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吳大姐一家最近真犯了難!
家屬發動各種資源尋找國內一流專家,希望有人能為吳大姐做手術,可全國最好的部隊醫院、最有名的骨科醫院都因風險太大拒絕了他們。
最終,他們來到了求醫的最後一站——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
卡在吳大姐骨盆裡的那顆軟骨肉瘤就像即將臨盆的小孩頭一樣,嚴絲合縫地把盆腔塞得滿滿,子宮和腸子都擠到一邊去,壓根沒有任何手術操作的空間。
而且這種肉瘤幾乎是外科醫生的噩夢,它本身就富供血;加之盆底血供非常豐富,術中大概率會發生大出血,病人很可能上得去手術臺下不來!這也是為何國內一流大醫院的頂級專家們都婉拒這個手術的原因。
我們不管誰管?為了患者的治療,醫院泌尿外科、婦科、胃腸外科、骨科、介入科、麻醉科等多學科專業團隊共同討論,制定了周密詳盡的治療計劃,並將重大手術匯報到了王綠化院長的案頭,最後決定由王東文副院長親自牽頭進行多學科手術治療。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院長王綠化教授
棘手病情輾轉多地
繞一大圈回深投奔「國家隊」
60多歲的吳大姐常住深圳,有一個幸福溫馨的家庭。
三年前,她曾在國內頂級的醫院做過左恥骨腫瘤擴大切除手術,恢復得挺好。2019年11月,去醫院複查,PET/CT查出肺部發生腫瘤轉移,進行了右肺下葉切除。當時核磁檢測也發現盆腔附近有直徑超過5釐米的腫瘤,但並未按醫囑隨診,復發的壞消息終於又降臨了。
直到2020年6月,再次就診時腫物直徑已經達到7-8釐米。「我們廣東人長久以來的就醫習慣,有大病往廣州、北京去。為了幫母親找到最優質的醫療資源,我們多方打聽全國一流的專家,一一去拜訪尋求治療方案。」吳大姐的女兒說,當時雖然已經有多位親友推薦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可考慮到醫院畢竟才揭牌運營3年多,還是想「老醫院」應該更厲害吧。
但這一圈走下來,全國各地專家們給出了幾乎一樣的答案,這手術沒辦法做!
但要是這樣一直拖下去,吳大姐體內的瘤子只會越長越大,將更嚴重的壓迫直腸,導致腸梗阻、大小便困難等一系列症狀,生活質量將大打折扣!
不忍母親忍受痛苦,女兒帶著她回到了深圳,來到了他們求醫的最後一站。在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的診室裡,他們聲淚俱下地說道:「我們現在只相信你們醫院!你們是我們唯一的希望!」
多學科團隊齊上陣
各科拿出絕活定下手術方案
吳大姐病情實在太複雜,這幾乎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患者很可能下不了手術臺!
據了解,手術難度非常大,原因有三:第一,吳大姐體內的腫瘤位於盆腔深處、左側盆底腹膜外,有差不多成年人的拳頭那麼大。而盆腔是一個漏鬥形狀的特殊部位,雖然空間狹小,結構卻極其複雜,包含了大腸、膀胱、輸尿管、卵巢、子宮等多個臟器,腫瘤的分離切除更是廣泛牽涉這些緊密相鄰的器官。其次,此次手術為二次手術,腫瘤與附近陰道旁靜脈叢、骶前、左肛提肌上緣等臟器粘連嚴重,術中既要做到對腫瘤「精準消滅」,又不能「傷及無辜」,破壞周圍組織,這相當考驗主刀醫生的操作精細程度。更難的是,盆底血供豐富,一旦術中損傷血管,非常容易發生大出血。
「但既然接下了這個艱巨的任務,就只能全力以赴,盡100%的努力!這需要一個縝密的作戰方案,多學科配合才能完成。」分管臨床工作的王東文副院長說。
為確保手術萬無一失,王東文教授牽頭啟動多學科協作模式,組織婦科、泌尿外科、胃腸外科、骨科、介入科、放療和內科等專家進行反覆多次的多學科討論,進行手術全過程模擬推演討論。
多學科討論
「能不能先通過放療讓瘤子小一點?」「放療到底能不能讓手術難度降低呢?」「這個瘤子對放療不敏感啊!」
「這手都伸不進去啊,怎麼做手術?」「那就卸掉一根骨頭吧?」「那可不行,別到時候病治好了腿腳不利索了!」
……
經過數小時激烈討論和模擬演練,各科紛紛拿出自己的「看家絕活」。在多學科團隊的齊心合力下,他們認為仍有手術切除可能,並為吳大姐制定了個性化的手術方案「膀胱鏡檢查左側輸尿管雙J管置入+左側恥骨部分切除+腹膜外盆底巨大腫物切除+骨盆修復術+血管神經探查松解術+陰道後壁修補術」,並制定了應對各種突發情況的解決方案。
院長悄悄進手術室觀戰
不僅切了腫瘤,盆腔內的臟器還「一個沒少」
這樣的「大陣仗」真是比較罕見。
為防萬一,手術用血都準備了4000毫升!
