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蘋果發布了幾款 2019 MacBook Pro,處理器升級到了 9 代 CPU。眾所周知,18 款的 MBP 在出來後就面臨散熱尿崩,反向睿頻的尷尬局面,雖然後面蘋果更新了系統版本,通過系統更新緩解了這個問題,但也沒有解決 99℃ 反向睿頻的問題。
在幾個 KOL 評測貼看到了新 MacBook Pro 2019 的評測,他們無一例外的都強調了大家最關心的問題 -- 散熱。原文大致上基本都是發一些 Cinebench、Geekbench 跑分圖、Final Cut Pro X 剪輯時間對比,同時開著 Intel
Power Gadget 檢測溫度和頻率,然後得出結論:哇!蘋果爸爸真 NB,性能升級,溫度降低,再也沒有出現反向睿頻的情況。之前的 MBP 重度使用的時候,CPU 頻率都達不到標稱頻率,而這次新款的滿載頻率超過了標稱頻率達到了 2.7GHz 以上甚至 3.0GHz。
緊接著,一群水軍為此歡呼!但,這有什麼值得歡呼呢,🤦♂️,坐擁 i9-9880H 這顆高性能 CPU,卻在為滿載後 2.7GHz+ 的頻率歡呼。這可是 i9 呀!
那麼,為什麼在相同 ID 設計的情況下,19 款 MBP 會這麼「強悍」呢?
原因猜想一:降低 CPU 電壓圖片來自網絡首先要明確一點,i9-9880H 基礎頻率 2.3GHz,睿頻可達 4.8GHz,上代 MBP 的 i9 款為 i9-8950HK,基礎頻率 2.9GHz,睿頻達 4.8GHz,這代對標的是 i9-9980HK,基礎頻率 2.4 GHz,睿頻 5.0GHz。
這些睿頻可達的條件是非常嚴苛的,不是我們通常認識的睿頻,在 Intel 官網可以看到,這種睿頻的名稱為Thermal Velocity Boost。CPU 溫度要控制在 50℃ 及以下才能達到。
那麼,CPU 溫度降低是因為更少的基礎頻率嗎?不是的,9 系 i9 可是要比 8 系 i9 多兩個核心呢,所以和基礎頻率沒什麼太大關係。
經過之前裝黑蘋果的測試,當我在 BIOS 中設置電壓為自動或者 1.3V 的時候,我的 9700k 滿載溫度能達到 85℃。當我把 BIOS 中 CPU 電壓手動限制在 1.1V 的時候,滿載還是全核 4.6GHz,性能沒變,處理速度沒變,但是滿載溫度直接控制在了 70℃。
由於使用蘋果系列產品,它不會讓大家去做一些修改 BIOS 的操作,所以很少人會去關心電壓這方面的事情。2019 新款的 MBP 高配直接讓用戶用上了 i9 而不是 i7,反而 i9 比 18 款頂配(需要自己再次升級) i9 的頻率更高溫度更低,達到了94度和 3.0GHz+。
所以我猜想,是蘋果自己調低電壓到最低能跑對應 CPU 的電壓,以達到溫控和正向睿頻的效果。後面看到 Linus 對這次 19 款 MacBook Pro 的評測,他們也有相同的猜想。
原因猜想二:更好的散熱矽脂這點是我沒有想到的,之前在給我的黑蘋果換矽脂的時候,溫度最高也就下降了兩三度而已。遠遠沒有達到 5℃ 的溫差,我是覺得 5℃ 的溫差不會由矽脂提供,除非蘋果之前使用了廉價矽脂,但這根本不可能。但是在 Linus 的評測中,他們提到了這點,顯卡跑分更高。
2019 性能偽評測目前來看,在這次評測中我還只是個雲玩家,由於 19 款 MBP 在途(公司發的,如果要移動辦公的話,自己頂多買 13 寸),只能先看看 Linus 的跑分評測,後續我會補上相應的測試。
圖片來自網絡在 Linus 的評測中,各項指標,19 款 MBP 都比 18 款性能強勁了 30% - 40%,Firefox 編譯直接快了 9 分鐘。這不僅僅是多了 2 核 4 線程的問題,我認為更多的是 CPU 降溫,滿載時的頻率更加穩定導致。感興趣有 18 款高配的同學可以在滿載(編譯大項目,跑分軟體)的時候看看 99℃ 的 MBP 頻率是怎麼玩過山車的。
當然這多出的 30% 不一定是降壓升頻,還有更高的 3 級緩存因素在裡面。
具體評測感興趣的話可以去油管搜索 Linus。
一些小小的購買建議17 款 MBP說實話這款 MBP 是不值得購買的,不論價格是多少的二手,都不推薦購買這款 MBP。首先,它雖然是 i7,但也只有 4 核心 8 線程,紙面上性能也比 18 款、19 款差了太多。其次,一般購買 MBP 是不會自己主動開蓋清灰的,試想用了兩年的 MBP,裡面灰塵多到元器件都看不清是個什麼概念。最後,即便是 17 款 MBP,跑起來也是輕鬆 99℃,反向睿頻。
