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在由《人民日報》指導,《人民日報》數字傳播主辦、《環球時報》輿情中心承辦的首屆"融屏傳播年度優選"活動中,芒果TV自製的首檔先鋒試驗旅行真人秀節目《小小的追球》獲得了"原創綜藝特別獎"。在榮譽的背後,製作團隊的創新過程卻充滿著不確定性。近日,節目製片人凌晟和執行總導演王凱弘向記者分享了創作心得,那些幕後的故事得以為人所知曉。
實際上,對於創作團隊而言,《小小的追球》原本是一道發揮空間有限的"命題作文"。在策劃初期,這檔節目就身負著芒果TV"打造出一檔具有社會擔當與價值引領的節目"的期冀,由此,領導提出聚焦於時下熱門的"環保"議題。但是,小眾的"環保"如何才能引發大眾的共鳴?當深耕旅行題材節目多年的凌晟團隊接手項目後,他們也陷入了深思之中。
經過不斷的嘗試和調整,加上豐富的從業經驗,製作團隊終於在綜藝和紀錄片的中間地帶尋找到了突破點——綜藝的多元化表達和紀錄片的真實性呈現在《小小的追球》中融為一體,成為這檔節目最大的特色。深負眾望的他們,得益於自身的創新基因,也得益於芒果TV平臺領導和節目中心領導的支持和鼓勵,成功贏得了掌聲。
用有趣的方式記錄一場真實的"囧途"
"太囧了。"——這是《小小的追球》製作團隊在回憶製作過程時反覆強調的關鍵詞。節目中,製作團隊為嘉賓量身定製了一場場考驗智慧和耐力的"囧遊","笑中帶淚"的旅行經歷成功將觀眾捲入其中。然而,在這場"囧遊"之中,讓嘉賓"囧態盡出"的他們卻吃了更多的苦頭。
在真實而充滿著趣味的鏡頭之下,《小小的追球》一行人穿越地球三帶,去到天南海北,在世界上最北端的城市尋找北極熊、在印度尼西亞保育蘇門答臘虎和野生珊瑚、在雲南見證象群與當地人的和諧共處……動物、植物、山峰、陸地、冰湖盡顯原貌,地球的壯觀景致與殘酷現狀清晰呈現出來,讓人在震撼中思考環保的意義。但是,創作上的"天馬行空"給實際執行工作帶來了不少掣肘。
"時間不夠用"成了壓在所有人頭上的"緊箍咒"。節目執行總導演介紹,《小小的追球》從立項到落地再到播出的周期特別短,一共才四個月,這也是大部分原創節目都必須面對和處理的難題,"因為原創註定伴隨著高風險,高風險必然帶來所有判斷過程的層層加碼"。
成功立項之後,製作團隊全身心投入內容創作過程,在海量的影像素材中尋找創作靈感,調用一切人脈關係聯絡海外拍攝地的合作機構。甚至為了儘可能壓縮溝通上的時間成本,團隊中的一批成員直接登門拜會,才逐一敲定合作機會。
而當他們匆匆來到拍攝的第一站,世界上最北端的朗伊爾城,仍舊有很多準備沒有就緒……在荒蕪的北極圈中行進,交通工具的匱乏讓拍攝工作步履維艱。執行總導演對記者說,呈現在節目中的那艘科考船直到開拍前3天才最終確定下來,並且大船有且僅有一艘,只能承得下嘉賓和極為有限的跟拍導演和攝像,其餘的跟組人員不得不分散在三艘小船之上。所有人就這樣在海上漂了三天三夜,靠著每天從岸邊駛來的一艘保障船補給生活物資。
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北極陸地上的拍攝工作絲毫不比海上來得輕鬆。冬季的朗伊爾城晝長極短,製作團隊每天不得不"搶時間",只有兩千人居住的小鎮車輛極為有限,他們幾乎把鎮上所有的車"求"了過來才保障拍攝工作相對正常的開展。不僅如此,極寒天氣也讓製作團隊吃飯喝水都成了大問題,每次打開保溫箱發現水和飯都全部上凍的經歷,讓他們至今仍舊記憶猶新。
"任何劇本都抵不過自己的真實"
除了在"硬體設施"上重重受阻,內容層面的"軟體建設"也讓製作團隊絞盡腦汁。尤其是"第一個吃螃蟹",在沒有任何節目案例可以拿來參考借鑑的情況下,創作《小小的追球》完全是在激流中"摸著石頭過河"。
他們摸到的第一塊石頭是"嘉賓"。 製片人表示,嘉賓的選擇是這檔節目關鍵之處,因為只有憑藉著嘉賓的影響力才有希望帶領著小眾的環保議題"出圈"。在他們眼中,嘉賓必須具備的條件是,"夠積極、夠陽光、夠正能量,並且三觀要正,願意為一些小小的事情去做百倍的努力"。
在這些條件之外,製作團隊還尤為看重的嘉賓自身的性格和節目的契合度,以及彼此之間的默契度。大大咧咧的陽光男孩黃子韜、有著一股韌勁且敢於突破自我的周冬雨、"反差萌"的尹正、中二的搞笑擔當王彥霖四人之間實現了完美的互補,由此,熱愛自然又熱愛生活的"追球團"才得以組成,也才得以贏得觀眾的喜愛。
