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由北京國際電影節、美國電影協會承辦、凡影諮詢協辦的「好萊塢電影大師班」在北京雁棲湖國際會展中心舉行 。
今年的MPA大師班以「中國電影工業化道路和人才培養體系」為主題,邀請中外資深電影人通過現場與雲端展開視頻對話,與中國青年電影人交流。
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給中國電影院按下了長達半年的暫停鍵,隨著市場的逐步有序開放,中國電影人從影迷的熱情回歸看到了市場的穩步回升。近年來,中國電影在工業化體系建設和實踐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推動電影工業化建設的核心要素是人,中國電影工業化之路既需要諳熟影視工業體系的組織人才,也需要符合產業鏈關鍵崗位要求的專業人才。
美國電影協會主席兼執行長查爾斯·瑞弗金、美國電影協會亞太區總裁雷林碧玉為活動致辭。
活動還邀請到深受中國影迷喜愛的《復仇者聯盟》系列電影導演:羅素兄弟之一的喬·羅素先生,通過視頻的方式與觀眾見面。喬·羅素表示,在過去的幾年中,美國電影協會成員公司相繼推出眾多電影製作和管理培訓項目,加強好萊塢和中國電影人之間的溝通與合作。「電影創作是集體的智慧和努力,而不是將一己之見強加於他人,而是關乎互動和文化之間的交流。因此讓我們繼續尋找各種模式來緊密合作,交流想法。」
-電影工業化不是某一環節的簡單升級-
美國電影協會亞太區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馮偉和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總經理劉春分別進行了主題演講。
馮偉在演講中表示:電影工業化不單是某個部門或某一環節的簡單升級改進,而是貫穿整個電影上下遊產業鏈的系統工程。工業化的難點在於,不是僅僅對技術設備進行更新,或者停留在拍攝和特效製作水平的提高就大功告成,電影工業基於一套既分工明確,又相互依存的經營管理體系。為了加快電影工業化進程,我們要不斷學習借鑑發達國家和成熟市場的成功經驗,在這個方面,美國電影協會和成員公司也作了一些努力。在國家電影主管部門的指導下,美國電影協會和成員公司通過舉辦中外合拍電影論壇和影片展映,以及「中美人才交流計劃」,每年邀請一批優秀中國電影人前往美國參加學習交流,為中國電影工業化和人才培養夯實基礎。
劉春在演講中表示,從中外合拍電影的發展歷程來看,中外電影工作者的合作力度越來越深,合作範圍越來越廣,中外合拍形式從早期的來華取景拍攝,增加一部分中國主創人員,到雙方從前期創意、到後期宣發、包括續集開發等方面,雙方的融合度已經非常高。同時,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也在與美國電影協會成員公司-好萊塢五大電影公司的中國代表處交流,了解他們在中外合拍方面的想法。中外合拍電影在未來會有更廣闊的市場,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也會對合拍影片在製作、拍攝等方面提供儘可能大的幫助。
-以西為用以中為體,中國電影產業向世界邁進-
當天的大師講堂環節由凡影諮詢創始合伙人李湛主持,華納兄弟中國區總裁趙方、青崧影業創始人、董事長葉寧、《西遊降魔篇》《影》製片人艾秋興和《百萬美元寶貝》《投名狀》製片人安德魯·摩根,就「中國電影工業化道路和人才培養體系」分享了各自的見解。
李湛對電影工業化進行了系統性的梳理,電影作為一種特殊商品,生命周期短暫,項目不確定性強,市場風險高。一個故事從創意到最終呈現在大銀幕上,需要經歷的風險分為四類:產權風險、合規風險、製片風險和市場風險。電影工業化建設需要建立一系列標準,諸如定價標準、管理標準、評估標準等,有了標準就有了可衡量的尺度,內容生產就不必靠天吃飯,而是向著科學、可控的方向發展。
趙方對近日在中國院線熱映的影片《八佰》表示讚賞,並認為這部電影在整個中國電影工業化發展的進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裡程碑式的作品,因為中國的電影工業化正在探索的階段,它在學習、建立和不斷修改的過程當中。她強調,好萊塢的電影工業化已有100年的歷史,在這個過程中經歷了學習、調整的過程,所以在現在來講是比較完善成熟的階段。
中國電影工業化可以很好地借鑑其成功經驗,但將要實現的是本地化,要做出中國特色的電影工業化流程、制度和標準。
葉寧認為,近一兩年以來,國際電影市場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而對於中國來說,新的產業布局和工業化正在進行調整,中國的電影工業正迎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一旦把握這個機會的話,中國將會從一個電影大國變成電影強國,使得電影自身的擔當與這個國家的文化、實力相稱。他表示,中國電影工業一方面需要系統化培養出懂得藝術、尊重市場規律的人才,另一方面重在創意階段如何選材和創作出一個好的故事,如果把這兩塊基石做得紮實,中國電影的產品質量會得到極大提升,好產品的產量會翻倍上漲。
艾秋興表示,自己也同中國電影一起成長,在其職業生涯中有兩種成功合拍片的創作經驗,一種是中國電影人、導演、編劇發起的項目,例如《瘋狂的石頭》,由國內提供概念、類型和故事,國外提供技術資源,用外國的加分元素為中國故事加分,即「以西為用,以中為體」,另一種則是國外的IP由中國翻拍,而這也是中國電影產業亟需進步、國外電影可以提供資源的地方。
安德魯·摩根回顧過去20-25年在中國的工作經歷,他認為中國電影產業已經有了明顯的進步,從業人員質量也達到了國際水平,再過5-1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一流的影視製作中心。唯一需要進步的地方是對於中小成本影片的融資體系還不夠完善,需要建立順暢的融資渠道鼓勵年輕電影人拍攝中小製作影片,這對下一代電影人的培養和豐富電影市場題材多樣化非常重要。
-美國電影協會-亞太電影大獎年度發布-
大師講堂結束後,美國電影協會亞太區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馮偉對亞太電影大獎年度情況做了介紹。
亞太電影大獎創辦於2007年,旨在振興整個亞洲、以及大洋洲各國的電影事業。張藝謀、章子怡、趙濤、王寶強等中國電影人都曾斬獲亞太電影大獎。2009年,美國電影協會與亞太電影大獎達成合作,雙方聯合設置美國電影協會-亞太電影學會電影基金,旨在為亞太電影學會成員及其亞太地區同仁發起的處於編劇階段的新電影項目提供資助,每年頒發4份25,000美元的發展資助金用於這些新電影項目,截止到2020年,已經累計為44個電影項目提供110萬美元發展資助金。
迄今為止,已經有來自22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電影項目得到了來自電影基金的支持,13部影片完成製作並上映。其中既有新人導演也有較為成熟的電影導演,例如入圍第71屆坎城電影節官方競賽單元的《野梨樹》、艾美獎最佳紀錄片《罩袍下的世界》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一次別離》都收到過來自電影基金的資助。
亞太電影大獎還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以及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FIAPF)合作,共同表彰和促進全球電影業發展最快地區的卓越電影成就以及文化多樣性。亞太地區代表了70個國家和地區,45億人口,以及世界電影產量的一半來源。美國電影協會通過與亞太電影大獎合作,鼓勵電影人交流思想和經驗,在電影中創造新的可能性,為電影製作者提供動力,創造和講述他們的故事。
責任編輯:任芯儀(EN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