7月8日上午,手術開始,王綠化院長親自來到手術室辦公室隨時了解手術動向。為了不給大家壓力,他通過電話向主刀醫生詢問手術進展,並為他們打氣加油。直到術後大家才知道,院長一直在手術室和醫患在一起。
為確保手術安全進行,國內知名的泌尿外科專家王東文副院長上臺指導手術。
王東文副院長(左一)為患者手術
在麻醉科和手術室的密切配合下,泌尿外科、婦科、胃腸外科、骨科聯合作戰,共同為吳大姐實施軟骨肉瘤切除, 四科採取「團戰」模式,利用巧妙的戰術與腫瘤君「鬥智鬥勇」。
第一步「未雨綢繆」:術前一天,介入科專家宋鵬醫生行栓塞腫瘤供血動脈,通過導管將栓塞劑注入供血動脈,阻斷血運,減少術中出血。
同時,為了防止輸尿管損傷,有利於腫物分離,泌尿外科劉毅醫生為患者放置了輸尿管支架。
第二步「鋸骨開門」:為了在盆腔內形成更好的視野,使腫瘤完全暴露,骨科專家付來華醫生切開皮膚行至左側恥骨處,鋸斷了近6釐米長的骨頭,為手術開闢可操作空間。
第三步「探囊取物」:「沒想到,骨頭一取下,整個手術視野就打開了!」婦科孫力主任說,原計劃是在腹腔內做手術,但掀開骨頭後,有了手術視野和空間。
孫力主任與各位專家溝通後,改變了手術策略,不開腹腔,直接在腹膜外施行手術,軟骨肉瘤就這樣充分暴露在醫生面前,可以被完整切除。通過腹膜外手術通道的方式,相比開腹手術,減少和避免了對腹腔臟器的幹擾,更有利於患者術後身體恢復,也減少了術後腸粘連等遠期併發症的發生。
第四步「步步為贏」:繼續沿輸尿管順行解剖,到達腫物區域,瘤體上方粘連壓迫膀胱及直腸,下部累及子宮,內側壁與陰道左後壁緊密粘連並受侵犯。婦科孫力主任、泌尿外科田軍主任、胃腸外科陳瑛罡主任從容不迫、互相配合,帶領團隊細緻而精準地將腫瘤和被粘連、壓迫的臟器分離,將這個長在刁鑽位置的腫瘤徹底切除。
婦科孫力主任(左)、泌尿外科田軍主任(右)為患者手術
胃腸外科陳瑛罡主任(右二)為患者手術
經5小時「大戰」,醫生們各個汗溼手術衣,術前準備的4000毫升用血只用了500毫升。手術的成功,驅除了手術團隊的倦意,大家臉上洋溢著勝利的笑容。「這個手術不僅僅是難度和疲倦的問題,而是大家都頂著很大心理壓力,所以下了手術臺,各個都覺得興奮而又疲倦。」孫力主任說,當我們告訴家屬手術非常成功,保留了盆腔內所有重要臟器,他們也是不停地說感謝,因為術前談話和籤署手術同意書時,家屬已經充分知道手術的難度。
術後,吳大姐恢復良好,第二天就可以下床,四周後按計劃進行下一步輔助放療。
患者送來錦旗
王綠化院長說:「多學科綜合診療是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臨床實踐的靈魂,是60年前醫院建院之初第一位院長吳桓興以患者的需要為出發點,聚集諸多科室的專家,圍繞某一病例進行討論,在綜合各學科意見的基礎上,為患者制定出最佳治療方案。作為全市唯一腫瘤專科醫院,我甚至可以說,我們整個醫院就是一個MDT團隊,這就是無法比擬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