"長達二十多天的記錄,假的東西是瞞不住的,在這樣一檔偏紀實風格的節目中,我們並沒有為嘉賓創造全新的人物性格,"如執行總導演所說,"任何劇本都抵不過自己的真實,用真實的鏡頭、嘉賓的視角去呈現我們居住的這顆藍色星球是節目唯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一定程度上來說,《小小的追球》能夠在綜藝市場上獨樹一幟的原因,就在於它從頭到腳的"真實"。誠然,這檔節目並不是嚴格的紀實影像,真實和有趣都是它不可或缺的靈魂。如何才能讓"環保"變得既觸及真實本質,又饒有趣味?製作團隊嘗試融入了綜藝的多元化表達技巧,即"制定規則"。
所謂的"囧遊"正是《小小的追球》的核心規則,而嘉賓需要通過每日行走步數、完成各類環保任務來贏得旅行獎勵則是次級規則。不僅如此,節目還設置了一些"特殊規則",如在第三期節目中,守護北極長達37年的老船長親自為"追球團"掌舵,他的經歷讓一行人深切感知到了保護冰川的迫切;在北極旅程的尾聲中,"追球團"迎來了更大的驚喜,他們四人一同獲得了"冰島環保旅行大使"稱號,成為環保先鋒;而在即將播出的印尼篇中,一位"金盆洗手"的獵人也將現身說法,為嘉賓普及環保知識……諸如此類的環節為觀眾製造了不期而遇的"驚喜",在不經意間觸發大範圍的共情。
為了讓內容足夠精彩凝練,節目中還有專業的編劇進行把控。但執行總導演表示,"編劇的作用不在於製造莫須有的人物衝突和故事矛盾,而在於對節目宏觀走向的預埋和引導"。在每次正式錄製開始前,編劇最重要的工作在於提前完成對所有題材的踩點工作,在將自己模擬成嘉賓的情景下考慮所有可能的突發狀態和最終效果,然後對環節進行調整,對流程進行"淬鍊提純"。
實際上,擔任《小小的追球》節目總編劇的周敏宜同樣有著豐富的從業經驗,她此前擔任了《真正男子漢》執行導演,對綜藝內容有著強大的掌控能力。製作團隊非常感激此次與周敏宜的合作,"豐富的拍攝與編劇經驗讓她對於人物的把握以及劇情的走向有著很好的掌舵能力,在《小小的追球》不易的拍攝條件下,她很好地完成了對於故事的整體創作與突發狀況的應急處理"。
對於受制於時間和資源條件限制而未能實現的拍攝計劃,周敏宜也憑藉著編劇技巧實現了"化腐朽為神奇"。執行總導演回憶道,前幾期節目原本希望呈現的是保育北極熊的內容,但由於沒有與當地科研機構達成合作,不得已才將主線調整成"尋找北極熊",而這一新的故事主線也得到了觀眾的認可——"換了角度,故事仍舊精彩",這就是編劇的"魔力"所在。
"能夠改變一些人,就是我們的成功"
自開播以來,《小小的追球》的豆瓣評分一直穩中有進,目前已經高達8.9分,成為難得一見的高口碑綜藝,"走心""淚目""感動"佔領了評論區……因此,《小小的追球》此次獲得"原創綜藝特別獎"可謂實至名歸。這份榮譽不僅代表著社會對節目正向影響力的關注,也是對創作團隊鑽研模式創新、尋求題材突破、探索內容新意的高度肯定。
其實,製作團隊對自身的嚴格要求,從這檔節目兩度改名的小插曲中便可見一斑。製片人回憶,這檔節目最開始的名字叫做《趕在一切消失前》,後來改成《趁現在來得及》,再到現在的《小小的追球》,"我們希望向觀眾發出更直白的呼籲,傳遞更積極的態度"。他說,"只要把這個價值觀傳遞出去,能夠改變一些人,就是我們的成功"。
執行總導演對記者說,"這檔節目的初衷是打造一場全程踐行環保的極境之旅。以藝人們的親眼見證、身體力行,向世界傳遞我們的大國擔當與環保決心。同時也在我國青年群體中發起'關注全球生態、環保從身邊做起'的號召"。他認為,"作為青年一代的我們卻不能因此將其拒千裡之外。生態之重任,在於全球,但生態之後果,事關你我",而這檔節目創新了傳遞環保理念的形式,在寓教於樂中讓環保深入人心。
目前,《小小的追球》播出近半,社會影響力正處於不斷發酵的過程之中。製作團隊也表示,希望能夠觸及更多圈層的觀眾,在社會上引領起更廣泛的環保潮流。當然,所有的事情總有遺憾無法完滿。即使《小小的追球》獲得了各方認可,但製作團隊表示,"這檔節目是能做到更好的"。
在製片人看來,"節目的一大遺憾在於時間太少,不論是嘉賓的時間,還是留給我們開展其他工作的時間都太有限了,每一站的題材並沒有打磨得特別精細"。
執行總導演也認為,"當前綜藝創新的一大難點在於時間的成本,如果有平臺、投資方、藝人願意為一檔綜藝花半年或者三個月的時間,從內心出發去記錄和呈現一件事精,長時間的素材積累和實踐收穫將會帶給觀眾無與倫比的顛覆性感受,這也將給綜藝市場帶來前所未有的巨大突破"。