們就應該更加的利用自身的影響力給社會帶來更多的勵志榜樣
從我們從中賺到了爭取來的收益時,我們就應該努力地提升自己突破自己爭取在影視業的長河中留下厚重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