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浙江的美麗鄉村,很多人會心生嚮往。連續17年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讓千萬個鄉村「化繭成蝶」。如今在全省,一戶一處景,一村一幅畫,一鎮一天地,一域一特色,「昔日臭水塘,今日蓮花香」的變化隨處可見,美麗經濟正蓬勃興起。
「老百姓找到了生態自信,生態紅利的釋放找到了路徑。政府創造環境,百姓創造財富,『千萬工程』就是『牛鼻子』!」浙江省農業農村廳社會事業發展處處長邵晨曲介紹。
奧妙全在細微處
在著名的世界遺產良渚古城遺址公園西側,有座歷史悠久的古鎮叫瓶窯。這裡地處杭州市餘杭區,風光宜人。流經老街的十裡渠,便是滋養小鎮的「母親河」。
然而,上世紀70年代,由於地域限制,瓶窯老街上的河段被架空改成路面,加之日積月累的生活用水汙染,水質每況愈下。幾年前,架在渠上的預製板掀了,陳年淤泥、垃圾得以清除,兩岸砌上石坎,又恢復了往日河埠,舞榭歌臺重唱舊時戲文。由此,老街有了新生命。
浙江因水得名,因水而興。早在2013年底,全省就打響了一場名為「五水共治」的攻堅戰。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內容就是,農村生活汙水有效治理。記者發現,做好做透「水文章」,浙江各地有的以魚養水,有的搞水上運動,還有的變身「網紅景點」,方法數不勝數。
同樣,浙江的「垃圾革命」也在用心找出路。在金華市婺城區白龍橋鎮臨江東路的一片空地上,矗立著一棟鋼結構廠房,這便是覆蓋周邊8個鎮街的廚餘垃圾再生中心。通過一系列發酵處理,12小時後,進去的是垃圾,出來的就是有機肥。
記者看到,每天的清運情況,中心有張詳細清單,一旦發現某車垃圾分得不太對,就能追根溯源,向執法部門和所屬鎮街反饋,目的就是倒逼提升分類準確率。據介紹,下一步,婺城還將不斷完善廚餘垃圾處置基礎建設和運維工作,持續推進「垃圾革命」。
在「廁所革命」中,在做好戶廁改造的同時,省裡強化農村公廁的改造提升。為此,浙江還專門出臺行動方案,規範農村公廁建設、提升軟硬體設施,以及推廣「所長制」、開展星級評定。目前,全省已建成規範化農村公廁近6.5萬座,實現行政村全覆蓋。
浙江有水鄉、有沿海、有平原、有山地,最具味道的莫過於傳統村落。走進這些歷史文化村落,細微處同樣可見現代文明:生活汙水妥善處置,垃圾分類蔚然成風,就連公廁設計也別出心裁,與古建古樹融為一體。在這裡,既能尋味鄉愁,又能找到悠閒舒適的生活方式。
面子裡子都要淨
拆掉亂搭亂建的輔房,路寬了、堵點沒了,犄角旮旯裡的垃圾堆也銷聲匿跡……在杭州市蕭山區浦陽鎮,第二輪美麗鄉村提升村共4個,像曹塢村這樣的變化,幾乎如出一轍。
浦陽鎮黨委書記顧雲傑告訴記者,「三大革命」作為基礎課題,每個提升村其實都設置了包括入口村改造、水域景觀提升、美麗庭院創建等在內的近10個項目,不光盯牢主幹道,也把視角聚焦背街小巷、房前屋後等,改善環境不留死角。
記者走訪了浦陽多個村,發現「高顏值」的面子背後,「裡子文章」更具意味:新誼村的櫻花水岸搭配親水遊步道,成了休閒好去處;曹塢村農房之間的隔斷,原先準備做景觀綠化,後來依照民意改成「自留地」種菜,通過「美麗公約」,不僅省了錢,還有專人打理。
據了解,浙江抓農村人居環境提升,不局限於「三大革命」,而是從整個村容村貌入手,大力整治農村亂搭亂建、亂堆亂放、亂貼亂畫、亂停亂養現象,全面治理農村危房,還推動村莊綠化、電線桿有序化、美麗田園建設等。
以農業生產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為例:現在,浙江保留的4246個豬牛規模養殖場全部配套糞汙處理設施,基本實現「零排汙」;畜禽糞汙綜合利用率達88%,而秸稈綜合利用率則高達96%;過去常在河邊田裡「躺」的農藥瓶、農藥袋以及廢舊農膜,如今回收後也有了安身之處。
對於傳統村落而言,這個裡子則是提升環境品質之後,挖掘文化內涵,創新發展新業態。據了解,自2013年以來,浙江每年選出40個歷史文化(傳統)村落和200個一般村,進行古建修復、環境提升、文化傳承,打造成各具特色的鄉村大花園,彰顯浙江特質和鄉土特色。
在餘杭區,當地把美麗鄉村當成藝術品打造,將乾淨、整潔、有序作為基底,再用公路網、村道網、綠道網、水道網、林道網作為骨架,串珠成線、連線帶面,打造城市後花園。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浙江已創建美麗鄉村示範縣34個、示範鄉鎮400個、風景線600條、特色精品村1200個、美麗庭院300多萬戶。
長效管護顯神通
浙江人市場意識強,凡事講究可持續、義利並舉。因此,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浙江各地普遍都是一手抓項目建設,一手謀劃長效管護機制。具體章法則百花齊放,各顯神通。
拿農村生活垃圾治理來說:衢州市開化縣創建了「農戶源頭分類,分片包幹勸導,統一上門收集,終端無害處理,村規民約規範」模式,黨員聯戶與婦女聯戶雙重網格管理;而轄屬於同市的龍遊縣,則統一每村「兩個桶、兩支隊伍、兩張網、兩張榜」標準化運作,桶上有二維碼的「身份證」,各家分類情況一清二楚。
為了管好環境衛生,湖州市德清縣還採取「陸空聯合作戰」:天上飛,利用無人機進行航空攝影,疑似點位全景拍攝,標註好村界、自然村名稱和經緯度等信息;地上查,將全縣域分解成各個網格,逐格篩查,還有村幹部包片、聯村幹部包村、黨員骨幹包戶、老百姓包房前屋後。
在平湖市,有個「分色管理法」令人耳目一新。對照分檔標準,全市71個行政村分為典範村、達標村和治理村,分別標註綠、黃、紅,一張圖上看進度,推行榮譽「流動制」,評審結果與資金獎補相掛鈎。
針對美麗鄉村建後管理維護不足的問題,餘杭每年安排300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村級公共服務設施長效管護,並根據村莊規模大小,對121個美麗鄉村精品村給予15萬元、20萬元和25萬元長效管護資金,建成「管理規範、運行高效、保障有力」的農村公共服務設施運維體系。
最近,浙江召開的深化「千萬工程」建設新時代美麗鄉村現場會提出,打造秀美鄉村,以「繡花」功夫抓細農村環境長效管理,以「標兵」姿態抓實農村生活垃圾分類,以「園丁」精神抓好美麗庭院建設,堅持從細處著手、追求極致,不斷改善村容村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