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 見習記者 陳荷 攝影 陳羽嘯
火爆了2017年一整個夏天的《中國有嘻哈》,不僅將Hip-hop文化推進大眾的眼前,也讓更多人認識了酷炫有個性的GAI、氣場強大的PGONE、喜歡想做老大的Bridge以及謙遜有禮的歐陽靖……《中國有嘻哈》這檔現象級的爆款網綜拔得偶像養成節目的頭籌,獲得了流量和話題的雙豐收,而成功的背後,又有哪些思考呢?12月1日的網絡視聽大會「網絡綜藝高峰論壇」上,愛奇藝高級副總裁陳偉帶來了「《中國有嘻哈》現象級背後的超級網綜創意思考」。
小眾嘻哈爆破大眾影響力
陳偉是中國十大金牌製片人之一,曾打造《中國好聲音》、《我愛記歌詞》等現象級節目,以及《跨界歌王》等爆款節目。2017年打造的網綜《中國有嘻哈》,成為風靡今夏的現象級網綜。
「我們為什麼選擇嘻哈」,演講一開始,陳偉就對這一問題作了解答,「六個月之前,沒有人認為嘻哈可以做成一檔爆款節目。我的朋友在我做之前勸我不要頭腦發熱,因為嘻哈非常小眾,是個小題材,製作起來難度很大,在市場招商,宣傳推廣上困難重重。但是我一直想做一檔不跟隨潮流,領先時代一點點的作品。」
在陳偉看來,這可以稱之為「小眾文化的大眾傳播創新」,「因為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催生了圈層文化,通過網絡連接,會形成因為興趣而聚集在一起的亞文化圈層,這些圈層並不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裡,會向外擴展,而這種拓展,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主流文化,嘻哈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他認為,「對於年輕人來說,小眾是有優越感的,這種優越感是他們喜歡的音樂、服飾、文化、表達方式跟別人與眾不同帶來的。這種優越感因為網絡連接會形成一個人群,這種人群之間會產生巨大的共鳴感和認同感。在這樣的情景下,小眾文化爆發就具有天然的勢能。」
網絡綜藝行業的「三新二異」
陳偉用「三新二異」來概括網絡綜藝行業發生的新變化。其中,「三新」指的是新題材、新媒介技術、新運營方式。「在今後,我們會找到更多青年文化題材擁抱年輕人,比如,明年會做更多有關青年文化的選題,包括街舞、格鬥等領域。在新媒介技術上,我們用非線性代替了線性,可以通過基於新媒體技術的運營,進行更清晰的用戶洞察。而新運營方式則是說,我們與傳統電視臺不同,不僅僅是做一檔節目,還可以多種業務並行。」
「二異」則分別指的是與傳統節目相比,網綜在表達方式和文化符號上的差異。「《中國有嘻哈》可以說是一檔劇集式真人秀,我們每周播出一期,可以說是採用像美劇那樣的播出方式,把每一集懸念強化,再加上用電影中非線性敘事方式進行剪輯,擁有很強的思維邏輯。而在文化符號塑造上,在嘻哈文化裡,不一樣可能是他們唯一一樣的地方,嘻哈可以是時尚文化、潮流文化的載體。」
陳偉還以《天乾物燥》為例,「這首歌是用中國傳統樂器完成,在唱的時候用的是西南官話,中國方言,唱的是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感受。我們想把中國的嘻哈文化告訴大家,把中國人的說唱作品告訴大家,用世界的聲音,講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