18 款 MBP19 款出來後,18 款降價不少,對性能沒太大要求的話可以購買高配版本,但是 18 款同樣不適合買 2 手,畢竟 9 個月時間,不能保證 2 手是否有翻新機或者是否進灰嚴重,如果有適合渠道且高配價格 13500~14000 左右能拿到可以考慮,但是翻了下高配二手價格大多都是 15000 左右。
18 款真的是挺尷尬的,買的時候價格高,用的時間短,賣便宜了虧,賣貴了賣不出去。有 18 款也沒必要升級 19 款,還是那個尿性,雖然性能差了 30%。
19 款19 款 MBP,選配還是那句話,沒有必要再升級一次 CPU。同時能買到一手 19 和 18款高配,選 19 款,性能因為降壓和更多核心線程以及更高的三級緩存提升了 30% 性能,價格只多 2000 還是很划算的,
19 款標配和高配更推薦高配,19 款標配 i7-9750H,基頻 2.6GHz,6核心,基本上是 18 款高配的馬甲 CPU,區別就是降壓加上小了 256G 的存儲空間。
19 款標配 VS 18款 高配截至 2019 年 6 月 16日,19 款標配渠道商價格是 14050 左右,18款高配價格是 15050 左右,然而 19 款除了減壓升頻以外,還多了 3MB 的三級緩存,在滿載的情況下,都達不到標稱睿頻,理論上性能是比 18 款高配性能更好。至於 256GB 的 SSD 存儲空間,是不值這 1000 塊的,一個 TB3 的硬碟盒配上一塊 512GB 的 M.2 SSD 做外接移動 SSD 是不用 1000 塊的。
圖片來自網絡所以一手 19 標配和一手 18 高配,選 19 標配。至於 18 款 15 寸標配,我搜索了一些一手貨源價格,都在 14000 左右,實在沒有什麼必要再繼續考慮。
13 寸買 13 寸的同學如果有外接屏需求的話,最好不要選擇 4k 屏。因為 13 寸標配不加內存的話是 8G 內存,接一塊 4k 屏用來日常辦公,大概要佔 2G 的內存,這樣對於敲代碼或者編譯來說就會更卡,文字編輯,看電影沒什麼問題。不接外接屏的情況下,移動辦公還是可以用的挺順滑的。
這裡就涉及到一個知識點,集顯是沒有顯存的,吃的是內存。
總結性能更好,溫度更低這種偽命題在沒有更換 CPU 架構的 MBP 上不是什麼黑魔法,只是蘋果的一個小把戲。原本基頻 2.9 滿載降頻到 2.6,現在由於降壓降基頻到 2.4 滿載升頻到 2.7 甚至到 3.0,看起來像蘋果這幾年首次沒有過熱降頻,這個障眼法玩的真是太 6 了,還受到一大幫 KOL 的鼓吹。
另外,外置散熱器,是沒什麼用的。把 MBP 升高不直接接觸桌面或者加一塊鋁板散熱器,只能在非滿載的時候降低兩度而已(實測),因為 MBP 下方沒有洞,風扇再怎麼吹,冷空氣都進不去。滿載的時候還是卵用沒有。
之前看到一個說法,給 MBP 下面加一個冰墊,當水冷,完全就不卡了,還比 iMac 強,比黑蘋果強。這是多沒有常識才能說出這種言論呀!亂說之前請先搞清楚水冷是個啥,CPU 散熱原理好嗎?
另外,想了解 Final Cut Pro X 剪輯的朋友,完全可以組一臺黑蘋果。實測在渲染導出素材的時候 FCPX 是吃不滿 CPU 核心的,最高的時候也就佔了一半 CPU 核心,以我的 9400F 和 9700k 為例,大多數時間都只佔用了兩個核心。
通過國內外的測試帖,也可以看出 FCPX 更吃 CPU 滿載頻率和顯卡性能,而不是過多的核心。所以在滿載的 MBP 在導出視頻的時候,速度不一定比我的 9400F 要快(畢竟全核3.9GHz),具體沒有測試,等機器到手再測一下 - 高配 MBP 大戰 i5 黑蘋果 FCPX 渲染。
招聘剛才提到 19 款 MBP 在途,是公司發的,如果你也想使用最新 MBP + 4k 顯示器辦公請公眾號後臺回覆:面試
伊萊克斯全資子公司現開始招人啦,需求各一名3年左右經驗老司機後端與前端,後端需求 Java 人才,前端主要負責小程序。
福利:
19 款 15寸 MacBook Pro + 4k 顯示器。
可樂配炸雞,薯片配果汁。
口語練習機會。
第一年 10 天年假,後每年增長 1 天。
從 0 幫你打造一臺性價比超高的黑蘋果。
地點:上海虹橋天地。
你關心的:
加班,只要不摸魚,加班不存在的。(偶爾會有一兩次)如果你願意,下班後,百公斤臥推老司機帶你健身,省去400-600每節的私教費。
老闆人非常棒。
支持電面。
想了解更多黑蘋果/硬體乾貨,以及將要到來的 FCPX 剪輯,油頭相關知識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本公眾號,期待為您帶來更多有意思的文章。
歡迎各位大佬轉發、在看!
QR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